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5 毫秒
1.
外周静脉与颈内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治疗肿瘤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经肘部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颈内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应用于肿瘤患者治疗中的利弊。方法将180例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88例)和对照组(92例)。观察组采用PICC置管,对照组采用颈内静脉置管,观察2组穿刺时间、穿刺成功率、穿刺异常、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导管留置时间等。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平均操作时间短,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导管留置时间长。观察组静脉炎发生率为11%,对照组为零。结论在肿瘤患者治疗中,PICC宜用于输液而颈内静脉置管宜用于晚期肿瘤化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经肘部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颈内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应用于肿瘤患者治疗中的利弊。方法将180例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88例)和对照组(92例)。观察组采用PICC置管,对照组采用颈内静脉置管,观察2组穿刺时间、穿刺成功率、穿刺异常、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导管留置时间等。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平均操作时间短,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导管留置时间长。观察组静脉炎发生率为11%,对照组为零。结论在肿瘤患者治疗中,PICC宜用于输液而颈内静脉置管宜用于晚期肿瘤化疗。  相似文献   

3.
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头静脉、正中静脉)穿刺插管,其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用于患者提供中期至长期的静脉输液及化疗药物等。它能为患者建立一条好的静脉通道,可以减少重复静脉穿刺的痛苦,减少化疗药物对血管的刺激;可以避免中心静脉置管造成的血、气胸等严重并发症的危险性。由于导管前端已达上腔静脉位置,受外周静脉的影响小,故输液速度快,为患者短时快速补液开辟了一条方便、安全的通路。我院2003年6月-2006年1月对16例ICU危重患者采用经外周静脉置入PICC输液时行抢救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锁骨下穿刺中心静脉置管(CVC)在普外科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PICC患者96例作为观察组,CVC患者92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置管操作时间、导管留置时间、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置管操作时间较短,导管留置时间较长,一次性置管成功率较高,并发症较低。结论:PICC在中心静脉置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优于CVC。  相似文献   

5.
刘依达 《内蒙古中医药》2011,30(22):112-113
随着输液治疗的广泛开展和不断研究,无论是在输液治疗的理论、技术方面,还是工具和设备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提高了静脉输液的安全性、科学性、有效性,并正朝着专科化方向发展。1静脉输液穿刺工具的发展目前静脉输液工具分两大类,一是外周静脉输液工具,包括头皮钢针、套管针、中等长度导管,二是中心静脉输液工具,包括经外周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隧道式导管、埋藏式输液港、经颈静脉穿刺的导管。随着输液穿刺工具产品种类的日新月异,产品性能也在不断地优化。新的输液工具的技术标准已不再以功能为主,而是以人体的舒适、造成的损伤最少为目的。一方面,为保证各类导管在血管内达到最佳的留置效果,围绕易于穿刺、抗打折性能、降低静脉炎发生率、减少渗出等方面,导管材料的性能在不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四肢静脉穿刺困难成年患者选用头皮静脉输液,提高穿刺成功率方法探讨。方法:本研究资料收集于2007年1月—2012年8月,对260例四肢静脉穿刺困难成年患者选用头皮静脉输液,穿刺成功率>95%。结论:对四肢静脉穿刺困难成年患者选择头皮静脉穿刺输液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应急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外周置入中心静脉置管在ICU的应用及护理。方法对45例ICU患者行外周置入中心静脉置管。结果43例患者1次穿刺成功,2例2次穿刺成功,2例发生导管移位,2例局部红肿,1例导管堵塞经溶栓后再通,在院拔管导管顶端送细菌培养均为阴性,置管时间18~175 d。结论PICC操作快捷,低创伤性、低感染率,留置时间长,能满足各类输液,满足ICU患者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深静脉置管(锁骨下、股静脉)置管、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肿瘤患者的应用经验,并探索其必要性。方法:总结肿瘤患者静脉置管的方式,置管的目的、导管的维护。结论:肿瘤患者化疗、长期输液、水肿、血管条件差,静脉置管可发挥极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用于肿瘤患者化疗中的可行性。方法:64例确诊为恶性肿瘤需行化疗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34例PICC置管为A组,30例颈内静脉置管为B组,比较插管成功率、穿刺时间、导管留置时间、液体流速和穿刺并发症。结果:与颈内静脉插管相比较,发现A组与B组相比,插管一次成功率明显为高,穿刺时间明显较短,导管留置时间明显延长,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0.05)。PICC导管的主要并发症为导管堵塞、周围静脉炎和导管相关感染,颈内静脉导管的主要并发症为导管相关感染和误入动脉。结论:PICC和颈内静脉插管均存在各自的优缺点,与颈内静脉插管相比,PICC是一种较为安全、易于掌握的插管方法,对于长期化疗或静脉输液的病人,应首选PICC插管。  相似文献   

10.
冷馨  孙丽芳  郭丽娟 《吉林中医药》2020,40(8):1050-1052
目的比较旋转式穿刺方法与常规穿刺方法对老年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患者穿刺时血管塌陷、血管壁临近导致的一次穿刺成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158例老年PICC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 80例和对照组 78例,观察组采用旋转式进针方法穿刺,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穿刺,比较2组一次穿刺成功率,血管挛缩失去穿刺部位、局部感染、导管相关性血栓等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对医疗费用的影响。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87.5%,70/80)高于对照组(51.2%,40/78)(P0.05),血管直径变窄失去穿刺部位、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情况及相关医疗费用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旋转式进针方法可提高老年PICC患者穿刺时血管塌陷、血管壁临近导致的一次穿刺成功率,降低导管相关性血栓等并发症,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恶性肿瘤患者化疗中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护理。方法观察并总结231例患者置管过程中发生的护理问题,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 225例置管成功,其中一次置管成功217例、复位成功6例、穿刺困难2例(请麻醉科行颈内静脉置管),导管送入困难6例。PICC导管留置时间7~290 d,平均112.40 d;发生静脉炎14例,导管堵塞17例,穿刺点出血8例,单纯性肢体肿胀2例,导管滑出1例。结论熟练掌握PICC穿刺和维护技能,实施优质护理和健康教育,可显著降低PICC导管使用过程中发生的并发症,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2.
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广泛应用于临床,对于四肢静脉多次穿刺、静脉显露不明显、穿刺困难而又需连续输液或按时静脉给药的患者,尤其在抢救重危患者、输注化疗药物和静脉营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头皮式静脉留置针在临床应用方法及护理体会.方法:观察我科进行头皮式静脉留置针操作的住院患者180例,分析留置针的正确应用方法、日常护理及并发症的处理.结果:180例患者均穿刺成功,置管时间3-8天,平均置管时间5.4天,有12例出现静脉炎,16例出现管道堵塞,经对症处理后可缓解,无拔管患者,未见其它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头皮式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应用,只要正确选择穿刺血管,合理选择静脉留置针,熟练的穿刺技术是静脉留置针成功应用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最适合新生儿静脉治疗和静脉高营养的留置针方法。方法:将200例使用静脉留置针的患儿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取在患儿腋静脉置留置针,对照组采取在患儿四肢或头皮静脉置留置针,观察两组静脉留置针穿刺的成功率和保留天数及护理并发症。结果:实验组留置针穿刺的成功率和保留天数明显高于对照组,护理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新生儿腋静脉留置针具有穿刺成功率高,留置时间长,护理并发症少,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颈外静脉留置针穿刺术在危重患儿抢救中的应用效果及其优越性。方法:将120例因各种危急原因需立即静脉用药的患儿或长期静脉输液造成头皮、四肢浅静脉血管条件不好的患儿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纽采用颈外静脉留置针穿刺术,对照组采用头皮静脉、四肢浅静脉留置针穿刺术,对两组穿刺成功率、操作所花费的时间以及两组置管后留置的时间进行观察比较。结果:实验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91.7%,对照组为58.3%,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O.01),实验组平均操作花费时间是1.7min,对照组为2.26min,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O.01),实验组平均留置时间为5.64±1.56d,对照组为2.57±O.89d,实验组留置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O.01)。结论:为危重惠儿抢救时采用颈外静脉留置针穿刺术可以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可以在短时间内建立快捷有效的静脉用药通道,为抢救赢取了保宝的时间,大大提高了患儿的救治成功率、同时减少了因反复穿刺给惠儿带来的身心痛苦,也避免了因穿刺拖延时间而造成的医患纠纷问题,提高了满意度和;临床工作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各种深静脉置管感染相关因素,探讨干预措施。方法:对580例深静脉置管患者从年龄、体质、置管环境、置管部位、留置深度、留置时间、维护、临床观察等方面进行监测与分析。结果? 580例深静脉置管患者,发生感染者35例,感染率为4.66%,CVC(中心静脉置管: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颈外静脉、股静脉)感染率为4.83%,PICC(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感染率为1.21%;急诊置管感染率为3.96%,择期置管感染率为2.07%;恶性肿瘤患者置管感染率为5.52%,其他患者置管感染率为0.51%;病室内置管感染率为4.67%,穿刺室内置管感染率为1.37%.结论各种深静脉置管感染的发生与置管部位、置管时期、机体免疫功能、无菌操作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在临床工作中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可有效预防各种静脉导管感染的发生,保证患者安全,控制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微导丝辅助送管困难性PICC导管置入的成功率。方法:将63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1例,对照组32例。2组患者均采用改良Seldinger法联合超声引导穿刺,观察组在DSA监视下使用微导丝辅助送管,对照组在DSA监视下直接送管。比较2组PICC置管的到位率以及平均累积X线照射时间。结果:送管成功率观察组为96.8%,对照组为46.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X线累积照射时间9.6分钟,对照组15例导管到位患者平均累积X线照射时间18.6分钟,17例患者在20分钟内未送管成功,改为微导丝辅助后,在平均X线累积照射时间10.5分钟内全部送管到位。结论:微导丝引导显著提高了送管困难性PICC导管置入的成功率,同时减少了患者和操作者X线照射时间。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外周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肺癌化疗患者中的的应用及护理。方法:对本科室应用PICC治疗的200例肺癌患者进行分析总结。结果:PICC留置输液及整体护理可减少浅静脉炎、减少多次穿刺带来的局部疼痛及可减少静脉穿刺、浅静脉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如何提高蛇伤患者的静脉穿刺成功率。方法:对30例蛇伤患者入院即采用静脉留置针输液,待患者凝血功能改善后,用常规头皮针输液与30例患者入院即采用常规头皮针输液的第1~16天的穿刺成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种穿刺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1)。结论:在住院第4d后留置针组静脉穿刺的成功率明显高于常规头皮针输液组,前者既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护患双方都取到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将巴莱多定律应用到静脉输液过程中,分出输液自始至终重要的部分,进行有效管理,以达到高效管理,提高静脉输液质量的目的。方法:依据巴莱多定律的原理,将静脉输液全过程分解为若干个操作组合,找出20%的重点内容,用80%时间和精力去完成20%的重点。结果:应用巴莱多定律,静脉穿刺操作用时缩短,患者对穿刺时、输注时、穿刺过程中移动时的疼痛感减轻,一次穿刺成功率和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结论:在静脉输液中应用巴莱多定律,护理人员有针对性地与病人进行沟通,得到良好配合和规范操作,有效分配护理人员的精力和工作时间,可以提高静脉输液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