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脾阴虚证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阴,包涵两义:一系指脾所化生、统摄之营阴,即《灵枢·本神》指出的“脾藏营”;一系指脾升清转输之津液。脾之功能活动由脾阳与脾阴协调配合方能得以实现,但“重脾胃者,但知益补脾阳,而不知滋养脾阴。”(《血证论》)从临床实际看,脾阴虚证亦每见。如:食欲减退,食后腹胀,口干舌燥,舌红少苔,大便秘结,干呕恶逆、形体消瘦,手足心烦热,倦怠乏力等症。笔者以滋阴升津法为主,辨证化裁用于多种疾病病程中的脾阴虚证,每获良效。  相似文献   

2.
卵巢早衰基本病机为肝、脾、肾三脏失调,根据临证经验提出疏肝气、柔肝体、清肝火、暖肝阳、健脾气、补脾阴、祛脾湿、滋肾阴、益肾阳、固肾气、泻肾浊的中医治疗十一法,分脏腑、分层次论治,临床疗效显著。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3.
王心好 《新中医》1991,23(7):10-12
《灵枢·本神篇》云:“脾藏营”,营者阴血也,因此脾所藏之营阴即脾阴,故脾阴之含义:一是指脾所化生、所统摄之阴血;一是指由脾升清转输之津液。故脾阴虚证包  相似文献   

4.
干燥综合征属"燥痹"范畴,乃津液化生与运行敷布失常。"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脾对津液生成、运转作用重要。气阴两伤、血瘀阴枯、燥毒生风,均与脾密切相关。"燥者濡之",培土健脾系治疗宗旨。从脾气虚论治有益气健脾、滋阴润燥,益气健脾、温阳通脉,燥湿健脾、益气生津;从脾阴虚论治有补脾益阴、滋胃生津,滋阴润燥、益气生津,益胃养阴、清热生津。  相似文献   

5.
黄芪配山药黄芪补益脾气。山药益脾气、养脾阴、固精。二药合用,补不滞气,养不腻滞,共奏益脾气养脾阴之功。治疗经验:施今墨先生善用二药配伍,治疗糖尿病,可以较好地改善症状,降低血糖。在治疗溃疡病时,辨证选用二药,有补气止血作用。二药合伍健脾益气,兼护其阴,增强健脾之功。  相似文献   

6.
饮食厚味以及七情之变等化热化火,使营阴受损,伤及脾阴,故功能性消化不良脾阴虚者较常见,应从脾阴虚辨治,用甘淡滋补脾阴法,甘淡乃实脾之大法,甘能补脾,能缓中,甘剂为补脾阴之要药。  相似文献   

7.
张景岳妇科从脾阴论治简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景岳妇科专著《妇人规》对脾阴论治的阐述,启人心思,所列方治,自成风格,于当今临床殊多参考价值。借后人囿于景岳偏温补一说,而缺乏研讨,乃致明珠陷尘。笔者参阅景岳有关论著,简要探析如下。一、重视脾阴虚损景岳认为,女子经、带、胎、产等生理机能,首先与先天之肾,其次与后天之脾有着密切关系,同时在病理上又认为疾病多由浅入深,“及其甚也,则四脏相移,必归脾肾”(《妇人规》,以下引文无另注者,皆出此书)。所以论治妇科常偏重于脾肾,在治疗中又多取健脾补肾的方法。“调经之要,贵在补脾胃以资血之源;养肾气以安血之室”,此“即治疗之要着”。由于女子以阴血为用事,张氏指出“凡阴气本无有余,阴病唯皆不足”(《求正录·真阴论》),  相似文献   

8.
关于虚劳病治脾,明代汪绮石倡导脾为百骸之母,提出“阳虚之治统于脾”,寄补肾于补脾之中,以急补中气为先,偏于治脾阳,用药如人参、黄芪、白术等。然并未注意到虚损之人脾薄胃弱,恐对上述药物纳而不运,或有过补伤阴的弊端。而清代吴澄创造性地指出脾虚应分阴阳,并点明脾阳虚和脾阴虚的主要症状和治法,如阳虚宜温补,阴虚宜清补。同时,吴澄也注意到了虚劳之人虚不受补的情况,创立了内损“理脾阴”之说,即以气味芳香甘淡、药性平和之品清补脾阴,并自制理脾阴九方,如中和理阴汤、理脾阴正方、资成汤、升补中和汤等,且用药谨守小剂缓投、有情之品迅补的原则,同时也体现了其对阴阳、五行生克原理的灵活权变,如注重脾胃,培中土以生肺金,泄肝木以充脾土。吴澄对虚劳病的系统性论述对后世论治虚损类疾病影响深远,如程云文选用理脾阴正方加减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赵怀琮化裁中和理阴汤治疗失眠。关于虚劳治脾之法,吴澄的理法方药更为精准且临床实用性更高。  相似文献   

9.
脾以运化为职。运化者,消化、吸收、运输之意也,其间突出一个“动”字。所以,历代医家着重阐述脾气及脾阳的理论及临床应用,东垣《脾胃论》为之典范。然而根据阴阳学说的精意,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哲理,脾的运化功能一定离不开物质基础——脾阴,方可获“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之重称。因而进一步探讨脾阴的生理、病理及临床表现对于丰富脏象学说的内容和指导临床实践都有重要的意义。一、脾阴的理论渊源脾阴之说,古已有之。最早见于《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提出的“脾气不濡,胃气乃厚。”根据《难经·二十二难》云“血主濡之”,濡即濡养、润泽的意思,泛指阴血  相似文献   

10.
世谓脾胃之论,莫详于东垣。然东垣之论,详于脾而略于胃,详于阳而略于阴。香岩叶氏,独具慧眼,力倡养胃阴之说,补东垣之不逮,却详于胃阴而略于脾阴,遂使后之学者泾渭不分,混以脾阳统胃阳,以胃阴统脾阴。愚以为脾之与胃,一脏一腑,一阴一阳,截然有别,不容混淆。遂不揣浅陋,试探脾阴胃阴之殊,不当之处,望明哲者正之。一、言生理,脾胃之阴有别《素问·宝命全形论》云:“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凡脏腑均有阴阳二方面,脾胃也然。脾者,太阴湿土,主升主运,喜燥而恶湿,胃者,阳明燥土,主降  相似文献   

11.
1 对脾阴的认识祖国医学认为,五脏属阴,六腑属阳。以脾胃言则胃为阳土,脾为阴土,脾土又有脾阴、脾阳之分,故脾虚又分脾阳虚、脾阴虚,如清·吴澄所说:“脾经虚分阴阳。”一般认为,脾阴即指水谷所化生的营血、津液、膏脂等精微物质,早在《灵枢·五邪篇》即云:“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即针对胃阳有余,脾阴不足而言。《金匮要略》麻子仁丸,即是治疗脾阴有亏,不行其津液于肠,从而出现大便难的“脾约证”,开创治脾阴虚之先河。朱丹溪认为“脾有坤静之德,而有乾健之运”,“脾土之阴受伤,转输之官失职。”  相似文献   

12.
附子理中汤(丸)为《伤寒论》之理中丸加附子,主治中焦寒盛、腹痛、身痛、四肢厥逆、拘急者。理中汤温补脾胃之阳,加附子温补脾肾之阳,故附子理中汤为先后天并补之剂。方中以附子温补脾肾,人参补气益脾,白术健脾燥湿,甘草和中补土,  相似文献   

13.
杜进军 《吉林中医药》2013,33(7):663-664
历代中医学家多认为肝病从脾论治是治疗肝病的重要原则之一.该理论最早可追溯到《黄帝内经》,历代医家对肝病从脾论治的思想有很大的发展.章真如主任医师认为:第一,脾实不受肝邪者,则不需补脾,直治已病之肝;第二,肝实脾虚者,先补未病之脾,兼治已病之肝;第三,肝脾两虚者,应补已病之肝,亦益不实之脾.当代医学研究和临床观察也证实,肝病患者也常常会出现消化系统功能的病变,说明肝脾关系密切.临床经验方疏肝健脾汤为治疗肝郁脾虚证的代表方.  相似文献   

14.
从体用一源的角度解析脾阴虚证的病机实质和理脾阴方剂的组方特点,得到理脾阴法的三层内涵:高层次内涵为补泻兼施,以补为主;中层次内涵为滋阴行水,阳中求阴,清泻虚热,养血和血;低层次内涵为甘淡扶脾、酸甘化阴、养血和血以养阴助脾体,益气以助脾用,甘寒或淡渗以清热利湿。  相似文献   

15.
蔡旻  方向明 《江苏中医药》2022,54(10):13-15
吴澄集诸家治虚损之精华,以《易经》通医理,提出针对外感虚损的理脾阴法理论体系,并立九方详其实。吴氏理脾阴法实为调理五脏阴阳、气血精津,其理脾阴法九方之特点具体为:中和理阴汤、升补中和汤理脾以健胃,补阴以扶阳;保金汤理脾以润肺,养阴以补气;资成汤、理脾益营汤理脾以奉心,养阴以生血;畅郁汤理脾以滋肝,养阴以清火;培土养阴汤理脾以固肾,养阴以生精;理脾阴正方、味补汤理脾兼顾五脏,养阴以灌四旁。  相似文献   

16.
小儿脾胃病的诊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所见,小儿脾胃病多属里证,病机性质有虚有实,病理因素有水湿、痰饮、气滞、血瘀、食积等等。脾之虚每以气虚为主,由气虚而致阳虚,阳虚及阴,而致阴虚。这一病机特点,提示了在临床上对小儿脾阴不足证候,拟用补养脾阴法的同时,必须顾及健脾益气,脾气健旺,利于脾阴来复。小儿脾病多升降失常,气机不畅,容  相似文献   

17.
谈脾胃阴虚     
脾胃阴虚是脾胃病中较常见的一种情况。《内经》以降,治疗脾胃病堪称大家者,首推东垣,他重视升发脾胃之阳气,治疗上以补中益气为主,影响所及,后世治疗脾胃病亦多从健脾温胃论治。清人叶天士在自己的医疗实践中,创立了养胃阴之法。叶氏说:“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也。”此论实足以补东垣之不逮,但是又由于后人未能很好理解叶氏整个学术思想,因而在议论中往往只片面强调养胃阴的一个方面,而忽视滋养脾阴的问题。甚至有“脾无滋法”之说。意即在治疗脾胃  相似文献   

18.
六味地黄丸加味在眼科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峪  苏航  梁秋丽 《光明中医》2007,22(8):23-25
六味地黄丸是宋代名医钱乙将汉代医圣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的肾气丸方减去肉桂、附子而成.本方六种药物酸苦甘辛咸淡六味具备,故名"六味地黄丸".方中熟地为君药,有滋阴补肾,填精益髓,大补真阴的功效;臣药山萸肉补肝养肾而涩精,山药健脾固肾而固精,上述三味药相配伍可滋肾、养肝、益脾,肝、脾、肾三阴并补,故为"三补".  相似文献   

19.
段金娜 《光明中医》2014,(9):1961-1962
历代医家及医籍在论及脾的生理病理及疾病时,言及脾气、脾阳虚者较多,提及脾阴虚者较少。治疗上,针对脾阴虚证,多以"益气滋阴"为大法。黄秀深教授,根据《金匮要略》中"五脏虚损"的论述,认为脾阴虚证的治疗当遵"见脾之病,知脾传肾,当先实肾"之法,夫脾之病,补用甘,助用辛,益用咸味之药调之。立六味地黄丸为治疗脾阴虚证之主方,为临床上治疗脾阴虚证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及方法。  相似文献   

20.
关于糖尿病的中医论治已经突破了传统的"三消"理论,转而向脏腑辨证和气血津液辨证发展。立论肝脾的脏腑辨证,不仅强调肝脾之阳即肝气、脾气的作用,更加重视肝脾之阴即肝血、脾阴的作用。据此理论,临床在治疗肝脾失调类型的糖尿病时,在疏肝理气,健脾和中的同时,还需顾护肝脾之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