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0 毫秒
1.
陈杰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6):2432-2432
剖宫产致腹壁子宫瘘并严重感染很少见,处理也很棘手。我院收治1例,经手术治愈,现报道如下。病例介绍:患者,35岁,主诉剖宫产术后2个月,腹部伤口流脓1个月,于2004年10月3日入院。2个月前,因第三胎足月,骨盆狭窄,前次剖宫产史,而第三次行剖宫产术。腹壁及子宫切口均取原切口(子宫原切口为下段横切口),手术过程因前次手术盆  相似文献   

2.
患者,女,46岁。主因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疼痛20年,加重2个月,于2009年3月30日入院。自诉于20年前孕足月行剖宫产术,手术顺利,腹壁切口拆线后3周因咳嗽裂开,行二次缝合,之后小腹坠痛,腰不能挺直,3个月后腹壁切口疼痛,进行性加重,经期为甚,并伴小腹坠痛不适,尿频、尿急,予以抗炎治疗,症状缓解。近2个月月经量增多,腹壁切口疼痛加重,伴腰困及下腹疼痛,不能忍受,抗炎治疗,效果不佳,遂以"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腹壁粘连"收入院。既往体健,月经  相似文献   

3.
患者,女,46岁.主因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疼痛20年,加重2个月,于2009年3月30日入院.自诉于20年前孕足月行剖宫产术,手术顺利,腹壁切口拆线后3周因咳嗽裂开,行二次缝合,之后小腹坠痛,腰不能挺直,3个月后腹壁切口疼痛,进行性加重,经期为甚,并伴小腹坠痛不适,尿频、尿急,予以抗炎治疗,症状缓解.近2个月月经量增多,腹壁切口疼痛加重,伴腰困及下腹疼痛,不能忍受,抗炎治疗,效果不佳,遂以"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腹壁粘连"收入院.  相似文献   

4.
例1 34岁,因腹壁瘘于1986年12月8日入院。患者15年前因足月妊娠、子宫破裂在当地医院行子宫修补和绝育术。术后4天持续低热,50天腹部切口溃破流脓液,曾行搔刮术。术后10个月月经来潮,发现腹部切口流出新鲜血。以后每次月经期切口自行破溃流血,而月经间期表面自愈。检查腹部切口下端有0.5cm~2区域组织较软,子宫粘连于腹壁上。术中见子宫、大网膜、膀胱均与腹壁粘连,宫腔与瘘管相通。行子宫次全切除。术后预防感染,切口拆线Ⅰ期愈合。例2 24岁,因过期妊娠1986年4月27日入院。外观轻度贫血,但化验血红蛋白11.5g。行腹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剖宫产后产妇并发腹壁切口血肿的常见原因,总结治疗和预防方法。方法发现剖宫产后腹壁切口血肿立即给予清创缝合,然后干纱条填入伤口引流,同时加强营养支持治疗纠正贫血及低蛋白血症,积极治疗各种并发症。结果本文12例剖宫产后产妇中,二期减张缝合横切口术后8d切口拆线;腹部纵切口术后12~14d拆线,切口全部愈合好。结论剖宫产术后引起血肿最常见的原因是术中止血不彻底、缝合不当等,与产妇妊娠合并症、并发症情况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本文选择2003年2月-2007年1月于我院行再次剖宫产手术的150例患者进行观察,比较新式剖宫产术与传统的腹壁纵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再次剖宫产时腹腔粘连、手术时间、术后疼痛、拆线时间、伤口愈合等情况,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董锡月  曹翠影  胡建秀  赵屹 《河北医药》2009,31(14):1780-1781
随着剖宫产率的逐年增加,术后并发症也日趋增加,我们不仅要考虑近期并发症,尚应想到其远期影响,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是剖宫产术后的远期并发症之一,常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这是由于妊娠各期的蜕膜均有种植能力,可发生于会阴和腹部的手术切口,它虽不危及生命,但周期性腹部包块增大和经期疼痛,给患者带来一定痛苦。文献报道足月剖宫产后约有0.03%~0.4%腹壁内异症发生,本文分析了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我院诊治的17例腹壁手术切口EMS。  相似文献   

8.
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2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宏卫 《河北医药》2007,29(8):834-834
子宫内膜异位症多发生在盆腔脏器,也可发生在宫颈、阴道、会阴和腹部手术切口.随着剖宫产率的上升,剖宫产术后引起的腹部手术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率有上升的趋势.我院1991年1月至2006年10月收治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2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剖宫产后引起子宫腹壁瘘是一种少见的并发症,笔者曾遇见数例,现将其中典型的1例报告如下: 病历摘要林×,27岁,住院号32052。患者于1个月前因4胎3产、前置胎盘在本院行子宫体剖宫产加输卵管结扎术。术后持续低热,8天后拆线伤口愈合好,即自动出院。出院后4天发现切口下段红肿化脓,经换药愈合。十余日后伤口再度化脓第二次入院。检查: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0月至2015年9月之间收治的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了解临床效果。结果 8例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通过合理的治疗均获得良好的治疗成效,所有患者的手术切口一期愈合;手术后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手术结束后3个月来院进行复查,未发生复发的患者。结论严格把握剖宫产术手术指征,加强对患者诊断和治疗,对于降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术后切口愈合好坏是医患共同关心的问题,特别肥胖患者易发生脂肪液化,切口感染,使切口愈合时间延长。本文应用大黄、芒硝外敷术后腹壁切口128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病例来源;我院1995年6月到1997好9月间妇科腹部手术76例,其中附件切除术26例,子宫切除术42例,子宫广泛切除术加大网膜加阑尾切除术2例。剖宫产术52例,其中32例为腹壁横切口。全部病例128例。1.2病例选择:术后发现切口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即给予大黄、芒硝外敷。切口红肿、硬结或淡黄色分泌物、线结反应等。1.3方法:大黄30g、芒硝120g,辗成粉末…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剖宫产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选取我院在2009年4月至2012年3月间收治的38例剖宫产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给予患者准确诊断和对症治疗,评估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38例患者均有剖宫产史,术后切口愈合较好,但在术后9个月~3年内腹壁瘢痕及其周围出现胀痛,并呈现逐渐加重趋势,38例患者中,33例患者采用手术治疗,5例患者实行期待疗法。术后病理切片证实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对患者随访3个月~4年,未出现复发。结论剖宫产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可以根据手术室、B超诊断及临床表现等方法证实,手术室治疗首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特点、诊治方法和预防措施。方法回顾分析8例剖宫产术后发生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于剖宫产术后,表现为切口瘢痕部位出现疼痛肿块并随月经周期变化,8例患者均行病灶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明确为子宫内膜异位症,随访12个月,未见复发病例。结论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可根据手术史、典型临床表现及超声检查做出诊断。手术是治疗本病的首选方法。剖宫产术中注意腹壁切口的保护是预防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高渗葡萄糖能量合剂治疗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肥胖患者,腹部伤口脂肪厚,局部无活跃的毛细血管循环,易发生脂肪液化或切口感染,难以愈合,是临床常遇难题之一。本文通过对13例发生切口脂肪液化患者使用高渗葡萄糖配合能量合剂纱条进行切口换药.收到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1997年6月~2000年5月,我院妇产科肥胖患者发生切口脂肪液化共25例,年龄24岁~48岁,平均年龄35.6岁。其中宫外孕手术7例,子宫肌瘤手术11例,旧式剖宫产手术7例。术后均常规换药,切口无红肿,无脓性分泌物。第7天拆线时只能间断拆线,切口部分裂开,观察切口颜色为暗…  相似文献   

15.
梁利云 《北方药学》2014,(7):136-136
目的:对剖宫产后腹壁切开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我院2011年5月~2013年5月20例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开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20例患者均在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开子宫内膜异位疤痕处发现肿块,多位于皮下。B超检查提示,腹壁内低回声肿块,手术治疗后,症状、体征全部消失,随诊1~3年,均未复发,所有患者病灶切除术后切口均I期愈合,术后治疗效果比较好。结论:剖宫产术与腹壁切开子宫内膜异位症有一定关系,严格掌握剖宫产的手术指标,从而减少剖宫产手术率,从根本上减少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本文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超声诊断结果进行分析与探究。方法选择我院自2014年8月至2016年4月期间收治的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64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接受超声诊断,最后对本组患者的超声诊断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本组64例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行超声诊断后,其结果显示:低回声肿块缺乏均匀性,在腹部各层均可见肿块,且形态不一,边界模糊。包膜回声不是十分明显,且部分低回声呈现为单个或多个小回声区。其肿块与月经周期存在相关性,月经前以及月经期间,肿块呈变大倾向,待月经结束后肿块呈缩小状态。结论在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断中行超声检查,优势较多,因此,该诊断方法可以作为内膜异位症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预防。方法:对2006年3月—2011年8月收治的20例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均经手术治疗,术后随访1年均未复发。结论:剖宫产术是子宫内膜异位症最主要的医源性因素,手术时应用纱布垫保护子宫周围术野,缝合子宫壁时避免缝针穿过子宫内膜层,关腹后冲洗腹壁切口,降低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陈秀红 《首都医药》2014,(12):23-24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价值。方法本组患者为我院2010年1月~2013年8月收治的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共48例,手术前患者常规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检查后随访患者手术治疗的病理结果并进行比较。结果 43例患者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为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5例误诊的患者中,2例被诊断为腹壁炎性肿块,1例被误诊为腹壁纤维瘤,2例被误诊为腹壁皮下脂肪瘤。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是诊断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有效方法,应作为诊断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主要方法在临床上加以应用。  相似文献   

19.
<正>患者,34岁。剖宫产术后4年,因切口右侧包块与切口上方包块疼痛入院。患者2年前曾因腹部包块疼痛手术切除一1.5 cm×2.0 cm包块,出院时确诊为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院外因腹部包块月经前后15 d疼痛就诊,经检查怀疑子宫内膜异位腹壁包块复发入院治疗。查体:T 36.3℃,BP 110/70 mmHg(1 mmHg=0.133 kPa)。腹部软,脐耻间正中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3年9月我院收治的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9例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所有病例入院后行病灶切除术,术中所见:7例病灶位于腹直肌前鞘,1例病灶累及腹直肌,1例病灶累及腹膜。术后行病理检查示:增生的结缔组织中可见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术后予以抗感染治疗,切口Ⅰ期愈合,治愈率为100%。术后所有患者随诊12个月,未见有复发病例。结论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表现较明确,治疗以手术为主,严格控制剖宫产术,术中注意保护腹壁切口及盆腔,可降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