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抗T细胞单抗(CD3)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效果。方法:分析抗T细胞单抗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27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27例患者有效率为92%。结论:抗T细胞单抗具有免疫调节作用,而且临床不良反应轻,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2.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病机理与免疫损伤有密切关系。Asconson等发现部分患者骨髓中出现抑制性淋巴细胞,该细胞能抑制正常人粒细胞系统和红细胞系统的增殖。为探讨免疫紊乱与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关系,我们采用抗人淋巴细胞单克隆抗体OKT系列,以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28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末梢血中的T细胞亚群,并与年龄、性别相似的正常人27例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将抗人胸腺细胞球蛋白应用在小儿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中配合有效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自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期间收治的26例小儿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形式随机分为参照组(n=27)与实验组(n=27),均予以抗人胸腺细胞球蛋白治疗,将实行常规护理作为参照组,将实行有针对性护理患者作为实验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组间数据差异。结果实验组小儿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浓度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扥指标与参照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统计学存在对比意义(P0.05)。结论将有针对性护理干预应用在行抗人胸腺细胞球蛋白治疗的小儿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中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T细胞亚群与调节性T细胞进行分析,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和T细胞亚群及调节性T细胞的关系。 方法 选择浙江省人民医院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30例为再生障碍性贫血组,3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再生障碍性贫血组分为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组和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组,比较各组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和T细胞亚群的表达情况。 结果 再生障碍性贫血组患者外周血CD4+CD25high、CD4+CD25+CD127low的表达低于对照组(P<0.05),再生障碍性贫血组患者外周血CD4+CD25+CD127high的表达高于对照组(P<0.05)。再生障碍性贫血组患者外周血CD3+CD4+和CD4/CD8低于对照组(P<0.05),再生障碍性贫血组患者外周血CD3+CD8+的表达高于对照组(P<0.05)。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组患者外周血CD4+CD25high、CD4+CD25+CD127low的表达低于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组(P<0.05),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组患者外周血CD4+CD25+CD127high的表达高于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组(P<0.05)。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组患者外周血CD3+CD4+和CD4/CD8低于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组(P<0.05),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组患者外周血CD3+CD8+的表达高于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组(P<0.05)。 结论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存在T细胞亚群和调节性T细胞的异常,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病和严重程度可能和T细胞亚群和调节性T细胞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CD3、CD8单抗联合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方法 将61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1例.治疗组采用CD3、CD8单抗联合治疗,对照组采用环孢菌素A治疗.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6.67%和54.84%,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CD3、CD8单抗联合比环孢菌素A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疗效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特征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病机制及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内间充质干细胞的特点,探讨输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治疗的可行性及安全性,为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方法:临床应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输注治疗11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初步观察。 结果:观察11例临床输注BMSC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11例患者输注BMSC治疗前后血常规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有所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治疗前后患者血清IFN-γ水平明显减低、CD4/CD8比值上升、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比例上升以及治疗前后患者输血间隔天数延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及总胆红素)、肾功能指标(尿素氮及肌酐)以及感染次数的变化,结果提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BMSC输注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有效且安全,因此输注BMSC用于再障的治疗具有较好的前景。 结论: 输注BMSC用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升血灵胶囊联合抗淋巴细胞球蛋白/抗胸腺细胞球蛋白和环胞菌素A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治疗的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60例,其中升血灵胶囊联合ALG/ATG和CSA治疗27例为治疗组,以ALG/ATG+CSA治疗33例为对照组.比较患者治疗前后血常规,骨髓象,造血干/祖细胞生长等指标。[结果]治疗组有效率77.8%,对照组有效率66.7%.两组疗效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在减轻临床症状,改善生活质量等方面优于对照组。[结论]升血灵胶囊能缩短ALG/ATG+CSA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反应时间,为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有效中成药。  相似文献   

8.
ATG/ALG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30例临床观察杨凤娥陈志哲梁玉英黄椒桦战榕关键词再生障碍性贫血,重型;药物疗法;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抗淋巴细胞球蛋白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福建省血液病研究所(福州350001)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研究表明,T细胞受体Vβ家族基因(TCR Vβ基因)克隆表达特征、功能及治疗后变化规律,可能决定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免疫抑制疗效与预后。本综述旨在介绍T细胞克隆变化规律在抗人胸腺细胞球蛋白(ATG)和环孢素A(CsA)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临床研究中的应用,有助于指导临床对相关治疗的个体化用药,为免疫抑制剂减量和停用时机提供客观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多种药物联合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及中西医结合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效果。方法:联合应用抗淋巴细胞球蛋白和环孢素及中药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从患者临床表现及血常规、骨髓象变化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治疗总有效率达89%,显著高于单用环孢素或抗淋巴细胞球蛋白治疗,且取得临床缓解的时间明显缩短。结论: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八年前,Hoffman等在《New Engl JMed》发表文章说,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周围血淋巴细胞能抑制正常骨髓中红细胞生长。同时提示通过抗胸腺细胞球蛋白和补体的治疗,或用重力沉淀法去除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淋巴细胞,部分恢复了粒细胞先祖的生长。这些研究表明,有些例骨髓衰竭是由于“自身反应性抑制”T淋巴细胞的抑制骨髓先祖细胞  相似文献   

12.
用抗T淋巴细胞单克隆抗体(McAb—T)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AA)27例:其中急性型7例,慢性型20例,随访观察4~12个月,治疗后Hb、WBC、PLT均明显升高,总有效率为77.78%,T淋巴细胞亚群异常得到纠正。表明McAb—T治疗AA临床疗效显著,且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13.
王俊  向健  熊丽 《当代医学》2021,27(12):38-40
目的 探讨免疫抑制治疗对小儿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CD4+CD25+T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4月本院收治的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7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7例.对照组采用环孢素A(CsA)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LG)治疗,比较两组CD4+CD25+T细胞和T淋巴细胞亚群表达,血清IL-10、IL-35、TGF-β水平及治疗效果.结果 研究组CD4+T、CD25+T、CD4+CD25+T、CD4+CD25+T/CD4+T均低于对照组,血清IL-10、IL-35、TGF-β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对小儿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免疫抑制治疗效果较为理想,对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以及CD4+CD25+T细胞具有一定的影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2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珊 《中国医药导报》2007,4(10Z):80-80
目的:观察以中医补肾活血法结合西医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方法:调查我院登记的20例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用回顾性方法进行资料分析。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20例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有效率为95%,治愈率为5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骨髓中自然杀伤T细胞(nature killer T cell, NKT)在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介导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14例确诊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为再生障碍性贫血组,同年龄正常儿童10例为对照组。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组儿童骨髓中NKT含量;利用免疫磁珠法分离纯化NKT细胞后,分别在4种不同体系下进行扩增培养。A: α-Galcer+rhIL-2;B: α-Galcer+rhIL-2+rhG-CSF;C: OCH+rhIL-2;D: OCH+rhIL-2+rhG-CSF。测定NKT细胞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的扩增倍数;利用酶联免疫斑点技术(Elispot)测定NKT细胞扩增活化后表达IFN-γ、IL-4的斑点形成细胞数(SFCs)。结果 再生障碍性贫血组骨髓中NKT百分率(0.827%±0.022%)明显低于对照组(1.033%±0.073%,Z=-3.810,P=0.000)。在各培养体系中,再生障碍性贫血组和对照组骨髓NKT均可明显扩增。在含有α-Galcer培养体系A和B中,再生障碍性贫血组及对照组NKT细胞的扩增能力均高于OCH体系C和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在培养体系中加入rhG-CSF后,再生障碍性贫血组骨髓NKT细胞的扩增能力下降(P<0.01),但表达IFN-γ的SFCs明显减少(P均<0.01);而表达IL-4的SFCs明显升高(P均<0.01)。结论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骨髓NKT的数量和功能均明显低于正常儿童。但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在接受细胞配体(OCH或α-Galcer)+rhIL-2+rhG-CSF作用后,在获得NKT细胞一定程度扩增的同时,提高NKT的IL-4表达,降低NKT的IFN-γ表达,抑制T细胞向Th1分化,而促进T细胞向Th2分化,逆转再生障碍性贫血Th1/Th2异常失衡的免疫介导致病机制,可能成为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有效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及血细胞抗体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25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7例,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18例)及2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CD3+、CD3+ CD4+、CD3+ CD8+、CD4+/CD8+、CD3-CD19+、CD3-CD16+ CD56+)及血细胞抗体(抗血小板抗体、抗红细胞抗体及抗粒细胞抗体)。结果再生障碍性贫血组患者CD4+ T 淋巴細胞百分比、CD4/CD8比值,CD56+百分比明显降低(P<0.05);血细胞抗体(血小板抗体、红细胞抗体、粒细胞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异常,同时血细胞膜上抗体阳性率高,提示体液免疫也存在异常。  相似文献   

17.
《陕西医学杂志》2016,(8):995-996
目的:观察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97例,分成对照组(47例,不使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治疗)和观察组(50例,采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进行治疗,在此基础上采用雄激素和环孢霉素A等进行辅助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和影响治疗效果的主要因素。结果:对照组治愈2例、缓解3例,还有8例明显进步,总有效治疗率为28%。在观察组患者中,治愈6例、缓解12例,还有18例明显进步,总有效治疗率为72%。组间总有效率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组患者均未出现脏器功能损害。另外,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治疗该病的临床效果和病程具有密切关系,及早使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治疗,效果较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治疗该病的临床效果和病程具有密切关系,和其他因素无关。结论:抗胸腺细胞球蛋白对于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具有明显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杨淑君 《中外医疗》2009,28(6):166-167
本文通过对调节性T细胞的分类以及对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简述,从作用机理方面阐述了调节性T细胞在再生障碍性贫血方面的作用,为以后在临床应用方面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输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治疗的可行性及安全性,为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方法.方法 临床应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输注治疗11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初步观察.结果 11例患者输注BMSC治疗前后血常规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有所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治疗前后患者血清IFN-γ水平明显减低、CD4/CD8比值上升、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比例上升以及治疗前后患者输血间隔时间延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后患者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及总胆红素)、肾功能指标(尿素氮及肌酐)以及感染次数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输注BMSC用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采用茶碱抑制试验测定15例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AAA)病人血中T细胞亚群。与正常对照相比,AAA病人总T细胞数明显减少(P<0.01);T敏/T抗比值明显降低(p<0.001)。分析表明这主要是由于T敏亚群绝对值减少所致。所有对免疫治疗有效的3例病人在治疗第4周后其T敏亚群绝对值上升,T敏/T抗比值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