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前淋球菌对青霉素、四环素、喹喏酮类抗生素已产生广泛耐药,对头孢菌素敏感性也开始降低甚至出现耐药,同时偶见大观霉素耐药的报导。淋球菌对青霉素和四环素的耐药分染色体介导和质粒介导两种机制。喹诺酮类耐药主要是gyr A、par C和gyr B基因发生突变引起。头孢菌素敏感性降低主要由于pen A、pen B、mtr R基因突变相关。多重耐药主要与mtr R基因有关。淋球菌耐药现象如何控制已成为全球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淋球菌耐药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淋球菌对常用抗生素有不同的耐药率及耐药机制。对青霉素耐药的主要机制是产生 β-内酰胺酶 ;对四环素耐药的主要机制是细胞膜对药物的通透性降低 ;对大环内酯类、大观霉素耐药的主要机制是作用靶位的改变 ;对氟喹诺酮类耐药的主要机制是 gyrA及parC基因的突变 ;对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敏感性降低或耐药的机制尚未明确 ,但与penB、penA等基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淋球菌耐药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淋球菌对常用抗生素有不同的耐药率及耐药机制。对青霉素耐药的主要机制是产生β-内酰胺酶;对四环素耐药的主要机制是细胞膜对药物的通透性降低;对大环内酯类、大观霉素耐药的主要机制是作用靶位的改变;对氟喹诺酮类耐药的主要机制是gyrA及parC基因的突变;对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敏感性降低或耐药的机制尚未明确,但与penB、penA等基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大量研究发现 ,分枝杆菌耐药多数是由于其特定基因位点发生突变所致。分枝杆菌耐利福平与rpoβ基因突变相关 ,耐异烟肼主要是由于katG、inhA及ahpC基因突变导致 ,耐吡嗪酰胺主要由pncA基因突变引起 ,耐链霉素主要与rrs和rpsL基因突变相关 ,耐乙胺丁醇主要是因为embB基因发生突变 ,耐克拉霉素主要是由于 2 3sRNA肽酰转移酶基因突变所致 ,耐喹诺酮类药物主要是由gyrA基因突变引起 ,麻风分枝杆菌耐氨苯砜主要与folP1基因突变有关  相似文献   

5.
分枝杆菌耐药基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量研究发现,分枝杆菌耐药多数是由于其特定基因位点发生突变所致。分枝杆菌耐利福平与rpoβ基因突变相关,耐异烟肼主要是由于katG、inhA及ahpC基因突变导致,耐吡嗪酰胺主要由pncA基因突变引起,耐链霉素主要与rrs和rpsL基因突变相关,耐乙胺丁醇主要是因为embB基因发生突变,耐克拉霉素主要是由于23sRNA肽酰转移酶基因突变所致,耐喹诺酮类药物主要是由gyrA基因突变引起,麻风分枝杆菌耐氨苯砜主要与folPl基因突变有关。  相似文献   

6.
生殖支原体是引起男性非淋菌性尿道炎的重要病原体之一,主要的治疗药物包括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近年来诸多研究报道,该病原体对多西环素及阿奇霉素的耐药程度日趋严重,亦不断出现莫西沙星治疗失败的案例。本文对生殖支原体耐药位点突变情况及治疗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7.
淋病奈瑟菌分离株3种药物耐药基因检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从基因水平了解淋病奈瑟菌对青霉素类、四环素类、喹诺酮类3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状况。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对常州地区的50株淋病奈瑟菌进行TEM-1基因、tetM基因检测并对gyrA基因的DNA进行测序分析。结果:50株淋病奈瑟菌中32株TEM-1基因阳性,24例tet基因阳性,经PCR扩增和DNA测序,gyrA基因全部存在突变,PPNG—TRNG—QRNG3种分子检测发现青霉素类、四环素类与喹诺酮类二重耐药分别占26%和10%,耐多种药物(MDR)菌株总数已达74%。结论:淋球菌对青霉素类、四环素类、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已相当高,迫切需要寻找新的敏感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人型支原体(mycoplasma hominis,MH)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方法泌尿生殖道分泌物中分离的对3种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的10株MH,采用PCR方法检测其DNA螺旋酶基因序列,与对喹诺酮类药物敏感的标准菌株ATCC23114及基因库中的野生型菌株PG21基因序列对比,分析MHDNA螺旋酶II保守区突变位点与菌株耐喹诺酮类药物的关系。结果与野生株(PG21)比较,对司帕沙星耐药的7株Mh均检出GyrA氨基酸残基S153→L变异,对应于大肠杆菌则为S83→L,4号株还同时检出对应于大肠杆菌S56→I变异。对司帕沙星敏感的Mh菌株及标准菌株则未发现GyrA中氨基酸残基变异。结论 Mh菌株GyrA基因编码的对应于大肠杆菌S83→L氨基酸残基变异与Mh耐司帕沙星相关。  相似文献   

9.
淋球菌gyrA和parC基因突变与氟喹诺酮类药物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目的:探讨淋球菌gyrA和parC基因突变与淋球菌耐氟喹诺酮类药物之间的关系。方法:①纸片扩散法检测58株淋球菌对5种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敏感性。②E测定法定量检测环丙沙星的最小抑菌浓度(MIC)。③PCR技术扩增gyrA和parC基因的喹诺酮耐药决定区(QRDR)相关序列并作测序分析。结果:①对环丙沙星、氧氟沙星、氟罗沙星、洛美沙星、依诺沙星同为敏感、中介、耐药者分别为2株、4株和39株。②环丙沙星MIC为敏感、中介、耐药分别为2株、17株和39株。③环丙沙星MIC为0.004-0.016μg/mL的2株淋球菌gyrA和parC基因均未发生突变;MIC为0.064-0.094μg/mL的菌株仅发生gyrA单位点突变;而MIC≥0.25μg/mL的菌株均发生gyrA双位点突变。MIC≤0.25μg/mL的菌株无parC基因突变,而MIC≥1.0μg/mL的菌株除出现gyrA双位点突变外均同时发生parC单位点突变。④在发生突变的16株菌中,Ser91(TCC)→Phe(TTC)突变为15株。结论:①gyrA基因突变介导淋球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低和中水平耐药,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高水平耐药需要parC基因突变的共同参与。②gyrA基因Ser91→Phe的突变是导致淋球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的关键突变。  相似文献   

10.
脲原体是最小和最简单的自我复制细胞之一。它们缺乏细胞壁,对青霉素、头孢菌素和其他β-内酰胺类抗生素或万古霉素不敏感,并且不能合成叶酸,所以对磺胺类药物或甲氧苄啶也不敏感。该综述阐述了脲原体一些可能的耐药机制,脲原体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可能是主动外排(msrD、msrB基因)或23S rRNA突变或甲基化(erm基因);对喹诺酮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可能是喹诺酮耐药决定区(QRDRs)的突变;对四环素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可能是存在tetM基因。由于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脲原体耐药情况各不相同,所以临床上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淋球菌多传递耐药系统回文序列(IR)区基因突变及mtrF表达水平与多重耐药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测定菌株的耐药性,琼脂稀释法检测菌株的耐药水平,PCR法扩增mtrR编码基因和IR区基因并进行测序分析,同时用RT-PCR测定mtrF基因的表达。结果5株敏感菌及6株仅耐红霉素的菌株mtrR和IR区基因均未发生突变,21株多重耐药菌均发生了突变(8株低~中等水平耐药株发生mtrR编码基因突变,13株高度多重耐药株IR区发生基因突变或同时存在mtrR单位点突变)。高度多重耐药株mtrF基因表达量(1.019±0.161)显著高于敏感组(0.595±0.064)(P<0.01)和低~中等水平多重耐药组(0.671±0.073)(P<0.01),而后两者间mtrF基因表达量无明显差异。结论在介导产生多重耐药过程中,淋球菌IR区基因突变及mtrF基因的高表达可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 检测导致大观霉素耐药的淋球菌16S rRNA基因中的突变位点。 方法 对6株大观霉素耐药淋球菌[最小抑菌浓度(MIC) ≥ 128 mg/L]、20株大观霉素敏感菌株(MIC 32 mg/L和16 mg/L各10株)的16S rRNA基因进行DNA扩增和序列测定,分析16S rRNA基因突变情况。 结果 6株大观霉素耐药淋球菌的16S rRNA基因均发生了突变,其中2株(MIC > 256 mg/L)为C1192T突变,1株(MIC 256 mg/L)为C1344T和T1345A突变,1株(MIC 256 mg/L)为T990G和T991C突变,1株(MIC 128 mg/L)为T990G、G1343C和C1344T突变,1株(MIC 128 mg/L)为T991C突变。20株大观霉素敏感菌株均未发生突变。 结论 淋球菌16S rRNA基因不同位点突变可能与大观霉素不同程度的耐药相关,C1192T突变可能导致高度耐药,其他单一位点或多位点突变与不同程度的耐药相关。 【关键词】 奈瑟球菌,淋病; 壮观霉素; 点突变; RNA,核糖体,16S; 抗药性,细菌  相似文献   

13.
了解penA、ponA、porB和mtrR突变与深圳市淋球菌对头孢曲松敏感性降低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09—2011年深圳市淋球菌临床分离株296株,采用琼脂稀释法筛选出头孢曲松低敏株[MIC (0.06 ~ 0.50) μg/ml]53株。将头孢曲松低敏菌株以及按照1 ∶ 1抽样原则随机抽取的53株高敏菌株,共计106株淋球菌作为试验菌株。对所有菌株penA、ponA、porB和mtrR基因进行PCR扩增以及DNA测序分析。 结果1株淋球菌的青霉素结合蛋白2(penicillin?鄄binding protein 2,PBP2,由penA基因编码)具有镶嵌样结构(MIC 0.125 0 μg/ml),对剩余105株淋球菌PBP2的氨基酸序列分析,共得到16个不同的氨基酸模式。模式ⅩⅢ、ⅩⅧ、ⅩⅩⅩⅧ对应的头孢曲松MIC值相对较高(MIC50均为0.062 5 μg/ml),而模式Ⅱ的头孢曲松MIC值相对较低(MIC50为0.008 0 μg/ml)。mtrR、porB以及ponA突变在头孢曲松低敏组和高敏组中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 结论 PBP2镶嵌样结构可能不是深圳市淋球菌对头孢曲松敏感性降低的主要原因,非镶嵌样PBP2 500 ~ 580位多个氨基酸突变产生的不同氨基酸模式联合mtrR、porB以及ponA突变在诱导淋球菌对头孢曲松敏感性降低中可能有意义。  相似文献   

14.
头孢曲松为目前治疗淋病的首选药物之一,国内外淋球菌耐药监测均发现淋球菌对头孢曲松敏感性降低,并已发现少数散发的头孢曲松耐药株。淋球菌对头孢曲松敏感性降低主要由染色体介导,目前大多数研究主要关注三个方面:一是抗生素作用靶位点的改变,影响抗生素与淋球菌的结合产生耐药;二是细菌细胞膜孔蛋白的改变,导致膜通透性降低产生耐药;三是外排系统的改变,导致细菌外排作用增强产生耐药。涉及的基因有penA、ponA、porB和mtrR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淋球菌rpsE基因突变与淋球菌大观霉素耐药的相关性。 方法 对临床分离的4株大观霉素耐药的淋球菌株(MIC128 μg/ml、256 μg/ml)的rpsE基因进行PCR扩增测序分析,寻找可能的突变位点,通过DNA转化技术将含有突变基因的细菌基因组DNA转化入敏感的淋球菌株,检测转化成功的淋球菌的MIC并进行PCR扩增测序,分析发现的突变位点与淋球菌大观霉素耐药的相关性。 结果 4株大观霉素耐药的菌株均发现rpsE基因A70C(Thr24Pro)突变,而16S rRNA大观霉素耐药决定区(SRDR)未发现任何突变;大观霉素敏感菌株的16S rRNA和rpsE基因均未发现突变。转化后获得的大观霉素耐药淋球菌中亦发现了同样的rpsE基因突变。 结论 rpsE基因单点突变与淋球菌对大观霉素耐药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2014年广州市97株淋球菌环丙沙星耐药株的基因特征及其多抗原序列分型(NG-MAST)与淋球菌耐环丙沙星的相关性。 方法 用琼脂稀释法测定淋球菌对环丙沙星的最低抑菌浓度(MIC),PCR分别扩增淋球菌的gyrA、parC基因和NG-MAST分型基因porB、tbpB基因并测序,获取耐药菌株的ST型别。 结果 97株淋球菌中95株(97.9%)对环丙沙星耐药。95株环丙沙星耐药菌株均在gyrA基因对应丝氨酸的第91和95位点上发生了突变,其中93株菌出现了parC基因突变。41株高水平耐药株(MIC ≥ 16 mg/L)中35株(85.4%)出现了parC基因87位点突变,54株低水平耐药株中32株(59.3%)出现此突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7.64,P < 0.05)。96株淋球菌分离株配对后,50株为网站已编号型别,共35个不同的ST型,其中10个ST型含有2 ~ 4个不同的分离株,ST型别中最常见ST5309。对淋球菌菌株系统进化树分析,淋球菌流行株可分为两群,第1群84株中MIC ≥ 16 mg/L的菌株39株占46.4%,第2群12株中只有1株MIC值为16 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6.27,P = 0.012)。 结论 淋球菌对环丙沙星的高水平耐药主要与parC基因87位点突变相关。NG-MAST分型与环丙沙星耐药程度高低可能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检测头孢曲松低敏的淋球菌中青霉素结合蛋白2(PBP2)模式,探讨其是否与淋球菌对头孢曲松敏感性降低有关。方法 将11株头孢曲松低敏和2株头孢曲松敏感的淋球菌penA基因全基因测序,通过BLASTn与BLASTx分析,研究penA基因的碱基插入和置换情况及PBP2中氨基酸插入和置换模式。结果 13株淋球菌的penA基因中有多个碱基置换或插入,PBP2中共发现5种模式的氨基酸插入或置换模式,没有发现PBP2镶嵌状结构模式。结论 PBP2的镶嵌状结构可能不是导致淋球菌对头孢曲松敏感性下降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摘要】 淋球菌耐药问题是性传播疾病防控中面临的巨大挑战,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包括我国流行的头孢曲松耐药淋病奈瑟菌株FC428使耐药问题更加严峻。该菌株因含新型镶嵌结构的penA基因而对头孢曲松高度耐药,且已在全球广泛传播。为更好地了解FC428的特征,控制其进一步传播,本文综述其起源、传播、主要分子特征、耐药机制、检测方法以及临床治疗和耐药监测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江苏省淋病奈瑟菌(NG)对氟喹诺酮的耐药状况、耐药基因突变型的分布情况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琼脂稀释法检测江苏省三个地区临床分离的95株NG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C),根据结果抽取部分菌株采用PCR法扩增gyrA基因的氟喹诺酮耐药决定区(QRDR),并进行测序分析。结果根据所测MIC,95株NG对环丙沙星100%的耐药;60株通过测序分析,检测到gyrA的五种突变形式,以gyrA出现272位碱基C→T和283位G→A的突变型的MIC最高。结论在江苏省,NG对氟喹诺酮耐药严重,氟喹诺酮药物已不再适合用于临床治疗淋病。  相似文献   

20.
DNA芯片快速检测淋球菌gyrA基因突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研制一种新型DNA芯片,用于快速检测淋球菌gyrA基因突变。方法 根据淋球菌gyrA基因的序列信息设计探针并制作DNA芯片,PCR扩增并荧光标记包含gyrA基因突变的目的DNA片段,与芯片杂交,同时以测序法为对照。结果 50份泌尿生殖道拭子全部可用DNA芯片检测出来,芯片检测结果与药敏结果符合率为100%,与测序结果二者符合率为98%。结论 DNA芯片检测淋球菌gyrA基因突变具有快速、高特异性和高灵敏度,可以应用于临床耐药性检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