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背景和目的:以M RI为基础的灌注检测法是利用动态磁化率对比的一种方法,它对于确定急性卒中的缺血半暗带组织非常有用。然而,在测定脑血流量(CBF)和平均通过时间(M TT)时常发生错误。本研究旨在探讨是否静脉延迟校正的灌注测定能更好的描述缺血半暗带。方法:从19例急性卒中患者中获取弥散加权M R I(DW I)和灌注加权M R I的数据,从BD C灌注图犤校正M TT(cM TT)和校正CBF(cCBF)犦及对侧(CBF,M TT)和同侧犤同侧CBF(iCBF),同侧M TT(iM TT)犦大脑中动脉的动脉输入函数图中手工区分灌注异常。灌注病变容积与30d的T2加权M RI…  相似文献   

2.
背景:以往的研究发现,急性缺血性卒中在发病后1周内,通过弥散加权成像(D W I)观察可见其有较高的缺血性损伤复发率。据此推测,通常在卒中后1周到90d之间发生新的静息型缺血性损伤,并且早期的缺血性损伤复发可能同晚期缺血性损伤复发相关。方法:本试验对8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研究,这些患者都在发病48h内进行了初次M RI检查,并且在发病后5d、30d或90d进行随访M R I检查。第5天D W I上出现新的缺血性损伤被定义为早期损伤复发,30或90dDW I或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 IR)成像出现新的缺血性损伤被定义为晚期损伤复发,发生外侧灌注缺…  相似文献   

3.
背景与目的:急性卒中成像中更关注对“半影区”轮廓的确定。应用灌注加权成像(PW I)和弥散加权成像(D W I)的“不匹配概念”判断组织潜在的电生理状况似乎过于简单。反映受侵犯脑组织代谢状态的其他参数将会改善对半影区的描述。一个候选参数是作为氧摄取指数标记的去氧血红蛋白(deoxy-H b),可在T23加权血氧水平依赖性(BOLD)成像上显影。方法:对来自32例急性卒中患者大脑中动脉支配区的资料进行分析。M R I检查包括液体衰减反转恢复、D W I、PW I、飞行时间血管造影和定量T2和T23成像(qT2、qT23)。在第1天和第5~8天进行随访。计…  相似文献   

4.
背景和目的:许多短暂性缺血发作(TIA)或轻度卒中患者常常在疾病发作数天或数周以后才就诊,此时往往难以获得明确的病史,而临床体征可能已经消失。由于弥散加权M RI(DW I)显示的缺血性病变常持续数周,因此本文假设在T2加权成像的基础上加上弥散加权成像对于入院较晚患者的诊疗能有所帮助。方法:研究卒中发生≥3d以后入院的TIA或轻度卒中的连续病例,两个观察员用两种方法独立观察报告近期缺血性病变发生与否,第1次仅使用T2扫描,第2次同时使用T2和DW I。参考临床书面病历摘要,观察员报告其诊断结果和推荐的治疗方案。结果:扫描的300例…  相似文献   

5.
背景和目的: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后的高灌注综合征(H S)与慢性低灌注的半球脑血管自我调节机制受损有关,本试验旨在运用弥散加权成像(D W I)和灌注加权成像(PW I)进行M RI研究,为H S的病理生理学特点研究提供新的视角。方法:388例连续CEA患者中的5例,术后2~7d出现部分癫痫发作(n=5)、局灶性神经功能异常(n=5)和脑出血(n=3)。通过连续检测,在4例患者的D W I上发现血管源性或者细胞毒性水肿;应用PW I评估脑血流量(CBF)的相关半球间的差别(R ID),应用经颅多普勒(TCD)测大脑中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M CA Vm)。结果:没有患者表…  相似文献   

6.
目的:利用弥散张量M R I(D T-M R I)和直方图分析对原发进展型多发性硬化症(PPM S)患者颈髓病变的范围和严重程度进行研究。方法:对24例PPM S患者和13例健康对照者的颈髓和大脑双回波进行弥散加权敏感编码(SENSE)平面回波成像和弥散加权扫描,得到颈髓和大脑的平均弥散率和各向异性分数的直方图。校正颈髓体积后,利用方差分析比较患者和对照者的颈髓DT-M R I参数。结果:与健康对照者相比,PPM S患者颈髓的横断面积和平均各向异性分数减少(P=0.007),颈髓平均弥散系数增大(P=0.024)。颈髓的DT-M R I法与大脑的常规DT-M RI法之…  相似文献   

7.
背景与目的:弥散-加权磁共振(M R)成像(DW I)和三维(3D)飞行时间(TOF)M R血管造影术(M RA)对早期检测卒中和动脉闭塞高度敏感。然而只有少数研究评价了作为影像学诊断常规方法的传统M R序列成像的敏感性。本研究旨在评价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序列成像早期诊断脑缺血和动脉闭塞时不同观察者和不同技术之间的重复性。方法:在30个月内,对34例卒中患者在发病12h内实施脑部M R检查,影像学诊断方法包括FLAIR序列、DW I及3D TOF M RA。10位观察者包括放射科医师及神经科医师,他们分别对FLAIR影像中表现为动脉高信号的脑缺血…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采用敏感编码(SENSE)技术的整合超高速头部磁共振成像(M R)方案在诊断疑似新近卒中患者脑实质缺血及血管损伤中的可行性。方法:采用T2、T1加权、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 IR)、三维时间飞跃M R血管成像(M RA)和弥散加权成像(DW I)的快速M R序列对23例患者进行评估,然后将其结果与常规传统的M R序列相比较。结果:1例患者不能忍受传统的M RI,尽管3m in头部SEN SE的M R I方案同样也具有诊断价值。其余患者传统和快速M RI方案的诊断效果相同。T1、T2、FLAIR及D W I序列的临床诊断作用无显著差异。由于减少了人为因素…  相似文献   

9.
背景:卒中后早期M R弥散加权成像(DW I)可显示急性缺血性病变,并因此可改进对预后的预测,减少卒中治疗试验的样本量。但以前关于DW I和预后的研究尚存在争议。目的:在大范围急性卒中人群中,确定DW I所显示的病变特征是否能独立预测患者的预后。方法:将各种严重程度的疑似卒中住  相似文献   

10.
背景:除了弥散加权成像(DW I)病损体积和弥散-灌注失匹配外,有关缺血性卒中早期预后的神经放射学预测因素方面的信息还很有限。本研究旨在确定有助于预测以下3个不同终点早期预后的特定DW I病损形式:不稳定的住院过程、卒中复发和缺血性卒中后90d的神经病学预后不良。方法:对426例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域急性脑梗死的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根据DW I资料,患者被分成6组(整个区域的、其他皮质的、小而表浅的、内侧边缘带、小而深的和其他深部梗死),并且记录所有卒中的复发以及90d后的预后情况。结果:DW I病损形式是比DW I病损体积更强和更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MR弥散加权成像(MR-DWI)与64排螺旋CT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诊治中的应用价值差异.方法:选取我院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58例,全部患者于溶栓治疗前后行颅脑MR弥散加权成像和64排螺旋CT,比较病灶与健侧成像区影像学参数,表观扩散系数(ADC)、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和达峰时间(TTP)的差异,评估两种检查方法对AIS的诊断效能ROC曲线下面积(AUC).结果:MR-DWI显示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血管阻塞,脑部缺血性病灶形成,64排螺旋CT显示急性颅脑基底节区缺血病灶形成,其中缺血病灶区平均ADC值、CBF和CBV明显降低;TTP明显增高,与健侧区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溶栓治疗后,生存组平均ADC值、CBF和CBV明显高于死亡组,TTP明显低于死亡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R-DWI对AIS诊断AUC值为0.812,明显高于64排螺旋CT(0.705),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弥散加权成像和64排螺旋CT均能准确评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缺血病灶形成和溶栓治疗效果,但前者的诊断效能更佳.  相似文献   

12.
1例78岁女性卒中患者因2h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进行磁共振扫描。卒中后11m in时行弥散加权成像,结果发现了最初成像检查未显示的组织损伤。该资料表明低血液灌注组织发生了早期、急速的弥散改变,从而增加了对卒中超急性期微小结构异常发展演变的理解。卒中后11min的弥散成像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道2例脑干部位的急性散发性脑脊髓炎(AD EM)的年轻患者。虽然病变的部位基本一致,都是从上部延髓到中脑,但患者的病情却差别很大:发病后,1例患者3周内完全临床康复,而另1例患者1年后仍处于闭锁状态。2例患者入院时的磁共振成像(M R I)检查结果也不同。仍处于闭锁状态的患者开始时表现为病理性弥散加权成像(DW I)和外观弥散系数下降,随访时,CT提示存在严重的组织损伤,而完全康复患者开始时表现为外观弥散系数值增加和几乎无变化的M R I表现。通过2例患者的对比可知A DEM(血管源性vs细胞毒性水肿)潜在的病理差别,在组织损伤和临…  相似文献   

14.
背景和目的:通过磁共振成像(M R I)选择合适的卒中患者进行溶栓治疗是一种新兴方法。尽管对CT所选患者进行发病3h内给予静脉内(IV)注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PA)治疗的效果已经被证实,但仍然没有随机、双盲M R I试验的研究。回顾摘要:一部分脑血管病治疗中心对急性卒中患者行溶栓治疗前进行M R I筛查。与CT试验相反,M R I初步研究显示发病至6h的治疗仍有效。本文对导致目前基于M RI的溶栓试验的相关文献进行回顾性研究,在5个卒中治疗中心评估应用M R I的标准,按照这些治疗中心的临床医师的个人观点,本研究提出许多有关临床的和M …  相似文献   

15.
由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测出多发性急性大脑梗死(MACIs)提示有血栓的易变性来源存在。作者纳入连续的119例急性缺血性中风发作患者,发病24h内进行DWI成像研究。20例患者(16.8%)出现MACIs。随后,其中15例再次发生卒中,3例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5例死亡。MACI是心血管事件、死亡(OR4.34,P=0.001)和中风复发(OR5.93,P=0.001)的唯一有意义的独立预测因子。弥散加权成像示多发性急性大脑梗死与卒中复发的风险@Wen H.M. @Lam W.W.M. @Rainer T. @K.S. Wong$Dept. of Medicine and Therapeutics, Prince of Wales Hospital…  相似文献   

16.
背景:卒中人群发病1周时出现M RI新病灶的比例明显高于预期。小卒中和TIA患者具有临床事件复发的高风险,更易出现新的临床症状,本研究旨在探讨小卒中和TIA患者的重复M RI扫描是否具有较高的无症状性病灶发生率。方法:发病12h内有小卒中和TIA表现,并且NIH卒中量表评分<6分的患者纳入本研究,并对患者进行基线M RI检查和1个月的随访。随访过程中对患者病灶进行新弥散加权成像检查,并与基线研究进行对比。检测病灶复发的临床或M RI预测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43例患者,14例(9.8%;95%CI5.4%~15.9%)患者在30d时出现M R新病灶,其中6…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MR弥散加权成像(DWI)与灌注加权成像(PWI)对急性脑缺血患者脑梗死灶周围有半暗带组织(IP)的影像学价值。方法:对临床83例超急性期(<6h)脑梗死进行数据采集,其中11例因义齿、病人烦躁等产生较大的伪影,数据不可靠而未能成功。成功72例,动脉性脑梗死50例,其中大脑中动脉供血区26例,大脑后动脉供血区14例,大脑前动脉供血区9例,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同时梗死1例;基底节区梗死22例。结果:在动脉性脑梗死中病灶周围存在半暗带区,在基底节区梗死中没有半暗带区。结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灌注加权成像(PWI)序列能显示动脉性脑梗死灶周围的低灌注区,即半暗带组织。  相似文献   

18.
背景:除进行病理检查外,散发M M2型克-雅病(sCJD)尚无临床诊断方法。目的:为临床诊断M M2型sCJD提供可靠的标记物。方法:对8例经神经病理、遗传和蛋白质印迹分析确诊为M M2型sCJD的患者进行CSF、EEG和神经成像检查。结果:8例患者的病理诊断分别为皮质型(n=2)、丘脑型(n=5)和复合型(皮质丘脑型)(n=1)。皮质型以迟发、缓慢进展性痴呆、大脑弥散加权成像(DW I)的皮质高信号和CSF中14-3-3蛋白水平升高为主要特征。丘脑型表现出多种神经症状,包括痴呆、共济失调、各年龄段均可发病的锥体系和锥体外系症状,和相对较长的病程;EEG和M R…  相似文献   

19.
背景与目的:老年性白质损害(W M Ls)与首次局部卒中预后的关系知之甚少。根据1例先证者的情况,推测年龄和预先存在的W M Ls而非梗死体积和分布决定患者的预后。患者与方法:将34例M R I弥散加权成像证实的孤立性急性小脑梗死连续患者前瞻性地纳入卒中资料库中,而将先前已有神经缺陷、出血性或恶性小脑梗死患者除外。采用R ankin和Barthel残疾量表将患者分为卒中后14d完全恢复组、中度或重度残疾组。结果:所有患者的最常见症状为头晕、恶心、行走不稳和肢体共济失调,其最初的神经和功能评分相似,梗死体积、血管部位和共病并不能预测患者…  相似文献   

20.
背景:急性多发性脑梗死(AM BI)的弥散加权成像(DW I)模式与动脉及心源性栓塞密切相关。关于椎-基底动脉夹层及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卒中患者的DW I特征尚无详细报道。目的:通过描述后循环血管闭塞患者的DW I卒中模式,阐明其缺血的机制。设计:对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疾病患者的梗死模式进行回顾性分析。机构:大规模的社区教学医院。患者:对因椎-基底动脉疾病而住院的卒中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症状发生7d内进行DW I检查的患者纳入本研究。主要观察指标:根据已经建立的血管分布区模板对患者的梗死模式进行分析。结果:11例动脉夹层患者和39例动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