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中医药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中医药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中药的毒性问题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由于人们对中药毒性缺乏科学认识,使中药的应用与发展受到了一定影响。如何正确对待中药的毒性,去弊兴利,弘扬发展中医药事业,是值得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
浅议中药的毒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志恒 《时珍国医国药》2007,18(8):2034-2035
现代关于服用中药导致中毒的报道不时见到,从而有否定中药的趋势,特别在国外,中药受到排斥。如何认识中药的毒性及合理使用,是我们当前需解决的问题。中药是古人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而总结出来的,“药食同源”,大部分中药的安全性已是毋庸置疑的,但我们也承认部分中药的确有毒性。古人对中药的毒性也有认识。《淮南子》记载,神农氏“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神农本草经》中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并指出下品多毒,不可久服。隋代《诸病源候论》提到:“凡药物云有毒及大毒者,皆能变乱,于人为…  相似文献   

3.
在回归大自然的浪潮中,中药以其疗效独特、副作用小而深受人们依赖信任,在临床上防病治病中中药越来越广泛得到世界各国重视和应用.但近年来国际上出现中药严重不良反应报道日渐增多,导致许多疗效确切的中药被国外医药界封杀,主要原因是缺乏正确应用并降低中药毒性方法,本文剖析降低中药毒性的方法,为临床减少不良反应提供合理途径.  相似文献   

4.
对中药毒性认识的演变进行了分析总结,认为对毒的含义先后有指中药的统称、药之偏性、作用之强弱、不良反应等,其中,指不良反应属狭义之毒性,其他属广义之毒性。认为影响中药毒性的因素主要包括中药自身因素、炮制、配伍、剂量、剂型、煎服法等临床应用因素和环境因素。认为使用有毒中药应切实遵循以下几条基本原则:即正确辨证,科学使用;合理配伍,注意用法用量及剂型;依法炮制,减低毒性;充分重视现代药理学研究等。  相似文献   

5.
浅议中药毒性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卿  李嫣 《中医药信息》2006,23(6):29-31
中医药古籍早已对中药毒性有了记载,其实中药有毒、无毒以及毒性强弱都是相对的,中药毒性受到品种因素、炮制因素、配合因素、剂量因素以及剂型煎服法等因素的影响,在工作和研究中正确对待、合理使用,有助于提高其疗效,减少其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6.
浅议中药的毒性及毒理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当前 ,中药的毒性、安全性检测已成为中药研究的又一热点 ,即如何准确、快速、高效地评价中药复方及其组成药物是否有毒 ,如何确定中药有毒成分、有毒部位及其含量和作用机理 ,已成为毒理研究工作的重点。1 有毒中药的概念有毒中药可分为广义和狭义的两种。广义的是泛指一切中药的作用或偏性。狭义的则指进入人体后能损害机体的组织器官 ,扰乱或破坏机体正常生理功能 ,使机体产生病理变化甚至危及生命的中药。历代本草及现代国家药典将部分药物标明“大毒”、“有毒”、“小毒”,而对一般的不注明是否有毒 ,即是根据狭义的中药毒性而限定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理性的认识中药毒性,合理的应用毒性中药,减少中药的毒副作用,提高中药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正确认识中药毒性合理应用毒性中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药的毒性是目前国内外关注的热门话题,也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主要壁垒。诸如重金属,含马兜铃酸的关木通、木防己、龙胆泻肝丸、小柴胡等。由于不辨证使用或用量过大或长期使用出现了问题,责之于该药,在某些国家和地区闹得沸沸扬扬,笔者认为,这是不公正和不科学的。 目前,对中药毒性的认识有两个误区:一是对有毒中药谈虎色变,加以否定,不敢使用,导致非用有毒中药不可的一些疑难重症治不了,使临床疗效下降。另一种认为中药无毒性,随便滥用。俗话说,“是药三分毒”,就连我们日常吃喝的肉、菜、米、面、茶等食品和饮料都是有寒热温凉之别的。只有因人、因地、因体质、因证选用毒性中药,才能有益于健康。  相似文献   

9.
毒性是中药的基本特性。毒性中药虽然有毒,只要按照传统的中医理论,以证立法,以法设方,以方遣药,考虑到证型、配伍、剂量、剂型、煎煮、炮制、体质等因素,完全可以减少或避免毒性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有关中药的毒性反应和副作用的报道日益增多,引起了中医临床和科研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中药的毒副作用根源于中药的毒性,本文循流溯源,就中药毒性的含义、全面认识、确定因素以及临床实践如何避免毒副作用、化害为利浅述如下。1中药毒性的含义1.1毒性即药物的偏性在古代医药文献中,对药物毒性的认识,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毒性认为,药物之所以能祛邪疗疾,是因其具有某种偏性,这种偏性就是它的“毒性”。凡药均有寒热温凉之偏性,“毒”即药,药即“毒”,“毒药”即为药物的总称。1.2毒性指药物的毒副作用凡有毒的药物,大都性质强烈,对…  相似文献   

11.
中药毒性探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苗彦霞  张惠云 《陕西中医》2005,26(10):1097-1098
毒性作为药性理论之一,目前并无统一的认识。本文回顾了历代对中药毒性的论述,将历代医家对毒性内涵的认识归纳为三种,在此基础上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并对中药毒性的分级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中医已经越来越被研究者所重视,由于其复杂的构成以及特殊的疗效,人们对其持有神秘的态度,所以很有必要对其毒性进行分析。毒性很大部分决定了重要的药效,只有认识这点才能更好的运用中药。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医药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有着辉煌的成就,是个巨大的宝库,而传统毒性中药又是该宝库中的一块瑰宝。鉴此我们应当继承发扬毒性中药的治病优势,并加强其毒理学等方面的研究,进一步开发出其解决当今世界医学难题的新途径,从而提升中医药的竞争力,为中医药走向世界,服务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中药毒性,即所谓的有毒无毒。有毒无毒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药毒性的认识,可以上溯到远古时代,早在东汉时,《神农本草经》就把所收录的365种药物,按无毒、有毒和毒性大小分为上、中、下品;其中下品就有125种,属于“多毒”不可久服的药物。古代医家针对中药的毒性大小分为大毒、常毒、小毒等三类,认为“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是说针对病体虚实,疾病深浅来适当选择药物和确定剂量,有毒副作用的药物治病收到相当效果后,就要停用,毒性…  相似文献   

15.
药物毒性反应的危害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但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纯中药制剂不会中毒,无副作用,无不良反应.近年来有关中药不良反应时有报道,中药不良反应备受关注.中药饮片和中成药均可引起不良反应,可发生在人体各个系统,只是反应程度有轻重之分,发生时间有速发、迟发之分.如何正确认识中药毒性反应,了解影响中药毒性的因素,以及如何避免发生中毒是中医临床用药,并直接关系到患者安全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中药毒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草药一向被认为具有毒副作用少、使用安全的特点。但近年来有关中药引起的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的报道日趋增多,如日本的“小柴胡汤事件”、新加坡的“小檗碱事件”和国际上报道的“中草药肾病”及今年出现的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等事件使中药的安全性问题成为医、患及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因此,加强中药毒理学的研究,开展有毒中药、常用中药中有毒成分的基础研究和中药毒代动力学的研究,用准确可靠、科学客观的数据阐述中药的毒副作用是中药研究、开发和应用的重要内容,也是中药现代化和国际接轨的客观需要。  相似文献   

17.
中药毒性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中药毒副作用的病例时有报道,中药的毒副作用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笔者试图就中药的毒性作一论述,让人们能客观地认识中药的毒副作用,使中药更好地服务于人类。1对中药毒性的认识古代医药学家十分重视中药的毒性问题,我国的第一部本草专著《神农本草经》,载药365种,就是按药物的有毒无毒、养生延年及祛邪治病的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后来的历代本草亦在具体的药物上有毒无毒的药性说明,记载了各种药物的适应证、炮制方法及临床经验,并总结出配伍用药的“十八反”、“十九畏”、妊娠禁忌及服药禁忌等注意事项。毒性简称“毒”,…  相似文献   

18.
王亚南 《河南中医》2004,24(12):6-9
毒性就是指药物的毒副作用,毒性的影响因素有:品种混乱、炮制不当、配伍不合理、超剂量用药、剂型的变更及病人个体差异等。为了减少中药毒副反应的发生,应该针对中药毒性的产生原因,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更合理地使用中药,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9.
近些年来.由於中药的不合理应用而引发中毒反应的报道逐年增多,使百姓谈毒色变,不但严重损害了中医药的声誉,也影响了中医药的临床应用。所以,提高人们对中药毒性的正确认识,指导人们合理使用中药,才能避免中毒事件发生,有效保护人们健康。  相似文献   

20.
药物毒性反应的危害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但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纯中药制剂不会中毒,无副作用,无不良反应。近年来有关中药不良反应时有报道,中药不良反应备受关注。中药饮片和中成药均可引起不良反应,可发生在人体各个系统,只是反应程度有轻重之分,发生时间有速发迟发之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