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倪红  邓钧 《中外医疗》2010,29(21):87-87
由于双相障碍的临床表现不典型,在临床上被误诊的很多。加上双相障碍又属于复发性和终身性疾病,致残率非常高,因此预防复发是治疗关键;笔者就我院近2年住院治疗的43例最后确诊为双相障碍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2.
精神科疾病的诊断主要是通过对患者异常的主观体验报告并结合患者的行为表现进行细致的评估而制定。但是这种分类方法掩盖了疾病真实的不均一性。例如,诊断分裂情感性障碍的条件是患者具有情感性和精神病性2种症状,这2种症状既可以同时存在也可以交替出现;而传统的二分法则是将这2种障碍完全分在不同的种类里,这样就对传统的二分法提出了疑问。因为对传统定义的精神疾病的分类相关联的明确客观的病理生理学生物标记物的缺乏,再加上疾病间的不均一性和行为表现的重叠,造成了目前很多精神疾病的分类与治疗的困难。双相障碍就是精神疾病难于诊断的一个很好的例子。虽然双相障碍和其他精神疾病是10大致人衰弱的非传染性疾病之一[1],但是患者会因为反复发作的单相抑郁寻求抗抑郁治疗而误诊。本文对双相障碍的诊断存在的挑战及针对挑战所做出的临床策略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女性神经生化、内分泌等与男性不同 ,情感障碍临床上的性别差异国内报导尚少。单双相划分已广为接受 ,一般认为单相躁狂较少而单相抑郁几次才能确定目前争议尚多 ,DSM-Ⅲ和CCMD - 3均未限定次数 ,故本文仅对双相病例作一回顾性研究。1 方法与一般资料1.1 方法 顺次从 1990年 1月~ 2 0 0 0年 1月从我院及齐市某医院出院病历卡抽取情感性障碍双相型 ,由 2名非原诊断者按CCMD - 3和DSM -Ⅲ标准再诊断均符合 ,取资料完整者 147例作研究对象 ,男 70例 ,女 77例 ,性别分布 ,男女之比1∶1.1,其中躁狂相为 1∶1.2 ,抑郁相 1.1∶1,混合相为…  相似文献   

4.
双相情感障碍为常见、致残、反复发作、严重度不同的精神卫生问题。常发生于儿童晚期或青春早期。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患其他精神障碍及躯体疾病的比率较高。双相情感障碍若能早期识别则可改善结果。心境发作治疗取决于呈现的病程阶段:躁狂、轻躁狂、混合状态、抑郁或维持阶段。因存在复发风险,心理治疗及心境稳定剂如锂、抗惊厥和抗精神病药物为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奥氮平与碳酸锂联合应用治疗双相障碍临床效果。方法:共纳入54例病例并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给予奥氮平+碳酸锂治疗,对照组给予奥氮平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1周、2周、4周 BRMS 评分分别为(29.1±4.4)分、(17.7±3.8)分、(12.0±2.1)分,均较对照组有明显降低(P <0.05)。观察组治疗痊愈率、有效率依次为73.9%,91.3%,均较对照组有显著提高(62.9%,81.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奥氮平与碳酸锂联合应用治疗双相障碍临床效果较理想,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首次诊断双相障碍并接受药物治疗患者的生存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785例首次诊断双相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利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患者治疗后1年的生存状况及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785例患者接受药物治疗后第2.5、5、7.5、10、12.5个月时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0.98、0.96、0.95、0.94和0.65;截至随访终点,82例患者死亡,病死率10.4%;首次治疗后12个月内的病死率为4.3%。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躯体疾病共病和联合抗精神病药物的治疗方案与患者生存时间有关。结论对于首次诊断双相障碍的患者,早期联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可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提高生存率;躯体疾病共病是影响患者生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双相障碍是一种常见的、致残率高的精神疾病,以早年发病、频繁发作、高自杀风险和慢性结局为显著特点,与严重的社会功能损害相关。双相障碍的发病机制仍不明确,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昼夜节律异常,包括节律基因突变、具有多态性、激酶表达异常以及神经递质分泌、转运节律异常等。已经发现在双相障碍任何时期,无论是前驱期、发作期或者缓解期患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在综合医院的医学心理门诊当中,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诊断情况.方法:选择我院医学心理门诊在2016年6月至2017年5月时间段内收治的105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为主要对象,对患者的首诊情况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在所有患者当中,仅有21例患者被明确确诊,其余84例患者出现了误漏诊情况.结论:在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临床诊断当中,患者很容易被误诊或者漏诊,首诊确诊的情况较少,医生需要在患者的诊断当中做好科学处理,尽量提高患者的首诊确诊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双相障碍在临床诊断过程中误诊的发生率和误诊原因,为提高双相障碍的诊断正确率制定有效的措施。方法对124例符合CCMD-3双相障碍诊断标准,住院2次或2次以上的患者,回顾性分析既往住院中误诊为其他精神障碍的原因。结果124例双相障碍中,有51例(41.1%)在既往住院过程中曾被误诊为其他精神障碍,误诊疾病的种类主要是精神分裂症、癔症性精神病、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碍、单相躁狂或单相抑郁。结论双相障碍的误诊率较高,应加强对双相障碍的识别。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双相障碍(Bipolar disorder,BPD)的临床特点与诊疗。方法:对78例BPD患者住院病历资料采用自制的信息调查表,收集患者社会人口学资料、临床基本资料、临床诊断情况、药物治疗情况、出院时情况等信息,分析总结该疾病的临床特点与诊疗。结果:43.59%的患者有药物滥用史,25.64%的患者具有两系三代精神障碍家族史;出院诊断编码为F31.1和F31.2者各36例;药物治疗以碳酸锂片和利培酮片使用者最多;药物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为44.87%;出院诊断ICD-10编码为F31.1和F31.2者在是否急诊(Z=-3.140,P=0.002)、送诊主体(Z=-2.637,P=0.008)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BPD患者主要临床特点为药物滥用史和家族史,诊疗过程需加强质量监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青少年双相障碍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对25例确诊为青少年双相障碍的患者采用喹硫平联合碳酸锂治疗8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2、4、6、8周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躁狂量表(BRMS)和副反应量表(TESS)对患者进行评分。结果:25例患者均完成治疗。治疗后第1、2、4、6、8周的HAMD评分和BRM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随治疗时间的延长,HAMD评分和BRMS评分逐渐降低(P<0.01,P<0.05)。治疗后第1、2、4、6、8周的TESS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TESS评分不随治疗时间的延长增加。结论:采用喹硫平加锂剂治疗青少年双相障碍疗效显著,虽有轻微副作用,但不随使用时间加重,患者能耐受。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 观察针灸治疗双相Ⅱ型障碍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72例双相Ⅱ型障碍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6例。对照组给予盐酸帕罗西汀+碳酸锂缓释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针灸治疗。两组连续治疗8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Bech-Rafaelsen躁狂量表(BRMS)评分及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尿酸(UA)水平。结果 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两组HAMD和BRM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两组TBil、白蛋白水平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 <0.05);UA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 针灸能有效改善双相Ⅱ型障碍患者焦虑、躁狂、抑郁的精神症状,还可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提高生活质量,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14.
吴翠杰  王欢  刘超 《中国民康医学》2008,20(23):2853-2853
目的:评价奎硫平单药治疗双相障碍急性躁狂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对98例临床诊断为双相障碍躁狂发作的患者用奎硫平治疗4周采用Young躁狂评定量表(YMRS)评价其疗效;不良反应症状量表(TESS)评价其不良反应。结果:奎硫平治疗双相障碍急性躁狂的有效率为75.5%,痊愈率54%,不良反应较轻。结论:奎硫平单药治疗双相障碍急性躁狂有效,且耐受性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了更深入的分析单相抑郁障碍和双相抑郁障碍的临床特点与病程。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2年3月我院接受并资料的抑郁障碍病患300例,其中单相抑郁障碍病患195例,双相抑郁障碍病患105例,对比分析2组病患的临床表现特点与病程。结果:从发病年龄来看,抑郁障碍双相组中的病患其发病年龄要早于抑郁障碍单相组中的病患,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意义;第1次发病年龄在25岁以下的病患,抑制障碍双相组明显多于抑制障碍单相组,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意义;相对于抑制障碍单相组而言,双相组中大多数病患精神病性症状、精神运动性迟缓、心境不稳定相对比较重,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意义;抑郁障碍双相组中的病患从HAMD抑郁量表可以看出,对认知障碍因子的评分明显高于抑制障碍单相组中的病患,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意义。结论:单相抑制障碍与双相抑制障碍是2种不同的疾病,抑郁疾病发作时所表现出来的临床特点,有可能会是双相抑郁障碍隐藏的潜在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性激素与双相障碍不同临床相的关系.方法 选取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双相障碍诊断标准的患者136例,按入组时发作状态分为抑郁组66例和躁狂组70例;入组后抽取静脉血查性激素六项;采用Beck抑郁自评问卷(BDI)、倍克-拉范森躁狂量表(BRMS)评定患者的抑郁或躁狂症状严重程度,分别与性激素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抑郁组促卵泡激素(FSH)水平与BDI总分呈正相关(P<0.05),其余性激素结果与BDI总分及BRMS总分无相关性.结论 FSH与双相障碍抑郁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早年创伤经历与抑郁症和双相障碍的关系。方法研究纳入317例抑郁症患者和124例双相障碍患者。采用自制问卷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首次发病年龄、精神疾病遗传史、总病程、发作总次数、工作情况和家庭状态);以早年创伤自评简表(包括普通创伤、躯体创伤、情感虐待和性创伤4个维度)评估早年创伤情况,并对两种疾病患者的得分情况进行非参数检验比较;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类型早年创伤与抑郁症和双相障碍发生相关因素的关系。结果双相障碍患者的普通创伤发生率及量表总分显著高于抑郁症患者(P<0.05)。在抑郁症患者中,普通创伤与患者家庭状态相关(P<0.001),躯体创伤与患者性别、家庭状态及工作情况存在显著关联(P<0.05),情感虐待与患者家庭状态和疾病总发作次数相关(P<0.05)。在双相障碍患者中,普通创伤与患者家庭状态和精神疾病遗传史存在存在显著关联(P<0.05),情感虐待与患者家庭状态存在显著关联(P<0.01),性创伤与患者性别相关(P<0.01)。结论早年创伤经历与抑郁症和双相障碍具有关联性,不同创伤类型在两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8.
双相障碍诊断现状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相障碍是一个十分容易被误诊、漏诊的精神疾患,在临床上识别率并不高。据最新的一项调查显示,双相障碍患者首次就诊的误诊率为69%,超过1/3的患者需要经历至少10年才得以确诊。而欧洲的一项包括1000人的大规模临床调查显示,双相障碍患者从发病到确诊平均需时5-7年。至于国内双相障碍的识别率、诊断率如何,以及临床医生对双相障碍的认识如何,目前尚缺乏系统的研究资料。即使有研究对象也只是局限于就诊于精神科或心理科的患者,因此不能反映出双相障碍患者诊断现状的全貌。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齐拉西酮联合碳酸锂治疗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在广州市民政局精神病院就诊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仅给予碳酸锂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齐拉西酮治疗,治疗8周后采用Beck-Rafaelsen狂躁量表(BRMS)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评定,并记录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BRMS评分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有效率为94.87%,对照组有效率为76.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38%,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2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碳酸锂联合齐拉西酮治疗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的临床效果显著,且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与大部分心理障碍不同,双相障碍更多地与遗传、生物因素有关,因此,药物成为治疗双相障碍的首选。许多双相障碍发作后的病人,在恢复心境正常时也可能存在社交、婚姻、职业和认知功能方面的障碍;另一方面,以单纯药物治疗为主的生物学治疗,即使治疗方法正确,病人依从性良好,也往往不足以控制症状,依然有较高的复发率。有研究发现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辅助使用心理治疗的疗效要好于单纯药物治疗,表现为服药依从性较好,病情稳定,再住院率较低,心理社会功能良好。目前,国内对双相障碍心理疗法研究的介绍较少,本文对几种主要的双相障碍疗法进行了简单的概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