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分析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常规化验.方法:患者于化验当日空腹至化验科室进行血样的采集,主要检测患者的肝功.结果: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总胆汁酸水平与肝硬化的分级积分是正比的关系,而胆碱酯酶水平却与肝硬化的分级积分是反比的关系.结论:总胆汁酸、胆碱酯酶的化验结果可以作为判断肝炎后肝硬化病情的指标,对了解患者病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4.
5.
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参数变化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炎后肝硬化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宽度(PDW)和血小板压积(PCT)4项参数的改变,间接评估肝脏受损情况,判断有无出血倾向。方法:用Bayer ADVIA120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测定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和正常健康体检者血小板各项参数,并对其中39例合并消化道出血者、89例未出血者和40例正常体检者血小板4项参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肝硬化组PLT、MPV、PCT值均小于正常对照组(P<0.05~0.005),PDW高于正常对照组(P<0.025)。其中消化道出血组血小板各项均低于未出血组。结论:随着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病情加重,PLT、MPV、PCT明显减低,PDW明显增高,故血小板4项参数的测定对肝病患者出血倾向及功能判断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医院肺部感染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研究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医院肺部感染的临床特征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方法对医院2005年1月1日-2007年12月31日感染内科495例肝炎后肝硬化住院患者进行调查统计分析.结果 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医院肺部感染的发生率为13.50%;病死率25.40%,显著高于无感染患者的病死率6.80%(χ~2=23.77,P<0.01);临床表现早期不典型;主要危险因素是年龄、住院时间、低蛋白血症、疾病严重程度、侵入性操作、广谱抗菌药物使用、肝性脐病、上消化道出血等.结论 肝硬化患者医院肺部感染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临床医务人员在临床工作中应予重视并加强防护,减少医院内肺部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肝脏被喻为是“人体最大的化工厂”,因为每时每刻肝脏都在各种催化酶下,进行着各种各样的化学反应。试验证明,动物在摘除肝脏后,即使给予恰当合理的治疗,存活也不足两天这说明肝脏是不可缺少的重要脏器,没有了肝脏,人体就处于严重的疾病状态,新陈代谢就会紊乱,所以肝脏具有不可替代和极难模拟的复杂性。然而,在我国,肝病已成为困扰民众的主要疾病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常规化验结果.方法:抽选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肝炎后肝硬化患者15例作为观察组,收治时间为2014年7月至2016年1月期间,另抽选同期本院收治的健康体检人员15名作为对照组,对两组观察对象开展肝功能检测,对各项化验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TBA明显高于对照组,其CHE、CHO以及ALB均明显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常规化验可以对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功能组织损伤的程度进行检测,有利于肝硬化程度的评估,其应用价值较高,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在肝硬化患者中,肝炎后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属于两种最为常见的肝硬化类型。本文将基于二者的一系列临床特征展开相应的探讨,以期为后续治疗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30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A组)以及30例酒精性肝硬化患者(B组)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特征展开全面而综合的比较分析。结果①男性患者居多,A组为60%,B组为86.67%,P〈0.05;在年龄方面,A组(58.7±7.5)岁,B组(52.8±5.4)岁,P〈0.05;在病程方面,A组为(6.9±3.6)年,B组为(6.0±2.8)年,P〉0.05。②在肝掌、蜘蛛痣、男性乳房发育、肝大的发生率方面,A组分别为26.67%、26.67%、0%、6.67%,B组分别为73.33%、80%、13.33%、46.67%,P〈0.05;在脾大、黄疸、腹水的发生率方面,A组分别为、60%、13.33%、80%,B组分别为53.33%、13.33%、80%,P〉0.05。③在肝肾综合征、原发性肝癌的发生率方面,A组分别为13.33%、26.67%,B组分别为6.67%、13.33%,P〈0.05;在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的发生率方面,A组分别为33.33%、20%,B组分别为40%、26.67%,P〉0.05。④在GGT、AST/ALT、ALP方面,A组分别为(63.9±10.3)U/L、(1.02±0.23)、(119.7±25.4)U/L,B组分别为(139.5±48.0)U/L、(1.99±20.54)、(215.8±46.6)U/L,P〈0.05;在A/G、TBIL方面,A组分别为(0.82±0.11)、(47.4±25.7)μmol/L,B组分别为(0.87±0.23)、(49.5±27.4)0,mol/L,P〈0.05。结论结合A组和B组患者各自的临床特征,予以目的明确的防治措施,能够获得较为理想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0.
11.
张克强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9)
目的 探讨重型肝炎与肝炎后肝硬化合并感染的临床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治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312例重型肝炎和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疾病类型、性别、年龄、住院时间、侵入性操作、血清蛋白水平、白细胞计数、合并其他并发症与感染的相关性.结果 312例患者中80例合并感染,感染率为25.6%,其中>40岁患者感染率为32.1%,明显高于≤40岁的19.0% (P<0.05);住院时间>20 d患者感染率为37.6%,明显高于≤20 d的17.6%(P<0.05);有侵入性操作患者感染率为28.9%,明显高于无侵入性操作的18.2% (P<0.05);血清白蛋白>28 g/L患者感染率为31.8%,明显高于≤28 g/L的21.1%(P<0.05);合并其他并发症患者感染率为30.5%,明显高于未合并其他并发症的20.0% (P<0.05);而感染率与疾病类型、性别以及白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重型肝炎、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合并感染与患者的年龄、住院时间、侵人性操作、血清白蛋白水平及合并其他并发症因素密切相关,为临床防治工作提供了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血中免疫球蛋白(IgG、IgM、IgA)和补体(C3、C4)及血清高敏CRP(hsCRP)的变化。[方法]对2007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到我院住院的76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IgG、IgM、IgA、C3、C4、hsCRP.同时以50名到我院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76例肝炎后肝硬化组与对照组比较:IgM、IgG、hsCRP均高于对照组(P〈0.01),C3和C4低于对照组(P〈0.01、P〈0.05)。IgA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清免疫球蛋白、补体及hsCRP与肝炎后肝硬化有明显的相关性,其检测结果不仅对肝硬化的分期,而且对判断病情、衡量治疗效果和预后的估计都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15.
16.
任滨成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1978,(3)
急性胃粘膜病变包括急性胃溃疡与糜烂性出血性胃炎。本病的名称比较混乱,也有称为应激性溃疡、缺血性肠道综合症、急性胃肠道灶性坏死等。在纤维内窥镜临床应用以前,急性胃粘膜病变的诊断比较困难(仅占上消化道出血的5%以下),因为本病是指粘膜及粘膜下层糜烂、出血或急性多发性小溃疡,病变并不侵犯肌层,故通常所用的X线钡餐检查难以发现。自从纤维内窥镜做为上消化 相似文献
17.
老年人肝炎后肝硬化糖代谢障碍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观察20例老年人肝炎后肝硬化糖耐量的同时,利用放射免疫法,检测了各时相血清胰岛素,C-肽含量和胰岛素释放指数,与10例健康老年人作阴性对照,和12例中年人肝炎后肝硬化患者、11例原发性11型糖尿病患者作阳性对照。发现20例老年人肝炎后肝硬化患者有18例糖耐量低下,占90%,伴明显肝原性糖尿病倾向,和健康老年人及中年人肝炎后肝硬化者,有显著性差异(P<0.01和P<0.05);同时发现老年人肝炎后肝硬化组各时相胰岛素含量和C-肽含量大致平行增高,胰岛素释放指数增高,较各对照组各时相分别有不同的差异;老年人肝炎后肝硬化后组有25%的病例呈低胰岛素血症,同时在临床上出现尿糖阳性。 相似文献
18.
肝炎后肝硬化能量代谢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营养-能量代谢特点。方法 分别测定57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与39例对照者血糖、血脂和能量代谢等各项指标。结果 肝硬化尤其肝功能不良者有糖耐量异常及高胰岛素血症;血清胆固醇(CH)、磷脂(PL)、载脂蛋白A1(APOA1)与B100(APOB100)、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极低密度蛋白胆固醇(VLDL-C)水平及卵磷脂胆固醇酯酰转移酶(LCAT)在性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动脉血酮体浓度(AKBC)升高,酮体比率(AKBR)下降。结论 肝硬化尤其肝功能不全者有不同程度的血糖、血脂及能量代谢异常;含脂肪乳剂的营养支持可能较高糖能源合理。 相似文献
19.
陈士林 《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14(2):77-79
目的比较肝炎后肝硬化(VC)与酒精性肝硬化(AC)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鞍山市某医院收治的100例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将50例VC患者作为VC组,将50例AC患者作为AC组,观察2组患者从入院起3个月内的主要临床表现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AC组患者脾脏肿大及原发性肝癌发生率均低于VC组,而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高于V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C患者脾脏肿大及原发性肝癌发生率较高,而AC患者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较高。因此,在治疗肝硬化患者时,要重视患者疾病分型,以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肝炎后肝硬化血液学异常的若干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公英 《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2001,28(4):165-168
贫血、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在肝炎后肝硬化中极为常见,但其血细胞减少的机制不十分明确,本文按血细胞动力学及病理生理学,分别从骨髓本身的异常病理变化和骨髓外破坏过多两方面,就近年来有关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