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中医清泻法对梗阻性黄疸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疗效。方法将大鼠分成四组:结扎胆总管三组,即模型清泻法组、模型西药组、模型对照组;空白组仅游离牵拉胆总管即可,不结扎。实验结束后,检测各组大鼠血浆中内毒素(LPS)、肿瘤坏死因子(TNF-a)、肝功能(ALT)水平。结果模型清泻法组大鼠经清泻法自拟汤治疗后,一般情况较模型对照组有一定改善,日均饮水量有明显提高(P<0.05),各项实验室指标均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P<0.01),对TNF-a指标的改善优于西药组(P<0.05);其它疗效指标与西药组相比疗效相近(P>0.05)。结论中医清泻法治疗梗阻性黄疸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有效。  相似文献   

2.
内皮素-1在暴发性肝功能衰竭发生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内皮素 (ET) - 1在暴发性肝功能衰竭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以硫代乙酰胺 (TAA)灌胃染毒的方法建立大鼠暴发性肝功能衰竭模型 ,利用生化方法测定血浆内毒素及内皮素水平 ,采用 ET抗血清拮抗 ET- 1的作用。结果  TAA组血浆内皮素、内毒素和血清丙氨酸转氨酶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0 .0 5 ) ;TAA +ET- Ab组血浆内皮素、内毒素和丙氨酸转氨酶水平显著低于 TA A组 (P<0 .0 5 ) ,内皮素与内毒素水平呈显著正相关 (P<0 .0 1) ,内皮素抗血清可以拮抗 ET- 1的作用并可减轻肝坏死的程度。结论 内皮素可上调血浆内毒素水平 ,与暴发性肝功能衰竭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高胆红素血症对新生儿肝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商丘市妇幼保健院2020年2月—2022年1月收治的高胆红素血症患儿80例,并取同期健康新生儿80例作为对照组,均开展肝功能指标检查,同时对高胆红素血症治疗前后的肝功能指标变化进行记录,分析高胆红素血症对新生儿肝功能产生的影响。结果 高胆红素血症组的谷草转氨酶(67.53±11.65)U/L、碱性磷酸酶(280.65±65.47)U/L、谷氨酰转肽酶水平(121.45±36.65)U/L,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谷丙转氨酶、白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胆红素血症组治疗后谷草转氨酶(39.10±5.24)U/L、碱性磷酸酶[(155.68±28.54)U/L]与谷氨酰转肽酶水平[(94.10±22.52)U/L]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谷丙转氨酶治疗后亦低于治疗前,但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胆红素血症通常不会对肝细胞产生损害,但会对肝功能产生影响,损伤具备可逆性,通过尽早开展积极治疗,可使患儿的肝功能损伤得到改善。临床上在治...  相似文献   

4.
梗阻性黄疸大鼠肝改变与TNF-α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德兰  刘丽  赵芝  刘楠 《河北医药》2010,32(17):2322-2323
目的探讨肝损伤与内毒素血症的关系。方法将36只大鼠采用胆总管结扎方法建立梗阻性黄疸(OJ)大鼠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6只,OJ大鼠模型组(CBDL组)30只。监测2组大鼠血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内毒素、肝功能。结果 CBDL组大鼠肝脏形态改变明显,血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TBIL、内毒素、TNF-α含量及凋亡指数明显升高(P〈0.05)。结论肝组织损伤随梗阻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加重,并与血内毒素及TNF-α含量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5.
痰热清治疗肝炎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研究痰热清对肝炎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方法:选择肝炎高胆红素血症患者67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7例,对照组30例。在一般保肝治疗基础上,治疗组给予痰热清注射液,对照组给予茵栀黄注射液,30 d为1疗程。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肝功能、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血浆内毒素(ET)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及丙氨酸转氨酶、TNF-α和ET值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但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91.89%,对照组为66.67%(P<0.01)。结论:痰热清注射液对肝炎高胆红素血症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对硫代乙酰胺(TAA)所致急性肝衰竭大鼠肠源性内毒素血症(IETM)的保护作用。方法取雄性Wistar大鼠的骨髓贴壁培养获得BMSCs,取30只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TAA模型组和BMSCs治疗组,每组10只。TAA300mg/kg灌胃建立急性肝衰竭模型,24h后重复灌胃,正常组给予磷酸盐缓冲液(PBS)2ml灌胃,第2次灌胃后将BMSCs经尾静脉注射到BMSCs治疗组中,正常组和TAA模型组给予等量PBS注射。BMSCs治疗72h后处死。腹主动脉采血,检测血清中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以及血浆内毒素含量,取部分肝组织及回肠作常规病理切片检查。结果与正常组比较,TAA模型组大鼠血清ALT,AST活性以及血浆内毒素水平均显著上升(P<0.05),BMSCs治疗组大鼠血清ALT,AST活性以及血浆内毒素水平与模型组相比均显著降低(P<0.05)。肝脏病理切片显示BMSCs能够明显减轻TAA对肝组织的炎症性破坏。结论 BMSCs尾静脉移植对TAA引起的急性肝衰竭大鼠IETM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张平  焦运  李玉芳  陈虹 《江苏医药》2013,39(5):509-510
目的 探讨血红素加氧酶1(HO-1)在实验性肝硬化内毒素血症大鼠中的作用.方法 80只大鼠均分为4组:对照组为正常大鼠+脂多糖(LPS);其余3组用硫代乙酰胺(TAA)诱导大鼠肝硬化模型后,TAA组腹腔内注射生理盐水,TAA+LPS组注射LPS,HM组注射氯化高铁血红素+LPS.造模后检测AST和ALT.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其余3组血浆中ALT和AST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且HM组>TAA+ LPS组>TAA组.结论 HO-1通过其氧化损伤和促纤维化,促进大鼠肝硬化内毒素血症时肝损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内毒素血症在新生儿全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TPNAC)中的作用.方法 新生新西兰白兔16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8只.A组为正常对照组,给母乳喂养;B组为全胃肠外营养组(TPN)组,持续给予全静脉营养. 1周后处死动物,无菌条件下取门静脉血测定两组内毒素水平和肝功能指标,包括肝细胞损伤指标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胆汁淤积指标碱性磷酸酶(ALP)、血清总胆汁酸(TBA)、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和蛋白指标总蛋白、白蛋白、白球比.结果 全静脉营养组内毒素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0.299±0.034和0.085±0.0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54,P<0.01);且血浆内毒素水平分别与ALT、TBA、TBiL、DBil、总蛋白及白蛋白之间成线性关系,回归系数有统计学意义(tb=7.126,4.441,8.574,12.562,10.153,12.975,P<0.01).结论 内毒素血症在新生儿TPNAC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随着内毒素水平的升高,肝脏损害和胆汁淤积也随之加重.  相似文献   

9.
腺苷蛋氨酸联合苦参碱治疗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6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腺苷蛋氨酸联合苦参碱治疗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患者120例随机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保肝、降酶等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腺苷蛋氨酸1 000 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静脉滴注,1次/d,苦参碱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1次/d。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和凝血功能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和凝血酶原时间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结论腺苷蛋氨酸联合苦参碱能明显改善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患者的肝功能,降低血清胆红素,缩短凝血酶原时间,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司徒冰  崔其亮  谭湘萍 《中国药房》2008,19(19):1461-1463
目的:探讨腺苷蛋氨酸治疗新生大鼠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HUB)的作用机制。方法:95只新生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治疗对照组和实验组,皮下注射盐酸苯肼建立HUB模型,建模同时3组分别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苯巴比妥/尼可刹米和腺苷蛋氨酸,每天1次,共7d。不同时间采血测定3组大鼠血清胆红素水平及肝脏胆红素-尿苷二磷酸葡糖醛酸基转移酶(BUGT)活性。结果:与同期模型对照组比较,治疗对照组血清未结合胆红素水平更低,BUGT活性更高(P<0.05或P<0.01);与同期模型对照组和治疗对照组比较,实验组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及结合胆红素水平显著更低,BUGT活性更高(P<0.05或P<0.01)。结论:腺苷蛋氨酸可通过升高肝脏BUGT活性,降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及结合胆红素水平,有效治疗新生大鼠HUB。  相似文献   

11.
丙酮酸乙酯对大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丙酮酸乙酯(EP)对D-氨基半乳糖所致的大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D-氨基半乳糖复制急性肝损伤(ALI)模型,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LI组、EP干预组。用Westernblot方法测定肝组织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鲎实验法检测血清中内毒素水平,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肝功能指标。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ALI后24~72hHMGB1表达显著升高(P<0.01);血清内毒素水平逐渐升高,24h达到高峰;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6h和24h有两个峰值,且24h峰值高于6h。与ALI组相比,EP干预组24~72hHMGB1蛋白表达均显著抑制(P<0.01),内毒素和ALT在24、48、72h也均有不同程度下降(P<0.05)。结论EP可减轻D-氨基半乳糖所致的ALI。其机制可能是EP下调了肝组织中HMGB1蛋白表达和降低血清中的肠源性内毒素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八肽胆囊收缩素(CCK-8)对脂多糖(LPS)诱导的内毒素血症(ETM)大鼠肺损伤的影响。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SD大鼠分为4组(n=6):对照组、模型组、LPS+CCK-8组和CCK-8组。尾静脉注射LPS(1 mg·kg-1)复制ETM大鼠肺损伤模型。ETM形成(LPS后30 min)后,给予CCK-8(20μg·kg-1),检测对照组和模型组血液细菌内毒素含量;用ELISA试剂盒检测肺脏中炎症因子(TNF-α、IL-1β和IL-6)的变化;光镜和透射电镜下观察肺组织结构变化。结果注射LPS 30 min后,模型组的血液细菌内毒素含量(EU·mL-1)明显高于对照组。与模型组相比,CCK-8可明显抑制肺组织TNF-α、IL-1β和IL-6的增加,减轻肺组织结构损伤。结论在ETM形成后应用CCK-8,可明显减轻LPS诱导的ETM大鼠肺组织损伤。  相似文献   

13.
本实验采用鲎试验基质显色法检测D-氨基半乳糖(GaLN)形成急性肝衰竭(FHF)模型大鼠血浆内毒素(LPS)水平,并探讨了肝细胞生长素(HGF)对其影响。结果表明:FHF早期血浆LPS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水平(49±6.94pg/ml)明显升高,且其水平随时间延长而自然降低。动态观察第9小时为高峰期(234±83.8pg/ml),30小时为最低水平(63.1±18.4pg/ml),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分别具非常显著(P<0.01)或显著性差异(P<0.05)。结合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提示,内毒素血症出现在形成明显的肝损害之前。以HGF早期一次性腹腔注射治疗,发现9小时治疗组血浆LPS水平(149±41.9pg/ml)明显低于盐水对照组水平(234±83.8pg/ml,P<0.005)。相反,24小时HGF组LPS水平升高(266±55.9pg/ml)而明显高于盐水对照组水平(153±71.9pg/ml,P<0.001)。改变给药方式,则24小时两组LPS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115±14.5pg/ml与117±12.1pg/ml,P>0.05)。本研究进一步说明HGF、内毒素血症及肝损伤三者间紧密联系,并提示HGF治疗FHF所出现的内毒素血症以间歇或持续用药为宜。  相似文献   

14.
丹参素保护肝损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丹参素(DSS)保护肝损伤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用硫代乙酰胺(TAA)构建急性重型肝损伤大鼠模型。24只雄性Wistar大鼠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N组),TAA组,TAA+DSS组。检测实验各组血浆内毒素、丙氨酸转氨酶(ALT)、乳酸脱氢酶(LDH)水平的变化判定肝功能情况;检测肝组织匀浆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环素1α(6-keto-PGF1α)的含量判定肝脏微循环变化;HE染色显示肝组织形态学改变,Weigert染色显示肝脏血管内微血栓。结果TAA+DSS组与TAA组相比,ALT、LDH、内毒素水平及TXB2含量均明显减少,6-keto-PGF1α含量明显升高(P<0.05或P<0.01);HE染色显示TAA组可见肝细胞点片状坏死、大量的炎性细胞浸润;TAA+DSS组上述改变均明显减轻;Weigert染色显示TAA组微血栓计数明显增加,TAA+DSS组较前明显减少(P<0.01)。结论丹参素通过降低肠源性内毒素水平,改善肝脏微循环障碍,从而减轻急性重型肝损伤。  相似文献   

15.
新生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100例肝功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新生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时肝功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检测100例高间接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的肝功能,与30例正常新生儿作对照分析。结果高间接胆红素血症组ALT、AST、γ-GT、TBA较对照组升高明显(P<0.05)。而ALP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不同日龄组间接胆红素、ALT、γ-GT、TBA、ALP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中、重度组ALT、AST、TBA较轻度组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对高间接胆红素血症患儿应加强保肝治疗及避免应用对肝功能有损伤的药物,并加强减轻胆汁淤积的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菌陈合荆对暴发性肝功能衰竭模型大鼠肠道茵群的影响.方法:将60只健康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设1组为健康对照组外,其余用D-氨基半乳糖按2g/kg浓度腹腔注射造模,分成不干预组、贝飞达组、纳米菌陈合剂组、贝飞达联合茵陈合剂治疗组,于14d及28d动态观察各组大鼠肠道菌群、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IBI)的变化、门静脉血清内毒素(LPS)的变化.结果:D-氨基半乳糖(D-Gal)造模后,不干预组的各项指标同健康对照组比较,统计学有显著差异,(P<0.01).贝飞达组、纳米茵陈合剂组、贝飞达联合茵陈合剂治疗组14d及28d两次检测各项指标结果,同不干预组间比较,统计学有显著差异,(P<0.01),各治疗组14d及28d两次检测各项指标结果组内进行比较,统计学有显著差异,(P<0.01),不干预组内进行比较,(P>0.05),统计学没有意义.结论:茵陈合剂能够促进双歧杆菌等益生茵的生长,抑制肝脏细菌易位,抑制G-杆菌生长,有效控制内毒素血症,切断肝脏细胞损伤的关键环节,为肝细胞的再生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液流变学特性的改变及其与内毒素血症的关系。方法 对肝硬化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参数及血浆内毒素水平进行检测。结果 肝硬化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出现明显异常,主要表现在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0.01),与血浆内毒素水平成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 肝硬化患者存在血液流变学特性的改变,且与内毒素血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考察长期(3个月)应用别嘌醇缓释微丸胶囊(奥迈必利)对高尿酸血症大鼠肝脏功能和组织结构的影响。方法试验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高尿酸血症模型组、别嘌醇缓释微丸胶囊治疗组(低、高剂量)、别嘌醇片治疗组(低、高剂量)。除正常对照组以外,其余各组采用腺嘌呤和乙胺丁醇连续灌胃3周,3周后改为隔日1次的方法,共3个月造成大鼠持续性高尿酸血症。药物治疗组在造模的同时,灌胃给予别嘌醇缓释微丸胶囊或别嘌醇片,在实验3个月末,检测大鼠血尿酸含量、肝脏病理结构、反映肝功能的主要酶(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和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和肝脏指数(%)的改变。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高尿酸痛风模型大鼠血尿酸水平显著增高(P<0.05);天冬氨酸转氨酶活性显著增高、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肝脏指数增高、肝脏组织结构发生病理改变。与高尿酸血症模型大鼠比较,长时间服用别嘌醇缓释微丸胶囊和别嘌醇片均可降低高尿酸血症大鼠血尿酸水平,缓解高尿酸大鼠的肝脏组织结构损伤,其中别嘌醇缓释微丸胶囊高剂量时作用显著(P<0.05);别嘌醇缓释微丸胶囊和别嘌醇片均可降低高尿酸血症大鼠天冬氨酸转氨酶活性、增高碱性磷酸酶活性,其中别嘌醇缓释微丸胶囊高剂量时升高碱性磷酸酶的作用显著(P<0.05);别嘌醇缓释微丸胶囊和别嘌醇片均可降低痛风大鼠肝脏指数,其中别嘌醇缓释微丸胶囊低剂量时作用显著(P<0.05)。结论长期应用别嘌醇缓释微丸胶囊(奥迈必利)可有效降低高尿酸血症大鼠的血尿酸水平、改善肝脏功能,保护肝脏组织结构,其作用优于相当剂量的别嘌醇片。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利用基因工程原理合成携带血红素加氧酶-1(HO-1)基因的乳酸乳球菌,通过对正常大鼠灌胃后,观察其是否有对内毒素血症大鼠肠道肠粘膜保护效应,及减轻肠道炎症反应。方法将24只健康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为携带HO-1基因的乳酸乳球菌灌胃组(HO-1组,n=8)、乳酸乳球菌灌胃组(LL组,n=8)、谷氨酰胺灌胃组(Glu组,n=8)。分别给予携带HO-1基因的乳酸乳球菌、乳酸乳球菌或谷氨酰胺,每日1次,共4次。d4腹腔内注射内毒素,12h后取末端回肠。比较各组动物的死亡率,检查肠组织病理学变化,并检测肠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含量和血红素加氧酶-1(HO-1)的表达量。结果与LL组比较,HO-1组的生存率均明显升高(P<0.05);HO-1组和Glu组chiu′s评分和肠组织MPO活性明显降低(均P<0.01);肠组织TNF-α的含量明显减低(P<0.01),IL-10的含量却明显升高(P<0.01);HO-1的含量明显增加(P<0.01);与Glu组比较,HO-1组的IL-10的含量和HO-1的含量明显增加(P<0.01,P<0.05)。结论携带HO-1基因的乳酸乳球菌对内毒素血症大鼠肠粘膜有较好的保护作用,且能明显减轻肠道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控讨双歧杆菌制剂对大鼠肝硬化模型内毒素血症的保护作用。方法   90只雄性 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预防组、晚期治疗组和模型组。预防组和晚期治疗组分别从不同时期开始给予喂服双歧杆菌制剂。实验第 11周末处死所有大鼠 ,HE染色观察肝脏病理改变 ,测定血清转氨酶、白蛋白水平及血浆内毒素、NO含量。结果  预防组肝硬化病变程度轻 ,晚期治疗组病变程度介于模型组和预防组之间。预防组、晚期治疗组血清 ALT和血浆内毒素、NO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 ( P<0 .0 5~ 0 .0 1) ,白蛋白水平高于模型组 ( P<0 .0 5 )。 结论  双歧杆菌制剂通过平衡肠道环境 ,减少了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发生 ,降低了血浆内毒素水平 ,对肝硬化病变起了稳定和缓解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