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 毫秒
1.
探讨抗TCRαβ单克隆抗体联合大剂量供体骨髓细胞输注方法对同种异基因小鼠皮肤移植耐受诱导的促进作用。第 0天 ,C5 7BL/ 6 (H 2 b,B6 )小鼠尾静脉注入 2× 10 8BALB/c (H 2 d,B/c )来源的骨髓细胞 ,同时腹腔注射抗TCRαβ单克隆抗体5 0 0 μg ;第 6天进行皮肤移植 ;在不同的时间对B6小鼠进行迟发型超敏反应 (DTH )、混合淋巴细胞反应 (MLR )等耐受状态进行检测 ,并进行MLR的IL 2逆转实验、过继转移实验和嵌合状态分析以初步探讨耐受形成机制。结果显示 ,经抗TCRαβ单克隆抗体联合大剂量供体骨髓细胞输注处理的B6小鼠的供体皮肤移植物平均存活 5 0 4d ,显著长于其他各组 (P <0 0 0 1)。相对于正常对照组小鼠 ,耐受B6小鼠在DTH和MLR中均表现出显著的低反应性 (P <0 0 0 1)。IL 2逆转实验结果表明克隆无能参与了移植耐受的形成。体内、外过继转移实验均显示耐受B6小鼠脾细胞中存在抑制细胞活性。嵌合体检查结果表明在耐受B6小鼠的胸腺和脾脏中均形成了混合嵌合体 ,在皮肤移植后第 15、 30和 70天时脾脏内供体来源嵌合体水平依次为 15 86 % ,10 5 7%和 1 77% ,胸腺中依次为 8 19% ,5 72 %和 1 87% ,嵌合体水平随时间而下降。这些表明 ,抗TCRαβ单抗联合大剂量供体骨髓细胞输注可以在异基因成年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索“细胞 +环磷酰胺 (cyclophosphamide ,CP)”系统联合抗H 2 b 单克隆抗体、供体骨髓细胞输注诱导移植耐受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第 0天 ,经尾静脉给C5 7BL/ 6 (H 2 b,B6 )小鼠注入 10 8BALB/c(H 2 d,B/c)来源的脾细胞 ,第 2天 ,腹腔注射环磷酰胺 2 0 0mg/kg ,第 3、5天 ,分别经尾静脉注入抗H 2 b 单抗 ,剂量为 40 0 μg/ 0 .5ml,第 8天进行皮肤移植。皮肤移植后 1周 (第 15天 ) ,输入 2× 10 7供体BALB/c来源的骨髓细胞。观察皮肤移植物存活时间 ,并于第 30天对耐受B6小鼠作混合淋巴细胞反应 (mixedlymphocytereaction ,MLR) ,迟发型超敏反应 (delayedtypehypersensitivity ,DTH)等确定耐受的状态。并通过过继转移实验、嵌合体检查及脾细胞中细胞因子mRNA的表达情况 ,进一步探讨耐受形成的机制。结果 采用此诱导方案 ,B6小鼠对BALB/c小鼠的皮肤移植物长期存活。耐受可以被过继转移 ;耐受小鼠胸腺内的嵌合程度与耐受的维持密切相关 ;TH1型细胞因子在耐受小鼠中明显降低 ,而TH2型细胞因子明显升高。结论 “细胞 +CP”系统联合H 2 b 单克隆抗体、供体骨髓细胞输注能够诱导异基因小鼠皮肤移植耐受。耐受机制与胸腺嵌合体的存在密切相关。克隆无能 (aner gy)、抑制细胞和TH1/TH2偏移在耐受中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腺病毒介导CTLA4 -FasL基因转移联合应用供者脾细胞输注延长小鼠皮肤移植物存活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在移植的第0天,C5 7BL 6 (H 2 b,B6 )小鼠经尾静脉注射BALB c(H 2 d)小鼠脾细胞和5×10 9空斑形成单位 毫升(pfu ml)CTLA4 - FasL重组腺病毒(AdCTLA4 - FasL) ,同一天进行皮肤移植,每天观察移植物存活情况。耐受小鼠尾静脉取血,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CTLA4 FasL融合蛋白的体内表达;于第2 0天对受体小鼠进行迟发型超敏反应、单向混和淋巴细胞反应(MLR)、IL- 2逆转试验、过继转移实验和嵌合体检测等耐受状态的检测,以探讨耐受机制。结果:经尾静脉输注供体脾细胞及AdCTLA4 - FasL的B6小鼠,皮肤移植物的平均存活时间达(42 8±2 6 )天(n =6 ) ,而对照的未处理组,绿色荧光蛋白(EGFP)腺病毒处理组,重组腺病毒AdCTLA4Ig组和AdCTLA4 FasL处理组的平均存活时间为(10 .1±0 . 4 1)天(n =6 )、(10-.5±1.4 )天(n =6 )、(12 . 8±1. 1)天(n =6 )、(2 0 .0±2 .5 )天(n =6 ) ,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 <0 .-0 1) ;皮肤移植物长期存活的受体小鼠对供体抗原的低应答可以通过脾细胞被过继转移;DTH反应受到抑制、MLR活性特异性降低,且可以被外源性IL 2部分逆转。结论:供体脾细胞输注和腺病毒介导CTLA4 - F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静脉注射异基因脾细胞和抗H-2b单抗加腹腔注射环磷酰胺诱导成年B6小鼠对异基因皮肤移植物产生免疫耐受.方法经C57BL/6(H-2b,B6)小鼠尾静脉注射BALB/c小鼠(H-2d)脾细胞,2 d后腹腔注射环磷酰胺(CP),随后2次尾静脉注射抗小鼠的H-2b单克隆抗体,然后进行皮肤移植,并于耐受30d对受体B6小鼠作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ixed lymphocyte reaction,MLR)、迟发型超敏反应(delayed type hypersensitivity,DTH)等耐受状态检测.结果 BALB/c小鼠的皮肤移植物在耐受B6小鼠中存活期特异延长.MLR和DTH检验证明:B6小鼠对BALB/c小鼠的脾细胞产生特异性耐受,对无关第3者KM小鼠的脾细胞仍表现出强烈的免疫反应.结论抗MHC-Ⅰ类分子单克隆抗体可明显促进"细胞+CP"诱导的异基因皮肤移植耐受;克隆排除是诱导耐受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抗MHC—I类分子单抗促进异基因小鼠皮肤移植耐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静脉注射异基因脾细胞和抗H-2^b单抗加腹腔注射环磷酰胺诱导成年B6小鼠对异基因皮肤移植物产生免疫耐受,方法:经C57BL/6(H-2b,B6)小鼠尾静脉注射BALB/c小鼠(H-2b)脾细胞,2d腹腔注射环磷酰胺(CP),随后2次尾静脉注射抗小鼠的H-2b单克隆抗体,然后进行皮肤移植,并于耐受30d对受体B6小鼠作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ixed lymphocyte reaction MLR),迟发型超敏反应(delayed type hypersensitivity,DTH)等耐受状态检测。结果:BALB/c小鼠的皮肤移植物在耐受B6小鼠中存活期特异延长,MLR和DTH检验证明,B6小鼠对BALB/c小鼠的脾细胞产生特异性耐受,对无关第3者KM小鼠的脾细胞仍表现出强烈的免疫反应。结论:抗MHC-1类分子单克隆抗体可明显促进“细胞+CP”诱导的异基因皮肤移植耐受,克隆排除是诱导耐受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免疫球蛋白(Cytotoxic T Lymphocyte Antigen4-immunoglobulin,CTLA4-Ig)与髓腔内骨髓移植(IBM-BMT)联合应用对诱导供体小鼠皮肤移植免疫耐受的促进bd作用。方法受鼠为C57BL/6(H-2,B6)雌性小鼠,于第0天输注雄性BALB/c(2)小鼠来源的骨髓细胞(BMC),同时腹腔注射CTLA4-Ig;第6天进行皮肤移植,并于移植术后第2天再进行一次腹腔注射CTLA4-Ig,观察皮肤移植物存活时间。通过皮肤移植物的组织学分析,以及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检测耐受状态,并通过骨髓染色体分析了解BMT的植入程度。结果联合治疗组B6小鼠的皮肤移植物平均存活时间(MST)显著长于其它各组(P<0.05);MLR结果证明,联合组B6小鼠获得供体特异性耐受,在耐受小鼠骨髓中可检测到一定比例的Y染色体存在。结论 CTLA4-Ig与髓腔内骨髓移植可保证异基因的骨髓细胞形成嵌合体,显著延长了移植物存活时间,诱导免疫耐受。  相似文献   

7.
小鼠皮肤移植耐受诱导及微嵌合体检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求简便易行、安全有效、有临床应用前景的移植耐受诱导方法,研究微嵌合体的形成情况及其与移植耐受的关系。方法 雄性BALB/c 和雌性C57BL/6 小鼠作为皮肤移植的供体和受体,移植前对受体小鼠单独或联合应用5Gy(500rad ,1Gy = 100rad) 全身照射,0 .1 ml 抗淋巴细胞血清注射,3 ×107 供体骨髓细胞静脉输注,150mg/kg 体重环磷酰胺腹腔注射。应用多聚酶链式反应(PCR) 检测微嵌合体的形成。结果 单纯照射不能延长移植物的存活,也没有微嵌合体形成,而其它各实验组的皮肤移植物存活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延长,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和迟发型超敏反应也表现为供者特异性的降低,多种组织的微嵌合体检查均呈阳性。结论 采用比较温和的非照射的预处理方法,也可获得一定程度的免疫耐受,达到延长移植物存活的目的;移植前输注供体骨髓细胞能够促进微嵌合体的形成及移植物的存活。  相似文献   

8.
目的 在心脏移植手术中实施CTLA 4Ig腺病毒基因治疗并联合术后输注供体骨髓细胞 ,诱导异基因大鼠心脏移植耐受 ,并对相关机制进行研究。方法 将异基因DA大鼠的心脏移植给受体LEW大鼠 ,同时经门静脉输注供体DA的脾细胞 (SC ,3× 10 8)、CTLA 4Ig腺病毒 [( 1~ 5 )× 10 9PFU ml],第 4天由舌静脉输注DA的骨髓细胞 (BMC ,3× 10 8)。观察、记录心脏移植物的存活时间。并对皮肤移植的受体作同样处理 ,观察皮肤移植存活情况。通过MLR、IL 2逆转实验及嵌合体的测定 ,探讨耐受机理 ,并检测了CTLA 4Ig的体内表达、TH1 TH2型细胞因子的表达。结果 单用CTLA 4Ig腺病毒基因治疗 ,或CTLA 4Ig腺病毒基因治疗联合单独的供体脾细胞或骨髓细胞能不同程度地延长异基因心脏移植物的存活 ,但不能延长皮肤移植物的存活。脾细胞、CTLA 4Ig腺病毒和骨髓细胞(SC Ad BMC)处理组的心脏移植物存活时间明显超过其它各耐受诱导组 ,并且能够诱导皮肤耐受。RT PCR实验证明 ,在受体内不同的组织CTLA 4Ig基因的表达量有所不同 ,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表达下降。TH1和TH2型细胞因子的检测显示 ,耐受大鼠体内未发现这两类细胞因子的偏移现象。MLR证明耐受大鼠的免疫应答表现为供体特异性降低 ,IL 2逆转实验、嵌合体检测表明 ,该耐受可能与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索抗TCRαβ单抗诱导异基因成年小鼠皮肤移植耐受的作用。方法 经57BL/6(H-2b,B6)小鼠尾静脉注射BALB/c小鼠(H-2^d)脾细胞,2d后腹腔注射环磷胺(CP),随后两次尾静脉注射抗小鼠-TCRαβ的单克隆抗体,然后进行皮肤移植,观察皮肤存活期并对耐受小鼠的MLR,DTH等耐受状态进行了检查。结果 耐受B6小鼠获得了供体特异性皮肤移植耐受,供体皮肤移植存活时间延长,MLR和D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CTLA4 Ig重组腺病毒 (AdCTLA4 Ig)促进“脾细胞 (spleencells ,SP) 环磷酰胺 (cyclophosphamide ,CP)”系统诱导移植耐受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BALB c(H 2 d)小鼠经尾静脉注射C57BL 6(H 2 b,B6)小鼠脾细胞和AdCTLA4 Ig颗粒 ,48h后腹腔注射环磷酰胺 ,并同天进行皮肤移植 ,于耐受 2 5d时对受体小鼠进行混合淋巴细胞反应 (mixedlymphocytereaction ,MLR)、迟发型超敏反应 (delayedtypehypersensitivity ,DTH)等耐受状态的检查。结果 B6小鼠的皮肤移植物在耐受的BALB c小鼠中存活期特异延长。MLR和DTH检验证明BALB c小鼠对B6小鼠的脾细胞产生特异性耐受 ,对无关第三者ICR小鼠的脾细胞仍表现出强烈免疫应答。结论 AdCTLA4 Ig颗粒可以明显促进“细胞 环磷酰胺”诱导的异基因皮肤移植耐受 ;克隆排除和克隆无能是耐受诱导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髓腔内骨髓移植诱导异基因小鼠皮肤移植耐受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探讨髓腔内骨髓移植(IBM-BMT)对异基因小鼠皮肤移植耐受的诱导效果。受鼠为雌性C57BL/6(H-2b,B6)小鼠,于第0天接受60Coγ射线全身照射(TBI),4 h内输注雄性BALB/c(H-2d)小鼠来源的骨髓细胞(BMC),2 d后腹腔注射环磷酰胺(CTX)。通过皮肤移植、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检测耐受状态,并通过骨髓染色体分析了解BMC的植入程度。结果显示,接受IBM-BMT的B6小鼠对BALB/c小鼠的皮肤移植物平均存活时间(MST)超过300 d,显著长于其余两组(P<0.001);MLR结果证明,实验组B6小鼠获得供体特异性耐受,在耐受小鼠骨髓中可检测到一定比例的Y染色体存在。以上表明髓腔内骨髓移植可以保证异基因骨髓细胞的植入并形成混合嵌合状态,从而有效地诱导免疫耐受。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初步探讨同种异体反应性T细胞克隆清除与调节性T细胞在小鼠移植耐受中的作用。方法:雌性BALB/c小鼠与雄性C57BL/6小鼠杂交一代获得F1小鼠,不同剂量的F1小鼠脾脏细胞经眶静脉输注给新生24 h C57BL/6小鼠体内诱导耐受,成年后移植F1小鼠来源的皮肤,建立不同耐受程度的小鼠移植耐受模型;耐受小鼠脾脏细胞经CFSE标记后注射到F1小鼠体内,分析耐受小鼠来源的T细胞在体内对F1抗原的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过继转移实验分析CD4+Foxp3+调节性T细胞在移植耐受和移植排斥过程中的表达。结果:C57BL/6小鼠在新生期输注F1小鼠脾脏细胞可诱导移植耐受,耐受程度与输注的脾脏细胞剂量有关,3×107个F1小鼠脾脏细胞可诱导C57BL/76小鼠长期皮肤移植耐受,1×107个细胞诱导可使移植皮肤生存时间显著延长,但在50 d内完全排斥;体内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实验证明,长期耐受小鼠体内的同种异体反应性T细胞被完全克隆清除,但低剂量组小鼠体内仍存在一定数量的反应性T细胞;流式细胞分析发现,高剂量和低剂量组小鼠体内的CD4+Foxp3+调节性T细胞表达与初始小鼠相比没有显著差异;同种异体反应性T细胞过继转移给耐受小鼠,移植耐受的皮肤发生排斥反应,小鼠体内的调节性T细胞表达升高。结论:小鼠的移植耐受程度与小鼠体内的同种异体反应性T细胞的克隆清除程度有关,与CD4+Foxp3+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没有直接关系;调节细胞在移植排斥过程中表达升高,可能作为一种反馈机制参与耐受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胸腺内注射异基因抗原诱导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胸腺内注射异基因抗原在建立特异性移植免疫耐受中的作用.方法自供体C57BL/6小鼠脾细胞中提取的H-2抗原,注入受体Balb/c小鼠胸腺内,1w后移植供体C57BL/6小鼠皮肤及无关供体C3H小鼠皮肤.观察皮肤存活时间,同时做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培养(mixedlymphocyteculture,MLC)、细胞介导的淋巴细胞毒(cellmediatelymphocytotoxic,CML)、迟发型超敏反应(delayedtapehypersensitivity,DTH)的检测.结果实验组移植皮肤平均存活时间(mediansurvivaltimes,MST)>70d,对照组MST为12.6±1.69d,移植C3H皮肤的无关供体组MST为13.4±1.42d.耐受小鼠淋巴细胞对供体淋巴细胞刺激的反应性减弱,而对无关供体淋巴细胞的刺激呈正常反应,耐受小鼠对供体靶细胞的CML作用、DTH反应特异性降低.显示出胸腺内注射抗原诱导耐受的特异性.结论胸腺注射异基因H-2抗原可以诱导特异性皮肤移植耐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可调控表达IL 2基因的骨髓基质细胞系对异基因骨髓移植小鼠免疫功能重建的促进作用。方法 构建四环素诱导的表达小鼠IL 2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载体 ,转染包装细胞PT6 7,感染骨髓基质细胞系QXMSC1(H 2 d) ,构建可诱导表达IL 2基因的工程化骨髓基质细胞系QXM SC1tet on IL 2。受体小鼠C5 7BL 6 (H 2 b)经γ射线致死剂量照射后 ,输入供体BALB c(H 2 d)骨髓细胞1× 10 7 只 (去除T细胞 ) ,同时输注骨髓基质细胞QXMSC1tet on IL 2 5× 10 5 只。灌服多西环素 (Dox)诱导IL 2表达。于骨髓移植 (BMT)后 30d、6 0d检测小鼠脾细胞对ConA的反应强度 ,空斑形成细胞(PFC)数和迟发型超敏反应 (DTH) ,脾细胞中T辅助细胞前体频数 (HTLp)及移植后小鼠脾脏T细胞亚群CD4 + CD8+ 的比值 ,评价BMT后免疫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 成功建立四环素诱导IL 2基因表达的基因工程化骨髓基质细胞系QXMSC1tet on IL 2。异基因BMT、联合输注QXMSC1tet on IL 2能显著提高BMT小鼠脾细胞对ConA的反应 ,增加脾脏淋巴细胞HTLp及PFC数目 ,并使DTH反应增强 ,改善小鼠脾脏T细胞亚群CD4 + CD8+ 的比值。结论 共输注可调控表达IL 2基因的骨髓基质细胞可促进异基因移植小鼠免疫功能重建。  相似文献   

15.
本文用去T细胞的同种细胞及杂交一代(F_1)细胞成功地建立了新生小鼠移植耐受模型。通过耐受小鼠脾淋巴结细胞体内过继转移试验及移植物抗宿主反应试验(GVHR),对耐受的机理进行了探讨。实验结果表明,新生期诱导的移植耐受是特异性的,耐受的维持与T抑制细胞(Ts)参与的主动抑制机理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免疫抑制药物对CTLA4-FasL重组腺病毒和供者骨髓移植联合方案诱导的混合嵌合耐受的影响.方法 将BALB/c(H-2d)小鼠皮肤移植于C57BL/6(H-2b,B6)小鼠,同时经尾静脉给B6小鼠注射BALB/c小鼠骨髓细胞和腺病毒AdCTLA4-FasL,B6小鼠接受皮肤移植术后4周内每天注射环孢素A(CsA)或霉酚酸酯(MMF)或这两种药物同时注射;然后观察移植皮肤存活情况,通过流式细胞仪测定受体外周血Vβ11^+的T细胞的水平和供体来源细胞的嵌合水平,通过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了解对供体抗原的耐受状态.结果 在CTLA4-FasL重组腺病毒和供者骨髓移植联合方案诱导的混合嵌合耐受模型中,短期运用免疫抑制药物均促进早期供体骨髓细胞植入,但注射CsA或CsA与MMF联用的受体小鼠在皮肤移植后140 d时混合嵌合降低到很低水平,且单用CsA或CsA与MMF联用的受体小鼠中供体皮肤平均生存时间显著低于不用免疫抑制药物或用MMF的受体小鼠(P<0.05);皮肤移植后21 d时单用CsA或CsA与MMF联用的受体小鼠Vβ11^+的T细胞水平显著高于不用免疫抑制药物或用MMF的受体小鼠(P<0.05);皮肤移植后150 d时单用CsA或CsA与MMF联用的受体小鼠脾细胞未显示对同种抗原特异性耐受.结论 CsA或含CsA的免疫抑制方案对CTLA4-FasL重组腺病毒和供者骨髓移植联合方案诱导的混合嵌合耐受有抑制作用,其机理可能与早期外周供体特异性T细胞删除减少有关;而MMF与该嵌合耐受方案兼容.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同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诱导器官移植免疫耐受的可行性。建立小鼠异基因皮肤移植模型,术后2周给予FK506腹腔注射,3周起行全身照射及同基因骨髓移植,观察记录小鼠和移植物存活情况,以流式细胞检测受体GFP嵌合表达,混合淋巴细胞反应、迟发型超敏反应检测诱导耐受的特异性和效能。实验组小鼠移植物存活时间达(29.14±4.92)d,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GFP在BMT后4周、6周嵌合程度达到82%、91%;实验组MLR、DTH结果与对照组差异显著,提示诱导耐受具有高度特异性和高效性。同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可以有效诱导小鼠皮肤移植的免疫耐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供体脾脏中的T细胞在同种异基因小鼠皮肤移植耐受诱导中的作用。方法:在“细胞后环磷酰胺”方法的基础上输注供体脾细胞或去除T细胞的供体脾细胞,然后进行皮肤移植。观察皮肤存活情况并探讨耐受形成机制。结果:脾细胞输注后供体皮肤存活明显延长,而去除T细胞后皮肤存活不能被延长。克隆不应答、抑制细胞和嵌合体的形成等机制都参与了耐受形成。结论:供体脾脏中的T细胞在同种异基因小鼠皮肤移植耐受诱导中具有重要作用,它可能和宿主中克隆不应答的发生、抑制细胞的产生或活化及嵌合体的维持有关。  相似文献   

19.
探讨转染IL 3和IL 6基因的骨髓基质细胞系QXMSC1对异基因骨髓移植 (BMT )小鼠免疫功能重建的促进作用。用逆转录病毒载体将小鼠IL 3和IL 6基因转染到骨髓基质细胞系QXMSC1(H 2 d) ,分别建立基质细胞系QXMSC1IL 3、QXMSC1IL 6及QXMSC1IL 3/IL 6 ,供体BALB/c(H 2 d)小鼠骨髓去除T细胞 ,致死量照射 (9 0Gy)受体小鼠C5 7BL/ 6 (H 2 b)后 ,输入供体骨髓细胞 (1× 10 5/只 )的同时输入基质细胞QXMSC1IL 3/IL 6 (5× 10 5/只 )。在骨髓移植后 30d、 6 0d ,检测BMT小鼠脾细胞对LPS、ConA的反应强度、脾细胞中辅助性T淋巴细胞前体频数 (HTLp )、杀伤性T淋巴细胞前体频数 (CTLp )、抗体生成细胞 (PFC )的能力及对迟发型超敏反应 (DTH )的能力来评价BMT后免疫功能的恢复情况。异基因BMT并输入基质细胞系QXMSC1IL 3/IL 6可明显增强BMT后淋巴细胞对LPS、ConA反应强度 ,小鼠对异基因小鼠脾细胞DTH反应增强 ,脾淋巴细胞HTLp、CTLp及PFC数明显增加。基质细胞QXMSC1可作为有效的基因载体明显促进异基因骨髓移植小鼠免疫功能重建。联合转入IL 3和IL 6对BMT后免疫功能的恢复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20.
肝脾细胞输注在异种移植中的耐受诱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肝脾细胞输注诱导异种胰岛移植的免疫耐受性。方法 :采用STZ制备BALB C小鼠糖尿病模型 ,经尾静脉注射供体猪肝细胞和 或脾细胞 3次后 ,腹腔内注射法进行猪胰腺细胞移植。测定血糖浓度变化 ,观察小鼠移植物有功能存活时间。选择常规方法测定小鼠移植后NK细胞活性变化 ,T细胞亚群和B细胞体外抗体形成实验。结果 :肝脾细胞联合胰岛移植组血糖在移植后 2 0d内均处于较低水平 ,并与同期其他各实验组的血糖有明显差异 (P <0 0 5 )。于 35~ 4 5d内出现移植物功能丧失。NK细胞杀伤活性移植后肝脾细胞联合胰岛移植组没有明显变化 (P >0 0 5 )。其他各实验组的NK细胞杀伤活性均明显升高 (P<0 0 5 ) ,T细胞亚群亦与NK细胞杀伤活性一样出现同样变化。脾脏B细胞体外溶血功能均增强 (P<0 0 5 )。结论 :少量多次供体肝细胞和脾细胞提前输注可以诱导异种胰岛细胞移植的免疫耐受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