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通过电镜观察胆固醇结石内细菌的存在。方法 选取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2例胆石症患者,男6例,女6例,平均年龄54.6岁(35∽72岁),其中胆囊结石5例,肝内外胆管结石1例,胆总管结石并胆囊结石6例。利用透射电镜对结石进行细菌学观察。结果 在胆固醇结晶中和结石核心均发现有细菌样结构,呈卵圆形及长卵圆形,菌壁样结构不清晰,内部结构基本消失,细胞器、细胞核等结构均不可见。结论 胆固醇结石中有细菌样物质存在,位于结石的核心和外周,提示细菌在胆固醇结石的形成中可能充当了始动因子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多发胆固醇结石患者胆囊炎症程度较高,可能与结石形成有关.对多发和单个胆固醇结石患者胆道细菌感染状况及与免疫球蛋白含量的相关性进行对照研究.方法 :用半定量PCR法测定分析38例胆囊结石患者胆石、胆汁和粘膜的细菌DNA阳性率和菌落数,并测定相应胆汁和粘膜IgA、IgG、IgM含量.结果 :单个和多发胆石组的胆汁细菌DNA阳性率分别为75.0%和73.7%,胆囊粘膜细菌DNA阳性率分别为66.7%和64.0%,结石核心的细菌DNA阳性率分别为57.1%和85.7%,结石外周细菌阳性率分别为71.4%和85.7%,两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两组间胆汁和粘膜IgA、IgG、IgM含量差异无显著性,菌落数与免疫球蛋白含量不相关.多发胆石组粘膜细菌DNA阳性者的胆囊粘膜IgA、IgG含量高于阴性者(P<0.05).单个和多发胆石组胆汁胆固醇饱和指数(CSI)差异无显著性,各组内胆汁细菌阳性与阴性者的CSI差异也无显著性.结论 :多发和单个胆固醇结石患者胆囊细菌感染率相似,细菌感染不是多发胆固醇结石患者胆囊炎症严重的原因.多发胆固醇结石患者胆囊粘膜细菌与IgA、IgG含量增高有关,可能间接参与胆固醇结石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胆管铸型的超微结构及其与胆道感染的关系.方法 手术过程中,无菌条件下收集11例肝移植术后患者的胆管铸型,留取标本.从留取的标本中随机抽取6例进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6例铸型表现为多种形态,在铸型中均未观察到有细菌或细菌残骸存在.结论 铸型中没有找到细菌的踪迹,胆管炎症可能不是其病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十二指肠镜联合腹腔镜治疗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胆囊结石伴胆总管结石的内镜和腹腔镜联合微创治疗情况. 方法: 对42例胆囊结石伴胆总管结石患者采用十二指肠镜处理胆总管结石,之后于腹腔镜下行胆囊切除术. 结果: 42例十二指肠镜胆总管结石在腹腔镜术前结石取净率为92.8%,腹腔镜胆囊切除成功率为95.2%,中转手术2例,全组无死亡. 结论: 十二指肠镜与腹腔镜双镜序贯式治疗胆囊结石伴胆总管结石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5.
术中胆道造影在急诊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经胆囊管术中胆道造影在急诊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价值.方法 对95例急性胆囊炎胆囊结石患者行急诊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中行经胆囊管胆道造影,对胆总管结石、胆囊管结石的发生率及发现胆管误伤和解剖变异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经术中胆道造影发现胆总管结石11例、胆囊管结石6例、迷走胆管1例、肝总管损伤1例、Mirizzi综合征2例、胆道变异2例.结论 经胆囊管术中胆道造影在急诊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可发现术前未发现的胆总管、胆囊管结石,指导治疗,减少术中胆管损伤,及时发现胆管损伤并正确处理,减轻急性炎症带来的手术困难.  相似文献   

6.
胆囊结石并发胆总管结石的危险指标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目的 探讨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危险指标,以便进一步检查,防止术后残留胆总管结石. 方法 分析2003年1月至6月130例胆囊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x2检验和Logistic回归方法对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12个临床相关指标回归分析. 结果 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发生率为16.9%.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按其对合并症发生影响强弱程度,胆总管直径、AKP为主要危险指标. 结论 胆囊结石患者胆总管直径、AKP异常时应提高警惕,进一步检查及术中采取相应措施,避免术后胆总管残留结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新疆维吾尔族聚居区居民胆石症的发病及临床特点. 方法 对1999年6月至2004年6月间经手术治疗872例胆石症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本组胆囊结石828例(95.0%),胆总管结石37例(4.2%),肝内胆管结石7例(0.8%).其中胆囊癌14例(1.6%),胆管癌3例(0.3%),胆囊癌多于胆管癌,与胆囊结石发病率呈正相关.发病年龄41~60岁为高发,共556例,占63.8%.术前并发病发生率及术后切口感染率较高. 结论 新疆维吾尔聚居区居民胆石症患者的胆石类型、部位以及性别、年龄等方面与内地相比有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8.
胆囊结石患者肝细胞胆汁酸分泌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胆汁酸代谢异常与胆囊结石形成的关系.方法: 利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技术和体外原代培养肝细胞的方法,观察肝脏分泌机制与胆囊结石患者胆汁酸的成份变化及亲水-疏水平衡之间的关系.结果: 胆囊结石患者的甘氨鹅脱氧胆酸(GCDCA)和甘氨胆酸(GCA)的比例均较非结石组明显降低(P<0.05),而甘氨脱氧胆酸(GDCA)的比例明显上升(P<0.01).胆囊结石患者的胆汁及肝细胞培养上清液中胆汁酸HI值均较非结石患者显著上升.结论: 胆囊结石患者肝细胞胆汁酸分泌处于病理状态,胆汁中结合CDCA和结合CA比例下降,而结合DCA比例上升很可能为肝脏分泌胆汁机制受损所致,而胆汁中亲水-疏水平衡被打破是肝脏分泌机制紊乱的一个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钙网蛋白(calreticulin,CRT)在胆固醇结石患者胆囊组织和胆汁中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利用生物质谱技术鉴定胆固醇结石患者与正常对照组胆囊胆汁的差异表达的蛋白质,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ting验证CRT在胆固醇结石患者胆囊组织和胆汁中表达结果.结果 比较蛋白质组学结果显示胆固醇结石患者组CRT表达上调,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印迹法进一步证实了CRT在胆囊组织及胆汁中高表达.结论 CRT在胆固醇结石患者组的高表达,可能与胆固醇结石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选择性应用MRCP在LC术前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2月至2010年2月206例择期行LC术患者的临床资料,134例在LC术前选择性行MRCP检查.结果 MRCP检查提示30例胆囊结石患者合并有胆总管下段结石.经手术证实,其中26例为并发胆总管结石,1例为胆总管解剖学变异,3例未发现胆总管结石.术后随访未发现胆总管结石漏诊报告.结论 LC术前选择性行MRCP检查能减少胆总管结石、胆道变异的漏诊.  相似文献   

11.
胆固醇结石形成机制的基因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1986年。在美国召开首届国际胆石病预防会议,时隔20余年,在2008年消化学科的权威杂志《Gastroenterology》,发表了用Ezetimibe预防胆石病的实验和临床研究,可见在胆石病研究领域,时刻关注和“执着追求”胆石病的预防。胆石病是世界范围的常见病,其大多指胆囊结石,常见主要成分是胆固醇,属于胆固醇类结石,全国两次胆石病调查结果显示我国胆囊结石的比例正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12.
胆固醇胆石成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复习历年来胆固醇胆石的相关文献,综合分析了该课题的研究成果,其对传统学说的某些观点提出了挑战。目前研究方向是胆固醇胆石相关基因与成石的关系。这一学说的进展对在易发人群中预测和预防胆固醇胆石的形成有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进一步研究血浆脂联素水平、胰岛素抵抗在胆囊胆固醇结石形成的作用.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测定50例胆囊胆固醇结石患者(实验组)与30例对照组其血浆脂联素、空腹胰岛素(FINS)、空腹血糖水平,并计算出体重指数(BMI)、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素敏感指数(ISI).结果 实验组血清中FINS、HOMAIR、BMI较对照组高,而脂联素、ISI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脂联素、胰岛素抵抗与胆囊胆固醇结石的形成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5.
The role of bacteria in gallbladder and common duct stone formation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H S Kaufman  T H Magnuson  K D Lillemoe  P Frasca  H A Pitt 《Annals of surgery》1989,209(5):584-91; discussion 591-2
Debate continues as to the role that bacteria play in gallstone pathogenesis in Western countries. We therefore, examined gallbladder and common duct stones from 67 consecutive patients undergoing cholecystectomy and/or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 Bile was cultured and stone cholesterol content was measured. Stones were examin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for bacteria. Individual calcium salts were classified by windowless energy-dispersive x-ray microanalysis. Gallbladder stones in 65 patients were identified as cholesterol in 46 (71%), black pigment in 17 (26%), and brown pigment in 2 patients (3%). Common bile duct stones from ten patients were cholesterol in 4, black pigment in 2, and brown pigment in 4 patients. The five patients with brown pigment stones were significantly (p less than 0.05) older, more likely to be men and to present with bile duct obstruction. Bile cultures were positive in 13% of patients with cholesterol stones, in 14% of those with black pigment stones, and in all of the patients with brown pigment stones (p less than 0.001). By SEM, bacteria were observed only within the calcium bilirubinate-protein matrix of brown pigment stones (p less than 0.001). In comparison to black pigment stones, brown stones were more likely to contain calcium palmitate (p less than 0.005) and cholesterol (p less than 0.001). We conclude that black and brown pigment stones have different pathogenic mechanisms and that bacterial infection is important only in the formation of brown pigment stones.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胆道口(Oddi)括约肌运动功能在豚鼠胆囊胆固醇结石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方法34只成年雄性Hartley豚鼠随机分为胆固醇结石组(24只)和对照组(10只),其中胆固醇结石组(按被处死的时间,分为4个亚组,各6只)给予致石饮食,3、6、9、12周后对两组行胆道口括约肌测压并检测肌电活动。 结果胆固醇结石组3、6、9、12周的发生率分别为0、16.7%、16.7%、83.3%。肌电活动的频率在3周组和6周组减小(均P < 0.05),肌电活动幅度在9周组和12周组明显降低[从(146.44 ± 81.09) μV分别降至(68.18 ± 49.58) μV和(40.60 ±45.03) μV, P <0.05]。胆道口括约肌收缩频率在6周组和9周组明显减小(P < 0.05)。胆道口括约肌基础压及胆总管压在12周组明显升高[从(25.19 ± 7.77) mmHg至(52.38 ± 12.84) mmHg,(22.35 ± 7.60) mmHg至(50.11 ± 12.59) mmHg,均P < 0.01]。 结论致胆固醇结石饮食能诱发胆道口括约肌功能紊乱,其张力增加、活动性下降。胆道口括约肌运动功能紊乱是胆色素结石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胆固醇结石中细菌对人胆汁胆固醇晶体形成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胆固醇结石中的细菌与结石形成的关系。方法观察胆固醇结石中的细菌在人胆汁中的生长情况及其对胆固醇晶体形成的影响。结果(1)人胆汁中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和脆弱类杆菌生长旺盛;痤疮丙酸杆菌、产孢梭菌和艰难梭菌生长缓慢;粪肠球菌生长受抑制。(2)在未离心的人胆汁中,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粪肠球菌和脆弱类杆菌明显缩短胆固醇晶体成核时间(NT),产生的最大晶体量高于无菌的对照胆汁,在离心后的胆汁中该作用消失;痤疮丙酸杆菌、产孢梭菌和艰难梭菌在离心或未离心的胆汁中均不能显著降低NT,但是后两者在未离心的人胆汁中产生的最大晶体量高于对照胆汁。(3)人胆汁离心后的沉淀中含有蛋白质。结论(1)不同细菌在人胆汁中的生存能力有差异。(2)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粪肠球菌和脆弱类杆菌在未离心的人胆汁中有促成核作用。(3)离心后人胆汁中某些蛋白质的丢失可能与细菌促成核能力的丧失有关。(4)痤疮丙酸杆菌无促成核作用。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 定位铜绿假单胞茼、粪肠球菌促胆固醇晶体成棱活性来源,并探讨其作用途径.方法 分离细菌的外分泌物、细胞破坏后的上清和沉淀裂解组分.观察其在模拟胆汁体系中对胆固醇晶体形成的时间的影响,并对活性组分进行蛋白质提纯及促成核活性现察.结果 ①粪肠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外分泌组分和破壁上清组分能缩短胆固醇晶体成核时间(nucleation time,NT),破壁后沉淀物的裂解成分未见此活性.②大肠杆菌的外分泌组分不能缩短胆固醇晶体成核时间,但是其破壁上清组分能缩短胆固醇晶体成核时间.③从外分泌组分和破壁上清组分中提纯的蛋白质仍具有缩短胆固醇晶体成核时间的能力.结论 粪肠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外分泌组分和破壁上清组分,大肠杆菌的破壁上清组分具有促进胆固醇晶体形成的能力.蛋白质是重要的活性成分.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结石细菌培养在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后感染性并发症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1060例行一期PCNL肾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男614例,女446例。年龄(52.4±12.2)岁。结石负荷(1499.6±1435.3)mm^2。收集清洁中段尿及术中结石标本用于细菌培养鉴定及药敏试验。记录患者膀胱中段尿和结石的细菌培养结果、药敏试验结果、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情况以及术后感染发生情况,分析结石细菌培养阳性者与阴性者术后发热和尿源性脓毒血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本研究1060例,膀胱中段尿培养出22种细菌,结石培养出52种细菌。结石细菌培养阳性率高于中段尿[31.8%(337/1060)与20.9%(222/1060),P<0.001]。中段尿和结石中最常见的细菌均为大肠埃希菌,但大肠埃希菌阳性率中段尿高于结石[52.3%(116/222)与43.6%(147/337),P<0.05]。中段尿和结石来源的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唑啉、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耐药率均高于40%,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等药物耐药率均低于10%,两者的耐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出现发热111例(10.5%),尿源性脓毒血症22例(2.1%)。结石细菌培养阳性患者术后发热和尿源性脓毒血症的发生率均高于结石细菌培养阴性患者[23.7%(80/337)与4.3%(31/723);4.2%(14/337)与1.1%(8/723),P均<0.05]。术前膀胱中段尿细菌培养阴性患者中,结石细菌培养阳性者的术后发热率高于阴性者[17.9%(30/168)与4.2%(28/670),P<0.05]。结石细菌培养阳性患者中,术后抗菌药物与结石药敏试验结果一致者的术后发热率低于与结石药敏试验不符者[17.5%(22/126)与27.5%(58/211),P<0.05]。结论结石细菌培养阳性率高,细菌菌谱复杂,多重耐药比例高。即使术前中段尿细菌培养为阴性,结石细菌培养阳性仍是PCNL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结石细菌培养结果在PCNL术后感染性并发症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