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血管球瘤(临床、病理与超微结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总结30例血管球瘤,80%生长在手指部甲下。临床以疼痛为主,肿瘤细胞为圆或多角形,绕血管分布,细胞核大,胞浆宽广透明,形态均匀一致,常有粘液变。电镜下,细胞周围绕以基膜样物质,胞质内有丰富的微丝,致密体及相似于平滑肌细胞内的附着板。推测血管球瘤来自血管周围的平滑肌。此外,肿瘤包膜上有许多神经末梢,此与致痛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胃血管球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对4例胃血管球瘤行组织学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肿物位于胃窦或胃体黏膜下,直径1.5~3 cm。显微镜下肿瘤组织在胃肌壁间呈多结节状分布;结节内肿瘤细胞小-中等大小,圆形、多角形,胞界清楚,胞质丰富红染或空亮,细胞核圆形、卵圆形居中,无明显异型性到轻度异型,核分裂像罕见;瘤组织内富含血管,部分瘤细胞围绕分枝状的血管形成血管外皮瘤样结构;部分瘤细胞呈实性分布。免疫组织化学肿瘤细胞vimentin、平滑肌肌动蛋白(smooth muscle antigen,SMA)、actin及层粘连蛋白(laminin,LN)阳性;CK、CD34、CD117、DOG-1、CgA、Syn、S-100、HMB45、Melan-A等阴性。结论胃血管球瘤非常少见,大多数生物学行为表现为良性。确诊需结合组织病理学形态和免疫表型综合分析,需与胃肠间质瘤及神经内分泌肿瘤等鉴别。  相似文献   

3.
血管球瘤是一种较少见的良性肿瘤,报导不多。现将我院经病理组织学证实的4例报告如下。例1:女,37岁。右手无名指甲床下有一小肿物,阵发性刺痛18年。外科检查见右手无名指甲床突起,如黄豆大,有压痛。于1977年4月23日手术切除。肉眼观察为一黄豆大的灰红色软组织。镜下见大小不一血管腔,其外周有簇状或团块状分布的瘤细胞。瘤细胞核为卵圆形,大小一致无异形性。间质中有少许胶原纤维及平滑肌纤维。病理诊断为血管球瘤。例2:女,40岁。右手中指甲下疼痛1年。外科检查见患处甲下有一隐约可见的蓝色小点,于1977年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胃血管球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结合相关文献,对2例胃血管球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结果胃血管球瘤形态学上由大小一致的血管球细胞围绕扩张的血管呈实性和巢状排列,核圆无异型性。免疫组化肿瘤细胞表达Vimentin、SMA及actin(+)。结论胃血管球瘤是一种非常少见的胃原发性良性间叶性肿瘤,易误诊为类癌、胃间质瘤等,确诊依靠病理学检查及免疫组化,治疗以外科手术切除为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胃血管球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和生物学行为。方法:观察3例胃血管球瘤的临床资料,进行组织形态和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3 例患者术前均被诊断为胃肠间质瘤,术后病理诊断为胃血管球瘤。肿瘤组织呈结节分叶状,被平滑肌细胞分隔包绕。肿瘤细胞大小一致,圆形或卵圆形,围绕血管排列。细胞核圆形,可见核仁,核异型性不明显,核分裂象罕见。免疫组织化学法:Vimentin、SMA、Calponin均为阳性,CgA、NSE、AE1/AE3、CD117、CD34、LCA、Desmin、CD99、S-100均为阴性。随访时间2~4年,患者术后均未见复发。结论:胃血管球瘤非常少见,具有特定的形态学特征和免疫表型,易误诊,需要和其他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子宫血管平滑肌瘤病的临床诊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子宫血管平滑肌瘤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患者平均年龄40.1岁;平均孕产次分别为3,1.7;33.3%患者有子宫相关手术史.临床表现主要为盆腔包块(4/6),月经改变(2/6),无1例术前确诊,均以“子宫肌瘤”收治.术中瘤体呈白色条索状分布,沿子宫血管方向生长,6例均为术后诊断.40岁以上病变弥漫者行全子宫切除及盆腔肿瘤切除,病灶局限于宫体的年轻患者行病灶切除.随访时间1-25月,1例复发(首次手术时未全部切除肿瘤).结论 子宫血管平滑肌瘤育龄期女性多见,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确诊依靠病理组织检查,手术宜彻底切除肿瘤累及区域,术后应严密随访.  相似文献   

7.
患者,38岁,孕8个月,下腹阵发性胀痛高热川,腹痛加剧,B超提示子宫肌瘤合并妊娠,故考虑肌瘤红色变性收入院手术。病理检查:子宫颈于它标本1个,大小14cmx9cmx8cm,切开见底部后壁1肌瘤(大/J‘scmx6cm现肿瘤切面呈红色,部分含有血液呈暗红色,边界清楚;另见1侧卵巢大小l.scmXI.6cm。镜下见后壁间肿物由大量变性的平滑肌细胞囊交织排列构成。细胞呈长梭形,胞浆淡红色,核杆状或卵圆形,两端较钝,部分区域细胞消失,仅见平滑肌细胞轮廓,肌束间血管其内皮细胞大部分消失,但仍有残存的血管胜隙。病理诊断:子宫底部后壁“巨大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血管球瘤内有多数厚壁的血管或多量毛细血管,其外为多层血管球瘤细胞所围绕,其形态大小较一致。但恶性血管球瘤的主要特征是浸润转移而不是异型性。血管球瘤几乎均为良性,恶性血管球瘤罕见。手术在止血带下进行,在手术放大镜下操作。本瘤位于皮肤,须与汗腺的小汗腺末端汗管瘤鉴别,少数发生在手足以外部位的血管球瘤,要与海绵状血管瘤相鉴别。血管外皮细胞瘤细胞不如血管球瘤一致,细胞境界不清,排列不规则,血管的形态奇异,如树枝状或鹿角状。  相似文献   

9.
王健  徐军良  柯勤兵 《浙江医学》2017,39(22):2040-2043
目的探讨胃血管球瘤的CT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学检查确诊的胃血管球瘤患者的CT表现,并与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7例患者肿瘤单发,胃窦部5例,胃体部2例;肿瘤大小11~37mm,平均24mm,呈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界清晰;腔内生长4例,腔外生长1例,混合性生长2例;CT平扫肿瘤呈均匀性等高密度,动脉期明显强化,静脉期均进一步强化,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单发者均为良性胃血管球瘤。1例患者胃体、胃窦及小肠内见多发病灶;肿瘤CT平扫可见分叶、囊变、溃疡,增强后动脉期不均匀强化,静脉期进一步强化;病理学检查确诊为恶性胃血管球瘤,肾上腺、脾脏及两肺内多发转移灶。结论胃血管球瘤好发于胃窦部、女性多见,体积偏小,呈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清晰;增强CT检查示动脉期肿瘤明显强化,静脉期进一步强化;肿瘤多发者提示恶性可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颈静脉球瘤的磁共振(MRI)和血管造影(DSA)表现,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和诊断水平,并评价术前栓塞治疗的作用和价值。方法回顾分析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颈静脉球瘤患者术前的MRI和DSA表现,手术切除前7~10天行栓塞治疗。结果7例颈静脉球瘤位于颈静脉孔区,2例位于鼓室;颈静脉球瘤体最大横径在5 cm以上有6例;在MRI信号上可见"盐和胡椒征",此征象有特异性。DSA显示颈静脉球瘤由颈外动脉供血,富血供,肿瘤染色明显。栓塞治疗后显示肿瘤供血动脉被栓塞,肿瘤染色消失或明显变浅,手术切除术中出血量少。结论MRI能够明确诊断颈静脉球瘤的发病部位和判断肿瘤的性质,DSA能够明确肿瘤供血血管和血供情况;术前栓塞治疗对减少切除术中出血,降低手术风险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张益  高卓  滕晓东 《现代实用医学》2012,24(7):800-801,842
目的 研究胃原发性血管球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胃血管球瘤的临床表现、组织学改变和免疫表型.结果 5例均为胃壁肿块,镜检小圆形上皮样细胞围绕,细胞大小一致,圆形,胞浆透明,核圆形或卵圆形,围绕薄壁小血管生长,部分肿瘤肌间浸润;免疫组化标记肿瘤细胞:波形蛋白(Vimentin)(+),平滑肌肌动蛋白(SMA)(+),而CD117、S100蛋白(S-100)、CD34、嗜素(CgA)、细胞角蛋白(CK)、白细胞共同抗原(LCA)和CD99均(一).结论 胃原发性血管球瘤是极其少见的良性肿瘤,病理形态特征和免疫表型是诊断的主要依据,要特别注意和高分化神经内分泌肿瘤、胃肠道间质瘤以及淋巴组织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12.
目的提高对副神经节瘤的影像学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报告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例副神经节瘤的CT和MRI表现和复习有关文献。结果5例副神经节瘤均为无功能性良性肿瘤,分布在中轴线附近。颈静脉球瘤轮廓不规则并伴颅底骨质破坏;其他几例副神经节瘤呈圆形或类圆形,边缘清楚锐利。3例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CT平扫呈中等密度;颈静脉球瘤和颈动脉体瘤在MRI的T1W1呈等信号,在T2WI呈稍高信号;所有肿瘤在增强扫描中均有中等度到明显强化,中央囊变区不强化。颈静脉球瘤和颈动脉体瘤的瘤体内尚可见许多扭曲的流空血管。结论绝大多数副神经节瘤具有特定的发生部位和特定的影像学表现,结合临床可据此作出诊断。  相似文献   

13.
外围型肺癌血管集束征的病理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外围型非小细胞肺癌(PNSCLC)血管集束征的病理基础,收集经病理实的46例PNSCLC的新鲜肺切除标本,灌注固定后做CT病理对照前瞻性研究,重点观察瘤周血管的病理变化,结果:46例PNSCLC大体标本横切面肉眼观,在瘤体边缘部分可见血管及支气管伸入瘤体,或被包埋在瘤体之中,而形成一凹陷,镜下观,在瘤体边缘可见血管或被癌组织浸润包绕,或被牵拉伸入瘤体内,在小叶间隔内血管旁常可见到程度不同的纤维组织增生,在被牵拉的肺血管旁,还可见到小支气管也被肿瘤组织牵拉或包绕的现象,结论:血集束征的病理基础是肿瘤组织向血管支气管鞘或小叶间隔浸润生长,瘤体内纤维组织增生或瘢痕形成牵拉邻近血管向瘤体集中所致。  相似文献   

14.
嗅神经母细胞瘤光镜,电镜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忠民  李玉松 《医学争鸣》1994,15(2):139-141
作对1例嗅神经母细胞瘤进行了光镜、电镜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光镜下瘤细胞分化较差,大小较一致。多呈片巢状排列,部分围绕富于血管的间质呈栅栏状或卷曲状排列。电镜下见瘤细胞核形态多不规则,胞浆突起丰富。胞浆和胞突内含有致密核心的神经内分泌颗粒,直径100~160nm,另见少量胞浆微丝、溶酶体等。免疫组化观察见多数瘤细胞神经特异性烯醇酶(NSE)呈阳性反应性。S-100蛋白阳性反应见于树突状细胞,少数细  相似文献   

15.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81岁.因上腹部不适就诊,病程中无黑便.内镜下见胃窦部灰色隆起,呈息肉状,表面伴溃疡,大小为1.5 cm×1.5 cm×1.2 cm.行胃次全手术切除,送检标本肿瘤大小为1.5 cm×1.5 cm×1.2 cm,表面黏膜见坏死物,瘤结节有蒂与胃相连.镜下见瘤细胞大小一致,为多角形及柱状细胞,排列成实性巢及花带样、腺样,细胞核小,浆少,无明显异型性,无出血、坏死,瘤组织局限于黏膜下层,无淋巴结转移.免疫组化检测显示肿瘤细胞:CgA+,Syn+,NSE+.病理诊断:胃类癌.  相似文献   

16.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患者CT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的CT及临床资料。结果 CT示肿瘤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楚,密度不均或均匀,脂肪呈点、片或网格状分布于瘤体中央或边缘;增强扫描表现为病灶不同程度强化,脂肪成分不强化,部分患者血管呈条索状和斑点状强化。结论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CT征象具有特征性,病灶内是否含有脂肪组织是确诊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诊断与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临床资料。结果:影像学检查确诊率B超为50%(12/24),CT为73.91%(17/23),肾动脉造影100%(12/12);瘤体大于4cm均行手术切除,8例行肿瘤切除术,2例行肾下极切除,14例行肾切除术,病理均证实为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结论:以脂肪为主的瘤体,B超检查可列为首选;以血管或平滑肌为主的瘤体,B超、CT均难以鉴别。需作肾动脉造影,尤其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对本病要掌握手术和保守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8.
1 病例介绍患者男 ,17岁。 2 0 0 0年 11月突然发生排尿困难 ,于 2 0 0 1年 1月 5日来我院会诊。B超、CT检查发现前列腺有一肿物约10cm× 8cm大小。硬膜外麻醉行前列腺肿瘤切除术。病理检查 :镜下可见肿瘤组织主要由成束状排列的圆形或多角形瘤细胞构成 ,细胞界限不清 ,核膜增厚 ,染色质呈丝网状 ,核仁明显 ,核周有透明晕 ,透明晕增大使整个细胞呈透明状 ,核分裂象常见并可见病理性核分裂象。部分区域瘤细胞为小圆细胞构成 ,胞浆少 ,核小圆形 ,染色质致密、深染。免疫组化 :横纹肌肌动蛋白“ -” ,平滑肌肌动蛋白“ ” ,CK“ -”…  相似文献   

19.
目的:复习文献对4例肌周细胞瘤(myopericytoma,MPC)的病理形态特点、组织发生、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等做初步探讨。方法:标本采用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另对石蜡切片采用EnVision免疫组化二步法染色。结果:男性和女性患者各2例,发病年龄21~58岁,平均发病年龄43.8岁,肿块无包膜。镜下特点为胞质嗜酸性的卵圆形及梭形瘤细胞围绕在薄壁小血管周围呈同心圆状排列,肿瘤的间质可见黏液变性。瘤细胞的胞质表达SMA弥漫阳性,Desmin局灶阳性。结论:肌周细胞瘤大多数为良性,生长缓慢,镜下见肿瘤最显著的特点为瘤细胞围绕在血管周围呈同心圆状排列,瘤细胞无明显的异型性及多形性,瘤细胞常表达肌源性标记阳性。肿瘤须与血管外皮瘤、血管平滑肌瘤及Kaposi型血管内皮瘤等相鉴别。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细胞瘤(central neurocytoma,CNC)的临床病理与免疫组化特征及影像学特点,提高对中枢神经细胞瘤的认识并减少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CNC病人的临床病理改变,免疫表型特点,临床表现,CT、MRI扫描观察其影像学特征并对所有病例进行随访。结果:组织学改变为瘤细胞丰富,细胞异型性小,大小较一致,圆形,胞浆少而略透明,核居中,似少突胶质细胞瘤,其间可见无细胞区的神经毡样结构,间质血管较丰富,呈纤细分枝状。少数病例出现钙化,核分裂像罕见,未见坏死,个别病例见海绵状血管瘤样结构。免疫组化结果:8例Syn、NSE均呈强阳性,Neu N、GFAP散在阳性,Ki-67阳性约1%~3%nestin、NF和Cg A均阴性。MRI示肿瘤实质呈等T 1等T 2信号,可见灶性囊变或钙化,增强扫描肿瘤呈不均匀轻度强化;肿瘤境界清楚,8例病人随访无一例复发。结论:发生于脑室内的中枢神经细胞瘤是一种分化较好的神经元肿瘤,组织形态学上易误诊为少突胶质细胞瘤、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性肿瘤、室管膜瘤及PNET或髓母细胞瘤和小细胞型胶质母细胞瘤。免疫组化标记NSE和Syn对诊断CNC起重要作用。治疗首选手术切除,术后辅以放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