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目的:用2种方法,探讨食管癌术后用鼻肠营养管行肠内营养的治疗价值.方法:将162例食管癌患者随机分成肠内营养组和肠外营养组,肠内营养组经鼻肠营养管输入瑞素及流汁,肠外营养组经中心静脉输入"全合一",测定患者手术前后体重变化,观察肛门排气时间.结果:患者术后体重均下降,但肠外营养组比肠内组下降明显.肠内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提前.结论:经鼻肠营养管行肠内营养能促进胃肠功能恢复,改善机体营养状况,营养支持费用低.  相似文献   

2.
尹光政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22):5401-5402
目的 观察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严重腹部创伤术后患者营养状态及肠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45例严重腹部外伤患者随机分为2组:早期肠内营养(EEN)组23例,延迟肠内营养(delayed EN)组22例.均术中空肠造瘘,EEN组术后24 h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delayed EN组术后接受常规输液,72 h后转为肠内营养支持.两组营养支持均等热量、等氮量.分别于营养支持前、中、后检测两组营养状况指标、免疫指标及肠黏膜通透性.结果 23例EEN组患者术后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出现.营养状况指标、免疫指标及肠黏膜通透性均显著优于delayed EN组.结论 严重腹部外伤术后早期给予肠内营养支持较延迟肠内营养支持安全有效、有利于胃肠功能的恢复,对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早期肠内营养在上消化道手术后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在上消化道手术后的应用效果,并与其他营养支持方式的效果进行比较.方法:通过对我院近3年间共132例上消化道术后患者按不同的营养支持方式分为肠内营养组和肠外营养组,根据术后测定血清白蛋白、球蛋白指标,体重、肝转氨酶指标,淋巴细胞分数,进行统计学分析,明确给予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是否安全且较肠外营养具有优势.结果:通过对共132例术后患者各项指标的统计学分析证实了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更有利于术后患者营养状况改善,缩短术后康复周期,并发症发生率较肠外营养支持途径明显减低.结论:上消化道手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是可行的、安全的,有助于患者术后营养状态的改善,相对于术后肠外营养支持更加符合人体生理,有利于保护肠道黏膜屏障,减少了术后肠源性感染的发生,降低了术后肝功能异常等肠外营养的常见并发症,具有明显优势,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方法 将52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患者分为肠内营养支持组(26例)和肠外营养支持组(26例).肠内营养支持组:手术中同时放置空肠造瘘管,术后早期(第2天)即开始应用肠内营养支持(EN),连续7~10 d.可经口进食后,逐渐减少肠内营养液输入量.肠外营养支持组:于术后第1天开始行肠外营养支持(TPN),TPN液均经中心静脉导管输入,连续7~10 d.开始经口进食后,肠外营养液逐渐减量.结果 病人大多能耐受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肠内营养支持组病人体重恢复与肠外营养支持组基本相当;肛门排气时间及排便时间明显少于肠外营养支持组;术后住院天数、营养支持费用明显少于肠外营养支持组.结论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给予肠内营养支持,符合生理状态,能显著缩短住院时间,减少营养支持费用.  相似文献   

5.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的营养支持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从临床角度分析壶腹部周围癌患者采用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的差别,评价肠内营养的作用。方法:在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后的患者中,通过20例肠内营养组和15例肠外营养组之间的平均住院日、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平均费用等的比较分析,比较两组间的差异。结果:术后平均住院日肠内营养组明显少于肠外营养组(P<0.01),平均费用亦是肠内营养组少于肠外营养组。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应是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后的首选营养支持方案。  相似文献   

6.
姜伶俐 《上海护理》2009,9(2):49-50
肝移植患者术前均存在营养不良,移植手术的实施又必然会加重这一情况,故营养支持对肝移植术后恢复有着重要的价值。既往主要采用肠外营养,但是近来肠内营养在肝移植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积极的营养支持有助于改善肝移植术后氮平衡,减少ICU停留时间,减少医疗消费,减少移植后感染的发生。我院自近年来对移植患者,术中放置空肠营养管,术后24h后,开始给予肠内营养,这对维持和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及肠黏膜屏障功能,促进肠功能恢复,减少感染均具良好作用。  相似文献   

7.
老年胃癌患者多数于术前即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手术打击可导致机体分解代谢的增加,使机体出现负氮平衡,明显影响老年胃癌患者术后的恢复,尤其行全胃坷除术后,经口进食营养有限,因此胃癌术后营养支持是重要的治疗措施。临床营养支持分为肠内和肠外两种,肠内营养具有改善门静脉系统循环,改进空肠功能,增进肠蠕动,促进肠道激素与免疫球蛋白的释放,利于肠粘膜的渗透性,维护肠粘膜屏障功能,减少多脏器功能障碍的发生。同样情况下肠内营养患者体重增加和氮潴留优于静脉营养患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肠外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肝移植术后的临床应用效果及其注意事项。方法:对11例次肝移植(其中有1例再次肝移植)术后实施肠外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的总结分析。认为:术后1-3天采取全肠外营养治疗,并辅以人血白蛋白、血浆:术后第4天开始肠内营养结合肠外营养。术后8-10天逐渐过渡到全肠内营养,术后14—21天完全经口进食,并常规使用重组人生长激素5-7天,严格遵从肠外肠内营养支持原则及落实护理措施。定时监测血糖、电解质、肝、肾功能和伤口愈合情况。结果:除1例患者术后第15天于ICU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外,余下10例患者均恢复顺利。结论:适当的营养支持及护理有利于肝移植术后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31例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营养疗法是现代外科治疗的一种重要手段,研究表明,术后早期肠内营养较肠外营养有更多优点。胃癌患者术前由于消化道受损,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水电解质紊乱,术后由于禁食、持续胃肠减压,更易引起电解质的丢失及营养缺乏。因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不仅提供人体全部营养需要和补充自然饮食及肠外营养支持的不足,还能有效地维护肠道黏膜的完整性,降低肠源性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治愈率,缩短病程。2005年1月~2007年12月,我院对31例胃癌术后患者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现将护理经验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闫文举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31):7639-7639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可行性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将食管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完全胃肠外营养支持组(TPN39例)和肠内营养支持组(EN39例)。TPN组术后行标准全胃肠外营养支持7d,EN组在术后第1天始经鼻肠管输入肠内营养夜。两组提供的热量和氮量基本相同。记录术后并发症、住院天数、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和营养支持花费情况,术后第1天及第8天监测总蛋白、白蛋白。结果两组患者无死亡、吻合口瘘等严重并发症,EN组肠功能恢复早于TPN,节约营养支持费用(P〈0.05),两种方法营养支持疗效相近。结论食管癌术后早期EN的营养支持与TPN基本相同,肠功能恢复早,且操作方便和营养花费少。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护理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对2006年8月~2007年12月56例胃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为早期肠内营养组和对照组为肠外营养组。早期肠内营养组早期(术后24h)给予肠内营养;肠外营养支持组术后每日行完全肠外营养支持直到经口进食。从排气时间、进食后不良反应及术后并发症方面进行比较,观察肠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早期肠内营养组患者术后停止静脉输液时间提前且肛门排气时间缩短、治疗费用降低,术后营养指标早期肠内营养组均较肠外营养组改善明显,2组术后并发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方法,不但有利于患者术后器官功能的康复、减少住院时间与治疗静用,而且可以明显政善术后营兼状况及提高机体免疫能力。  相似文献   

12.
食管贲门癌术后肠内营养应用2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食管癌患者发病率高,和贲门癌术后处理类似,有学者指出肠道营养尽可能早期应用。食管癌早期营养支持成为术后生存质量的保证,同时减少了某些严重并发症。肠内营养较肠外营养有着明显的优点,我们对照研究20例肠内营养和21例肠外应营养病人,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食管贲门癌术后早期经鼻肠管行空肠内营养的护理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4  
经肠营养是营养支持的主要途径之一,较肠外营养有其独特之处。回顾性分析了50例食管贲门癌术后早期经鼻肠管行空肠内营养的护理,认为术前正确留置鼻肠管、术后加强护理及并发症的观察是患按期完成肠内营养的基石,并从中论证了食管贲门癌术后早期开展肠内营养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2种营养方式的疗效比较,探讨胃癌术后应用鼻肠管进行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价值,并总结护理方法与体会。方法将近期60例胃癌术后患者随机分成肠内营养组(EN组)和肠外营养组(PN组),每组30人,EN组接受能全力肠内营养方式,PH组采用周围静脉营养方式,测定术后第7天体重,临床观察肛门恢复排气、排便时间,术后并发症和营养支持的费用。结果术后患者体重均有下降,EN组下降明显小于PN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肛门恢复排气、排便时间明显提前,有统计学意义函〈0.01).结论肠内营养支持能促进胃肠功能恢复,改善营养状态,并且安全可行,营养支持费用仅为肠外营养的1/3。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为了食管癌术后病人寻求一种能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提高治愈,促进病人早日康复的最佳营养支持方法。方法 将109例食管癌病人采用回顾性分组法分为第1组(N=35),第2组(N=36),第三组(N=38),对三组病人不同的营养支持进行观察并比较并发症发生和痊愈情况。结果 第三组采用经鼻留置空肠营养管早期肠内营养的食管癌术后病人均于术后10天内痊愈出院,无并发症发生,早于肠外营养或空肠造瘘术肠内营养5-10天。结论 食管癌手术病人经鼻留置空肠营养管早期肠内营养,充分的营养供给,是避免术后并发症发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的保障。  相似文献   

16.
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观察和护理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可行性、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食管癌患者30例,随机分为早期肠内营养组和传统的完全胃肠外营养组,每组15例。肠内营养组为术中给患者置入鼻肠管,术后24~48h经鼻肠管道通过输液泵滴注(百普力)营养液,5~7d后过渡到全肠内营养。肠外营养组为传统治疗方法,术后待肠蠕动恢复肛门排气后给肠内营养。观察两种方法患者生命体征、胃肠道功能恢复及不良反应。结果肠内营养组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较肠外营养组提前10~14h,输液量明显减少.缩短了住院日,减少了相关并发症。结论食道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维持机体的正常代谢功能、减少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 总结1例Ⅰ型短肠综合征伴肌少症患者行家庭肠内营养的护理体会。方法 患者住院期间给予肠外联合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病情平稳切耐受全肠内营养支持后出院行家庭肠内营养支持(Home enteral nutrition,HEN)。出院前,为患者进行个体化宣教并制定量化的运动处方,在HEN期间,动态监测患者营养状况并及时调整营养方案,对患者进行规范化护理随访并及时处理相关并发症,使患者顺利完成HEN治疗。结果 经过近3个月的HEN治疗,患者营养状况明显好转,肌少症相关指标也得到明显改善,一般状况良好,经评估后符合造口还纳术指征,再次入院行造口还纳术,术后恢复肠道连续性,顺利出院。小结 此例患者为短肠综合征伴肌少症,肠内营养支持结合运动十分重要。HEN专业团队指导及患者较高依从性是顺利、安全、有效实施HEN治疗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8.
总结了53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围手术期营养护理,包括营养方法;术前饮食护理、肠内营养护理、肠外营养护理;术后肠外营养护理、肠内营养护理。认为加强原发性肝癌患者的围手术期营养护理,能纠正术前营养不良,可提高机体免疫力和对手术的耐受性,及时发现营养支持是否有效及相关并发症,减少营养支持的不良反应,为营养支持提供了安全保障,有利于肝癌患者术后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9.
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用于食管癌术后早期患者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用于食管癌术后早期患者的效果.方法 78例食管癌术后早期患者,按入院日期单双号分为肠内营养组和肠外营养组,通过检测两组营养指标、免疫指标的变化,以及消化道症状的表现、并发症、住院费用等,对两种营养方式进行比较.结果 早期肠内营养组营养指标优于肠外营养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费用显著减少.结论 食管癌术后营养支持可用肠内营养.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食管癌病人围手术期营养支持的临床疗效以及肠内肠外营养方式的优缺点。方法:将40例食管癌病人随机分为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组)和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组)两组,每组20例。围术期给予等热量等氮量的营养支持,术前进行7天营养支持,术后3-10天经不同途径进行营养支持。结果:术后10天,PN组血清转铁蛋白(TF),前白蛋白(prealb)视黄醇结合蛋白(FN)水平显著高于EN组(P(0.01),而EN组肠功能恢复早干PN组,住院时间和营养费用少于PN组。结论:营养不良的食管癌患者,围术期营养支持能改善病人营养状况,PN优于EN。而EN有利于肠功能恢复、可减少营养费用和住院日及增强免疫功能,减少肠源性感染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