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了解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2007年6月至12月期间院内深部真菌感染的状况。方法对目标时间内住院病人送检标本,进行真菌检查、鉴定和药敏实验;对检出真菌的病例进行临床资料的调查分析。结果调查期间共收到标本l313例,真菌培养阳性213例,其中白假丝酵母菌124例,68.55%,白假丝酵母菌对氟康唑敏感。临床资料显示:主要感染部位是呼吸系统;主要相关因素是使用广谱抗生素和激素;白假丝酵母菌是主要病原菌。结论2007年6月至12月期间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院内真菌感染阳性检出率为16.22%;68.55%,白假丝酵母菌是主要的病原菌对氟康唑敏感。主要感染部位是呼吸系统;主要相关因素是使用广谱抗生素和激素;白假丝酵母菌是主要病因原菌。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2004-2008年院内深部真菌感染的菌群分布与变迁情况,探讨本院深部真菌感染的总体情况及变化趋势。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收集2004-2008年在本院住院诊断为院内深部真菌感染的26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检出真菌的标本来源、菌群分布及菌种变迁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 2004-2008年院内深部真菌感染的菌种以白假丝酵母菌所占比例最高,为51.02%;但白假丝酵母菌的比例由2004年的69.56%下降为2008年的43.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71,P=0.023);检出的499株真菌中,痰标本所占的比例最高,平均为33.87%。结论 2004-2008年本院院内深部真菌感染菌群分布已经发生了变迁,非白假丝酵母菌感染正在取代白假丝酵母菌感染,深部真菌感染的部位以呼吸道和泌尿道为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笔者所在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病特点,并了解院内深部真菌感染常见致病菌的耐药情况。初步探讨院内深部真菌感染高危因素,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为有效控制真菌感染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对2011年1月~2012年6月入住ICU经筛选符合条件的231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访和调查患者的性别、年龄、住院时间、基础疾病,是否有侵入性操作、使用抗真菌药物情况,以及部分血生化检查指标,同时记录真菌感染者致病菌种及药敏试验结果。结果231例患者中真菌感染者37例,深部真菌的发病率为16.02%。真菌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感染最为常见。从血液、尿液、痰液、胸腔积液、腹水、脑脊液等标本中共分离出菌株45株,其中酵母菌42株,霉菌3株,酵母菌中以白念珠菌(18株)最为多见。真菌培养药敏试验结果显示抗真菌药物对深部真菌的敏感性分布有明显的种问差异。结论①深部真菌感染以白念珠菌最为常见,其次是热带念珠菌、光滑念珠菌、曲霉。真菌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感染最为常见。药敏试验结果显示,抗真菌药物对深部真菌的敏感性分布有明显的种间差异。②高龄、住院时间长、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各种侵入性操作的使用、高血糖、低蛋白血症、贫血是ICU患者深部真菌感染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4.
随着老龄人口增加,高效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侵入性导管治疗及内窥镜技术的普遍开展,导致院内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生率大大增加1。现对我院80例院内深部真菌感染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旨在加深对院内深部真菌感染的认识,早期诊断,早期治疗。1对象与方法1.1调查对象2000年5月~2006年5月所有经真菌培养证实的80例院内深部真菌感染患者,其中男48例,女32例,年龄25~94岁,平均68.1岁。诊断标准:采取同一部位标本,连续2次以上培养出同一种真菌或多次涂片镜检找到真菌孢子及菌丝,并结合临床表现而确诊感染,经抗真菌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皮肤病合并皮肤真菌感染的特点,以便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方法对998例住院患者中发生皮肤真菌感染的10例患者进行了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皮肤病合并医院皮肤真菌感染发病率为1.00%,占医院感染者的27.03%。结论皮肤病易合并皮肤真菌感染,应加强预防,注意控制各种可能诱发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环境真菌的监测与防护是控制院内真菌感染发生、发展的重要环节.明确医院工作环境中真菌的种类、数量及分布情况,可为预防院内真菌感染、真菌性变应性疾病和真菌中毒提供有益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7.
院内真菌感染及耐药真菌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前,致病菌的耐药性和严重感染性疾病发生率的上升已成为世界性的普遍问题,在医院环境内尤其明显。随着广谱抗生素、细胞毒性药物及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器官移植术及导管介人等各种治疗手段的开展,真菌感染的发病率迅速升高,成为重要的医院内感染的原因之一。其中,真菌血症增多尤为显著,导致死亡率增高和住院时间延长。因此,对院内真菌感染的防治研究在近年来加大了力度。1院内真菌感染的流行病学1.1院内真菌感染的发生率 目前微生物的耐药性和严重感染性疾病发生率逐渐上升。在美国每年大约有200万名患者受到院内感染的…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 ,随着广谱抗生素 ,免疫抑制剂 ,器官及骨髓移植以及各种体内导管技术的广泛开展 ,院内真菌的感染率越来越高。而引起院内真菌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为念珠菌 ,其中白念珠菌 (以下简称白念 )仍占首位4 。目前对于念珠菌感染的治疗 ,常首选氟康唑。但随着抗真菌药的广泛应用 ,感染菌株对药物的敏感性正逐渐下降 ,氟康唑治疗念珠菌感染的无效病例逐渐增多。为了调查目前耐药菌株的比率 ,分析可能的耐药原因 ,我们对本实验室保藏的1999~ 2 0 0 0年院内真菌调查中分离出的白念菌株进行了体外药敏实验。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1.1.1 实验菌株…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综合医院院内深部真菌感染变化动态,为深部真菌感染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对某院2011年2月至5月和2017年2月至5月住院病例,采集相关信息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 2011年2月至5月住院患者22 185例,诊断为深部真菌感染160例,占住院总病例的0.72%,2017年相同时间段住院患者33 033例,诊断为深部真菌感染688例,占住院病例2.08%。2011年与2017年相同时间段深部真菌感染率有统计学差异(P 0.001),2017年感染率明显高于2011年。(2) 2011年与2017年不同年龄段深部真菌感染率存在差异,2017年(81~90)岁、(91~100)岁两个年龄段感染率显著高于2011年,且出现了(0~10)岁深部真菌感染病例,2017年(30~80)岁年龄段深部真菌感染率构成比则低于2011年。(3) 2017年2月至5月所分离的菌株数明显高于2011年相同时间,菌种无明显变化,均以念珠菌感染为主,但2017年有部分病例相同部位同一标本同时培养出两种或两种以上念珠菌。(4)与2011年相比,2017年深部真菌感染患者死亡率明显下降(P 0.05);随着危险因素增加,深部真菌感染患者死亡率升高。结论 2017年深部真菌感染率较2011年明显升高,(81~90)岁、(91~100)岁两个年龄段感染率也显著高于2011年,并出现了(0~10)岁深部真菌感染者;2017年深部真菌感染死亡率较2011年明显下降,两个年度深部真菌感染者菌种无明显变化,均以念珠菌感染为主;预后因素分析表明,危险因素越多,真菌感染患者的死亡概率越大。  相似文献   

10.
医院内深部真菌感染113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0年 1月至 1999年 8月,我们检查了经我科在院内各病房会诊后疑深部真菌感染患者的标本 369份,确诊为深部真菌感染 113例。现将检查结果分析如下。 一、资料和方法 1.病例来源及标本: 113例均来自我院各病房经我科会诊后疑深部真菌感染患者。标本为痰、咽拭子、舌苔、口腔白膜、血液、胸腹水、腹膜透析液、耳鼻眼部溃疡或增生物、尿、粪等。标本经连续 3次直接镜检找到菌丝或孢子, 3次培养亦为同一真菌,结合临床确定为深部真菌感染。 2.方法:采用沙堡液基、 37℃温箱孵育。标本一式 2管,培养 2周, 4周不生长为阴性。菌种鉴定…  相似文献   

11.
住院患者真菌感染的现况调查及病原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住院患者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发病率和疾病谱,为减少真菌感染提供依据。方法2006年1 - 12月间住院患者真菌培养阳性的病例,从患者年龄、疾病种类、标本、菌种分布、科室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 住院患者真菌感染的发病率为5.07%,年龄分布在7 ~ 96岁之间,多为60岁以上患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最多;感染真菌主要为念珠菌属(93.68%),且以白念珠菌居多;所有患者均使用过2种或2种以上抗细菌药物。住院患者真菌感染的发生与多种广谱抗生素的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气管切开或插管、年龄≥60岁、留置导尿、恶性肿瘤性疾病等有关。结论 白念珠菌仍是住院患者真菌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合理使用药物、减少侵入性治疗、提高机体免疫力是预防侵袭性真菌感染及改善预后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2.
院内侵袭性曲霉病的环境因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院内免疫缺陷人群的增多,侵袭性曲霉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研究显示,院内曲霉感染不仅与宿主自身因素有关,亦和空气、水源、院内施工等环境因素密切相关。了解院内侵袭性曲霉病的流行病学、与环境真菌分布的相关性、环境真菌监控措施对降低其发病率、提高免疫缺陷宿主存活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目标性监测及干预模式在预防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随机选择2015年1月-2018年12月六安市人民医院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患者254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住院时间分为对照组1225例、观察组1317例。对照组实施预防医院感染全面综合性监测,观察组联合应用目标性监测及干预。比较两组医院感染、医院感染上报率、医务人手卫生执行情况。结果观察组泌尿道插管、气管切开、气管插管、呼吸机、动静脉插管、医院感染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16.62%vs 29.25%,29.11%vs 41.06%,21.88%vs 37.50%,31.55%vs 45.30%,17.04%vs 28.42%,15.49%vs 24.33%)(χ^2=42.718,16.017,25.372,15.103,33.133,31.272,P<0.01);医护人员手卫生合格率、医院感染上报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0.21%vs 85.35%,96.08%vs 91.28%)(χ^2=7.874,4.425,P<0.05)。结论目标性监测及干预有助于发现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危险因素,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Therapy of systemic fungal infection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incidence of both community-acquired and nosocomial fungal infections h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over the past several decades. The major factors for this increase are a heightened use of antibiotics, a growing population of the elderly and of immunocompromised patients as a result of HIV, cancer, and organ transplantation. In this article, we will review the indications, efficacy, and safety of the polyenes, imidazoles, triazoles, and other systemic antifungals in development that are used for systemic fungal infections.  相似文献   

15.
109例SLE住院病人合并感染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与各种病原体感染的关系,对109例SLE住院病人合并感染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总感染例次为124,其中65例次为医院内感染;各种感染性疾病在总感染例次中的构成比 从高到低依次为细菌性疾病52.42%(65/124)、传染性疾病17.74%(22/124)、深部真菌病16.94%(21/124)及病毒性疾病12.9%(16/124);11例死亡的病例其原因分别为急性粟粒型肺结核、乙型肝炎并肝昏迷、金黄色葡萄 球菌性败血症、隐球菌性脑膜炎。结果提示SLE住院病人合并感染是一 不容忽视的现象,应加强病房管理,防止严重后果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深部克柔念珠菌感染豚鼠模型的建立及致病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深部克柔念珠菌感染的豚鼠模型,并对其进行致病性研究。方法采用皮下注射曲安奈德和腹腔注射环磷酰胺诱导豚鼠进入免疫抑制状态后,静脉注射克柔念珠菌悬液,使豚鼠发生深部克柔念珠菌感染;与免疫正常组(对照组)豚鼠比较,观察两组死亡情况和脏器的组织载菌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免疫抑制组(实验组)豚鼠的死亡从感染后1d开始,3~4d达到高峰,至第6天止,其死亡率是正常组的10倍(P<0.01);各脏器的组织载菌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在检查的4种脏器中,最为易感的是肾脏,最不易感的是肝脏,各脏器间易感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本实验能有效诱导豚鼠的免疫抑制状态,明显增加豚鼠体内发生深部克柔念珠菌感染的概率;豚鼠的死亡率和组织载菌量是客观反映豚鼠体内真菌感染情况的敏感观察指标。用上述方法成功建立的深部克柔念珠菌感染豚鼠模型可用于后续抗真菌药体内抗真菌活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The paper identifies fungal species, looking at the incidence of fungal isolation and risk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development of fungal infection and colonization of interdigital spaces of the feet in 509 diabetic outpatients. Using standard mycologic diagnostic methods, fungi were detected in toe webs of 122 (24%) diabetic patients. The finding of fungi was twice as common in interdigital spaces of one (85/16.7% of the patients) than both feet (37/7.3% of the patients). Yeasts were the most common isolates (95/18.7% of the patients), followed by dermatophytic moulds (24/4.7% of the patients), whereas coexistence of yeasts and dermatophytes was the most infrequent finding (3/0.6% of the patients). From toe webs, 24 fungal species, 21 yeast species belonging to nine genera (Candida, Rhodotorula, Cryptococcus, Trichosporon, Saccharomyces, Blastoschizomyces, Geotrichum, Debaryomyces, and Ustilago) as well as three species of dermatophytes of the genera Trichophyton and Epidermophyton were isolated. The most frequently isolated fungi were Candida parapsilosis (59/11.6% of the patients) and Trichophyton mentagrophytes (16/3.1% of the patients). Although there was no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incidence of toe web space colonization with yeasts and dermatophytosis with the criteria of patient sex and age, and duration of diabetes, the difference in the incidence according to type of diabete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In non insulin 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 patients, the incidence of fungal isolation from toe web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ly higher (30.1%) than in insulin 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 patients (19.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