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劲红  孙刚 《辽宁中医杂志》2014,(12):2613-2614
目的:观察在常规西药治疗心衰基础上,应用"心衰宁"治疗慢性中重度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心功能测定及其对脑钠肽末端前体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Ⅲ、Ⅳ级患者60例,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西药加"心衰宁"治疗,对照组为单纯西药抗心衰治疗。两组疗程均为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测定及脑钠肽末端前体的变化。结果:治疗组的心功能改善、对降低NT-pro BNP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衰宁"对慢性中重度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的改善有疗效;也能降低心衰患者NT-pro BNP水平。  相似文献   

2.
慢性心力衰竭(以下简称慢性心衰)作为临床心血管病重症之一,中医药在治疗慢性心衰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众学者做出了很多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目前慢性心衰基于中医学整体观念治疗方面还尚有不足,比如忽视了心肾不交这一病机在慢性心衰发病中的重要性,其原因为医者对心肾不交的概念缺乏系统的认识,继而导致无法在慢性心衰的诊治研究中运用这一理论。故文章从广义的"心肾不交"概念入手,探讨慢性心衰与广义"心肾不交"的联系,以拓宽慢性心衰的中医诊疗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王行宽教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以下简称"心衰")伴贫血经验。基于"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王行宽教授认为慢性心衰伴贫血的病机为形精不足,瘀水互结,"形气不足,精血亏虚"是构成慢性心衰伴贫血的发病之本,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水饮、瘀血停滞构成慢性心衰伴贫血的发病之标,采用参芪左归汤为基本方治疗慢性心衰伴贫血,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基于"阳微阴弦"理论,探究温阳利水法治疗慢性心衰的效果及对慢性心衰患者心功能的疗效。方法将我院140例慢性心衰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根据患者病情采用呋塞米片及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口服,观察组采用院内自拟温阳利水方加减口服,连续治疗3周,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率、心功能分级、Lee心衰疗效计分、脑钠肽(BNP)含量以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等情况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在心率、心功能分级、Lee心衰疗效计分、BNP含量以及心功能(LVEF)等方面均有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在心功能改善方面较对照组更显著,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阳微阴弦"理论指导下的温阳利水法对慢性心衰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能够明显提高慢性心衰患者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苗药"心肌康"方剂治疗慢性心衰的疗效方法:用苗药"心肌康"方剂治疗各类原发病所致慢性心衰51例,临床观察心衰症状改善及心功能恢复情况判断其疗效;结果:疗效显著35例(68.6%),疗效一般10例(19.6%),无效6例(11.8%),总有效率88.2%。未见明显毒副作用;结论:苗药心肌康方剂治疗各类原发病所致慢性心衰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6.
慢性心衰为临床难治慢性疾病,危害极大。"血不利则为水"是《金匮要略》中关于瘀血为病的重要论述,对多种瘀血为害的疾病的治疗均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慢性心衰发病中,瘀血病理因素贯穿全程,认为化瘀是防治慢性心衰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7.
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也是最主要的死亡原因~([1])。目前,随着心血管诊疗技术的不断更新完善,使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进展为慢性心衰阶段,再加上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甲亢等内分泌疾病对心肌的损害,使慢性心衰的发病率逐年升高,死亡率亦居高不下。而目前临床对心衰的治疗似乎很难达到一个质的飞跃,针对目前心衰治疗效果欠佳的现状,探寻一种新的治疗方案非常必要,本文报道了临床中西医结合治疗心力衰竭患者的成功案例,使一颗"气喘吁吁"的心脏得以成功平复。  相似文献   

8.
中医药治疗慢性充血性心衰述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病因病机、慢性心衰证候分析与辨证精要、中医药治疗慢性心衰的治则治法、慢性心衰的西医治疗现状及要点等对中医药治疗慢性充血性心衰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9.
浅谈慢性心衰中医病名病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心衰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慢性心衰中医多归属于"心悸、喘证、胸痹、水肿"等病名范畴内。根据慢性心衰相关临床表现,多数学者认为本病属本虚标实证,以心气阳虚为主,血瘀水停痰湿内阻为标。通过文献和临床观察研究,认为慢性心衰以心气虚为主,心血瘀滞,水湿内停为主要病理因素。治疗以益气温阳,活血通脉为主要治法,更好地指导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0.
慢性心衰病因病机复杂多变,现分析国医大师郭子光、广东省名中医吴伟各1则治疗阳虚血瘀水停型慢性心衰的验案。探讨温阳益气、活血利水法治疗阳气虚乏血瘀水停型慢性心衰的经验,以期为临床治疗慢性心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生脉散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研究简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10年生脉散治疗慢性心衰的相关文献证明生脉散能有效纠正心衰、改善心功能,且毒副作用小,对慢性心衰的治疗疗效显著。随着循证医学理念的运用发展,未来中医药治疗慢性心衰必将达到新高度。  相似文献   

12.
近10年生脉散治疗慢性心衰的相关文献证明生脉散能有效纠正心衰、改善心功能,且毒副作用小,对慢性心衰的治疗疗效显著。随着循证医学理念的运用发展,未来中医药治疗慢性心衰必将达到新高度。  相似文献   

13.
唐胜 《中医临床研究》2012,(22):81+83-81,83
目的:观察自拟益气活血方治疗慢性心衰的疗效。方法:将45例使用西药强心、利尿、扩血管或抗感染药物治疗基础上加服自拟"益气活血方",治疗3~4周,并与单纯使用西药治疗40例对照。结果:45例总有效率93.33%,高于对照组77.5%。结论:在西药强心、利尿、扩血管基础上加服"益气活血方"治疗慢性心衰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张建平主任医师医师认为慢性心衰的基本病机为心肾不交,交通心肾、养心安神为其治疗大法,上下同治、妙调交泰丸比例为其治疗特点。介绍张建平主任医师从"心肾不交"诊治慢性心衰的临证经验,并列举病案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慢性充血性心衰也称慢性心衰,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归宿,也是主要的死亡原因。近年来对慢性充血性心衰开展了心脏再同步治疗,心脏移植使心衰死亡率明显下降,但由于条件所限,药物治疗仍然占主导地位。中医药治疗慢性充血性心衰有独特的优势,在控制疾病恶化、消除症状、改善心功能等方面取得了满意的疗效。2001—01—2009—01,笔者采用抗心衰方治疗慢性充血性心衰240例,疗效较满意,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慢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人类面临的重大临床问题之一,中医治疗慢性心衰有自己独特的优势,中医的特点是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慢性心衰是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涉及的脏器不仅仅心脏,还包括其他脏器,中医能更好地协调与其他脏腑之间的关系。其次,中医异病同治,同病异治,注重个人差异,采用不同的治法,对于减轻症状,改善慢性心衰患者体质发挥巨大作用。另外,中医治疗不良反应少,能够提高慢性心衰患者的生活质量。文章着重从慢性心衰的病机,尤其是阳气不足导致慢性心衰的病机,现代医家对慢性心衰的研究,西医与阳气不足慢性心衰的关系、治疗方法以及医案举隅等几个方面阐述了中医在治疗慢性心衰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慢性心衰是当今世界心血管领域的重要难题之一。近年来,中医在治疗慢性心衰上有很大的进展,本文综述了近年来中医治疗慢性心衰的诸多治法,如内服中药、中医外治法等,对临床更好的治疗慢性心衰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慢性心衰中医辨证分型及规范化治疗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通过对我院100例慢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进行资料收集及随访,观察慢性心衰中医辨证分型与心功能的关系及合并心脑血管危险因素、服用倍他乐克、ACEI、中药治疗的慢性心衰患者再住院次数、生存时间、生存质量等相关性,确定β受体阻滞剂、ACEI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根据2009年欧洲慢性心力衰竭治疗指南)的重要性,同时观察中药在治疗慢性心衰的疗效,从而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提供参考价值。结果:随着慢性心衰患者心功能分级的递增,辨证分型呈气阴两虚→气滞血瘀→阳虚水泛变化。男性、高血压、糖尿病、服用倍他乐克、ACEI及中药对慢性心衰患者年平均住院次数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心功能分级与中医辩证分型存在相关性;男性、高血压、糖尿病等危险因素与心衰患者病情恶化、年住院次数相关;服用倍他乐克、ACEI、中药可减少慢性心衰患者年平均住院次数。  相似文献   

19.
慢性心衰中医分期分级临床辨证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临床长期利用中医药辨证治疗慢性心衰的相关研究和体会,探讨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中医对慢性心衰的临床分期分级。根据不同的发病阶段,中医可以把慢性心衰分为早、中、晚3期,慢性心衰早期以气虚血瘀证多见,慢性心衰中期以气阴两虚兼血瘀证多见,慢性心衰晚期以阳虚水泛证多见。并进一步探讨中医辨证分型与心功能的关系,更好的指导中医对慢性心衰的治疗。  相似文献   

20.
许文巧 《养生月刊》2004,25(1):20-21
心衰分急性与慢性两种,急性心衰可转变为慢性,慢性心衰又可急性发作。但平时我们所遇到的绝大多数为慢性心衰。 发生心衰后,病人应该正确对待,首先要认识到心衰是一种慢性的、反复发作的疾病,既要积极治疗,又不要悲观失望。除了在医生指导下采取有利的治疗措施外,心衰病人在日常生活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