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评价提肛运动对直肠癌保肛术后暂时性大便失禁的影响。方法:对111例直肠癌患者,随机分成2组,实验组53例术前术后给予严格的提肛运动训练,对照组58例按常规护理。结果:实验组术后大便失禁的发生率为47.2%,明显低于对照组86.2%,P〈0.05;实验组发生暂时性大便失禁持续(15±0.5)。明显少于对照组(40±3)d,P〈0.05。结论:直肠癌保肛术患者术前术后行提肛肌训练有助于降低术后暂时性大便失禁的发生率,对缩短术后大便失禁时间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直肠癌保肛术的患者在手术之后进行提肛训练对暂时性大便失禁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患有直肠癌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实验组的患者在术前以及术后都给予嘱咐,要做好严格的提肛训练,而对照组的患者则只进行常规的护理,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后大便失禁的发生率以及大便失禁的时间。结果:实验组术后发生大便失禁的概率为45.4%,对照组的概率是92.7%,两者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同时,实验组失禁的持续时间是(14±0.4)天,对照组是(39±2)天,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进行直肠癌保肛术的患者在手术之前以及手术之后进行提肛训练,能够显著降低手术之后发生暂时性大便失禁的概率,同时也缩短了大便失禁的持续时间,极大地减轻了患者的病痛,具有艮好的预后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提肛运动在肛周Paget病皮瓣转移肛门重建术后的护理体会。方法:根据患者的手术方式分析影响肛周Paget病术后排便功能障碍的原因,在术前教会患者正确提肛运动的方法,术前术后有效持续的积极锻炼。结果:通过提肛运动锻炼,3例患者在行造口还纳术后,可有效控制排便,无一例有大便失禁情况的发生。结论:肛周Paget病皮瓣转移肛门重建术后,早期、持续的进行提肛运动,有助于降低大便失禁的发生,促进患者康复,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留置肛管对预防直肠癌低位保肛术后吻合口漏的疗效。方法:研究时段:2016年2月至2018年7月,将我院接收的行直肠癌低位保肛手术的8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是否留置肛管作为分组依据,将82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实验组,每组均41例样本。实验组实施留置肛管预防术后吻合口漏,对照组不实施预防措施。对比两组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率、二次手术发生率。结果: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率、二次手术发生率相比较,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给予直肠癌低位保肛术手术患者实施留置肛管,对降低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率、减少二次手术发生率具有积极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腹腔镜用于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抽选中低位直肠癌患者67例,结合患者手术意愿分为观察组(33例)和对照组(34例)。观察组给予腹腔镜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术治疗,对照组实施传统开腹手术,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指标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5.2%,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35.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在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具有重要作用,能有效提升手术治疗效果,并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全程护理管理对超低位直肠癌患者保肛术后肛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超低位直肠癌拟行保肛术的患者85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40例)和对照组(45例),分别予以全程护理管理模式和常规护理管理模式,随访6个月观察患者术后肛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实验组肛门功能恢复良好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程护理管理模式有助于改善超低位直肠癌患者保肛术后肛门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中药结合盆底生物反馈疗法治疗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排便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8例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29例,治疗组应用基于肛肠专用型多功能生物电反馈治疗系统的盆底生物电反馈疗法配合中药治疗,对照组应用排便功能主动训练方式治疗,观察患者的术后康复情况。结果:治疗组在手术之后,患者的排便时间、首次排气时间以及下床活动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结合盆底生物反馈疗法治疗可明显改善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患者的排便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研究围手术期提肛训练对于PPH术(即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术后尿潴留的重要预防作用,以降低PPH术后尿潴留的发生机率。方法:选取120例重度痔择期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60例,仅给予对照组患者PPH术围手术期的常规护理,给予观察组患者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提肛训练护理手段;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在PPH术后发生尿潴留的概率情况。结果: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尿潴留的发生率明显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0.00%,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围手术期的提肛训练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预防PPH术后患者尿潴留的发生值得临床的积极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75岁以上高龄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特点与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82例75岁以上高龄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结果患者症状不明显,病史较长,39%的患者病史超过6个月;术前误诊率高达60%;合并病较多,占77%;术后并发症多发生率38%;保肛率63%,多数患者对术后控便情况满意。结论高龄直肠癌患者经积极的围手术期处理,可降低病死率,手术效果明显;保肛手术患者控便功能较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直肠癌保肛术患者采取盆底生物反馈联合中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广州市增城区中医医院2015年4月至2018年4月纳入的50例直肠癌保肛术后排便障碍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5例,观察组采取盆底生物反馈联合中药,对照组采取排便功能主动训练,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排便时间、首次排气时间以及下床活动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两组患者排便功能、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排便功能及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直肠癌保肛术后排便障碍患者采取盆底生物反馈联合中药治疗效果明显,明显缩短排便时间,促进病情快速稳定,提高排便能力,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比较直肠内挂线法与切开挂线法治疗肛提肌以上脓肿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6年5月—2018年2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治疗的60例肛提肌以上脓肿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直肠内挂线法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切开挂线法治疗,观察比较2组患者手术相关的各项临床指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切口愈合时间)及术后第1天、第7天、第14天肛门疼痛情况,统计2组患者手术后的临床疗效,随访2组患者术后3个月肛门括约肌控便功能。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切口愈合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均<0.05),术后第1天、第7天、第14天疼痛分级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后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术后3个月的肛门括约肌功能Wexner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直肠内挂线法是一种治疗肛提肌以上脓肿的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具有手术耗时短、住院时间短、切口愈合快、术后疼痛轻、对肛门内外括约肌损伤小等优势,可更好地保护肛门括约肌的控便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外剥内扎术联合内括约肌侧切治疗环状混合痔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环状混合痔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予外剥内扎术,观察组予外剥内扎术联合内括约肌侧切术;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创面愈合时间及肛门疼痛情况,术后3个月随访肛管最大收缩压、肛管静息压以及肛门失禁、狭窄情况。结果两组临床疗效及创面愈合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天、术后2天、术后3天肛门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时的肛管静息压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外剥内扎术联合内括约肌侧切治疗环状混合痔较单纯应用外剥内扎术,可以减轻术后疼痛,降低肛管静息压。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中医挂线联合对口引流疗法治疗高位肛瘘的疗效及对疼痛应激反应、肛门括约肌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患者155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挂线法治疗,观察组实施挂线法联合对口引流法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手术相关指标、术后并发症及复发情况,评价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Wexner肛门失禁评分,测量肛管最长收缩时间(ALCT)、肛管最大收缩压(AMCP)、肛管静息压(ARP)和直肠静息压(RRP)。结果观察组的愈显率为87.3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37%(P <0.05)。观察组的创面面积及创面愈合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 <0.05)。术后1、3、7、14 d,观察组的疼痛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术后7 d、14 d、3个月、6个月时,观察组的Wexner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 <0.05)。术后1个月,两组的ALC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的AMCP、ARP、RRP明显低于观察组(P <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的6个月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4.
施捷  金杰 《河北中医》2012,(10):1588-1590
目的采用侧位内括约肌切除术治疗陈旧性肛裂,探索其有效性、安全性,寻找微创的术式。方法将187例陈旧性肛裂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94例采用侧位内括约肌切除术,对照组93例采用传统后位内括约肌切除术,观察2组在术后疼痛、伤口渗液、出血、尿潴留、伤口水肿、愈合时间及术后6周时肛门功能等情况。结果治疗组治愈率87.23%,对照组治愈率75.27%,2组治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愈合时间为(10.36±2.21)d,对照组愈合时间为(15.74±3.19)d,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 h、7 d症状总得分比较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随着时间的推移至术后14 d时2组症状总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6周肛门功能(感觉、闭合、控便)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肛门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侧位内括约肌切除术治疗陈旧性肛裂能减小手术创伤,缩短治疗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评估前列腺癌根治术后尿失禁动物模型的稳定性,为进一步研究电针治疗尿失禁的控尿机制提供稳定模型依据。方法 采用尿道括约肌电灼伤法建立前列腺癌根治术后尿失禁动物模型,通过观察模型大鼠喷嚏试验阳性率、尿道括约肌组织形态学变化和尿动力检测进行模型评估。结果 模型组喷嚏试验阳性率为57.14%;通过Masson染色可知空白组和假手术组动物尿道结构完整,尿道括约肌肌纤维结构排列紧密整齐,无充血及炎性渗出,而模型组尿道外括约肌肌纤维排列结构疏松紊乱,部分细胞间质炎性渗出伴血肿和结缔组织增生,符合尿道括约肌损伤表现;通过尿动力学检测发现,组内比较模型组在造模后第10天的最大膀胱容量和漏尿点压低于造模前(P<0.017),而造模后第17天与第3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7);组间比较发现模型组在造模后第10天的最大膀胱容量和漏尿点压与假手术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空白组和假手术组造模前后膀胱最大容量和漏尿点压组间和组内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17)。结论 尿道括约肌电灼伤法可以成功建立前列腺癌根治术后尿失禁动物模型,该模型符合术后尿失禁患者临床表现和体征。模型建立后3-7天稳定性较高,适用于研究电针控尿机制,14天后出现自愈倾向,可能会影响电针疗效的判定。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小切口微创医用生物胶封堵术治疗肛瘘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设计方法,共纳入病例40例,治疗组20例,对照组20例。治疗组用小切口微创医用生物胶封堵术治疗,对照组用传统切开挂线术治疗,进行疗效对比研究。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组病程11~23d,平均16.3d。对照组病程14~36d,平均28.6d。两组相比,治疗组平均治愈时间明显缩短(9.0±2.1)d(P〈0.05)。VAS疼指痛数治疗组为2.8,对照组为3.7(P〈0.05)。结论:小切口微创医用生物胶填充封堵术治疗肛瘘对肛门直肠结构和功能的保护明显优于传统方法,具有治愈率高、伤口愈合时间短、肛门组织损伤少、瘢痕面积小、痛苦小等优点,无术后肛门狭窄或大便失禁等后遗症,在治疗和保护肛门功能方面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赵宝林  祝靳 《河北中医》2016,(4):513-515
目的观察解毒生肌汤对肛瘘术后创面修复的作用。方法将120例瘘术后患者随机分为2组。2组均按肛瘘术后常规换药治疗。治疗组60例在按肛瘘术后常规换药治疗的基础上予解毒生肌汤治疗,对照组60例予地奥司明片治疗。观察2组术后3、7、14 d各观察节点疼痛程度、创面分泌物及创面肉芽颜色评分变化情况,同时比较2组创面愈合时间。结果治疗组在术后各观察节点痛疼程度评分下降优于对照组(P0.05),在术后7、14 d治疗组创面分泌物减少程度、创面肉芽颜色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创面愈合时间(17.00±1.51)d,对照组创面愈合时间(21.00±1.69)d,治疗组创面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肛瘘术后口服解毒生肌汤具有促进肛瘘术后创面修复愈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郭鹏  任亚锋 《河南中医》2020,40(2):283-286
目的:观察艾灸配合膀胱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尿失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8年3月在本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患者4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23例。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包括静脉滴注药物、口服药物等,同时进行膀胱功能训练,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艾灸治疗,每日1次,连续治疗6d后休息1d。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相关指标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漏尿量均明显减少(P<0.05),且试验组漏尿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治疗后日排尿频率明显减少(P<0.05),且试验组日排尿频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尿失禁程度均明显减轻(P<0.05),且试验组尿失禁减轻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有效率为74.0%,试验组有效率为91.0%,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灸配合膀胱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尿失禁,可以减少漏尿量,降低排尿频率,改善尿失禁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