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缺血预适应心肌保护作用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探讨心绞痛对心肌梗塞后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 1 4 5例急性心肌梗塞 (AMI)患者临床回顾性分析 ,阐明梗塞前心绞痛 (PAP)对心肌梗塞范围、梗塞后并发症及恶性心律失常等方面所起的作用。结果 PAP组有较少坏死Q波数 (P <0 0 1 )和异常室壁运动个数 (P <0 0 5) ,有显著降低的CK和CK MB峰值 (P <0 0 1 ) ,左室和右室射血分数也较高 (P <0 0 5)。住院期间心功能不全发生率明显下降 ,2 4小时内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室颤和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明显降低 (P <0 0 1 ) ,而左室高峰充盈率 (LVPFR)和侧支循环相比较无明显差异。提示 :PAP具有缩小心肌梗塞范围 ,保护心脏收缩功能 ,抗恶性心律失常的作用。对心脏舒张功能、房颤、梗塞后心绞痛和室壁瘤等可能无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缝隙连接在大鼠缺血预适应心肌保护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心肌缝隙连接在缺血预适应中的调控机制以及在预适应信号传导通路中的地位和作用。方法Sprague—Dawley大鼠进行30min的冠状动脉缺血和4h再灌注,根据是否使用缺血预适应、二氮嗪、18β-甘草次酸和5-羟基奎酸分为7组,即对照组(单纯缺血再灌注)、缺血预适应组、缺血预适应和5-羟基奎酸合用组、二氮嗪组、二氮嗪和5-羟基奎酸合用组、甘草次酸组、甘草次酸和5-羟基奎酸合用组。测量各组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心肌梗死面积以及缝隙连接蛋白43的磷酸化和内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缺血预适应、二氮嗪、18β-甘草次酸能降低心肌梗死面积(P〈0.001),5-羟基奎酸可以阻断缺血预适应和二氮嗪的心肌保护作用(P〉0.05),但是对缝隙连接失耦联剂甘草次酸没有影响(P〈0.001)。缺血预适应和线粒体三磷酸腺苷敏感性钾通道开放剂二氮嗪能促进缝隙连接蛋白43磷酸化,抑制去磷酸化和内化(P〈0.001,P〈0.001),线粒体三磷酸腺苷敏感性钾通道阻断剂5-羟基奎酸能阻断该作用(P〉0.05,P〉0.0051)。结论缺血预适应通过开放线粒体三磷酸腺苷敏感性钾通道来调节缝隙连接蛋白43的磷酸化和内化,进而调控缝隙连接的化学转运,减少心肌梗死面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灯盏花素联合缺血预适应对家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和机制.方法:健康新西兰大白兔48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缺血预适应组、不同剂量灯盏花素预处理(10 mg/kg,5 mg/kg,1 mg/kg)加预适应组,每组8只.于实验前、缺血40 min、再灌注180 min时记录左室收缩压、左室舒张压、左室内压变化的最大速率,并同时采血测定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取缺血区心肌组织测定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一氧化氮(NO)含量.结果:不同剂量灯盏花素联合预处理组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能显著改善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心功能,抑制CK、CK-MB释放,增加心肌细胞SOD的活性及NO含量,降低MDA的含量(均P<0.01);中、高剂量灯盏花素组联合预处理组与单纯预适应组相比效果更加显著(P<0.01).结论:灯盏花素预处理能加强缺血预适应对心肌缺血保护作用,其保护作用机制与增强清除氧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及增加心肌组织NO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4.
优降糖对缺血预适应心肌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肌缺血预适应 (IPC)对心肌具有保护作用 ,在犬、兔、猪、大鼠、人等进行的大量研究均证实了这种现象的存在 ,但IPC的作用机理迄今尚未完全阐明。本文旨在研究在完整大鼠模型中 ,IPC对心肌保护作用是否通过三磷酸腺苷 (ATP)敏感钾通道(KATP)介导。资料和方法   1 实验动物 :健康雄性Spraque Daley(SD)大鼠 ,体重 15 0~ 170g ,由中国医科大学实验动物部提供 ;所有大鼠均自由饮水、摄食 ,由实验动物部专人饲养。2 .实验分组和方法 :腹腔内注射戊巴比妥 (5mg/kg)进行麻醉 ,采用结扎及放松冠状动脉前降支(LAD)的方法复制心肌缺血 …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IP)与冠脉侧支循环形成是否独立或协同地对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起保护作用。方法:收集2006年9月~2010年4月择期行冠脉介入治疗(PCI)的103例初发AMI患者的住院资料,按梗塞前24~48 h内有、无心绞痛分为缺血预适应组(IP组,有心绞痛)53例,无缺血预适应组(NIP组,无心绞痛)50例。根据冠脉造影结果,每组再按有无梗塞相关冠脉侧支循环形成分为两个亚组。计算各组在心梗面积,左室射血分数(LVEF),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①与NIP组比较,IP组的肌酸激酶[CK,(2163.2±962.1)U/L∶(1312.4±681.1)U/L],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292.6±126.7)U/L∶(161.8±58.9)U/L]峰值,心电图QRS积分[(11.6±4.6)分∶(6.9±2.3)分],肌钙蛋白I[cTnI,(29.8±13.4)U/L∶(15.7±6.1)U/L]峰值水平,以及严重心律失常(26.00%∶13.61%)、Killip分级(Ⅱ~Ⅲ)(26.00%∶16.98%)、心源性休克(14.00%∶7.55%)、室壁瘤发生率(12.00%∶5.66%)等显著降低(P均〈0.05);IP组的LVEF[(55.5±5.6)%]显著高于NIP组[(45.1±6.1)%,P〈0.05];②两组内亚组间相比,有侧支循环亚组的Killip分级、心源性休克、室壁瘤形成率等,显著低于无侧支循环亚组(P均〈0.05),而有侧支循环亚组的LVEF显著高于无侧支循环亚组(P均〈0.05);而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两组的两亚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心肌缺血预适应和冠脉侧支循环形成均能减少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心梗面积,阻止室壁瘤形成,改善左室收缩功能,并存在协同保护关系。  相似文献   

6.
刘高利  王安彪 《山东医药》2006,46(27):93-94
心肌较长时间缺血造成一定损伤后,恢复供血后不但不能减轻或逆转损伤,反而加重损伤,称为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心内直视手术主动脉阻断期间,冠脉供血中断,心肌细胞进入无氧代谢,心肌恢复氧供后,大量自由基生成,导致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明显增加,细胞中肌酸磷酸激酶(CPK)及乳酸脱氢酶(LDH)释放增加,心肌遭受再灌注损伤。引起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主要因素就是氧自由基释放和细胞内Ca^2+超负荷。1986年Murry等首次报道犬心肌短时反复缺血可缩小随后长时间缺血造成的心肌梗死范围,即心肌缺血预适应(MIP)。MIP的保护作用是机体产生了某些活性物质增强了细胞或组织器官对不良刺激的耐受性和适应性,对抗缺血再灌注引起的损伤。应用外源性活性物质的药理作用模拟MIP,产生心肌保护作用为药理性预适应。药理性预适应以药物替代缺血刺激,克服缺血损伤的弊端,为心肌保护开创了广阔的前景。现将常见可行药理性预适应的药物作用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非心肌组织缺血预适应及其对心脏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缺血预适应已经从心脏扩展到心外组织如脑、视网膜、肺、胃、肝脏、小肠、肾脏、骨骼肌等,非心肌组织缺血预适应对远隔的心脏也具有保护作用。非心肌组织缺血预适应及其对心脏的保护与经典的心脏缺血预适应都属于机体内源性的保护作用,在诱导方式与作用机制方面,它们有相同之处,但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和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AMI)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1 1 6例首发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和左心室造影。按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CR)与缺血预适应(IP)情况分成4组,比较分析各组患者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CK -MB)峰值浓度、左心室功能、早期并发症及预后。结果 ①心肌酶学改变:A组CK峰值浓度显著低于D组(P <0 . 0 5 ) ,其同工酶(CK -MB)的峰值浓度显著低于D组(P <0 . 0 1 ) ,B组和C组均低于D组(P <0 .0 5 ) ;②各组患者冠心病危险因素,心梗部位、病变血管支数及溶栓、介入治疗等均无统计学差异;③心功能情况:左心室射血分数A组显著高于其它各组,而B组和C组均高于D组(P <0. 0 5 ) ;室壁运动Cortina计分,A组明显低于其它各组,B组和C组均低于D组(P <0 . 0 5 ) ;④临床早期并发症;A组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心衰、休克及房室传导阻滞显著低于D组(P <0 . 0 1 ) ;其中心衰/休克还低于B组和C组(P <0. 0 5 ) ;B组和C组的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心衰/休克显著低于D组(P <0 . 0 5 ) ;梗死后心绞痛,死亡各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CR)和缺血预适应(IP)二者独立亦可协同对急性AMI后的心脏功能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建立大鼠缺血预适应 (IP)模型 ,探讨IP对缺血 再灌注 (I/P)糖尿病大鼠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 在SD大鼠腹腔内注射链佐星 (6 0mg/kg)制造糖尿病大鼠模型。 2d后 ,随机时刻测定血糖 ,将血糖≥ 11.1mmol/L定为糖尿病大鼠 2 2只 ,另外 2 2只血糖正常鼠为非糖尿病鼠。 2周后 ,麻醉大鼠 ,结扎和放松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复制IP和I/P模型。将 44只大鼠分为IP糖尿病大鼠组 (DIP组 )、IP非糖尿病大鼠组 (NDIP组 )、非IP糖尿病大鼠组 (DNIP组 )和非IP非糖尿病大鼠组 (NDNIP组 )各 11只。记录II导联心电图。取心脏切片染色 ,计算心肌缺血范围和心肌坏死范围。结果 各组间心肌缺血范围无显著差异 (P >0 .0 5 )。DIP组心肌坏死范围较DNIP组明显减小 (P <0 .0 1)。DNIP组室性心律失常增多 ,尤其心室颤动较其他各组显著增多 (P <0 .0 1)。结论 缺血预适应可以减轻糖尿病大鼠随后较长时间缺血 再灌注对心肌的严重损害 ,能减少心肌坏死范围和降低心室颤动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正> 有效地限制急性心肌梗塞范围,是治疗心肌梗塞和提高存活率的重要措施.随着溶栓治疗和冠脉搭桥及成形术的发展,成功地恢复了缺血心肌的血流灌注.晚近发现的心肌缺血预适应现象,是一种心肌自我保护机制,它业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围绕心肌缺血预适应这一重要发现展开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为有效地改善心肌供血开辟了一条新途径,本文就心肌缺血预适应的研究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侧支循环 (CR)和前驱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梗死范围和心功能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119例首次AMI患者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和左心室造影 ,分析冠状动脉CR及前驱心绞痛与AMI时肌酸激酶 (CK)峰值浓度和左室功能改变等的关系。结果 :①全组共 119例患者 ,兼有CR和前驱心绞痛者 (A组 ) 5 3例 ;有CR无前驱心绞痛者 (B组 ) 2 1例 ;仅有前驱心绞痛者 (C组 ) 2 6例 ;既无CR又无前驱心绞痛者 (D组 ) 19例。②心肌酶学改变 :A组CK峰值浓度显著低于D组 (P <0 .0 5 ) ,其CK同工酶 (CK MB)的峰值浓度显著低于D组和B组 (分别P <0 .0 1和 <0 .0 5 ) ;而且B组和C组的CK MB峰值浓度均低于D组 (均P <0 .0 5 )。③各组患者的心肌梗死部位、病变血管支数无统计学差异 ,但非Q波心肌梗死的比例A组显著高于D组(36 %对 2 1% ,P <0 .0 5 )。④心功能情况 :A组左室射血分数 (LVEF)显著高于其他各组 ,而且B组和C组的LVEF均高于D组 (P <0 .0 5 )。而室壁运动Cortina计分则A组明显低于其他各组 ,B组和C组均显著低于D组 (P <0 .0 5 )。结论 :冠状动脉CR和前驱心绞痛所致的缺血预适应对AMI患者的心肌均有重要的保护作用 ,而且二者可协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心肌缺血预适应能否改善心功能。方法 对 1 4 5例急性心肌梗塞 (AMI)病人按是否合并梗塞前心绞痛分为两组 :A组 ,4 6例 ,病人在梗塞前 2 4小时内至少有一次心绞痛发作 ,总的心绞痛史≤ 1 4天 ;B组 ,99例 ,病人在梗塞前无心绞痛史。结果 A组和B组肌酸激酶的峰值分别为 10 1 9 7± 1 66 1U/L和 1 92 2 7± 3 1 4 4U/L(P <0 0 0 1 ) ,心电图的QRS积分分别为 8 5± 4 5和 1 1 9±4 4 (P <0 0 0 1 ) ,住院期间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 2 3 9%和 4 7 5% (P <0 0 1 ) ,严重左心衰竭发生率为 2 1 7%和 4 2 4 % (P <0 0 2 ) ,6个月内的死亡率为 6 5%和 2 0 2 % (P =0 0 6) ,1个月时的左室射血分数 (LVEF)为 54 3± 5 9%和 4 8 6± 2 7% (P <0 0 0 1 ) ,说明梗塞前短期心绞痛的存在可以减少AMI病人的梗塞面积 ,改善左心功能和短期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3.
李俊  祝海成  马鹰 《中国心血管杂志》2005,10(3):164-165,169
目的研究缺血预适应(IP)对高血脂动脉硬化兔心肌的影响。方法用高胆固醇饲料喂养家兔,血总胆固醇≥15mmol/L,29只高血脂兔分为三组,采用结扎/开放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DADC)的方法,给予不同时间和强度的缺血预处理:无缺血预处理组(HR1);缺血预处理组(HR2);多次及延长缺血预处理组(HR3),24只正常血脂兔也分为三组(NR1,NR2,NR3),实验方法与上述各组相同。缺血预处理后阻断冠状动脉30min,再灌注30min,给予程序电刺激,测定心室颤动阈(VFT)。心肌切片氯化硝基四氮唑蓝染色(NBT),判断心肌梗死面积(IS)。结果IP对正常兔心肌有保护作用:NR2、NR3组与NR1组相比,IS缩小,(P<0.01);VFT增高(P<0.05);对高血脂兔无作用(P>0.05)。增加缺血次数,延长缺血时间,对正常血脂兔,保护作用无改变(P>0.05);但加重高血脂兔后续缺血的损害:IS增加(P<0.01);VFT降低(P<0.05)。结论缺血预处理的保护作用与心肌的状态有关。对高血脂、动脉硬化兔心肌,缺血预处理的保护作用可能消失。  相似文献   

14.
心肌缺血预适应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在 AMI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12 0例初发 AMI患者 ,按 AMI发作前 48小时内有无心绞痛分为缺血预适应组 (IP组 n=6 6 )与对照组 (n=5 4) ,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 (L VEF)和左心室室壁运动情况、心肌酶 (CPK、CPK- Mb)峰值、心电图 QRS记分 ,观察住院期间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心源性休克和室壁瘤发生率并进行比较。结果  IP组 CPK、CPK- Mb峰值、心电图 QRS记分和心功能不全、频发室性期前收缩、VT/VF和 II- III°房室传导阻滞 (AVB)的发生率以及住院期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 .0 5 ) ,而 L VEF值明显高于对照组 (P<0 .0 5 )。结论 心肌缺血预适应在 AMI病人中发挥了心脏保护作用 ,有利于减少心肌梗死面积和左心室收缩功能的恢复 ,并减少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及住院期病死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塞心绞痛发作 ,与梗塞范围及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  2 1 9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分为梗塞前 72小时有心绞痛组 ( A组 ) 93例 ,无心绞痛组 ( B组 ) 1 2 6例。对两组的梗塞面积 ,并发症和病死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有心绞痛组的心肌梗塞范围小 (两组间有显著差异 ,P<0 .0 5 ) ,住院期间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及病死率均低于梗塞前无心绞痛组 (两组间有显著差异 ,P<0 .0 5 )。结论 急性心肌梗塞发病 72小时以前有心绞痛病史对心肌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以缺血预处理(IPC)为标准观察丙泊酚预处理对大鼠体外心脏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索其可能机制。方法:建立大鼠体外心脏Langendorff灌流模型并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 n=8)、丙泊酚预处理组(B组,n=6)、IPC组(C组,n=6)及5 羟癸酸(5 HD)对照组(D组,n=8)、5 HD加丙泊酚预处理组(E组,n=6)、5 HD加 IPC组(F组,n=7)共6组。连续记录各组心脏血流动力学指标及冠状动脉流量变化,进行再灌注性心律失常评分,并计算心脏梗死面积。结果:B、C、E组血流动力学指标、冠状动脉流量、心律失常评分、梗死面积显著优于A组,以C组最显著(P<0.01或0.05),而D、F组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丙泊酚预处理与 IPC均可改善体外大鼠心脏再灌注所致的血流动力学紊乱、冠状动脉循环受损及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并缩小心脏梗死面积,但丙泊酚上述保护效应较 IPC弱。阻滞线粒体 KATP通道开放对丙泊酚预处理作用无影响,推测该通道与其保护效应无关。  相似文献   

17.
葛根素抗心肌缺血及其机理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1,自引:0,他引:71  
自的:探讨葛根素对心肌梗死(MI)犬心的保护作用及其机理。方法:12只犬随机分成葛根素处理组(G组)和对照组(C组),建立急性MI模型,分别给予葛根素和生理盐水,共21d,冠状动脉(冠脉)结扎前、后不同时间点行冠脉造影,术前及术后第22天查11项血液流变学指标,测量梗死面积及心肌血管面密度。结果:①G组梗死面积明显小于C组。②冠脉结扎后2h和22dG组侧支血管明显多于C组。③在MI急性期,血小板聚集性和血粘度较梗死前明显塔高,而葛根素能阻止上述改变。④G组缺血区和梗死区心肌毛细血管和供血血管面密度较C组明显增加。结论:葛根素能促进大冠脉侧支循环的开放和形成,抑制MI后血小板聚集和降低血粘度,改善微循环,对缺血心肌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肺缺血预处理对体外循环心肌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12只健康杂种犬,体重12~15kg,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只。对照组为单纯体外循环组;实验组为缺血预处理组,在主动脉阻断前行左肺门阻断5min,再灌注5min,重复一次,然后同对照组行体外循环,两组体外循环均持续1h。于体外循环前、再灌注120min后采集心肌标本,测定心肌含水量、MDA、SOD活性及病理改变。结果体外循环后心肌含水量和MDA实验组低于对照组;心肌SOD活性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实验组心肌标本炎症水肿程度明显较对照组轻。结论犬肺缺血预处理对体外循环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减轻了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核素心脏显像评估心肌缺血预适应对老年人首发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梗,AMI)面积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53例首发急性心梗患者,根据心梗前24小时有无心绞痛发作分为心绞痛组及无心绞痛组,均在急性心梗后2~4周行核素心脏显像。对比研究心梗的面积和心功能状况。结果心绞痛组和无心绞痛组心梗节段数分别是(3.2±2.6)段和(5.6±2.6)段,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左室扩大和反向运动的发生率分别为12.0%(3例)和39.3%(11例)(P<0.05);左室射血分数分别是(49.3±8.6)%和(41.8±11.4)%(P<0.01);高峰充盈率分别是(2.1±0.4)edc/s和(1.6±0.6)edc/s(P<0.01)。结论老年人AMI前短期内心绞痛发作能缩小梗死面积,对左室功能有积极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