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以莪术醇含量为响应指标,用BP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优化莪术有效成分的超临界CO2萃取工艺。方法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莪术醇的含量,建立神经模型,通过均匀试验设计,利用遗传算法(GA)对网络模型进行优化,并对优化后的网络进行寻优,获得最佳提取工艺。结果莪术的超临界CO2最佳萃取工艺为萃取压力20 MPa,萃取温度45℃,动态萃取时间80 min,改性剂用量25 mL,夹带剂浓度72%,静态平衡时间27 min;测试样本的网络预测值和实际测量值的相对误差小于4%。结论遗传算法优化的BP网络模型可对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超临界萃取结果进行预测,GA优化的萃取工艺比常规最小二乘法的优化结果优越。  相似文献   

2.
目的:考察清开灵注射液生产中通过调节pH值、活性炭处理、冷藏及灭菌工艺对3种增溶性辅料增溶作用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吐温80、聚乙二醇400和泊洛沙姆188共3种增溶性辅料对清开灵注射液八混液进行增溶,并经上述各工艺环节处理,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工艺前后黄芩苷、胆酸和猪去氧胆酸的含量,确定增溶后难溶性成分含量的变化.结果:在清开灵注射液原工艺pH范围(7.2~7.5)内,增溶后难溶性成分含量的变化均很小;活性炭处理步骤导致难溶性成分的损失,与空白相比,增溶后胆酸及猪去氧胆酸含量的损失率均显著降低;经冷藏处理,增溶后难溶性成分的损失率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在灭菌步骤中,黄芩苷经泊洛沙姆188增溶后、胆酸经聚乙二醇400增溶后.损失率有所降低,猪去氧胆酸经3种增溶性辅料增溶后损失率均有所降低.结论:清开灵注射液制备工艺不影响增溶性辅料的增溶作用,增溶后能不同程度地降低各工艺步骤中难溶性成分的损失.  相似文献   

3.
BP神经网络结合遗传算法多目标优化秦皮提取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使用BP神经网络结合遗传算法用于秦皮提取工艺的多目标优化。方法:以秦皮甲素和秦皮乙素为指标,采用均匀设计法优化BP神经网络模型参数,并建立网络模型,再利用遗传算法对网络进行多目标寻优,获得秦皮的最佳提取工艺。结果:得到的最优工艺条件为提取温度99 ℃、乙醇体积分数50%、液固比7、提取时间94 min,网络在此条件下的预测值为秦皮甲素提取量为9617 mg·g-1,秦皮乙素提取量为2195 mg·g-1,和实际测量值的相对误差仅为-116%和-514%,具有较好的网络预测性。结论:BP神经网络结合遗传算法可用于秦皮提取工艺的多目标优化。  相似文献   

4.
张美玉 《中国中药杂志》2011,36(14):1910-1915
注射用辅料聚氧乙烯脱水山梨醇单油酸酯(吐温80)可能是导致多种中药注射剂临床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在大量的文献调研和实验研究的基础之上,对吐温80的化学结构、基本性质、质量标准、药理活性、安全性评价及毒理研究等方面进行概述,以期为合理选择和使用安全、高效的中药注射用辅料及促进中药注射剂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考察6种不同来源的注射用聚氧乙烯脱水山梨醇单油酸酯(吐温80)的致敏性和体外溶血性.方法 分别以豚鼠和家兔为受试动物,给予6种不同来源的注射用吐温80,观察在豚鼠全身主动过敏试验(ASA)和被动皮肤过敏试验(PCA)中是否有过敏反应;以家兔红细胞为标本,用紫外分光光度法观察该6种注射用吐温80是否有体外溶血作用.结果 6种不同来源的注射用吐温80的ASA试验和PCA试验均呈阴性;3种注射用吐温80在观察的时间内溶血率超过5%,其余3种注射用吐温80的部分高浓度试管在观察的时间内溶血率亦超过5%.结论 本实验的条件下,6种不同来源的注射用吐温80不引起免疫介导的过敏反应,但存在不同程度的溶血性.吐温80的溶血性可能并不完全是由杂质所引起,产品本身的理化特性和使用浓度失当与溶血性的产生是否也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值得进一步探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在葱白提取工艺中的应用;方法:利用葱白提取工艺均匀设计试验结果,建立神经模型,利用遗传算法对网络模型进行优化,并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结果:神经网络的预测值分别为1.162%,预测误差为2.1%;结论:优化后的神经网络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多种聚氧乙烯脱水山梨醇单油酸酯(吐温80)静脉给药对Beagle犬的致敏性.方法 Beagle犬随机分为5组,每组3只,分别静脉注射4种0.5%吐温80溶液,给药体积10 mL·kg-1,前肢静脉恒速注射(速度5 mL·min-1).观察给药前至给药后24h每只犬的变化,记录症状出现、消失时间,并根据反应症状的轻重判定级别.给药前、给药过程中、停药后测量动物血压、心率.给药前及停药后10 min取血,ELISA方法检测血浆组胺含量,并结合反应症状级别,综合判定致敏性.结果 0.5%浓度样品3静脉滴注可诱发Beagle犬出现类过敏反应的典型症状,其他3种吐温80诱发犬出现类过敏反应的不典型症状;4种吐温80溶液均可导致Beagle犬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率加快,血压下降;各组犬血浆组胺升高均未超过1倍以上.0.5%浓度样品2组犬的不典型类过敏反应症状、血压下降程度均较其他组吐温80受试液轻.综合判定,0.5%浓度样品3静脉注射给Beagle犬其类过敏反应为可疑,其他各组受试液均未能诱发Beagle犬出现典型的类过敏反应.结论 吐温80浓度在0.5%时,对过敏体质等特殊人群临床应用仍有一定风险,不可大意.生产工艺对吐温80的致敏性有一定影响,精制后吐温80的安全性有了一定提高,但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利用BP神经网络-遗传算法结合信息熵理论优化凉粉草煎煮提取工艺。方法采用HPLC测定咖啡酸、紫云英苷、迷迭香酸、丹酚酸B的含量,UV法测定总黄酮含量,以4种指标成分含量、总黄酮含量及干膏收率为综合评分指标,采用信息熵确定各指标的客观权重,实现对提取工艺的正交试验优选;以正交试验结果作为初始种群,以加水倍数、煎煮时间、提取次数为输入值,提取综合得分作为其函数的输出值,通过BP神经网络模型结合遗传算法对煎煮提取工艺进行全局寻优。结果根据正交试验结果,最佳提取工艺为加16倍量水、煎煮3次、每次1.5 h,综合评分均值为92.08;建立结构为3-7-1的三层BP人工神经网络,结合遗传算法确定最优提取方案为加17倍量水、煎煮3次、每次1.5h,综合评分均值为92.55,优于正交试验,3批验证结果与预测值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5%。结论 BP神经网络-遗传算法结合信息熵理论稳定性及重复性好,可用于凉粉草提取工艺的预测和优选。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静脉注射清开灵、生脉注射液(生脉)及其联合用药对油酸型急性肺损伤(ALI)家兔的影响。方法:家兔随机分为11组:对照组,油酸组,治疗组分别包括清开灵和生脉以及清开灵+生脉小、中、大剂量组。iv油酸(0.05mL·kg-1)复制家兔ALI模型后,立即iv上述药液,观察给予油酸前及以后30,60,120min时的呼吸频率和幅度,于各时间点测定动脉血气含量;实验后处死家兔取肺组织,测定肺组织LDH,CAT,MDA的含量及观察病理变化。结果:与油酸组比较,清开灵、生脉及清开灵+生脉的小、大剂量组的呼吸幅度均显著升高;清开灵+生脉小剂量组PaO2显著升高(P<0.05),清开灵、生脉及清开灵+生脉小剂量组的PaCO2均显著降低(P<0.05);清开灵、生脉各剂量组的MDA均显著降低,清开灵+生脉小剂量组的MDA显著降低、CAT显著增加;清开灵、生脉及清开灵+生脉小剂量组可以减轻油酸引起的病理改变。结论:清开灵+生脉小剂量对油酸型肺损伤家兔的疗效优于同剂量下的单独用药。  相似文献   

10.
清开灵注射液中黄芩甙和绿原酸的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清开灵注射液的吸收度。采用初均速法研究了其中主要成分黄芩甙和绿原酸的含量变化。将实验数据输入计算机处理,预测出该制剂中黄芩甙和绿原酸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清开灵注射液生产过程性能指数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科学评价中药产品质量可靠性和批间一致性,该文以清开灵注射液为研究对象,收集一定时期内清开灵注射液产品质量指标历史数据,将过程性能指数PpPpk应用于中药生产过程能力分析,并采用Bootstrap抽样方法计算过程性能指数置信区间。结果Ppk的估计值和置信区间宽度均低于Pp,表明Ppk用于过程性能分析时灵敏度更高。在考察的生产周期内,以黄芩苷、胆酸、栀子苷和总氮浓度为指标计算的Ppk分别为1.122,2.055,1.564,0.891,即胆酸的过程能力最高,其次为栀子苷和黄芩苷,总氮过程能力较低,提示应加强总氮相关工艺质量管理和控制水平。过程性能分析法可对中药生产过程能力和产品质量一致性进行量化研究,可作为生产过程运行质量的控制手段。  相似文献   

12.
实验采用小鼠全身类过敏试验、大鼠皮肤类过敏试验及测量血液中组胺,VEGF,TNF-α含量来研究清开灵注射液致小鼠和大鼠的类过敏反应,为其临床用药安全提供参考。小鼠全身类过敏试验:ICR小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NS)对照组、阳性药Compound 48/80(Comp)25 mg·kg-1组、清开灵注射液(QKLI)3,6,12 mL·kg-1组(本实验所用QKLI为液体,故剂量单位选用mL·kg-1),各组分别一次性尾静脉注射含0.4%伊文思蓝(EB)的受试药,记录给药30 min后耳廓蓝染阳性率,对耳廓蓝染程度进行评分,测定耳廓伊文思蓝渗出量。大鼠皮肤类过敏试验:剃除大鼠背部和脊柱两侧的毛,经尾静脉注射含0.6%EB的NS 2 mL·kg-1,10 min后,在麻醉的情况下,沿脊柱两侧,皮内注射阴性对照NS、阳性对照Comp(0.5 mg,50 μL)、不同浓度QKLI(分别相当于清开灵注射液原液 12.5,25,50 μL),各组注射体积均为50 μL。给药20 min后记录各注射点的蓝斑直径。对血液中组胺,VEGF,TNF-α的影响:ICR小鼠随机分成NS组、Comp 25 mg·kg-1组、QKLI 12 mL·kg-1组。各组经尾静脉注射不含EB的受试物。给药30 min后,摘眼球取血,离心分离血清,采用ELISA方法测定。实验结果显示尾静脉注射QKLI 3,6,12 mL·kg-1后,小鼠耳廓出现不同程度的耳蓝染现象。提示QKLI可引起小鼠血管通透性增高,导致其发生类过敏反应;大鼠皮内注射QKLI(相当于原液 25,50 μL/点)时可导致注射点处形成与NS组相比直径较大的蓝斑(P<0.01);静脉注射QKLI后可引起血液VEGF明显增高,组胺有一定增高趋势,TNF-α未见增高。实验证明了QKLI有显著的使血管通透性增高的作用,从而诱发大鼠、小鼠而发生类过敏反应,其类过敏反应可能与组胺和VEGF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13.
清开灵注射液中黄芩苷在大鼠体内代谢动力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肖兰  王峰  李焕德  赵绪元 《中国中药杂志》2007,32(23):2534-2538
目的:研究清开灵注射液中黄芩苷在大鼠体内的代谢动力学,为探索清开灵注射液的体内效应物质基础提供依据。方法:大鼠尾静脉注射清开灵粉针剂后,于不同时间点取血、肝、肺组织,采用高效液相质谱联用法测定样品中黄芩苷含量,并用3P87拟合求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静脉给药后,黄芩苷在大鼠体内符合二室模型。45 min时肝组织中分布达峰值,接着肝中浓度急剧下降,120 min后开始缓慢回升,呈现双峰现象。肺组织中黄芩苷浓度远高于肝组织中浓度,且消除较肝脏慢,但达峰时间同肝脏。结论:静注清开灵后,黄芩苷迅速分布至效应器官肺、肝中,黄芩苷为清开灵注射液的肝肺效应物质基础之一。黄芩苷在大鼠体内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肝肠循环。  相似文献   

14.
该文探索使用清开灵注射液青少年患者的临床用药特征。基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构建的全国16家大型三级甲等医院HIS系统收录的1998—2011年住院病例,提取使用清开灵注射液的青少年患者615例。采用Apriori算法建模,使用Clementine 12.0进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显示男性患者(355例)多于女性患者(243例);患者年龄14岁以下最多,平均年龄为9.40岁;住院天数以4~7 d居多;患者多集中于儿科,主要是上呼吸道感染;以门诊方式入院居多(451例,75.54%);有中医辨证信息的患者中,主要有痰湿内阻证(38.46%)、肝气郁结(15.38%)、气阴两虚证(11.54%)、阳气虚衰证(11.54%)等;患者入院率最多的节气为小寒(13.01%)。临床联合2种化药时,最常联合头孢注射液+维生素C组合(支持度为24.60%);联合2种中药时,最常联合双黄连+感冒清热颗粒组合(支持度4.065%);联合3种化药时,最常联合氯化钾注射液+头孢注射液+维生素C组合(支持度15.93%);联合3种中药时,最常联合双黄连+云南白药+感冒清热颗粒组合(支持度1.138%)。清开灵注射液在青少年患者中亦有较为广泛的应用,患者诊断及使用方法基本符合药品说明书,男性略多于女性,发病年龄、节气特点与中医证候高度一致,清开灵注射液联合用药以化药为主,也兼顾使用中药,联合用药比较合理。基于HIS真实世界的研究结果为清开灵注射液在青少年患者中规范用药提供思路与参考。  相似文献   

15.
清开灵注射液的抗血栓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清开灵注射液(QKL)的抗血栓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QKL 2.5,5.0,10.0 mL·kg~(-1)组.QKL各剂量组均ip给药,每天1次×4 d.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于末次给予QKL前16 h ip 角叉菜胶(ca)5 mg/只(0.5 mL).于末次给予QKL后30 min,除了正常对照组iv生理盐水1 mL·kg~(-1)外,其余各组均iv给予内毒素(LPS)50μg·kg~(-1)(1mL·kg~(-1)),以注射LPS时作为造模0h.于造模后2h取血测定血浆TNF-α,IL-6含量和白细胞黏附分子CD11b/CD18表达;4,24 h测定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和测量尾部血栓长度(cm);120 h测定血小板聚集率.结果:清开灵注射液可明显抑制血栓形成,缩短尾部血栓长度;明显抑制体内炎性因子TNF-α和IL-6产生,降低白细胞黏附分子CD11b/CD18的表达水平;减轻由于血栓形成而导致的血小板消耗;降低血小板聚集率.结论:清开灵注射液的抗血栓作用与其抑制白细胞的激活和黏附,降低炎症反应和炎性因子产生,抑制血小板聚集等有关,这些作用机制与其清热解毒功效一致.  相似文献   

16.
采用小鼠类过敏实验模型,研究清开灵注射液(Qingkailing injection,QKLI)的类过敏反应特点以及影响其类过敏反应的因素,并对其致敏物质初步筛选。结果显示,不同品系的小鼠(ICR,昆明,BALB/c,C57)在静脉注射QKLI后产生的类过敏反应有所不同,其中ICR和昆明小鼠的类过敏反应较BALB/c,C57强。用生理盐水配制的QKLI较5%葡萄糖注射液配制的QKLI诱导ICR小鼠产生的类过敏反应更强。当其剂量为临床2倍剂量时,部分批号QKLI可诱发明显或可疑类过敏反应,当剂量降低至临床等倍剂量时,所有批号QKLI均不诱发小鼠类过敏反应。不同批号的QKLI诱发的小鼠类过敏反应程度有所不同。因此QKLI的类过敏反应发生可能与机体不同体质有一定联系。不同溶媒可能影响QKLI的安全性。QKIL诱发类过敏反应具有批间差异性。另外临床使用时也应严格控制剂量。最后通过比较QKLI中不同成分和中间体诱发的小鼠类过敏反应,初步认为致类过敏物质可能主要存在于中间体板蓝根提取物和栀子提取物中。  相似文献   

17.
目的:系统评价清开灵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搜集清开灵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随机对照试验文献,筛选合格研究,应用Jadad评分法进行质量评价,运用异质性检验、Meta-分析、漏斗图分析、敏感性分析等方法统计相关数据。结果:5项研究符合纳入标准,Jadad评分所有研究得分均低于3分,属低质量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总有效率比较的相对危险度(RR值)=1、20,99%的可信区间(CI值)为(1、04,1.39);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的合并WMD-5.27,99%CI为(-8、67,-1、86):副作用皮疹发生率比较的RR及99%CI为0.63(0.06,6.82)。结论:Meta-分析结果显示清开灵注射液具有改善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状况的作用,且安全性较高。由于纳入研究质量普遍较低等因素影响,降低了该系统评价结论的可靠性。要进一步验证清开灵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疗效及安全性,尚需进行设计合理、执行严格、多中心大样本且随访时间足够的随机对照试验。  相似文献   

18.
清开灵注射液配伍注射用头孢西丁钠的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清开灵注射液与注射用头孢西丁钠配伍的稳定性。方法在模拟临床用药浓度条件下,考察清开灵注射液与注射用头孢西丁钠配伍后4 h内溶液的外观、pH值、不溶性微粒的变化,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配伍液中黄芩苷和头孢西丁。结果 4 h内配伍液的外观、pH值无明显改变。随着时间的延长,配伍液中10μm、10μm以上的不溶性微粒数增多,1 h后超过《中国药典》2010年版标准。黄芩苷和头孢西丁的质量浓度均逐渐降低。结论清开灵注射液与注射用头孢西丁钠配伍后4 h内不稳定,不建议配伍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确定清开灵注射液及其各中间体中氮的存在形式及含量。方法:使用日立L-8500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填充分析柱(2.6 mm×50 mm),日立2622 SC树脂,缓冲液流速0.4 mL·min-1,茚三酮显色液流速0.3 mL·min-1,柱温程序升温:57 ℃(0 min)~65 ℃(36 min)~57(50 min),反应温度130 ℃。结果:清开灵注射液及其各中间体中的氮主要以游离型或结合型氨基酸的形式存在,其质量分数分别为水解液59.56%,板蓝根提取液24.88%,四混液41.84%,六混液13.49%,八混液14.63%;清开灵注射液及其各中间体中均含有结合型氨基酸,其质量分数分别为水解液9.33%,板蓝根提取液15.07%,四混液16.85%,六混液19.94%,八混液19.55%,清开灵注射液18.73%。结论:清开灵注射液中总氮主要来自水牛角和板蓝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