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倪鸿昌  凌芳 《安徽医药》2012,16(3):372-373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特点,为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该院2001~2010年103例药物性肝损伤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03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男51例,女52例,平均年龄(51.02±17.84)岁,肝细胞型最多,76例(73.8%),涉及药物40多种,其中抗肿瘤药居首位占38.83%,抗菌药物占第2位,为20.39%,中药居第3位,占10.68%。结论引起肝损伤的药物性较多,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临床医师应提高对该病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药物性肝损伤的病因、临床特点及预后,为临床合理用药及药物安全性评价提供依据。方法根据Maria的"临床诊断量表",对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评分,对≥10分的74例患者的病因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其所用药物、临床表现及转归。结果引起肝损伤的药物种类繁多,肿瘤化疗药占首位,其次为解热镇痛药和抗结核药。肝损伤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主要表现为乏力、纳差、尿黄和肝区不适。74例病例中有13例患者仅有实验室检测异常,经正规治疗后,30d内均有ALT降低>50%,未出现死亡病例。结论肿瘤化疗药、解热镇痛药和抗结核药是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主要病因,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预后较好,但临床医师用药时应注意监测肝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伤病因、分型、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近5年来深圳市龙岗中心医院进行治疗的238例药物性肝损伤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其中88例无明显临床症状、体征;肝细胞型149例(62.61%),胆汁淤积型48例(20.17%),混合型41例(17.23%)。引起肝功能损伤的药物主要为抗结核药、中草药、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化疗药;87.39%患者预后较好。结论:药物性肝损伤症状缺乏特异性,不能单纯根据症状确定诊断;本组患者药物性肝损伤的类型以肝细胞型为主;临床上可以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种类很多,但抗结核药、中草药、抗生素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率最高,临床应用此类药物时,应注意监测肝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105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进行临床分析,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对2000年1月至2012年7月收治的105例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引起该病的药物种类涉及14类50余种,包括临床各科用药,临床上以急性药物性肝损伤多见,治疗是立即停药,予护肝治疗。结论药物性肝损伤发病率逐年上升,与药物种类不断增加有一定关系;许多中药可引起该病,尤其长期用药时。临床医师在用药过程中,尤其是新药及中药,一定要严密观察,定期监测肝功能。  相似文献   

5.
收集2006年1月至2012年4月连续收治临床诊断为药物性肝损伤的150例患者资料,探讨当前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主要药物种类,了解患者的临床特征,以期为临床诊断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伤的病因和临床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加强临床的合理用药。方法对72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服药史、临床表现、肝功能、肝组织病理以及治疗转归进行综合分析。结果研究对象均有明确用药史,自服不明成分中药者36例,占50%,服用多种抗生素者16例,占22.2%,服用抗结核药8例,占11.1%,长期服用类固醇激素者4例,占5.6%,服用不明成分治疗胃病药者3例,占4.2%,因患恶性肿瘤化疗者2例,占2.8%,持续服用某保健药品半年者3例,占4.2%,72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肝脏损害,停药给保肝及人工肝支持治疗,72例预后良好,其中3例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结论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种类很多,滥用药物导致肝损伤,并可能诱发自身免疫性肝病。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药物性肝损伤(Drug induced liver disease, DILD)的临床特征、预后影响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在本院接受治疗且发生药物性肝损伤的患者78例,分析患者肝损伤原因。结果 78例患者中,男30例,占38.5%,女48例,占61.5%;年龄5个月~81岁,其中40~60岁51例,占65.4%;所患疾病种类前三位是结核病(55.1%)、糖尿病(44.9%)及心脑血管病(41.0%);有吸烟、饮酒史的患者有52例,占66.7%;临床分型:肝细胞损伤型52例,占64.1%,胆汁淤积型17例,占21.8%,混合型9例,占11.5%;导致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前三位分别是中药及中成药(44.9%)、抗结核药(16.9%)及抗感染药物(12.8%);患者主要有无症状、乏力、纳差及皮肤巩膜黄染等症状和体征;ALT升高者占83.3%,AST升高者占34.6%,TBil升高者占14.1%,DBil升高者占15.4%,ALP升高者占5.1%,GGT升高者占11.5%;用药至出现肝损伤的时间中位数为53.2d,其中≤2周的共45例...  相似文献   

8.
198例药物性肝损伤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分析该院近年来导致药物性肝损伤的常见药物种类、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特点、诊断及预后,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根据Danan标准RUCAM简化评分系统对2002年4月—2012年4月间临床诊断为药物性肝损伤而入住该院的198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SPSS 17.0软件将数据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198例患者中,引起肝损伤的药物主要为中草药、抗结核药、抗肿瘤药、抗生素等,共占62.12%,男性97例(48.99%),女性101例(51.01%);年龄3-88岁,中位年龄47岁;第一次服药至发生肝损伤的潜伏期在4-180 d,中位时间26 d;肝细胞损伤型124例(62.63%),胆汁淤积型35例(17.68%),混合型39例(19.69%);38例无明显临床症状或体征,仅有实验室检查异常(19.19%),而有临床症状160例(80.81%),主要表现为乏力(65.66%)、纳差(52.02%)、眼黄尿黄(44.95%);经治疗后痊愈59例(29.80%),好转108例(54.55%),自动出院28例(14.14%),死亡3例(1.52%),预后较好。结论该院198例药物性肝损伤主要临床类型为肝细胞损伤型,临床特点与各类型急、慢性肝脏疾病相似,并无特异性,预后好。  相似文献   

9.
梁雁  刘晓  张海燕  崔一民 《中国现代医药》2010,27(12):1144-1148
目的 分析致肝损伤的药物种类、临床表现,探讨药物性肝损伤的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本院2000—2009年325例药物性肝损伤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25例药物性肝损伤中,男164例,女161例,平均年龄(47.2±17.0)岁,涉及药物156种,其中抗微生物药居首位占23.4%,中药占第2位,为15.1%,激素及其有关药物居第3位,占13.2%。临床分型:肝细胞型损伤241例,淤胆型肝损伤50例,混合型肝损伤26例。结论 致肝损伤的药物主要为抗结核药、抗甲状腺药和免疫抑制剂,特点为部分隐匿发生、临床症状严重,及时处理大部分可治愈或好转。临床医药人员应根据这些特点加强对相关药物的监测,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10.
265例药物性肝损伤探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药物性肝损伤进行探讨分析。方法对265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进行用药时间、引起肝损伤药物种类、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临床分型。结果3d发生药物性肝损伤4例,占1.50%,1~4周171例,占64.95%,5~12周68例,占25.66%,12周以上12例,占4.5%。起肝损伤药物种类13种; 肝细胞损伤型180例,胆汁淤积型68例,混合型17例。结论药物性肝损伤大多是临床上常见和常用的药品,许多药物均可以引起,要掌握药物的性能,药物的代谢机制,毒副作用,对有肝肾疾病患者和老年患者用药须慎重,严密观察其不良反应,以减少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5]。做好药物性肝损伤的预防和控制工作,重视药物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药物性肝损害10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及其发病规律。方法:对103例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药物性肝损害占同期“急性肝炎”住院患者的9.6%;引起肝损害的药物种类繁多,以抗结核药为最多(45%),其次为中药(20%);用药2-4wk出现肝损害者最常见(66%),2wk内者次之(26.2%);临床以急性肝炎肝细胞型最常见(62.1%),其中5例出现暴发性肝功能衰竭(4.9%);主要临床表现为疲乏、纳差、恶心、呕吐、腹胀(71.8%),其次为黄疸(59.2%),肝功能受损以ALT、GGT、BIL增高为主;临床治愈65例(63.1%),好转34例(33%),死亡3例(2.9%)。结论: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并无特异性,与病毒性肝炎相似;可引起肝损害的药物包括临床各科应用的药物,以往认为比较安全的中药,肝损害发生率逐渐增多,达20%,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2.
朱晓静  周梁 《安徽医药》2024,28(8):1689-1693
目的探讨中成药致药物性肝损伤( DILI)的发生原因、发生特征,以期规范中成药的使用,减少中成药相关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5年 1月至 2022年 12月苏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中成药致 DILI病人 159例,记录病人的基本情况(性别、年龄)、原发疾病、用药史、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结果等。结果中成药致 DILI的发生与病人年龄分布和有无基础疾病有关,而与性别无关;涉及的中成药总共有 16种,主要用于治疗妇科及乳腺疾病、皮肤病、骨科疾病、心脑血管疾病以及肾脏疾病。使用骨康胶囊引发的药物性肝损病人有 31例,占比 19.50%;其次是仙灵骨葆胶囊,占比 11.95%;占比排名第三的是接骨七厘片/丸( 18例, 11.32%);骨科疾病的病人服用相关中成药的时间较长。 159例确诊病人涵盖了药物性肝损伤的三种分型,包括肝细胞损伤型( 76例, 47.80%)、混合型( 51例, 32.08%)、胆汁淤积型( 32例, 20.13%),肝细胞损伤型病人占比最高。其中,半数以上为轻度肝损伤( 81例, 50.94%)。结论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严格遵循中医辨证施治的治疗原则,科学、规范应用中药,是提高用药安全性、减少中成药所致药物性肝损伤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各类药物导致药物性肝损害的规律和特点。方法:对2011-2013年上海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数据库内163例严重药物性肝损害报告进行分析。结果:药物性肝损害涉及的怀疑药品品种繁多,抗感染药物、抗肿瘤药、心血管药物较易引起药物性肝损害。65岁及以上年龄段发生不良反应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合并用药将增加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率。结论:应重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合理用药,预防药物性肝损害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所致肝损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检索石家庄市第五医院信息系统,收集2013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出院诊断含药物性肝损伤(DILI)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NSAID所致肝损伤患者纳入NSAID组,其他药物所致肝损伤患者纳入对照组。记录2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实验室检测结果和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由本研究团队成员根据相关标准重新统一进行Roussel Uclaf因果关系评估法(RUCAM)评分、临床分型分级、病理学分型分级和临床转归评价。结果:纳入分析的患者共385例,NSAID组63例,对照组322例。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临床表现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依据R值对DILI分型和肝损伤严重程度分级的结果显示,2组患者中不同类型肝损伤者占比和不同级别肝损伤者占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NSAID组和对照组行肝活检者分别为41和142例,结果显示,NSAID组血管损伤型者占比高于对照组[4.9%(2/41)比0(0/142), χ 2=7.003, P=0.049],汇管区炎症发生率和细胆管增生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63.4%(26/41)比93.7%(133/142), χ 2=25.544, P<0.001;43.9%(18/41)比76.1%(108/142), χ 2=15.337, P<0.001],肝细胞脂肪变性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2.0%(9/41)比9.2%(13/142), χ 2=4.925, P=0.026]。经停药和对症治疗,NSAID组和对照组患者有效率分别为88.9%(56/63)和92.5%(298/322),痊愈率分别为41.3%(26/63)和52.5%(169/322),均无死亡者,2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NSAID所致肝损伤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转归与其他药物所致肝损伤相似,肝脏病理学特点为汇管区炎症和细胆管增生发生率低于而肝细胞脂肪变性发生率高于其他药物所致肝损伤,并可见血管损伤改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190例药物性肝损伤病例的病因、临床特点及预后相关因素,以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对我院2006年1月~2010年12月190例药物性肝损伤住院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其用药、临床表现和预后转归情况。结果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品种繁多,其中抗肿瘤药占首位56例(29.4%),中药50例(26.3%);临床分型以肝细胞型为主152例(80.0%),胆汁淤积型24例(12.6%);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异性,其中无任何临床表现者84例(44.2%),有明显黄疸者48例(25.3%);经治疗后治愈30例(15.8%),好转150例(78.9%),死亡0例,10例失访。结论近年来药物性肝损伤呈明显增加趋势,以抗肿瘤药及中药为主,一般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总结近年来本院药物性肝病(DILD)的情况,提高本病的诊断治疗水平。方法回顾调查本院2004年1月-2008年12月各种药物致药物性肝病147例,分析统计每年药物性肝病发病例数的变迁及临床情况。结果DILD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占同期急性肝炎的15.36%。引起此病的药物种类多,中药制剂、抗结核药、化疗药、抗菌药物、抗甲亢药是主要的损肝药物。其中中药制剂占34.01%,抗结核药占27.89%,抗肿瘤化疗药占10.20%,抗菌药物占8.84%,抗甲亢药占6.80%;用药1-3月出现肝损害占97.28%,无临床症状者占17.01%,有症状者占82.99%,主要表现为乏力、恶心、呕吐、尿黄、黄疸及肝大等。肝功能损伤表现为ALT、AST、TB、GGT及ALP明显升高。肝细胞损伤型92例,胆汁淤积型22例,混合型33例。经综合治疗后,95.92%治愈或好转,2.72%无变化或加重,1.36%死亡。肝细胞损伤型DILD患者治疗后肝功能较胆汁淤积型DILD患者恢复快。结论DILD发病率上升,涉及药物种类多,临床表现与病毒性肝炎相似,无特异性;药物性肝病的早期诊断与重视程度和认识有关,加强规范合理用药及用药监测可以预防本病。  相似文献   

17.
刘师伟  梁静  唐飞  刘华  刘磊  刘芳  王凤梅 《天津医药》2021,49(7):723-726
目的对比分析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与糖皮质激素治疗重度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重度急性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ALSS组和激素组,每组60例。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改善及不良反应发生等情况。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均有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的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汁酸(TBA)、总胆红素(TBIL)均显著降低,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显著升高(P<0.05),且ALSS组较激素组疗效更显著(P<0.05)。ALSS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激素组(χ2=5.175,P<0.05),2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结论 ALSS治疗及激素治疗均可有效改善重度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症状及肝功能,ALSS在显效时间及有效率方面优于糖皮质激素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8.
某院消化内科病房40例药物性肝损伤综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药物性肝损伤病例发生的特点.方法 收集2011年1月-2015年12月某医院消化内科病房的药物性肝损伤病例,每例患者填写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表,详细记录患者性别、年龄、可疑药品使用情况、药物性肝损伤发生及处理情况,并进行临床分型,将所有数据使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收集药物性肝损伤病例40例,其中女性18例,男性22例;>45岁的中老年患者占所有发病人数的70%;中草药和中成药导致的药物性肝损伤共有25例,高达62.5%,其他依次为抗感染药物、免疫系统用药、消化系统用药、抗痛风药、心血管系统用药、内分泌系统用药.33例(82.50%)患者用药开始到肝损伤发生的时间在5~90 d.39例患者从停药开始到肝损伤发生的时间≤15 d,只有1例肝血管损伤型超过30 d.32例患者对症治疗后好转,8例由土三七导致的肝小静脉闭塞症无法逆转,留下后遗症.结论 临床药师应积极推动药物性肝损伤的防治工作,协助医师制定合理的药物治疗方案,避免药物滥用,以减少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