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体表心电图T波峰-末间期(Tp-Te)与急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2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8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对其不同阶段Tp-Tec、TpTe、Tp-Ted进行观察,对心肌梗死不同时期的关系进行分析。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性期是否出现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分为无室性心律失常组36例,室性心律失常49例,对心肌梗死急性期室性心律失常、无室性心律失患者的Tp-Te、Tp-Tec、Tp-Ted差别进行分析。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期Tp-Te、Tp-Tec、Tp-Ted较心肌梗死恢复期长(P0.05);Tp-Te、Tp-Tec、Tp-Ted与急性期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呈正相关性(P0.05);结论 TpTe、Tp-Tec、Tp-Ted在急性期心肌梗死中恢复期延长,Tp-Te、Tp-Tec、Tp-Ted可作为预测急性期心肌梗死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体表心电图上T波峰末间期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关系。方法手工测量4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梗急性期和恢复期体表12导联同步心电图上的T波峰末间期(Tp-Te),并按心梗急性期是否发生过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分为室性心律失常组和无室性心律失常组,对比观察心肌梗死急性期与恢复期、心梗急性期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组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Tp-Te间期的差别。结果心梗急性期的Tp-Te显著长于心梗恢复期的Tp-Te(P<0.01),但室性心律失常组的Tp-Te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的Tp-Te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体表心电图T波的Tp-Te能够反映急性心梗跨壁复极离散度的变化,但目前要有Tp-Te评价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易患性还需慎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急性心肌炎患者复极跨壁离散度的特点,分析T波峰末(Tp-Te)间期与前脑钠肽的相关性。方法纳入80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作为实验组,收集性别、年龄、肌钙蛋白(c Tn 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前脑钠肽(BNP)等数据,测量心电图的心率、QT间期、Tp-Te间期。另外收集与实验组性别、年龄几乎匹配的78例诊断为室上性心动过速(入院时未发作)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对照组上述数据。结果两组QT间期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Tp-Te间期延长(P<0.05),BNP较对照组高(P<0.05)。另外,对急性心肌炎患者进行心律失常亚组分析,心律失常组与未发生心律失常组相比,Tp-Te间期无统计学差异(P>0.05),BNP水平差异显著(P<0.05);Tp-Te间期与BNP无相关性(r=0.201,P=0.254)。结论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者Tp-Te间期延长,BNP水平升高,发生心律失常的患者BNP水平更高,但两者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心电图Tp-Te、Tp-Te/QT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及心功能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7年12月—2020年8月徐州市丰县人民医院收治的89例AMI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并依照病人是否出现室性心律失常分为室性心律失常组(51例)和无室性心律失常组(38例)。入组后测定其心功能,采用日本福田十二导联同步心电图机对病人心电图进行检查,入院后行24 h十二导联同步动态心电图检查;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心电图Tp-Te、Tp-Te/QT与心功能指标的相关性,采用线性回归模型分析Tp-Te、Tp-Te/QT与AMI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结果 室性心律失常组急性期Tp-Te、Tp-Te/QT水平明显高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恢复期Tp-Te、Tp-Te/Q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室性心律失常组每搏量、左室射血分数水平明显低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血清肌钙蛋白I(cTnI)和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Tp-Te和高T...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Tp-Te间期对室性心律失常、左室重构及不良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对273例AMI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监测,比较室速组、室早组和无心律失常组Tp-Te、Tp-Te离散度;以超声心动图检查比较重构组和非重构组Tp-Te、Tp-Te离散度;电话随访比较不同结局患者Tp-Te、Tp-Te离散度。结果与无心律失常组相比,发生心律失常者Tp-Te、Tp-Te离散度均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室速组Tp-Te、Tp-Te离散度高于室早组(P<0.05);与非重构组相比,重构组Tp-Te、Tp-Te离散度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患者随访发现,室速组不良结局37例(24.18%),室早组5例(8.33%),无心律失常组0例,各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456,P=0.000);与无心律失常组相比,各不良事件组Tp-Te、Tp-Te离散度均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p-Te间期对心梗后左室重构和室性心律失常发生具有较强预测价值,其临床意义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应用负荷剂量曲美他嗪60 mg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PCI术后Tp-Te间期的影响。方法:94例拟行PCI手术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分为曲美他嗪组和对照组。最终完成本研究的为曲美他嗪组34例和对照组42例,共76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曲美他嗪组在常规药物的基础上于PCI术前0.5~1.0 h一次性口服60 mg曲美他嗪。比较两组患者PCI术前后Tp-Te间期变化及术前、术后6 h、术后24 h血清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MB同工酶(CK-MB)和肌钙蛋白I(cTnI)水平以及术中室性心律失常情况。结果:曲美他嗪组和对照组两组术后Tp-Te间期均较术前缩短,但曲美他嗪组术后Tp-Te间期较对照组进一步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术前Tp-Te间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对照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12.52%)高于曲美他嗪组(5.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曲美他嗪组CK、CK-MB、cTnI水平在术后6 h、24 h均较对照组低(P均<0.05)。结论:曲美他嗪可缩短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PCI术后Tp-Te间期、预防室性心律失常,对PCI相关心肌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心肌梗死后3~6个月患者心电图QTd、Tp-Te和Tp-Te/QT与对照组之间有无差异。方法选取自2011年1月至9月行心电图检查的心梗后3~6个月患者30例,男14例,女16例,平均年龄(51.2±11.94)岁;收集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对照组30例,男15例,女15例,平均年龄(50.4±9.45)岁,测量各组心电图QTd、Tp-Te间期并计算Tp-Te/QT值。结果心梗组Tp-Te和Tp-Te/QT比值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心梗组Tp-Te:101.9±14.5ms;Tp-Te/QT:0.287±0.04;对照组Tp-Te:75.7±12.4ms;Tp-Te/QT:0.193±0.03;p<0.05);QTd在两组之间无差异(心梗组:40.5±3.9ms;对照组:37.9±3.8ms;p>0.05)。结论心梗患者Tp-Te,Tp-Te/QT比值增高,可反映跨室壁复极离散度的变化,与心律失常的发生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心电图Tp-Tec、QTc及Tp-Te/QT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儿急性期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预后预测价值。方法对2015年3月至2019年3月于我院就诊的37例AMI患儿心电图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急性期有无心室颤动或过速情况分为观察组(室性心律失常组,20例)与对照组(无室性心律失常组,17例),整理所有患儿急性期(入院后24h内第一份)与恢复期(出院前最后一份)心电图,对Tp-Tec、QTc及Tp-Te/QT指标作出分析。结果就患儿心电图Tp-Tec、QTc及Tp-Te/QT指标而言,组内比较,两组急性期各项指标数值均明显高于恢复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期组间比较,观察组各项指标数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恢复期组间比较,两组各项指标数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电图Tp-Tec、QTc及Tp-Te/QT指标对AMI患儿室性心律失常发生均具有预测价值,并且有益于评价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心电图T波峰-末间期(Tp-Te间期),并探讨其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近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测量95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和100例健康人心电图V2导联Tp-Te间期,并采用心率校正得出槡Tp-Te/RR。比较患者与健康组V2导联Tp-Te间期、槡Tp-Te/RR平均值的差别;根据患者住院期间死亡与否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两组V2导联Tp-Te间期、槡Tp-Te/RR平均值。结果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V2导联Tp-Te间期、槡Tp-Te/RR平均值较健康对照组均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中,住院期间死亡组V2导联Tp-Te间期、槡Tp-Te/RR平均值较存活组均明显延长,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Tp-Te间期延长,Tp-Te间期变化与患者临床预后密切相关,对患者Tp-Te间期进行研究有助于患者临床预后的判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T2DM患者心电图T波峰末间期(Tp-Te)的变化并探讨其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6年5月于我院内分泌科收治的T2DM患者112例(T2DM组),以同期在我院体检的65名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NC)组。对比分析各组的一般资料、FPG、HbA_1c、Tp-Te、Tp-Te离散度(Tp-Ted)及T2DM组有无室性心率失常发生时患者心电图Tp-Te的变化。结果T2DM组FPG、HbA_1c、LDL-C、TC、心率均高于NC组(P0.05);与NC组比较,T2DM组V_5导联TpTe和Tp-Ted延长(P0.05);T2DM组室性心律失常亚组V_5导联Tp-Te和Tp-Ted均长于未发生室性心律失常亚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bA_1c及FPG增高是影响Tp-Ted延长的独立危险因素,Tp-Ted是影响室性心律失常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T2DM患者易出现Tp-Ted的延长,且Tp-Te和Tp-Ted的延长会增加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以植入起搏器患者及健康成人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部位起搏时心电图Tp-Te(T峰-末)间期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及无心脏病史者,测量心电图V2、V3、V4导联的Tp-Te间期,分别比较植入起搏器组与健康成人组、右室电极位于室间隔组与心尖组、单腔起搏器组与双腔起搏器组以及双心室起搏组与单腔右室起搏组心电图Tp-Te间期。结果植入起搏器组较健康成人组Tp-Te间期明显延长(P<0.001),右室电极位于室间隔组与心尖组Tp-Te间期无显著差异(P>0.05),单腔右室起搏器组与双腔起搏器组Tp-Te间期无显著差异(P>0.05),双心室起搏组Tp-Te间期较单腔右室起搏组明显延长(P<0.05)。结论植入起搏器可能增加室性心律失常的风险,Tp-Te间期不能作为起搏器右室电极固定位置以及单、双腔起搏器选择的参考因素,双心室起搏可提高恶性心律失常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并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T波顶点至T波末端(Tp-Te)的心电图特征与室性心律失常之间的关系。方法以于2015年1月-2017年1月在接受治疗的8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的病情,例如是否出现过室性心跳加速或者心室颤动等,将其分为无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组和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组。对患者不同分组的Tp-Tec、Tp-Te、Tp-Ted进行观察,从而对心肌梗死并发室性心律失常进行辨别和分析。结果通过比较发现,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组的Tp-Tc和Tp-Te都要比无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组的长;无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组的SV值和LVEF值均高于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组,而NT-pro BNP值和CTnl值均低于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Tp-Tc和Tp-Te与其NT-pro BNP值和CTnl值均成正比,而与SV值、LVEF值、SDNN值和PNN50值均成反比。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Tp-Te心电图特征与室性心律失常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可作为患者在临床上的重要检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QT间期变异性对急性心肌梗死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方法入选我院CCU病房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8例(男性80例,女性28例),均于入院当日(急性期)、出院前日(恢复期),使用心电图仪记录300个RR间期。两次样本采用“四点法”借助放大镜逐点测量,所测数值全部导入计算机,经Excel函数分析系统处理,取得SDNN、QTm、QTSD、QTV、QTVI、B的参数。比较室性心律失常Lown分级与上述参数变化的关系。从而评定该指标对恶性心律失常的预测能力。结果急性期组与恢复期组的比较:QTm、QTV、QTVI、B分别为(369±54ms vs423±49ms;0.020±0.008vs0.11±0.004;-0.19±0.06vs-0.40±0.08,p<0.05;1.11±0.52vs0.37±0.09,p=0.02)有显著性差异。SDNN(24.8±7ms vs25.8±8ms,p>0.05)无显著性差异,QTSD(7.7±2.5ms vs45±1.3ms p=0.05)有弱的相关性。恢复期组观察到的室性心律失常等级、数量也明显降低。急性期室性心律失常Lown0-Ⅱ级组与LownⅢ-Ⅴ级组观察指标对比分析QTVI(-0.29±0.07vs-0.13±0.05,p=0.038),B(0.78±0.18vs1.64±0.4,p=0.007)两者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短程QT间期变异性可作为急性心肌梗死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指标,其中QTVI、B两项参数敏感性最高。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 探讨反应心室跨壁复极离散(transmural dispersion of repolarization,TDR)的相关指标T波峰-末间期(Tpeak-Tend interval,Tp-Te)和T波峰-末间期/QT间期比率(Tp-Te/QT)在心功能不全患者中的临床意义及应用价值。方法 105例心功能不全患者及100例正常对照组纳入研究,记录所有入选者的体表心电图Tp-Te间期及Tp-Te/QT比率,以及心率、年龄、BNP等相关临床指标。按照纽约心功能分级(NYHA)将病例组分为低危组(NYHA I-II)及高危组(NYHA III-IV),将高危组中治疗后BNP下降≥30%的患者纳入治疗有效组。分别比较心功能不全患者与正常人相较,心功能不全严重程度不同的患者之间相较,以及高危心功能不全患者治疗前后相较,Tp-Te间期及Tp-Te/QT比率的差异。结果 (1)心功能不全患者与对照组相较Tp-Te间期及Tp-Te/QT比率均明显增加(P<0.05);(2)高危心功能不全患者较低危患者的Tp-Te间期及Tp-Te/QT比率明显增大(P<0.05);(3)高危心功能不全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相较Tp-Te间期差距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Tp-Te/QT比率有所降低(P<0.05)。结论 Tp-Te间期及Tp-Te/QT比率可作为反应心功能不全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治疗效果的临床心电学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尼可地尔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患者冠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心电图Tp-Te间期的影响。方法 114例冠心病行PCI患者,根据应用不同药物分为尼可地尔组(A组)、单硝基异山梨醇酯组(B组)、尼可地尔+单硝基异山梨醇酯组(C组)。比较各组患者PCI术前后心电图Tp-Te间期变化及术后4、24 h血清血清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T(cTNT)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结果 A、C组PCI术后Tp-Te间期均较术前缩短,P<0.01;B组无显著变化。术中B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A组和C组(P均<0.05)。术后4、24 h,A和C组CK、CK-MB水平未见明显变化;B组CK、CK-MB水平升高(P均<0.01)。3组术后cTNT水平无显著变化,B组术后24 h hs-CRP水平升高(P均<0.01)。结论尼可地尔可缩短冠心病患者PCI术后Tp-Te间期,预防室性心律失常,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电图表现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3月期间于安徽省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86例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分为非恶性心律失常组61例和恶性心律失常组25例,对比两组患者心电图的相关数据[ST段抬高的程度(STE)、校正QT间期、QT离散度,T峰-T终点(Tp-Te)间隔、离散度和Tp-Te/QT、碎片QRS波];并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影响因素,使用R软件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并验证其效能。结果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患者心电图的STE、校正QT间期、QT离散度、Tp-Te间隔、Tp-Te/QT、碎片QRS波3个明显高于非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299、-2.367、-2.011、-4.596、-5.714、35.158,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QT离散度、Tp-Te/QT、ST段抬高、碎片QRS波3个是影响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95%CI)=1.123(1.082~1.165)、5.983(1.111~32.224)、3.995(1.147~13.911)、2.945(1.131~7.665),P 0.05]。列线图预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的一致性指数C-index为0.903(95%CI:0.879~0.922)。结论 QT离散度、Tp-Te/QT、STE和碎片QRS波可预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由此建立的列线图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背景恶性心律失常可导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出现晕厥或猝死,因此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复极异常心电图表现与恶性心律失常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复极异常心电图表现及其与恶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8年9月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东风总医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5例,根据恶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分为A组(发生恶性心律失常,n=41)和B组(未发生恶性心律失常,n=64)。分析所有患者心肌复极异常心电图表现及恶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心肌复极异常心电图表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复极异常心电图表现与恶性心律失常的关系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10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出现ST段异常94例(89.5%),T波异常91例(86.7%),QT间期离散度(QTd)为(74.57±10.69)ms,校正的QT间期离散度(QTcd)为(84.63±12.79)ms,Tp-Te间期为(114.46±22.57)ms。(2)10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发生恶性心律失常41例(39.0%),其中快速心室扑动/心室颤动10例,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10例、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5例、严重三度房室传导阻滞4例、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3例、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2例、其他7例。(3)A组患者中ST段异常、T波异常、QTd70 ms、QTcd80 ms、Tp-Te间期≥100 ms者所占比例高于B组(P0.05)。(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T段异常、T波异常、QTd70 ms、QTcd80 ms、Tp-Te间期≥100 ms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恶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复极异常心电图表现主要包括ST段异常、T波异常、QT间期延长及Tp-Te间期延长,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39.0%;ST段异常、T波异常、QTd70 ms、QTcd80 ms、Tp-Te间期≥100 ms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恶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心电图T波峰末间期(Tp-Te)、Tp-Te/QT比值对恶性室性心律失常(MVA)的诊断价值。方法连续入选2017年1月1日至2018年1月1日于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西院心电图、脑电图二室行24 h 12导联动态心电图检查的患者41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分为两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72例;无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340例。分别测定两组患者Tp-Te间期、QT间期,计算出Tp-Te间期、QTc间期及Tp-Te/QT比值,并对两组患者Tp-Te间期、QTc间期及Tp-Te/QT比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的Tp-Te间期、Tp-Te/QT比值均较非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明显增加(P0.001)。结论 Tp-Te间期、Tp-Te/QT比值增加对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均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患者运动试验后Q-T间期离散度(Q-Td)的变化.方法 观察51例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患者(观察组)平板运动试验的Q-Td的变化,并观察运动后出现严重室性心律失常、胸痛、血压下降与Q-Td变化的关系.结果 患者峰心率时Q-Td(64.3±20.5ms)较运动前(51.2±23.5ms)增大,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运动中出现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或明显胸痛、血压下降者15例(A亚组)与36例未出现者(B亚组)比较,运动前Q-T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9.1±17.5ms和16.3±19.2ms,P >0.05),峰心率时A亚组Q-Td(76.8±15.5ms)较B亚组(60.1±16.1ms)延长,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两亚组Q-Td多壁梗死均比单壁梗死延长,A亚组多壁梗死比B亚组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运动后Q-Td进一步增大,出现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性增大.平板运动试验可作为筛选急性心肌梗死高危人群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器质性心脏病患者Tp-e间期、Tp-e/Q-T比值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选择器质性心脏病患者85例,分为两组,器质性心脏病室性心律失常组(A组)43例,并进一步按LOWN分级分为两个亚组,A1组(LOWN2-3级)20例,A2组(LOWN3级以上)23例;器质性心脏病无室性心律失常组(B组)42例。另选择健康体检者40例为正常对照组(C组)。采用常规12导联同步心电图及24小时动态心电图分析比较各组的Q-T间期、Q-Tc间期、Tp-e间期、Tp-ec间期和Tp-e/Q-T测值。结果 A组Q-T间期、Q-Tc间期、Tp-e间期、Tp-ec间期、Tp-e/Q-T测值比C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Q-Tc间期、Tp-e间期、Tp-ec间期、Tp-e/Q-T比B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各测值A2组比A1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Tp-e间期、Tp-e/Q-T等心电学指标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关,对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具有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