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9 毫秒
1.
加速麻醉学分支学科的建设张立生*我国麻醉学发展至今天,当务之急我认为是加速麻醉学分支学科的建设,拓宽麻醉学的领域,以便与世界各国麻醉学的业务范围尽快接轨。早在1989年,我国卫生部第12号文件就已明确指示麻醉科应由临床麻醉扩大到急救、复苏、重症监测治...  相似文献   

2.
现代麻醉学是一门研究临床麻醉、重症监测治疗、生命复苏、疼痛机理和诊治的综合性学科。随着二级学科地位的确立,医院麻醉科的工作任务发生了深刻的改变,主要是:为手术顺利进行提供安定、无痛、肌松及合理控制应激等必需条件;在麻醉期间对病人的生理机能进行监测与调控;维护病人在手术前、中、后各阶段的安全并防治并发症;麻醉后重症监测治疗病房(PACU)的建立与管理;急救与生命复苏;疼痛机理的研究及其临床诊治等。为此,麻醉科的组  相似文献   

3.
对麻醉科医师曾有不同的称呼,显然,称"师傅"与"麻醉师"不妥,这给人以工匠的感觉。麻醉学不仅是一种技术,而且还有系统的理论作指导,所以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学科。现今许多人自称为"麻醉医师",这样称呼强调了其资格应是医师,也就是说此职业必须由医科大学院校毕业生担任,但这种称呼易被误解为其工作只限于纯麻醉业务。众所周知,现代麻醉学的业务范围已由临床麻醉扩大到急救复苏、重症监测治疗与疼痛性疾病的诊治,麻醉科已由辅助科室改变为临床科室。我以为"麻醉医师"的称呼不能全面反映其业务内容,应和内科医师、外科医师、妇产科医师、皮肤科医师等一样,称呼为麻醉科医师。此称呼的意义是,麻醉科医师不仅从事临床麻醉,也从事麻醉科的重症监测治疗与疼痛诊治。建议凡遇需使用称呼时,一律用麻醉科医师名称,屏弃"麻醉医师"等不恰当的名称。这不仅能使社会正确认识麻醉科,也可使麻醉科医师全面理解自己的职责。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国麻醉学的发展极为迅速,就专业涉猎范围而言,麻醉已不仅仅局限于手术室内。由于麻醉科医生具备呼吸管理经验,处理心血管意外的能力以及各种神经阻滞的技巧,麻醉学已经发展延伸出几个分支专业,即急救复苏、重症监护病房(ICU)、围手术期生理调控和疼痛治疗。特别是进  相似文献   

5.
随着现代麻醉学的飞速发展,麻醉科作为二级学科级临床科室,麻醉学科的工作范围也逐步扩大,由单纯临床麻醉拓展到重危复苏,疼痛治疗等方面.因此麻醉科工作量日趋增加,并且用药也由单纯的用于临床麻醉逐渐增加药品品种用于其它方面.因此在麻醉人员短缺的情况下并且要做好麻醉科药品管理的问题急待解决.结合专职护士在专科药品管理中所发挥的作用,提出我们自己的一些观点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俄罗斯麻醉学的发展开始于50年代,在60年代中期形成独立的医学专业。这时一些主要的外科医院建立了麻醉科或麻醉学实验室。某些研究所里开始教授研究生课程,并举行了麻醉学和重症监测治疗的第一次会议。1969年在综合医院组建成第一个独立的麻醉科,承担全院的麻醉和重症抢救任务。然而,俄罗斯麻醉学进一步的发展则有它自己的命运。有一些有影响的医生(多数是以前的外科医生和病理生理学家)在重症抢  相似文献   

7.
为推动我国麻醉领域的发展,提高各级医院麻醉科的治疗水平,由中华医学会继续教育部、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培训中心主办的《全国麻醉科主任学术研讨会及高级研修班》于2004年7月上旬在北戴河举行。 1、征文内容:麻醉学基础研究;临床麻醉与研究;疼痛治疗与研究;重症监测治疗与研究;麻醉相关新技术、新业务进展;其他。  相似文献   

8.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会成立以来,陆续出版了《中华麻醉学杂志》、《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和《临床麻醉学杂志》三种期刊。三者的内容各有侧重,对麻醉学科的理论研讨、学术情报的汇集以及临床问题的研究等方面都已做出了良好的贡献,较全面地反映了麻醉学科的内容。三者的分工协调,收到了相得益彰的效果,促进了麻醉学科  相似文献   

9.
《中华麻醉学杂志》第 1~ 5届编委常委、中华医学会河北麻醉学分会原主任委员曹瑞彬教授 ,因患运动神经原病医治无效 ,2 0 0 1年 5月 8日心脏停止了跳动 ,终年 71岁。曹瑞彬教授 ,男 ,1930年 7月生于河北省唐山市。 198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 0年入学河北医学院医疗系本科 ,195 5年毕业后留校在附属二院任外科医师 ,后因工作需要改为麻醉专业至今。曾从师李杏芳教授学习心血管手术麻醉。 195 9年任麻醉科主治医师 ,196 0年以来历任麻醉科副主任、主任、麻醉学科讲师、副教授、教授和主任医师等职 ,并担任河北医学院麻醉学教研室副主任 ,…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第七届全军麻醉与复苏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第五、六届广东省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麻醉学杂志》编委、《临床麻醉学杂志》编委、全军麻醉科中心主任、广州军区麻醉与复苏专业组组长、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麻醉科主任、主任医师、第一军医大学客座教授王若松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1年10月28日不幸逝世,享年58岁。 王若松教授1967年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医疗系本科,1967年至1978年在湖南衡阳第169医院工作,1979年至1982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攻读硕士研究生,获…  相似文献   

11.
一、《临床麻醉学杂志》为麻醉学专业学术刊物,以围术期的麻醉处理、急救与复苏、重症监测治疗、疼痛及疼痛治疗等为主要内容,兼及有关边缘学科,读者对象为各级麻醉和急救医学专业人员。二、本刊欢迎下列稿件:述评;麻醉学和重危医学临床与实验研究的论著;临床麻醉、疼痛治疗与ICU诊疗经验总结;麻醉学与复苏新  相似文献   

12.
经国家教委同意,我国第一套高等医药院校麻醉学专业试用教材将于今年七月开始陆续出版发行。该套教材是由谢荣教授任编写委员会主任委员,谭蕙英、李德馨、曾因明教授任副主任委员,全国40多位教授、副教授、主任参加编写的。该教材一套六册,即麻醉药理学,麻醉生理学、麻醉解剖学、麻醉物理学、临床麻醉学及重症监测治疗与复苏。该套教材以麻醉学专业(本科)及麻醉专业证书班学生为主要对  相似文献   

13.
《中华麻醉学杂志》自1981年创刊以来已进入第15个年头。我国的麻醉学专业经谢荣、吴珏、王源昶、谭蕙英及尚德延教授等老一代麻醉学先驱们的努力,从无到有,从幼稚逐渐走向成熟。麻醉学科现已成为二级临床学科。麻醉工作也不再局限于手术室,已扩大到复苏、ICU、疼痛治疗等领域。为了满足麻醉学发展的需要,经有关领导批准,本刊自1995年起改为月刊,从而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我国由于幅员广阔、人口众多,麻醉学科的发展也极不平衡。大城市医学中心的麻醉科比较先进,包括麻醉医师的水平及数量,麻醉机、监测仪等设备及各…  相似文献   

14.
《中华麻醉学杂志》2005,25(1):79-80
《中华麻醉学杂志》为中华医学会主办的麻醉学专业学术期刊,以广大麻醉学专业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报道麻醉学领域领先的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以及对麻醉科临床有指导作用、且与麻醉科临床密切结合的基础医学研究。本刊的办刊宗旨是: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政策,贯彻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反映我国麻醉学科临床、科研工作的重大进展,促进国内外麻醉学学术交流。本刊实行同行审稿制。欢迎踊跃投稿。  相似文献   

15.
作为包含临床麻醉、重症医学和疼痛诊疗的临床医学二级学科, 麻醉学包罗万象又日新月异。这要求麻醉科医师需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 并随科学研究与临床实践的深入及时更新迭代, 进而提供更为完善的围术期管理与舒适化诊疗方案。自2018年起, 笔者逐年对《The Lancet》进行梳理, 筛选年度麻醉学亮点精粹与同道共飨[1,2,3,4,5]。2023年《The Lancet》发表7篇值得关注的麻醉学相关论文, 内容多涉及危重患者的围术期管理与预后, 探讨阿片类药物对急性颈腰痛的疗效等。本文对相关研究予以简要解读, 以期对麻醉实践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6.
抓住机遇努力推进我国麻醉学科法规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总结经验 1976年是我国历史发生重大转折的一年,拨乱返正迎来科学春天.在百废待兴的形势下,1979年第二次全国麻醉学术会议在哈尔滨召开,同道们在兴奋、促膝交流的同时,严峻的发现十年浩劫显著地加大了我国麻醉学科与国际前沿的差距.在上世纪60年代末,国际上麻醉学已发展为独立的二级学科,麻醉学已是一门研究临床麻醉、生命复苏、重症监测治疗与疼痛诊疗的科学,而我国仍滞留在三级学科,即外科学的分支学科甚至是医技科室.  相似文献   

17.
《中华麻醉学杂志》2005,25(7):559-560
《中华麻醉学杂志》为中华医学会主办的麻醉学专业学术期刊,以广大麻醉学专业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报道麻醉学领域领先的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以及对麻醉科临床有指导作用、且与麻醉科临床密切结合的基础医学研究。本刊的办刊宗旨是: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政策,贯彻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反映我国麻醉学科临床、科研工作的重大进展,促进国内外麻醉学学术交流。本刊实行同行审稿制。欢迎踊跃投稿。  相似文献   

18.
为及时掌握麻醉学与复苏的前沿知识与国内外进展动态,促进我国麻醉学科的发展,经中华医学会批准,定于1989年11月初在江苏苏州市举行“第二次全国麻醉学与复苏进展学术报告交流会”。这次会议有国内40余位专家、教授(包括中青年)在大会上发言。这是我国麻醉学界的一次盛会。大会较全面的反映世界麻醉学与复苏发展的近况,共有47篇论文:  相似文献   

19.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麻醉科于1956年6月由我国现代麻醉学奠基人之一,著名麻醉学家金士翱教授创建,是湖北省医院中最早成立的麻醉科。继任科主任为著名麻醉学家毕好生教授和马自成教授,马自成教授现为湖北省疼痛学会主任委员。新一任科主任田玉科教授现为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武汉分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麻醉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麻醉学杂志》和《临床麻醉学杂志》常务编委,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院长,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麻醉学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导师。还有一批中青年学术骨干,如张传…  相似文献   

20.
《临床麻醉学杂志》2005,21(7):F003-F003
科室概况 第四军医大学麻醉科的前身是京医院麻醉组,于1953年筹建,1979年正式成立醉科。历任主任为我国著名的麻醉学家史誉吾授、李桂科主任医师、曾祥龙教授和熊利泽教(1996年-)。1989年开设疼痛专科门诊,1994年成外科ICU病房,1993年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权科,2002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权学科。至今发展成为包括临床麻醉、ICU和疼痛门诊三部分容的二级学科和一级临床科室,2005年1月被批为陕西省重点医学学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