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玲  朱顺和  陆晓晔  倪兆慧 《上海医学》2003,26(10):762-763
抗生素的药效性有两种 ,一种为时间依赖性 ,如 β 内酰胺类和大环内脂类等 ;另一种为浓度依赖性 ,如氨基糖苷类和喹诺酮类等。前者的杀菌作用取决于血药浓度高于细菌最小抑菌浓度 (MIC)的时间 ,故宜长时间均匀给药 ;后者取决于血药峰浓度高于MIC的倍数 ,故宜短期大剂量给药[1] 。临床医师害怕短期大剂量应用氨基糖苷类抗菌素会损伤肾功能 ,本研究为此探讨其安全性。一、对象与方法1.研究对象 :2 0 0 2年 8~ 12月本院急诊观察室收治的各种感染患者中 ,连续入选 30例适宜合用阿米卡星及头孢类抗生素者 ,其血清肌酐值及微量尿蛋白系列正常…  相似文献   

2.
药动学和药效学在抗感染药物应用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概述抗生素的MIC、MBC、Cmax和PK/PD参数与临床用药方案的关系。方法应用PK/PD的相关参数,综合分析和归纳浓度依赖和时间依赖性抗生素对获得最佳临床和细菌学疗效的重要作用。结果浓度依赖性抗生素的Cmax和AUC是体内效能的主要决定因素,其Cmax/MIC及AUIC是重要的PK/PD参数,对细菌清除和防止细菌产生耐药性密切相关;而T〉MIC是B内酰胺类的重要PK/PD参数,是体内效应的主要决定因素;既属时间依赖性,又有较长PAE的药物,AUC/MIC是与疗效密切相关的PK/PD参数。结论依据PK/PD综合参数对制定合理给药方案对提高临床疗效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自本世纪40年代中期链霉素问世以来,氨基甙类抗生素成为细菌感染性疾病的重要治疗药物,至今仍广泛地应用于临床。该类药物常用的给药方法是将1日量分2~3次给予。近年研究发现,氨基甙类在每日用量不变的情况下1日1次给药,可以获得优于1日多次给药的疗效,且毒副反应有所减轻〔1~3〕。1 1日1次给药可明显提高抗菌活性  抗生素的杀菌作用分两种,一是时间依赖性,即药物的杀菌效应和速度与细菌受药物接触时间的长短有关,如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二是浓度依赖性,即药物的杀菌速度及程度取决于药物浓度,浓度越高,杀菌作用越强,如氨基甙类抗生素〔4…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分析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和临床合理用药方式及其注意事项。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3月到2016年4月我院药剂科的用药情况,结合药物特征和文献查阅等,对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β-内酰胺类和氟喹诺酮类等常用的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和临床合理用药进行分析。结果通过研究得到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β-内酰胺类和氟喹诺酮类等常用的抗菌药物的用药间隔和具体的给药时间和临床合理用药方案。结论常用抗菌药物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给药人员充分明确最佳给药时间,并保障用药的合理性,发挥药物的功能性,进而有效的保障患者抗菌效果,推动患者早日康复~[1]。  相似文献   

5.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抗茵谱广,杀菌活性强,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紊和非典型结构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有显著的协同作用,特别是具有抗生索后效应,因此在治疗严重的院内感染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价值,由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优势与毒性作用都极为突出,为了保证达到有效的治疗浓度和避免潜在的毒性作用,在临床需监测血药浓度,给药方案个体化。虽然测定的方法不少,但测定的成本较高或者效果不理想,不能满足临床上的要求,所以,研究快速、准确、经济的监测方法成为当务之急。现将氨基糖苷类药物的血药浓度监测现状和发展趋势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类和头抱菌素类,是阻断细胞壁合成的高效低毒的繁殖杀菌性抗生素。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中,除了掌握此类药物的抗菌谱,药代动力学特性、适应证外,还应该注意给药方案。一、β-内酸胶类给药方案的依据:评价抗生素的疗效,要有抗生素的抑菌系数或抑菌指数“杀菌率”≥2被认为是理想的预示着临床上致病菌的清除,因为这表明在感染病灶的抗生素浓度至少达到了杀灭细菌所需浓度的2倍。“杀菌率”≥2并非一定比“杀菌率”。2的疗效更好。β-内酥胺类的杀菌作用,除要注意Cmax外,更重要地应注意MIC以上血浓度维…  相似文献   

7.
再谈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抗菌药的临床应用为彻底根治病原微生物引起的疾病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使许多传染病和细菌感染的死亡率大幅度下降。近年来,抗菌药物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临床上常用的抗菌药品种不断增加,如新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应用、β-内酰胺增强剂的发现、氨基糖苷中抗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SSA)品种的出现,厌氧菌素类抗生素的启用以及一些频  相似文献   

8.
目的 找出氨基糖苷类 /β-内酰胺类及β-内酰胺类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组合对铜绿假单胞菌的作用。方法 以叠加含药纸片法和相邻纸片法与单片法 ,比较观察两种抗生素的协同累加作用。结果 奈替米星与替卡西林 /棒酸 ,叠加时 ,或与头孢唑肟相叠加时 ,抑菌圈明显增大。哌拉西林与头孢噻肟或与卡比西林相叠加时、抑菌圈也明显增大。用纸片相邻法也显示同样的结果。结论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及不同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之间存在抗菌累加作用。利用这点可选用两种药物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 ,以减少耐药性及减轻药物对机体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以及临床合理用药情况。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接诊的1600例患者的临床实际用药情况,根据药物特征和相关资料等,分析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和临床合理用药情况。结果研究发现,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β-内酰胺类等常用抗菌药的最佳的给药时间,对患者的治疗有最好的效果。结论常用抗菌药物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给药人员能够恰当地安排临床给药时间,又保证用药的合理性,使药物抗菌效果最大限度的发挥,从而有效地保障患者抗菌效果,使患者早日恢复健康。  相似文献   

10.
目的:测定头孢哌酮和哌拉西林与克拉维酸、舒巴坦、三唑巴坦3种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复合制剂的最小抑菌浓度(MIC)、杀菌曲线。方法:以肉汤稀释法测定抗菌药的MIC。以菌落数的对数为纵坐标,以培养时间为横坐标绘出杀菌曲线。结果:不同比例复合制剂对产β内酰胺酶菌株的MIC比单药有不同程度的降低,降低2~256倍。从杀菌曲线分析,绝大多数复合制剂为时间依赖性,而头孢哌酮/克拉维酸(1/1)对产ESBL的肺炎克雷伯菌有浓度依赖趋势。结论:头孢哌酮/克拉维酸(1/1)对产ESBL的肺炎克雷伯菌有浓度依赖趋势,可以推测在临床用药上,增加头孢哌酮/克拉维酸(1/1)的用药量可以提高该药对产ESBL的肺炎克雷伯菌的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阿米卡星、环丙沙星与抗铜绿假单胞菌的β-内酰胺类药物体外联用的抗菌活性,从而对抗生素的治疗方案提出优化建议。方法:本次设计方法为棋盘法,铜绿假单胞菌共计40株,对本组抗生素不同组合方法抑制细菌效果的测定方法为微量肉汤稀释法,最后是对药代动力学/药效学( PK/PD)参数进行计算,并对联合效应进行判定。结果:联合应用头孢他啶和阿米卡星时主要以协同作用为主,计算协同比率结果为56.8%;联合应用环丙沙星与头孢他啶、头孢毗肟、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美罗培南时主要表现为协同作用和相加作用。氟喹诺酮类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计算其药代动力学/药效学参数发现,结果值主要是血药浓度峰值/最低抑菌浓度;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参数主要是血药浓度超过最低抑菌浓度的时间。结论:通过联合应用抗菌药物后,最低抑菌浓度出现明显降低,药物的抗菌效果也得到显著提高。联用抗生素的主要表现作用为协同和相加。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研究可以使抗生素的联用方案制定更加科学化和有效化。  相似文献   

12.
肺炎克雷伯菌(K pneu)是医院感染的常见病原菌,对包括氨基糖苷类、广谱β-内酰胺酶类、氟喹诺酮类在内的常用抗菌药物呈现多重耐药且日趋严重。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对大多数β内酰胺酶包括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和AmpC酶都很稳定,  相似文献   

13.
抗菌药物的时间、浓度依赖性及抗菌药物的后效应在近年来抗菌药物治疗过程中越来越受到重视。随着抗菌药物药效学、药动学的深入研究使用,临床合理选择抗菌药有了更加充分的理论依据。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是指针对致病微生物选择合适的抗菌药,使用正确的剂量、合适的给药途径、给药间隔、恰当的疗程达到消灭病原菌及控制感染的目的。临床医师可通过参考药效学、药动学等参数来制订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案,可使所选用药物作用的性质、强度和时间尽量符合临床需要,以达到预期治疗作用,防止或减轻其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找出氨基糖苷类/β-内酰胺类及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抗生素合对铜绿假单胞菌的作用。方法 以叠加含药纸片法和相邻纸片法与单片法,比较观察两种抗生素的协同累加作用。结果 奈替米星与替卡西林/棒酸,叠加时,或与头允唑肟相叠架时,抑菌圈明显增大。哌拉西林与头孢噻肟或与卡比西林相叠加时、抑菌圈也明显增大。用纸片相邻法也显示同样的结果。结论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及不同的β-内酰胺类抗生  相似文献   

15.
李雅 《吉林医学》2014,(14):124-125
目的:探讨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和临床合理用药情况。方法:选取100例患者的相关资料和临床实际应用结合分析常用抗菌药物给药时间。结果:对常用的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β-内酰胺类等抗菌药物的最佳给药时间得出了最佳结果。结论:临床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有利于发挥药物的效果,可减少药物带来的不良反应,同时还有利于减少医疗的费用。  相似文献   

16.
抗生素后效应 (PAE)是指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 ,当药物浓度下降 ,低于最低抑菌浓度 (MIC)或接触消除后 ,细菌的生长仍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1 ]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一直习惯性地每日分 2次或 3次给药 ,但是近年来对抗生素后效应(postantibioticeffect,PAE)的研究发现氨基糖苷类属于浓度依赖型抗生素 ,对常见的革兰阳性细菌和革兰阴性细菌都有较长的PAE ,而且PAE的产生也具有浓度依赖性 ,其用药目标应最大限度地提高药物浓度 ,而给药间隔应为血药浓度超过MIC的时间加上PAE的时间 ,因而提出日剂量单次…  相似文献   

17.
闵旭东 《当代医学》2013,(30):142-143
目前国内临床常用抗菌药物包括氨基苷类、大环内酯类、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以及抗真菌类等。明确各类抗菌药物的最佳给药时间及优化给药方案,可提高药物临床疗效,对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文献资料及作者的用药经验,对各类药物最佳给药时间和给药间隔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旨在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1 β-内酰胺-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 头孢哌酮-舒巴坦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合用时对肠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有协同作用,也加重肾功能损害,两者应分别给药.可增强抗凝血药物如肝素、香豆素类等及影响血小板聚集药物如阿司匹林、二氟尼柳等的作用.可使硫酸铜法测定尿糖出现假阳性反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临床常见病原菌药物钝化酶基因及其优势基因携带模式,抗生素诱导药物钝化酶基因表达上调的作 用及其与细菌组氨酸激酶的关系。 方法:采用PCR和测序法,了解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阴沟肠杆菌临床菌株携带的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钝化酶基因。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了解抗生素诱导及组氨酸激酶阻断剂氯氰碘柳胺抑制药物钝化酶基因表达的作用。 结果:63株大肠埃希菌中检出4种β-内酰胺类、2种氨基糖苷类和1种大环内酯类钝化酶基因,优势基因携带模式为[TEM+CTX-M]+aac(3)-Ⅱ+mphA 16株(25.4%)和[TEM+CTX-M]+aac(6′)-Ⅰb 13株(20.6%)。24株金黄色葡 萄球菌中检出2种β-内酰胺类、3种氨基糖苷类钝化酶基因,优势基因携带模式为aph(3′)(41.7%)或aac(6)-Ⅰe- aph(2)-Ⅰa(25.0%)。28株肺炎克雷伯菌中检出4种β-内酰胺酶、2种氨基糖苷类钝化酶基因,优势基因携带模式为 [TEM+SHV]+[aac(6′)-Ⅰb+aac(3)-Ⅱ](28.6%)和[TEM+SHV]+[aac(6′)-Ⅰb+aac(3)-Ⅱ]+mph(17.8%)。鲍曼不动杆菌和阴沟肠杆菌也以携带两类或三类药物钝化酶基因为优势模式。1/4 MIC青霉素、头胞噻肟和链霉素,能诱导3种β-内酰胺类和4种氨基糖苷类钝化酶基因表达显著上调(P<0.05),该诱导作用可被氯氰碘柳胺 所抑制(P<0.05)。 结论:上述临床常见病原菌多携带多类药物钝化酶基因并存在不同的优势基因携带模式。低浓度抗生素可能诱导药物钝化酶基因表达上调,但可被组氨酸激酶阻断剂所抑制。  相似文献   

20.
吴英 《四川医学》2000,21(4):333-334
抗菌药物常规用药方案为 Bid、Tid、Q6 h,甚至持续静脉滴注。 70年代 ,有人对抗菌药物的治疗方案重新评价 [1] ,提出包括 β-内酰胺类、氨基糖甙类、头孢菌类、喹诺酮类等 [1~ 5]抗菌药的 1日 1次 (Qd)疗法。本文就抗菌药物 Qd疗法的实验研究及临床观察作一综述。1 抗菌药物 Qd疗法的理论依据抗菌药物的药效主要监测指标除最小抑菌浓度(MIC)、最小杀菌浓度 (MBC)外 ,还有一些参数 ,如抗菌药后效作用 (PAE)、亚抑菌作用 ((SME)、抗菌药后白细胞增效作用 (PALE)及首次暴露效应、药物浓度增高后杀菌活性的变化等[7] 。一般来说 ,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