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7 毫秒
1.
前庭系疾病研究的临床与基础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眩晕症是临床的常见病,涉及临床多学科,该症的诊断与治疗一直是令许多医生困惑。导致这种现状主要有三个因素:1、前庭器官是高度分化的器官,许多神经通路及发病机理不明,目前限于动物试验和推理阶段,病因研究不够深入;2、前庭疾病的检查手段间接,依靠第二器官眼动、脊髓反射反映前庭功能状态,不能像听力学的诊断手段那样直接;3、因病因、发病机制不清,前庭疾病治疗多限于对症。由于这些原因很多眩晕患者得不到适当的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2.
眩晕是外周前庭疾病的主要表现之一,发病原因涉及多个学科,临床诊治较为困难。随着前庭功能检查技术的发展、对前庭疾病研究的不断深入,相关科研成果与日剧增并广泛应用于临床。近年来,随着前庭疾病国际分类标准制定和发布,各类前庭疾病诊断标准相继出台,治疗前庭疾病的药物、手术的相关规范日趋完善,加之前庭康复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对前庭疾病的诊疗越来越规范和精准。  相似文献   

3.
前庭康复训练可有效提高前庭觉、视觉和本体觉对平衡的协调控制能力,改善中枢神经系统的代偿功能,在临床上多应用于头晕/眩晕、走路不稳等前庭疾病的治疗。本文基于近20年来有关的11项随机对照研究,综述近年来多项新型前庭康复技术,以期能为临床前庭康复训练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眩晕疾病的个体化综合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综合应用药物、手术和前庭康复训练治疗眩晕疾病,探讨建立眩晕疾病的个体化综合治疗方案.方法:对158例前庭外周性眩晕患者进行两个阶段个体化综合治疗.根据疾病种类,第一阶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选择药物、手术或前庭康复训练作为治疗方法;经治疗后疗效不满意的患者在第二阶段进行前庭功能代偿状态和姿势平衡中的感觉整合缺陷模式评价,据此制订治疗方案,综合应用药物、手术和前庭康复训练作为治疗方法,并根据治疗反应进一步修订综合治疗方案.疗效评价方法包括:前庭症状指数(VSI)、平衡功能(计时平衡试验及海绵垫姿势描记)、眩晕障碍量表(DHI).结果:①VSI结果表明,除头痛症状在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他5种症状在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②计时平衡试验及海绵垫姿势描记结果均表明治疗前后姿势稳定性提高(均P<0.01);③DHI结果表明,治疗后总DHI平均得分提高了15.97分,治疗前后总DHI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DHI 3个方面的治疗前后得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④本组所有患者整体有效率为91.14%.结论:在眩晕疾病治疗中,应针对眩晕疾病病因、前庭中枢代偿状态、感觉整合缺陷类型,制定患者的个体化综合治疗方案,综合应用药物、手术及康复训练等手段治疗眩晕患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儿童复发性眩晕伴单侧外周前庭功能障碍患儿临床特点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2023年1月北京儿童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就诊的儿童复发性眩晕伴单侧外周前庭功能障碍患儿临床资料,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42例患儿纳入研究,年龄4~13(7.95±0.415)岁。病程平均6.01±1.618周,合并非偏头痛性头痛23.8%,合并晕车26.2%,1个月内有呼吸道感染病史者占23.8%。进行前庭康复训练者有61.9%(26/42)。治疗1个月时,前庭症状治愈率为66.67%,双温试验恢复率为73.80%。治疗1个月时两组比较,儿童前庭症状问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前庭康复训练治疗与前庭症状治愈率相关(P=0.004),与双温试验恢复率无关(P=0.148)。结论 儿童复发性眩晕伴单侧外周前庭功能障碍,除药物对症治疗外,建议进行前庭康复训练,达到更高临床症状缓解率。  相似文献   

6.
前庭康复训练正逐步发展为除药物和手术以外治疗眩晕疾病的又一重要手段。本就前庭康复训练的机制、方法及其在常见眩晕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7.
前庭阵发症是一种引起眩晕的外周前庭疾病,其以反复发作的短暂性眩晕为主要表现,发病率低,易误诊漏诊.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认为MRI影像学表现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对其诊断有一定意义,大部分前庭阵发症的患者可发现神经血管交互压迫现象,目前通常采用抗癫痫药物治疗该病,常用卡马西平,有采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该病的报道.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突发性聋(简称突聋)患者眩晕、前庭功能的状况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161例突聋患者治疗前的听力、有否眩晕及前庭功能的状况等七项参数与治疗后的听力结果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和卡方检验等多种统计学方法,分析各参数与突聋预后间的关系。结果 单因素方差分析及卡方检验均显示突聋的预后与治疗前的听力显著相关(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突聋的预后与治疗前的听力及眩晕显著相关(P〈0.01);卡方检验的结果表明前庭功能正常与否各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而有否眩晕仅在前庭功能异常时与突聋的预后差异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前庭功能正常时有否眩晕与突聋的预后无关(P〉0.05)。结论 突聋患者的听力损失越重,预后则越差;前庭功能正常与否对突聋的预后有一定的影响;而有无眩晕仅在前庭功能异常时对突聋的预后有较大的影响。听力损失的程度与前庭功能及有无眩晕无关,眩晕与前庭功能也无关,突聋伴发的眩晕不一定是前庭损害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探单侧前庭功能低下不是疾病诊断名称,而是基于前庭功能检查结果而定义的功能状态诊断。按照病程,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单侧前庭功能低下。单侧前庭 功能低下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跌倒风险也随之增加。前庭康复是治疗单侧前庭功能低下患者的重要方法。新近的前庭康复治疗的循证医学临床指南指出:有多个高级别证据的研究表明,前庭康复治疗对急性、亚急性和慢性单侧前庭功能低下均有效。  相似文献   

10.
首都医科大学北京耳鼻咽喉科学院、北京同仁医院和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将于2009年11月11~14日举办“第五届听力眩晕疾病诊疗技术研讨班”,届时将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讲学,同时送书《内耳病》一本。学习结束颁发结业证书及国家级继续教育学分10分。授课主要内容如下:①听力和前庭疾病的临床研究及前庭功能检查新进展:②常见内耳病临床诊疗策略:突发性聋、梅尼埃病、前庭水管扩大综合征、位置性眩晕;③听力和前庭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技术:内耳病影像学诊断,言语测听,前庭功能与平衡功能检查,听觉稳态诱发电位,听力及前庭康复。  相似文献   

11.
眩晕是众多复杂的眩晕性疾病所共有的一种临床症状。眩晕性疾病是常见病、多发病,关系到几乎所有的学科。但多年来,眩晕病的研究进展并不令人满意,其诊断治疗令许多医生感到困惑,究其原因,一是内耳位置深匿,研究手段有限,因而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二是前庭疾病的检查是通过眼动和神经反射间接完成的:三是眩晕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不明,多限于对症治疗。国内的基本状况是分科论治,对症治疗,观点不易统一,难以达到深度,缺乏大量病例的集中研究,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为使国内大量的眩晕病人得到较高水平的诊断治疗,根据我国眩晕性疾病常见、多发和多科诊治的现状,我们提出了眩晕性疾病的临床路径。  相似文献   

12.
前庭康复是外周与中枢性眩晕及平衡障碍的重要而有效的治疗方法,利用人类大脑的适应性、可塑性及代偿功能是其治疗的基础。眩晕病及平衡障碍的诊治应归于交叉学科和跨学科的共同协作。前庭康复工作需要耳科医生与神经科医生和康复科医生合作。现将前庭康复的现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编辑导读     
9月初本刊编委会刚在贵阳召开了全国听力和前庭医学专题学术会议,该次会议约稿的重点号将在2007年刊出。本期刊出前庭疾病重点号主要是从自由来稿中选出的,内容比较宽泛。前庭自旋转试验在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应用研究一文首次将高频、宽带的前庭自旋转试验用于眩晕的诊断性评估,有明显的临床应用价值,属于创新性研究,经快速通道审稿,在收稿4个月内刊出。本刊希望有更多创新性研究的论文投来,我们一定尽快发表。偏头痛性眩晕的神经耳科学表现介绍了眩晕相关鉴别诊断的研究。另外2篇关于前庭疾病诊断方法的研究,介绍了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在前庭皮质定位中的应用和震动眼震在单侧前庭外周疾病诊断中的意义。文献综述栏目介绍了大前庭水管综合征的研究进展。本期继续教育园地栏目介绍了听力减退与认知障碍的关系,希望引起耳鼻咽喉科临床医师对老年聋的重视。  相似文献   

14.
双侧前庭病病因与诊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双侧前庭病的病因,并对双侧前庭病的临床表现与诊治进行讨论。方法 本组101例患者均为双侧前庭功能低下,对患者现病史、既往史、眼震电图记录、相关的耳科学和听力学检查等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101例患者中,氨基甙类前庭耳毒33例,占32.6%;双侧梅尼埃病18例,占17.8%;迷路震荡1例,占1.0%;耳硬化症4例,占4.0%;双侧前庭病4例,占4.0%;中枢性前庭病15例,占14.9%;原因不明26例,占25.7%。结论 双侧前庭病诊断要根据患者病史、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和前庭功能检查,尽可能找出病因并对因治疗。如果损害已经产生,治疗应该避免应用前庭抑制剂和耳毒性药物,并行前庭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15.
眩晕和偏头痛均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在临床研究中发现偏头痛患者容易出现前庭症状,同时眩晕患者中偏头痛症状的发病率也很高。早在19世纪一位神经学家便注意到了偏头痛与眩晕的临床相关性[1]。随着对这种关系的研究,越来越多的学者在临床上开始关注这类疾病。在既往的研究中出现了一系列相关术语,如偏头痛相关性眩晕/头晕、偏头痛相关性前庭病、良性复发性眩晕、偏头痛性眩晕等,2009年Neuhauser等提出了“前庭性偏头痛(vestibular migrain,VM)”这个术语[2]。由于该疾病缺乏生物学标记及公认的临床诊断标准,因此未被业内公认。国际头痛疾病分类(ICDH-2)中仅在基底型偏头痛和儿童良性阵发性眩晕两个亚型中提到眩晕症状,大部分同时伴有眩晕和偏头痛的患者不能满足上述诊断。2012年由德国柏林巴拉尼协会前庭病分类委员会Lempert等人提出,并与国际头痛协会的偏头痛分类小组委员会讨论,共同制定了VM的诊断标准,于2013年出版在国际头痛疾病分类(ICHD)第三版的附录中,为前庭性偏头痛未来的临床鉴别和研究设计提供了依据[3]。  相似文献   

16.
儿童眩晕近年来受到重视。临床上儿童眩晕并不少见,而由于儿童群体的特质性,病史采集及前庭检查等受到限制,早期诊断困难。与成人相比,除年龄差异外,临床表现、常见疾病及诊断方法也有很大不同。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儿童眩晕的疾病中常见的是良性阵发性眩晕、前庭性偏头痛、前庭神经炎及中耳炎。本文综述儿童眩晕症状特点及相关疾病及治疗。  相似文献   

17.
报告使用我们研究的W-1型前庭脊髓反射功能检测系统检测120例眩晕患者的前庭脊髓反射功能,并与同时检测的前庭功能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是:前庭功能正常52例、单侧低下42例、双侧低下26例的重心移动图形异常,分别为18.3%、41.7%和38.5%;重心轨迹长度与外周面积异常分别为30.8%、66.7%和61.5%。前庭功能正常与异常者的前庭脊髓反射功能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表明本系统测试具  相似文献   

18.
报告使用我们研制的W-1型前庭脊髓反射功能检测系统检测120例眩晕患者的前庭脊髓反射功能。并与同时检测的前庭功能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是:前庭功能正常52例、单侧低下42例、双侧低下26例的重心移动图形异常,分别为18.3%、41.7%和38.5%;重心轨迹长度与外周面积异常分别为30.8%、66.7%和61.5%。前庭功能正常与异常者的前庭脊髓反射功能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表明本系统测试具有可靠性及客观性,对眩晕症的定位诊断及前庭脊髓平衡功能评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常见的外周性前庭疾病,近年来,国内外对其研究发展、病因、诊断标准、治疗手段等认识越来越多。对此本文将逐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前庭康复是前庭功能损伤后缓解症状与功能恢复的基础。国际上,前庭康复系统化的工作标志是前庭康复专著的出版。中国前庭康复工作起步较晚,推进比较缓慢。目前,国内前庭康复工作的开展基本是以“眩晕中心”为依托,医生在患者就诊时给予康复指导,并进行随访,还缺乏康复科专业的大夫进行眩晕的前庭康复治疗。随着耳科学的发展,眩晕在中国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本文通过了解前庭康复的理论、现状及其教育,指导相关医生掌握康复培训基础与临床的专业技能,以特殊的评价技术和治疗技术积极推进前庭康复,使国内前庭康复工作能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