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 毫秒
1.
中医证候研究进展,评价及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辨证沦治是中医学的核心和精华,而“证候”是辨证论治的基础。国内从五十年代末即开展了证候研完,近几年来又引起中医界广泛重视,列入国家“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本文主要就中医征候的概念探讨、临床研究、实验研究(含证候劝物模型)、研究成果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与评价。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不同胃溃疡模型大鼠是否存在各自特殊的证候,以及同病异证和异病同证。[方法]采用应激法(水浸拘束)、消炎痛法、利血平法、乙醇法等4种常用不同方法建立大鼠胃溃疡疾病模型,并设置空白及禁食对照,运用我们业已建立的大小鼠标准化、计量化的四诊检测和辨证方法,对以上各模型进行了客观、动态、量化的检测和证候评价。[结果](1)不同造模方法大鼠存在特殊证候,例如水浸拘束模型气血阴阳损伤程度轻,恢复快;消炎痛模型有典型的胃寒证、气阴阳虚证复合证表现等。(2)在同病异证方面,同一大鼠,疾病的不同阶段存在证候的演变,且同一疾病,不同大鼠存在显著的证候差异。如乙醇造模后第2天,不同大鼠分别表现为阴虚、阳虚,气虚及阴阳两虚证等。(3)在异病同证方面,不同疾病大鼠在相同阶段可以出现类似的证候表现,且不同疾病模型在不同阶段出现类似的证候表现,如消炎痛、利血平等不同疾病大鼠可以出现相似的胃寒证、气虚及阴阳两虚证表现。[结论]不同胃溃疡模型大鼠存在各自的证候特点,及"同病异证、异病同证"的现象。可以推测,实施"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将有助于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3.
高血压是以体循环动脉压增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病中医文献没有此病名.对类似此病症状的记载大多散见于眩晕、头痛等篇中,如《素问·玉机真藏论》曰:“太过则令人善忘,忽忽眩冒而巅疾,”明确指出春脉太过所致,眩晕、头痛、眼花、耳鸣、健忘等头部症状。《灵枢·口问篇》又说:“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呜,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素问·至真要大论》强调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也即内风理论。《素问·玄机原病式》认为本病的发生是由于风火,有“风火皆属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两动相搏,则为之旋转”的论述。眩晕和头痛可单独出现,亦可同时互见。[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从临床诊断,临床治疗及证的研究三方面分析,认为异病同证以异为主,同是相对的;同病异证以同为主,异是相对的。  相似文献   

5.
6.
7.
浅论中医证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证候的概念、证候的特点、证候的诊断标准以及证候的现代计量研究方法进行论述,进一步揭示证候动态变化的规律,指导临床辨证论治,以促进中医药学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高血压病中医证候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血压是以体循环动脉压增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病中医文献没有此病名,对类似此病症状的记载大多散见于眩晕、头痛等篇中,如《素问.玉机真藏论》曰:“太过则令人善忘,忽忽眩冒而巅疾,”明确指出春脉太过所致,眩晕、头痛、眼花、耳鸣、健忘等头部症状。《灵枢.口问篇》又说:“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素问.至真要大论》强调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也即内风理论。《素问.玄机原病式》认为本病的发生是由于风火,有“风火皆属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两动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证型及其实质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糖尿病(消渴病)是危害健康和劳动力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中医药治疗本病有一定的特色,但各文献报道的辨证分型比较混乱,笔者就糖尿病辨证分型及证型实质的临床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创立以证素为核心的辨证新体系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揭示辨证原理与规律的基础上,构建以证素为核心的辨证新体系。认为“证素”是通过对“证候”的辨识而确定的病位和病性。是构成“证名”的基本要素也是辨证的核心和关键;证素辨证可涵盖以往诸种辨证方法的实质内容,为把握灵活复杂的“证”找到了执简驭繁的要领,便于临床操作,可提高辨证水平。  相似文献   

11.
理论上同证存在层次、程度、阶段不同亚证型;临床上同一治法存在程度、作用方式的差异;治疗同证的不同方药的取效机制存在差异性.开展证的生物学基础、方证相关以及症-证计量研究,进一步诠释同证异治的实质,为证客观化、微观化与量化研究奠定基础,可望丰富临床辨治思维,提高处方用药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12.
“证”——开辟功能性病理研究的新领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证"是中医的一大发明,贡献了对功能性病变的深刻认识。目前功能性病变的地位日益突出,但研究还十分薄弱,研究"证"的病变本质,进而揭开功能性病变的复杂性面纱,将是病理学研究的重大突破,可开辟功能性病理研究的新领域。"证"的研究应从诊断学向病理学深入,从外在征象向内在病变深入,研究机体的整体性功能异常,研究器质性疾病的前驱性功能异常,研究在器质性疾病之外的功能性病变,把机体各个方面和层次的功能性病变的机制和规律揭示出来,为防治功能性病变做出创新贡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股骨头坏死、髋骨关节炎、类风湿髋关节炎早期证素特征、证候分布规律,为慢性骨病“异病同证”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的研究方法,选择2020年6月—2022年6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微创关节科、创伤关节科、风湿免疫科就诊的股骨头坏死国际骨微循环研究协会Ⅰ~Ⅱ期、髋骨关节炎Kellgren-LawrenceⅠ~Ⅱ级、类风湿髋关节炎急性期或亚急性期的患者,采用本团队前期制定的“病例报告表-中医证候表现量表”,收集中医证候信息,录入Excel 2020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因子分析、聚类分析,提取病性、病位等证素信息,总结3种髋关节疾病早期证素特征、证候类型分布规律及其异同点。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410例患者,其中,股骨头坏死患者150例、髋骨关节炎患者160例、类风湿髋关节炎患者100例。股骨头坏死病性证素包括痰(湿)、血瘀、阳虚、精亏、气虚;证候类型初步分为经脉痹阻证(43.33%)、痰瘀阻络证(38.00%)、肝肾亏虚证(12.00%)、肾精不足证(6.67%)4类。髋骨关节炎病性证素包括痰(湿)、血瘀、气虚、精亏、阳虚、寒(湿);证候类型初步...  相似文献   

14.
15.
如何更好地实现中医证候的规范化是中医学研究中的一项具有根本性意义的工作。本文从“证素”概念的提出入手,指出证素是研究证候规范的最小意义的要素,也是构成证候的基本单位。将证素和临床疾病的证候具体结合进行的研究是具有临床实际意义的。从高血压病探索证素在疾病证候名规范化研究中的应用,并以此探索证素在具体疾病证候名规范化研究中的模式,建立证素与临床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
中医证候量化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初探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相似文献   

17.
中医证候量化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辨证施治是中医学之精华所在,现行的辨证标准的建立大多基于专家经验或直观观察,缺乏精确的量化,从而影响了辨证的准确性,难以适应现代中医药研究与临床的要求。建立在群体调查基础上的临床流行病学方法,通过对患病人群中症状、体征或有关指标的频数分布及相应的统计分析,是中医证候定量化的重要手段。本文结合我们进行的有关研究课题,从调查项目的选择、软指标的记分、合格调查群体的确立,项目初步筛选的方法及有关的统计分析方法,对此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金匮>虚实夹杂证论治方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匮》论治虚实夹杂证,其方法为首重攻逐邪实,铲除夹杂证虚实往复的邪实病本;辅以护胃建中,攻不伤正。二者相辅相成,以求邪实附而虚有回机。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文献系统评价中风病先兆证的临床特征。[方法] 运用循证医学文献系统评价方法, 建立“文献信息采集表”,对中风病先兆证文献进行研究。[结果] 共纳入合格文献261篇, 研究表明:1)危险因素:吸烟、饮酒、饮食过咸、冠心病、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动脉硬化、年龄、环境污染、体质量超重等。2)病因病机:气血津液紊乱、脏腑功能失调、内风旋动、饮食不节、七情失调、起居失调、年老体衰、烦劳过度、气候变化、腑实壅塞、体质不良、房事不节等。3)证候包括:风痰证、痰瘀证、痰湿证、痰热证, 肝胆火旺证、肝风内动证、肝肾阴虚证、肝阳上亢证, 气虚血瘀证、气血亏虚证、气阴两虚证、气滞血瘀证, 肾精不足证, 肾虚证等。4)主要临床症状从高到低依次排列为:头昏/头晕/目眩, 肢体麻木, 倦怠乏力, 语言不利, 头胀痛, 黑蒙, 肢体拘急/筋惕肉(目闰), 烦燥不安/性情易怒、胸闷/心悸、失眠/少寐多梦等。5)舌象:舌红、舌瘀点/舌瘀斑、舌暗/舌黯/舌暗红/舌暗淡、苔薄白等。6)脉象:脉弦、脉弦滑、脉涩/脉细涩等。[结论] 以上结果与学会标准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0.
重视同病类证和同病类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病证关系除“同病异证”和“异病同证”外,还表现为“同病类证”。同病类证是指同一疾病患者具有相同的中医主证,个体之间只是兼夹证的差异,因此治疗上可运用中医类治法,即在应用主方治疗的基础上根据兼夹证适当加减。同病类证强调病和证的同质性,使辨病治疗和辨证治疗有更高的融合度。加强对同病类证和同病类治的研究是中西医结合的一项重要内容,有利于用现代科学方法阐明中医证的内涵,也有利于发扬中医辨证施治的优势和个体化治疗的特色。同病类证和同病类治对临床医师掌握方证相应的辨证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