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大鼠肝移植术后肝脏再生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体积大鼠肝脏移植后肝的再生性变化。方法:利用大鼠全肝原位移植和减体积肝移植模型,将不同体积的肝移植给体积相同的受体,观察术后移植肝的体积变化及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供体肝脏与受体肝脏重量相同,移植术后无明显变化,而供体肝脏小于受体肝脏,移植后迅速生长,7d可接近原受体肝脏的大小。结论:大鼠肝脏移植后再生能力增强,肝脏再生的大小取决于受体肝脏的大小,而与原\供体肝脏大小无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大鼠肝移植小移植物模型,探讨移植物体积对受体生存的影响。方法: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70%肝切除组(A组)、全肝移植组(B组)、中等移植物组(C组)、小移植物组(D组)。观察各组大鼠生存率。于术后不同时间点,采取外周静脉血检测肝功能;行肝组织常规组织学及透射电镜检测。结果:D组第3天生存率为.56%,显著低于A、B、C组(P<0.01);各时间点D组各生化指标均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1);A、C和D组肝脏组织学以肝细胞再生的表现为主,B组以淋巴细胞浸润为主。D组术后第3天光镜下和透射电镜检查可见分裂肝细胞;第21天移植肝体积已达正常水平。结论:大鼠肝移植小移植物模型供肝量应超过全肝重量的45%。影响小移植物成活的主要因素是缺血、再灌注损伤和手术技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大鼠减体积肝移植腹腔出血的原因.方法 实验大鼠均为健康的SD大鼠,体质量260~280 g,供体为雌性,受体为雄性,供、受体体质量相差10 g左右,一般为供体体质量比受体体质量轻;供体采用单人裸眼操作,在取肝的过程中即进行减体积操作;受体采用双人裸眼配合操作建立大鼠减体积的稳定模型.结果 成功实施的270对大鼠减体积肝移植模型中,因腹腔出血而死亡44例,死亡率为16.3%;出血部位的总体分布为肝上下腔静脉吻合口出血28例次,肝脏包膜渗血9例次,肝左外侧叶减体积结扎点出血9例次,肝乳头叶结扎点出血7例次,肝三角叶结扎点出血7例次,右肾上腺和腰静脉出血5例次,肝脏人为损伤出血4例次,门静脉套管口出血4例次,肝下下腔静脉套管口出血4例次,其中肝上下腔静脉吻合口合并肝左外侧叶减体积结扎点出血的有8例,两个减体积结扎点均出血的5例;10例经过缝扎或单纯结扎后止血,肝脏包膜渗血采用热盐水冲洗、浸泡后自行止血6例.结论 减体积肝移植术后腹腔出血最常见的是肝上下腔静脉吻合口出血,通过对大鼠减体积肝移植术后腹腔出血的原因分析,其结果 可以指导我们实验手术操作的进一步改进.从而提高大鼠肝移植模型的实验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重建肝动脉血供大鼠部分肝移植模型的建立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重建肝动脉血供的大鼠部分肝移植模型的手术操作方法及其意义。方法:SD大鼠120只,采用重建肝动脉血供的大鼠部分肝移植60例(实验组),同期行不吻合肝动脉的经典“二袖套法”大鼠部分肝移植60例(对照组),分别于术后第1、2、4和7天处死后行肝功能、组织学检查,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移植肝细胞增殖活性。结果:两组肝功能ALT、TB第1天即开始明显增高,以后逐渐降低,第4天、第7天实验组ALT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第4天实验组TB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组织学检查术后实验组可见更多的二倍体和多倍体肝细胞(P<0.05),第2天和第4天实验组增殖指数分别为(32.81±3.45)%和(36.33±2.52)%,较对照组(24.08±4.66)%和(29.75±1.82)%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肝动脉重建可明显改善大鼠部分肝移植后移植肝的功能,促进移植肝的再生。  相似文献   

5.
三袖套法大鼠减体积肝移植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德盛  李开宗 《医学争鸣》1998,19(2):169-171
目的:建立简便实用的大鼠减体积肝移植模型。方法:切除供体大鼠肝脏体积的68%后移植给受体大鼠,用袖套法吻合肝上下腔静脉,门静脉及肝下下腔静脉。结果:共施行减体积肝移植手术36例,术后24h存活率91.7%,7d存活率58.3%,7d移植肝重量达原受体大鼠肝脏的78.7%,14d,21d分别达到101.6%与102.1%,结论:三袖套法大鼠减体积肝移植模型操作简单,稳定可靠,重复性好,是一种理想的动  相似文献   

6.
大鼠原位部分肝移植模型的建立及技术改进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建立简便实用的大鼠原位部分肝移植模型。方法 :用 12 0只健康SD大鼠 ,体重为 (2 85± 5 5 ) g ,随机分为供体组和受体组 ,每组 6 0只。取供体大鼠肝脏左内叶、中叶、尾叶和右叶为移植物 ,占受体大鼠肝重的5 9.1%~ 6 4 .3%。门静脉、肝下下腔静脉采用改良的二袖套法吻合。观察受体大鼠术后存活率、死亡原因、移植物光镜和电镜下表现以及肝组织再生情况。结果 :2 4h存活率 93.33% ,7d存活率 6 8.33% ,光镜下发现肝细胞增生活跃 ,电镜下发现肝细胞超微结构变化不明显 ,7d后肝移植重量达原受体大鼠肝重的 88.5 3%。结论 :改进的大鼠原位部分肝移植术操作简便 ,手术成功率高 ,重复性好 ,可用于原位部分肝移植的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稳定的受体肝纤维化大鼠小体积肝移植模型。方法采用肝纤维化的SD大鼠,行56.3%比例的小体积肝移植12例,95.8%比例的全肝移植12例。结果成功构建了受体肝纤维化大鼠小体积肝移植模型;受体肝纤维化大鼠的全肝移植组术后24 h肝功能、7 d生存率明显优于小体积肝移植组(P<0.05)。结论成功建立了受体肝纤维化大鼠小体积肝移植模型,可作为相关研究的有效动物实验平台。  相似文献   

8.
改良二袖套法大鼠小体积肝移植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建立稳定的小体积(30%)大鼠肝移植模型的方法.方法 SD大鼠为模型动物,体内切肝方法获取30%小体积供肝,采用改良二袖套法共完成100例大鼠小体积肝移植模型.结果 小体积肝移植术后,受体2天和7天生存率分别为78%和62%.结论 采用改良二袖套法结合体内切肝技术,可以建立稳定的小体积大鼠肝移植模型.熟练的显微外科技术和细致的操作是成功建立小体积大鼠肝移植模型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他克莫司对大鼠减体积肝移植后肝再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他克莫司对大鼠减体积肝移植后肝再生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部分肝(65%)移植模型,并随机分为对照组、他克莫司大剂量组(0.1 mg·kg-1·d-1)和他克莫司小剂量组(0.05 mg·kg-1·d-1),每组各24只.受体于术前3 d起肌注给药,每天1次,直至术后.观察术后第1、2、3、5天肝细胞有丝分裂指数(MI)、增殖细胞核抗原标记指数(PCNA LI),速率法检测血清胆红素(TB)、谷丙转氨酶(ALT)等指标.结果:肝移植术后的肝细胞有丝分裂的高峰期出现在术后48 h,他克莫司显著提高了大鼠减体积肝移植术后48 h MI及PCNA LI(P<0.05,P<0.01);大剂量实验组术后48 h PCNA LI高于小剂量组(P<0.05);两种剂量组的TB、ALT没有明显改变.结论:他克莫司对大鼠减体积肝移植后肝再生有促进作用,且该作用有剂量依赖性,同时肝脏毒性较小.  相似文献   

10.
肝星状细胞的激活在大鼠小肝移植供肝损伤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明  万钧  黄志强  周宁新 《医学争鸣》2005,26(8):708-710
目的: 在大鼠小肝移植模型的基础上,检测大鼠小肝移植中肝星状细胞的激活在供肝损伤中所起的作用.方法: 建立大鼠小肝移植模型;按供肝与受体肝重量比,分全肝移植组和小肝移植组.观察两组7 d生存率;术后6 ,48 h处死大鼠,取下肝脏标本,应用α-SMA抗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以测定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的激活程度.结果: 成功建立了大鼠小肝移植模型;全肝移植组和小肝移植组7 d生存率分别为91.7%(11/12)和16.7%(2/12);两组间比较,在各时间点上,小肝移植组α-SMA的表达均高于同一时间点全肝移植组α-SMA的表达,表明小肝移植组HSC激活的程度总体上高于全肝移植组.结论: 在大鼠小肝移植中,肝星状细胞的激活与供肝的损伤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混合型人工肝治疗肝衰竭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混合型人工肝支持方法———血浆置换 +血液灌流吸附治疗肝衰竭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其对血浆内毒素的清除作用。方法  3 4例肝衰竭患者进行血浆置换 +血液灌流吸附治疗 ,比较治疗前后肝肾功、血常规、PT、血浆内毒素水平的变化 ,观察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情况等变化。结果 血浆置换 +血液灌流吸附治疗后 ,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 ,总有效率为 67.6% ,最终存活率仅为 2 9.1%。检测指标中转氨酶、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活动度、内毒素水平较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P <0 .0 5 ) ,不良反应较轻。结论 混合型人工肝对肝衰竭有肯定的疗效 ,对血浆内毒素有确定的清除作用  相似文献   

12.
82例肝门区中晚期肝癌,肿瘤分布在肝脏的Ⅳ,V,Ⅷ和Ⅰ段,87%的病人合并有肝硬变。采用常温下全肝血流阻断切肝术7例,阻断第一肝门切肝术75例。手术经腹完成,不开胸,用框架式拉钩。术中一次性门脉化疗,或断面无水酒精注射。肝断面游离大网膜覆盖,膈下双套管引流。术后并发症少,手术死亡率低。术后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52%,37%和22%。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轻度脂肪肝的CT特征,总结诊断经验。方法采用回顾性的分析方法,选取2011年2月-2012年4月某院收治确诊为脂肪肝患者共142例作为研究对象,行CT扫描,获得肝、脾CT值,并取比值,对比弥漫性脂肪肝与局灶性脂肪肝的CT特征,就轻度脂肪肝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共诊断出轻度脂肪肝74例占52.11%,其中弥漫性脂肪肝63例,无占位效应,病灶分布均匀,局灶性脂肪肝11例,病灶分布特异,有占位效应;轻度脂肪肝患者人均肝脏CT值(47.29±8.21)HU,肝、脾CT比值(0.75±0.11)。结论轻度脂肪肝患者其肝脏密度较中度、重度患者更高,弥漫性脂肪肝诊断较易,局灶性脂肪肝诊断,部分患者需进行增强扫描、增添对比剂或延时扫描,以排除肝癌、肝血管瘤等占位性病变的可能。  相似文献   

14.
酒精性肝病(alcoholic liver disease, ALD)是全世界最常见的肝脏疾病之一,由于长期酗酒引起肝脏发生一系列病理改变,最终导致肝脏疾病的发生,且发病率逐年上升。目前,酒精性肝病的发生机制及病理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但ALD的相关机制并未研究透彻,需要通过改进目前现有的动物模型或建立一种新的更全面的ALD动物模型去模拟人类ALD。ALD的实验动物模型,特别是啮齿类动物,已被广泛用于模拟人类ALD,理想的酒精性肝病啮齿动物模型将有效地模拟酒精对人类肝脏的方方面面。但到目前为止,常用的动物模型都存在一定缺陷,还没有一个完整的动物模型能够模拟人类ALD。本文对ALD发病机制、ALD啮齿动物模型建立的相关方法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综述,为相关科研人员建立ALD啮齿动物模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在非感染的终末期肝病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影响因素。 方法 收集终末期肝病(失代偿期肝硬化或肝衰竭)且未合并感染的患者207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同时以非感染的代偿期肝硬化患者43例作为对照组,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组患者的PCT基线水平,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法判断PCT水平与各指标的相关性。 结果 代偿期肝硬化组、失代偿期肝硬化组及肝衰竭组患者的血清PCT水平分别为(0.08±0.013),(0.20±0.019)及(0.76±0.051)ng/mL,3组间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F=83.646,P<0.001)。相关分析显示,PCT水平与代偿期肝硬化、终末期肝病非感染患者的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r分别为0.741,0.669,0.725及0.691,P<0.001)均呈正相关关系:失代偿期肝硬化组中,血清PCT水平与TBIL,ALT,AST及MELD评分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92,0.468,0.569及0.202(P<0.05); 肝衰竭组中,血清PCT水平与ALT,AST,MELD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65,0.329,0.262(P<0.05); 代偿期肝硬化组中,PCT水平与ALT及AST的关系差别并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在不伴随感染的终末期肝病患者中,血清PCT表达水平升高,并与肝功能指标呈正相关。当PCT用于这类人群进行感染的诊断时,要考虑肝功能状态对PCT基线水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腹腔镜技术治疗肝脏疾病的应用前景。方法回顾性分析腹腔镜治疗56例肝脏疾病的临床资料。结果腹腔镜肝癌切除2例成功,存活20月。肝血管瘤切除2例成功,存活。不能切除的晚期原发性肝癌,行腹腔镜肝癌微波固化5例,顺利恢复,存活6-16月;行腹腔镜门静脉插管5例,肝动脉结扎+腹腔镜门静脉插管34例。肝动脉插管+腹腔镜门静脉插管4例,术后无并发症,早期经门静脉、肝动脉插管化疗,存活3-12月。腹腔镜肝脓肿置管引流2例,无并发症,痊愈。腹腔镜肝囊肿开窗引流2例,无并发症,痊愈。结论腹腔镜肝切除术难度高,需探索。腹腔镜肝癌微波固化、肝动脉结扎木或肝动脉插管(化疗)术/或门静脉插管(化疗)术,可作为晚期不能切除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的姑息治疗。腹腔镜肝脓肿置管引流术是取代剖腹肝脓肿引流术的有效方法。腹腔镜肝囊肿开窗术应作为肝囊肿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鲍克志 《河北医学》2003,9(9):790-791
目的:探讨孤立性左肝内胆管结石的外科治疗。方法:归纳八年来28例左肝内胆管结石行左肝叶、肝段及左半肝切除的临床资料及随访情况。结果:18例结石局限于左肝外叶,行左肝外叶切除 胆管T管引流术或胆管空肠R-Y吻合术,10例结石局限于左半肝且伴左半肝胆管严重狭窄、肝脓肿行左半肝切除 胆管T管引流术。随访1~7年,左外肝叶切除18例,术后4例结石复发,行胆道镜1~3次取石;而行左半肝切除者无一例复发。整组病例无死亡。结论:行左肝叶、肝段、左半肝切除是治疗左肝内胆管结石的首选方式,且安全可靠,近远期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脑死亡供体肝脏病理改变及对临床移植应用的指导意义.方法 对23例脑死亡供体肝脏进行活检,做HE染色、PASM染色、网染(快速超声波处理)及电镜检察.结果 光镜下发现23例肝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浊肿变性,但病变区域均<50%;3例见灶性肝脂肪变性,22例肝小叶结构、界板、汇管区多无著变,1例炎症细胞浸润明显.电镜下主要改变为线粒体肿胀及内质网扩张.选择22个肝脏对6例肝硬化、16例肝癌患者施行了移植,手术均获成功.21例受者的国际标准化比值术后快速下降,7d左右恢复正常,于术后20~30 d顺利出院.随访5-24个月,其中1例术后9个月因肝内胆管结石肝功能衰竭再次行肝移植术,2例肝癌患者分别于术后13、15个月复发,失访,余肝功能正常.1例乙肝肝硬化爆发肝功能衰竭患者术后8d死于重症肺部感染及消化道出血术.结论 脑死亡供肝若肝细胞无明显坏死、浊肿<50%、脂肪化<30%、无纤维化、汇管区无明显改变可以作为移植供体.  相似文献   

19.
陈波  刘胜利 《现代医学》2001,29(2):136-138
经过40多年的研究,尤其是近10年来应用半透膜、中空纤维技术、肝细胞分离及培养等技术,人工肝支持系统得到了迅速发展,在动物实验及临床应用中取得了较好效果。在人工肝支持系统中,非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仅有解毒功能;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虽具有重要功能,如参与糖、蛋白质、脂肪及中间产物代谢,生物合成等重要功能,但肝细胞易受毒害;而混合型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合前二者之优点,因此,混合型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将是日后研究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20.
肝纤维化、肝硬化不同阶段细胞因子水平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肝纤维化、肝硬化不同分期时细胞因子水平变化及其对肝纤维化、肝硬化的形成、发展的影响。方法 :经肝穿刺活检证实慢性乙肝肝纤维化患者 30例、肝硬化患者 75例。肝纤维化患者分S12例、S2 4例、S3 10例、S414例 ,G13例、G2 5例、G3 10例、G412例。肝硬化患者按Child -Pugh分级A级 2 8人、B级 39人、C级 8人。对照组为 2 0例健康人。所有患者肝穿刺活检的同时 ,取血清测一氧化氮 (NO)、肿瘤坏死因子 (TNFa)、内毒素(LPS)。结果 :TNFa随肝炎程度及肝纤维化程度加重而升高 ,具等级相关。r分别为 0 .6 2 3(P <0 .0 5 )、0 .6 4 9(P <0 .0 1) ,NO等级相关性r=0 .32 8(P >0 .0 5 ) ,LPS在肝纤维化阶段尚无明显增高 ,只是在肝功能Child -Pugh分级B、C级时才显著升高。结论 :LPS早期未参与肝病的慢性损伤 ,在肝硬化时与肝功能损害互为因果 ;TNFa在慢性肝炎发展至肝硬化过程中 ,始终起着重要作用 ;NO早期未参与肝硬化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