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人子宫内膜异位症NOD-SCID鼠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采用人在位子宫内膜及异位子宫内膜建立子宫内膜异位症动物模型的可行性。方法 获取人分泌晚期在位子宫内膜及人异位子宫内膜种植于NOD -SCID鼠腹部皮下 ,随机分成 4组 ,分别在 2、4、6、8周取出其皮下移植物行病理检查。结果  3 2只小鼠均存活 ,有 15只小鼠皮下在位内膜移植物经HE染色可见明显的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 ,成功率为 93 .75 %。而异位内膜移植物仅见到纤维结缔组织。结论 用人在位内膜建立NOD -SCID小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成功率高 ,模型性状显著且稳定。  相似文献   

2.
人子宫内膜基质细胞及腺上皮细胞的分离纯化和体外培养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目的:建立人子宫正常内膜、内膜异位症在位及异位子宫内膜的基质及腺上皮细胞分离、培养的方法,为进一步研究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发展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提供一个理想的实验模型。方法:15例正常子宫内膜、15例在位子宫内膜及10例异位内膜经胶原酶消化、筛网过滤、差时贴壁等技术进行分离、纯化和体外培养,光镜观察,应用鼠抗人波形蛋白抗体、鼠抗人细胞角蛋白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染色对间质及上皮细胞进行鉴定。结果:正常子宫内膜和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子宫内膜标本分离、培养均成功;5例异位内膜标本获得成功.基质细胞和腺上皮细胞纯度均可达95%以上,并均可传代。结论:采用酶解、筛网分离及贴壁能获得纯度较高的基质与腺上皮细胞。人子宫内膜细胞分离体外培养的成功,有助于研究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为临床实验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子宫内膜异位症体外细胞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谯建  令狐华  姚珍薇 《重庆医学》2007,36(24):2540-2543
目的从子宫内膜组织分离腺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建立子宫内膜异位症体外多细胞模型。方法收集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其他良性疾病的在位子宫内膜,采用高浓度胶原酶消化法进行内膜细胞的原代培养,以及传代培养。观察两组细胞形态,SABC免疫细胞化学进行细胞鉴定,MTT法绘制两组细胞的生长曲线。结果高浓度胶原酶消化后,子宫内膜异位症组和对照组腺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大部分在48h内都能贴壁;腺细胞平均生长时间为6周;间质细胞平均生长时间为15周。腺上皮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呈阳性,渡形蛋白(vimentin)为阴性;间质细胞角蛋白染色为阴性,而波形蛋白为阳性。两组生长曲线接近。结论高浓度胶原酶消化法建立子宫内膜异位症体外多细胞模型简单、易行。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内膜细胞的形态、生长和正常内膜细胞无明显差异。可以用作研究子宫内膜异位症细胞基因型特征、及其他因素对异位内膜细胞的影响的模型。  相似文献   

4.
061892人子宫内膜细胞的体外纯化和培养/陈晓岚…∥生殖与避孕·—2006,26(9)·—530~532为建立一套子宫内膜细胞体外培养和贮存传代的方法。用胶原酶消化和铜网过筛法分离子宫内膜基质细胞和上皮细胞,进行单层培养。结果: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和基质细胞分别经角蛋白单抗和波形蛋白单抗组化染色为阳性,腺上皮细胞可持续培养4~6周,传代2~3次;基质细胞可持续培养5~8周,传代4~6次。结论:建立了可体外培养贮存、传代的子宫内膜细胞,为进一步对其进行抗原组分研究奠定了基础。图2参7(周继铭)061893瘦素对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的影响/商…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一种简捷的分离纯化培养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和基质细胞的方法。方法:选择子宫全切育龄妇女的新鲜子宫内膜组织,经单酶消化、二次筛网过滤及贴壁纯化技术分离纯化培养人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和基质细胞,光镜及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细胞纯度。结果:腺上皮细胞漩涡状生长,细胞呈蝌蚪形或类圆型,细胞角蛋白19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纯度可达92%。基质细胞呈平行状生长,细胞呈梭形或多角形。波形蛋白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纯度达95%以上。每例子宫肌瘤切除标本可获得(10~25)×106原代基质细胞和(4~6)×106原代腺上皮细胞。结论:该培养方法可获得高产量的纯化的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和基质细胞。  相似文献   

6.
裸鼠人绿色荧光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索建立人子宫内膜异位症荧光体外与在体模型的具体方法。【方法】 采用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腺病毒(Ad-eGFP)分别转染原代培养人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和基质细胞(细胞转染注射法,即方法1)和子宫内膜组织块(组织转染注射法,即方法2),比较两种体外转染的差异;然后采用方法1将绿色荧光腺病毒转染后的腺上皮细胞和基质细胞注入裸鼠皮下形成荧光病灶,并且与方法2相比较,观察直至建模后25 d,计算病灶荧光成模率与病灶荧光存在时间,并给予组织鉴定。【结果】 方法1与2建模后5 d两种方法病灶荧光阳性率分别达88.9%和22.2%, P = 0.015;病灶体外荧光存在时间分别为(12 ± 8) d与(7 ± 4) d。病理组织学HE染色和免疫荧光共同鉴定显示病灶来源于人子宫内膜。 【结论】 应用Ad-eGFP 转染后人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和基质细胞混悬液注射可成功建立裸鼠皮下人子宫内膜异位症活体荧光观察模型,同时方法成模率高,体外荧光存在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7.
目的 检测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4(IGFBP-4)在围植入期小鼠子宫内膜的表达分布及其生物学作用.方法取未孕动情期、真孕及假孕3~6 d小鼠子宫做切片,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IGFBP-4在小鼠子宫内膜的表达情况.结果 IGFBP-4在小鼠子宫内膜主要分布于腺上皮细胞、腔上皮细胞、基质细胞及蜕膜细胞.IGFBP-4在真孕组小鼠子宫内膜于孕3 d出现阳性表达;孕4~5 d中等强度表达;孕6 d表达最强,主要分布于整个蜕膜区细胞.未孕动情期小鼠子宫内膜IGFBP-4呈弱表达.假孕组小鼠子宫内膜IGFBP-4只在孕5~6 d有微弱表达.真孕组小鼠子宫内膜IGFBP-4表达明显强于同期假孕组.结论 IGFBP-4在围植入期小鼠子宫内膜持续表达,提示IGFBP-4可能在小鼠胚泡植入过程发挥重要生物学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着床前小鼠子宫内膜及胚泡中白细胞介素-8B型受体(Interleukin-8 receptor B,IL-8RB)的表达情况.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IL-8RB蛋白在妊娠4d小鼠子宫内膜及胚泡的表达部位;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子宫内膜的形态结构特点. 结果:IL-8RB表达于妊娠4d小鼠子宫内膜的腔上皮细胞、腺上皮细胞和基质中;胚泡的内细胞团和滋养层细胞亦有阳性表达.HE染色可见妊娠4d基质中有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而腔上皮中未见中性粒细胞.结论:IL-8RB可能通过与其配体IL-8结合而参与胚泡滋养层细胞与子宫内膜上皮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9.
人子宫内膜细胞的纯化和培养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目的:本研究旨在建立一套子宫内膜细胞体外培养和贮存传代的方法,为进一步对其进行抗原组分研究奠定基础。方法:用胶原酶消化和铜网过筛法分离子宫内膜基质细胞和上皮细胞,进行单层培养。结果: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和基质细胞分别经角蛋白单抗和波形蛋白单抗组化染色为阳性,腺细胞可持续培养4~6周,传代2~3次。结论:子宫内膜腺体细胞培养方法的建立为减少外科来源的子宫内膜抗原建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优化人正常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分离和原代培养的方法,提供子宫内膜相关疾病研究的体外细胞模型。方法 采用酶消化、筛网过滤、离心的方法体外分离和培养人子宫内膜腺上皮与间质细胞。腺上皮细胞鉴定采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免疫细胞荧光及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上皮细胞角蛋白(CK)和间质细胞波形蛋白(Vim)的表达。结果 经诊刮获得的18份标本中有17份分离培养成功;细胞形态符合腺上皮细胞特征,CK免疫荧光及免疫化学染色阳性,Vim染色阴性,纯度达90%以上;正常原代人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不能传代,培养5~6d后细胞逐渐衰老。结论 改良后的原代培养方法取材简单,克服了污染问题,可获得高纯度及足够数量的人正常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作为体外实验模型。  相似文献   

11.
人在位和异位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的原代培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在位和异位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分离培养方法,为研究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提供体外细胞模型.方法:通过消化、过滤、沉降等方法,分离培养正常对照子宫内膜以及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异位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模拟人体内雌激素水平研究促进细胞生长的方法,光学显微镜观察离体细胞形态.结果:正常对照子宫内膜细胞分离培养成功率达91.7%(11/12),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子宫内膜细胞成功率为93.8%(15/16),子宫内膜异位症异位子宫内膜细胞成功率为75.0%(12/16).间质细胞传代2次后,生长缓慢,经雌激素作用后,生长明显改善;腺上皮细胞不能传代,经雌激素作用后,生长改善不明显.结论:体外分离培养的人子宫内膜细胞比子宫内膜异位动物模型更接近于人体的特点,在位和异位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分离培养可作为研究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体外细胞模型之一.  相似文献   

12.
人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的体外培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建立分离培养符合实验要求的人在位及异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的方法,为进一步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发展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提供一个理想的实验模型。方法:胶原酶消化在位和异位内膜组织,进行原代培养,胰蛋白酶消化法传代培养,光镜、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进行细胞鉴定。结果:角蛋白、波形蛋白染色证实细胞纯度达95%以上。 结论:胶原酶消化法简便易行,可获得符合实验要求的人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可以用于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药物筛选等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原代人子宫内膜细胞分离及培养的简易方法,并对其纯度及生物活性进行鉴定。方法采用胶原酶消化人子宫内膜组织,经2次筛网过滤、离心及贴壁纯化技术,分离、纯化培养人子宫内膜间质细胞(ESC )和腺上皮细胞(EEC ),用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和波形蛋白(vimentin)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和免疫荧光方法对所分离的细胞进行鉴定。结果 ESC呈平行生长,细胞呈梭形或多角形,波形蛋白抗体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呈阳性,纯度达95%以上。EEC呈漩涡状生长,细胞呈多角形或蝌蚪形,细胞角蛋白抗体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呈阳性,纯度可达90%。结论应用胶原酶消化法及二次筛网过滤法成功分离并培养数量、活力和纯度高的子宫内膜细胞,可操作性强,可供具备基本细胞培养条件的实验室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CD24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在内异症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8例内异症异位内膜组、48例内异症在位内膜组和30例正常内膜(对照组)标本及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间质细胞、不同月经周期中CD24的表达情况。结果内异症异位内膜组、内异症在位内膜组CD24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内异症异位内膜组、内异症在位内膜组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中CD24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1)。内异症在位内膜组子宫内膜间质细胞中CD24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内异症在位内膜组增生期、内异症异位内膜组增生期、对照组增生期、分泌期CD24阳性表达率均显著低于内异症在位内膜组分泌期(P均〈0.05)。结论CD24在内异症的发病中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异位子宫内膜细胞原代培养方法,并比较EM在位及异位子宫内膜细胞与正常对照在位子宫内膜细胞形态的差异。方法:采用改良EM细胞原代培养方法,免疫细胞化学法鉴定细胞类型,在光学显微镜及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差异。结果:正常对照子宫内膜细胞及EM在位、异位子宫内膜细胞分离培养成功率分别为91.67%、93.75%和75.00%。EM异位、在位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与正常在位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大小相似,但EM异位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染色质增多,核增大。EM异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较EM在位及正常在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小,且细胞膜表面有较多的微绒毛和胞浆突起。结论:注意取材方式,采用改良原代培养方法,可以提高EM异位子宫内膜细胞培养成功率。EM异位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超微结构与正常妇女及EM在位子宫内膜细胞有显著不同。  相似文献   

16.
闫春芳  金辉  李旭  陈葳  于学文  张蕴璟 《医学争鸣》2003,24(19):1736-1738
目的 :探讨肿瘤坏死因子受体Ⅰ (tumornecrosisfac torreceptor 1,TNFR1)在蜕膜中的表达及其与不明原因自然流产的关系 .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 ,对 31例妊娠 6~ 10wk不明原因早期自然流产患者 (流产组 )和 30例同期妊娠的健康妇女 (对照组 )蜕膜组织中TNFR1的表达进行定位和半定量检测 .结果 :流产组蜕膜腺体上皮、间质和血管内皮细胞TNFR1表达率分别为 77.4 % ,93.5 %和 6 7.7% ,对照组分别为 96 .7% ,70 .0 %和 2 3.3% .腺体上皮细胞TNFR1表达率在 2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2 9) ,流产组蜕膜间质及血管内皮细胞TNFR1表达率均高于对照组 ,均有显著性差异(P =0 .0 2 17,P =0 .0 0 0 8) ;蜕膜腺体上皮细胞TNFR1阳性表达强度低于对照组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其间质TN FR1表达强度高于对照组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血管内皮细胞TNFR1阳性表达强度在 2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结论 :TNFR1在蜕膜间质及血管内皮细胞中表达水平的升高及其在腺体上皮细胞中表达水平的下降 ,可能与不明原因早期自然流产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