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灌注压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病人(GCS≤8分)脑灌注压(CPP)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我院1998年1月-1999年12月收治的50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均行脑室穿刺进行颅内监护。按CPP值将病人分为三组:A组CPP>70mmHg,B组CPP60-70mmHg,C组CPP<60mmHg。比较各组死亡率及恢复良好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组29例,死亡2例(6.9%),良好11例(37.9%);B组6例,死亡5例(31.3%),良好3例(18.8%);C组5例,死亡4例(80%)。各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病人CPP应维持在70mmHg以上,以保证脑组织血液灌注,从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
急性颅脑损伤后精氨酸加压素动态变化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急性颅脑损伤后血浆中精氨酸加压素(arginine vasopressin,AVP)的动态变化,探讨AVP与急性颅脑损伤后继发性脑水肿及其预后的关系。方法用放射免疫法检测45例急性颅脑损伤住院患者伤后12h、伤后3,5d血浆中AVP含量,并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本组45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伤后早期(12h内)血浆AVP含量随着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下降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颅脑损伤越严重,AVP升高越明显,脑水肿程度越重,脑水肿高峰持续时问越长(P〈0.01)。颅脑损伤早期血浆AVP含量与脑水肿严重程度(r=0.731,P〈0.01)和脑水肿高峰持续时问(r=0.776,P〈0.01)呈正相关。此外,不同GOS组之问AVP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其中预后不良组血浆AVP水平在伤后5d持续升高,而且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急性颅脑损伤后血浆中AVP的动态变化与急性颅脑损伤预后密切相关,AVP参与了颅脑损伤后继发性脑水肿形成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特重型颅脑损伤后早期气管切开对防治肺部感染的影响。方法:选择特重型颅脑损伤(GCS3~5分)患者57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入院后即行气管切开术,对照组27例在患者出现肺部感染后行气管切开术。气管切开后行气道综合管理。结果:38例出现肺部感染,其中治疗组12例,10例感染得到控制,控制感染时间5~10d,平均7d。对照组26例,9例感染得到控制,控制感染时间11—20d,平均17.5d。早期气管切开肺部感染率、控制感染平均时间和感染控制率均明显优于未行早期气管切开者(P〈0.01)。结论:早期气管切开能有效防治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并发肺部感染。  相似文献   

4.
特重型颅脑损伤(GCS3~5分)是目前颅脑损伤治疗中的重点和难点,病死率极高,尤其是GCS3分的颅脑损伤患者病死率几乎高达100%。为探讨亚低温治疗对特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我院2001年2月-2006年2月对63例符合入选条件的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亚低温组和对照组进行对照研究,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纳洛酮治疗重症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 探讨早期应用纳洛酮对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 8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纳洛酮组 (n =44例 )和对照组 (n=42例 ) ,观察治疗患者生命体征、GCS评分、意识觉醒恢复时间、呼衰纠正时间 ,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纳洛酮组和对照组病死率分别为13 .6% ( 6/ 44 )和 2 3 .8% ( 10 / 42 ) ,两组之间GCS评分于用药第 5天出现明显差异 (P <0 .0 5 ) ,纳洛酮组觉醒时间及呼衰纠正时间明显缩短 ,与对照组相比有差异 (P <0 .0 5 )。结论 早期运用纳洛酮可以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死亡率 ,缩短呼衰纠正时间 ,明显提高患者的GCS评分。  相似文献   

6.
高原地区ARDS/MODS早期诊断治疗的经验体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高原地区ARDS/MODS(H-ARDS/MODS)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将过去14年入住我院ICU的170例H-ARDS/MODS病例按建立诊断标准的时间分为建标前组(A组,1994-01~1999-12,n=85)、建标后组(B组,2000-01~2007-12,n=85)。两组均按H-ARDS/MODS标准对比分析多器官功能指标的变化及其对结局的影响。结果:两组在原发病因、年龄、病情基础、APACHE评分大体均衡条件下,A组发病至入ICU时间、上机时间明显晚于B组(P〈0.01)。A组多脏器损伤评分为13.6分,死亡27例,病死率为31.8%;B组多脏器损伤评分为11.9分;死亡14例,病死率为16.5%。结论:以H-MODS评分诊断为依据,准确把握早期诊断治疗的切入点进行早期机械通气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白质损伤早产儿颅脑超声的动态变化。方法观察组为脑白质损伤早产儿35例,对照组为健康早产儿36例。分别于生后第1天,第7天,第14天行颅脑超声检查,数据经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比较两组差别。结果观察组第1天颅脑超声异常率97%.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第7天颅脑超声异常率86%,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1),观察组第14天颅脑超声异常率83%,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颅脑超声可作为早产儿脑白质损伤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硫酸镁对急性颅脑损伤一氧化氮合成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硫酸镁对急性颅脑损伤脑组织一氧化氮合成酶(Nitric oxide syantrase,NOS)活性的影响,探讨镁离子对急性颅脑损伤的治疗作用及机理。方法:建立大鼠脑外伤模型,采用化学定量法对大鼠脑外伤后脑组织中NOS含量进行检测,结果:大鼠脑皮质中的NOS活性在 后30min较对照组升高(P<0.05),2h后较对照组升高非常显著(P<0.01),6h开始下降,24h降至基础水平,硫酸镁治疗组在伤后2h,6h,NOS活性较损伤组明显降低(P<0.01,P<0.05),结论:颅脑损伤后,受损脑组织中NOS活性升,以酸镁可通过抑制损伤后NOS活性,起到保护创伤神经元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急诊手术救治高海拔地区重型颅脑损伤4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高海拔地区重型颅脑损伤的急诊手术救治方案。方法本组40例,GCS均〈8分,均进行手术治疗。行开颅手术清赊血肿、挫灭脑组织清除、内减压、去骨瓣减压。结果恢复良好20例(50.0%);轻度残疾9例(22.5%);重度残疾6例(15.0%);植物生存2例(5.0%);死亡3例(7.5%)。结论对于高海拔地区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救治,应争分夺秒,有手术指征的急诊手术,显微手术尽可能的减少副损伤。另外,术后的观察、药物治疗,调整给氧方式、早期高压氧治疗也十分重要,可以减少二次脑损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一氧化碳中毒血丙二醛和超氧化物歧化酶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江 《人民军医》2006,49(11):648-649
目的:观察急性一氧化碳中毒(ACOP)病人血中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变化。方法:按照病人入院时中毒程度分为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另设健康对照组。入院第1、3、5天检测病人静脉血。结果:入院第1、3天,中度组和重度组血液MDA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SOD水平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第5天,中度组MDA、SOD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而重度组血液MDA水平仍高于对照组(P<0.05),血液SOD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轻度组与健康组比较,除入院第1天血液SOD差异非常显著(P<0.01)外,其余差异均不显著。结论:ACOP病人血液MDA水平升高、SOD水平降低,与中毒程度及组织损伤的病理过程一致,提示ACOP的损伤作用与氧自由基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早期不同营养支持的合理性及临床意义。方法将重度颅脑损伤术后的患者(GCS〈8分)随机分为A组(早期肠外营养组PN)、B组(早期肠内营养组EN)、C组(肠外肠内序贯营养支持),每组34例。术后36~72h给予相同营养支持,观察各组营养状态的变化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和预后死亡率。结果①营养评价A、C组比B组好,C组、B组差异显著(P〈0.05)。C组并发症少于B组(P〈0.05)。②C组的预后优于其它两组,C组的病死率最低(P〈0.05)。结论重度颅脑损伤术后患者早期全肠道外营养1周后过渡到肠内营养是比较合理的,这对预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大鼠颅脑损伤后Survivin蛋白表达和Caspase-3活性变化的规律和意义。方法:4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6)与损伤组(n=36)。采用自由落体法建立大鼠颅脑损伤模型,分别于伤后不同时间点,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Survivin和Caspase-3蛋白表达变化,利用分光光度法测定Caspase-3活性变化,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神经细胞凋亡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Caspase-3活性、细胞凋亡率及Caspase-3、Survivin蛋白表达在大鼠脑损伤后均显著升高(P〈0.01)。通过相关性分析,大鼠脑损伤后脑组织Caspase-3的活性与细胞凋亡率具有正相关性(P〈0.01),而和Survivin表达具有负相关性(P〈0.01)。结论:大鼠颅脑损伤后,Survivin表达增加可下调Caspase-3的活性,减少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联用高压氧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进行探讨与分析。方法收治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抽取96例进行分析,所有患者均实施骨瓣减压和颅内血肿清除术。在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的基础上依照随机数字表的方式给予其中48例术后常规治疗(比较组),另48例患者术后联用高压氧治疗(评价组),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GCS评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进行观察与对比。结果经过相应治疗,在总有效率上,评价组为95.8%(46/48),比较组为83.3%(40/48),对比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治疗前的GCS评分上差异不显著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经过相应治疗,评价组要显著高于比较组,对比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于实施开颅术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来说,术后联用高压氧治疗可起到显著效果,可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4.
不同气压下氧疗法联合治疗重型颅脑损伤137例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 探讨不同气压下氧疗法联合应用对有合并症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197例有合并症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联合氧疗法组(A组)137例和常规高压氧(HBO)治疗组(B组)60例,分别采用早期常压下面罩或吸氧头罩吸纯氧+HBO联合疗法和常规HBO疗法两种方案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观察患者对治疗的反应和适应性。结果 A组治疗效果、治愈率明显优于B组(P〈0.01),开始治疗的时间也明显早于B组,而越早治疗治愈率越高。治疗后两组血氧饱和度均明显提高,心律失常好转,差异无显著性(P〉0.05);HBO治疗时心率、血压、呼吸的变化与常压氧治疗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对有合并症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采用不同气压下氧疗法联合治疗,是既有效又安全的治疗方案,可明显提高治愈率和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5.
亚低温对重型颅脑伤患者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IL-6、IL-8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符合条件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3~8分]共23例,于伤后24h内行亚低温治疗,控制直肠温度33~35℃,持续5d;对照组20例(GCS3~8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监测两组患者外周血清TNF-α、IL-1β、IL-6、IL-8在伤后第1,2,3,4天的动态变化。结果 亚低温治疗组患者血清TNF-α、IL-1β、IL-6、IL-8浓度较常规治疗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 亚低温通过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中细胞因子的水平,减少了患者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但炜  唐文渊 《创伤外科杂志》2003,5(2):159-160,127
目的:通过定量脑电图监测,探讨急性重型脑伤纳洛酮治疗不同给药方式对脑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受伤后12小时内入院的急性脑损伤58例,按伤情轻重分为GCS3-5分、GCS6-8分组。选用不同剂量、不同给药方式:2mg或4mg静推(A或B组),4.8mg/d或0.3mg(kg.d)持续静滴(C或D组),用定量脑电图监测,观察用药前、用药后10、30分钟、1、2、4小时脑电总功率值的变化。结果:GCS6-8分组:A组或B组纳洛酮用药10分钟后总功率值明显高于用药前(P<0.01),2小时后明显下降;C、D组用药后1小时或30分钟后总功率值明显高于用药前,明呈持续性升高,多数时段P<0.01。GCS3-5分组,纳洛酮用药后总功率值增加与用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重型脑伤急性期纳洛酮治疗宜选用首剂负荷量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早期切痂对放烧复合伤大鼠存活以及创面愈合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60Coγ射线全身照射5Gy,而后用5kW溴钨灯光辐射致10% Ⅲ度烧伤。治疗给予抗休克、抗感染,伤后24h进行早期切痂缝合或保痂等治疗,观察60d存活率、创面愈合时间以及体重变化等。结果 早期切痂缝合组60d存活率达78%,创面无感染、愈合好,体重恢复快;明显高于不切痂组的40%(P<0.05),更高于切痂不缝合组的15%(P<0.01)和对照组的10%(P<0.01)。结论 早期切痂缝合术在本伤情下是有效的,也是可行的,手术时机以伤后24-48h为宜。  相似文献   

18.
目的回顾性研究动脉血乳酸清除率与急性生理及慢性健康(APACHEⅡ)评分在感染性休克治疗中的预测价值。j芎法采集人住ICU的62例感染性休克患者治疗前动脉血乳酸,进行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APACHEⅡ)评分,计算24h动脉血乳酸清除率,并根据28d病程转归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两组间动脉血乳酸、24h动脉血乳酸清除率和APACHEⅡ的差异。结果动脉血乳酸水平存活组明显低于死亡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死亡组患者A—PACHEⅡ评分明显高于存活组,而24h动脉血乳酸清除率明显低于存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24h动脉血乳酸清除率结合APACHEⅡ评分系统进行综合判断可作为感染性休克评价疗效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
急性重型颅脑损伤8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本组80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按GCS记分进行分型,并以GCS<8分为重型标准,对诊断,手术及非手术治疗,死亡率和致残率进行分析。结果:GCS6-8分重型颅脑损伤的死亡率在25%以上,GCS3-5分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死亡率占60%以上,生存率亦差。  相似文献   

20.
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脑脊液乳酸及酸碱平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亚低温治疗过程中的脑脊液PO2 、PCO2 、pH值、乳酸水平及动脉血pH值进行监测分析 ,探讨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脑脊液酸碱平衡的影响。方法 收集 4 2例重型颅脑伤 (GCS≤ 8分 )患者 ,平均年龄 4 1 .7岁。亚低温组于伤后 1 2小时内实施亚低温治疗 (32~ 34℃ ) ,时程 3~ 5天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两组均于降温前、降温 2 4、4 8、72小时各时段测定脑脊液PO2 、PCO2 、pH值、乳酸水平及动脉血pH值 ,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脑温及体温的变化对血pH值影响不大。血pH值大致波动在正常范围 ,而脑脊液pH值始终低于正常。各时段的脑脊液pH值均明显低于血pH值 (P <0 .0 5 )。亚低温组和对照组在降温前时段 ,脑脊液PO2 、PCO2 、乳酸水平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降温 2 4、4 8、72小时时段 ,亚低温组脑脊液PO2 、PCO2 、乳酸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亚低温治疗在降低重型颅脑损伤 (GCS≤ 8分 )患者脑脊液PO2 的同时 ,也降低了脑脊液PCO2 、乳酸水平 ,但不能改善脑脊液的低pH值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