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研究药物性肝损伤的病因、临床特点及预后,为临床合理用药及药物安全性评价提供依据。方法根据Maria的"临床诊断量表",对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评分,对≥10分的74例患者的病因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其所用药物、临床表现及转归。结果引起肝损伤的药物种类繁多,肿瘤化疗药占首位,其次为解热镇痛药和抗结核药。肝损伤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主要表现为乏力、纳差、尿黄和肝区不适。74例病例中有13例患者仅有实验室检测异常,经正规治疗后,30d内均有ALT降低>50%,未出现死亡病例。结论肿瘤化疗药、解热镇痛药和抗结核药是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主要病因,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预后较好,但临床医师用药时应注意监测肝功能。  相似文献   

2.
梁雁  刘晓  张海燕  崔一民 《中国现代医药》2010,27(12):1144-1148
目的 分析致肝损伤的药物种类、临床表现,探讨药物性肝损伤的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本院2000—2009年325例药物性肝损伤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25例药物性肝损伤中,男164例,女161例,平均年龄(47.2±17.0)岁,涉及药物156种,其中抗微生物药居首位占23.4%,中药占第2位,为15.1%,激素及其有关药物居第3位,占13.2%。临床分型:肝细胞型损伤241例,淤胆型肝损伤50例,混合型肝损伤26例。结论 致肝损伤的药物主要为抗结核药、抗甲状腺药和免疫抑制剂,特点为部分隐匿发生、临床症状严重,及时处理大部分可治愈或好转。临床医药人员应根据这些特点加强对相关药物的监测,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导致肝损伤的药物种类、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通过"CNKICHKD"中国医院知识仓库,对1994—2012年60种国内公开发表的期刊,进行检索,对患者性别、年龄、原发疾病、导致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品种及例数、发生时间及给药方式、肝脏损伤情况及治疗转归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男性77例,女性56例,男性多于女性,2040岁年龄段药物性肝损伤发生率最高;原发疾病涉及系统前三位为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病种前三位为冠心病、肺结核、银屑病;发生肝损伤的药品比例有一定的差异,以抗结核药对肝脏的损伤最大,其次为中草药、循环系统用药、解热镇痛药及抗甲状腺药,用药1140岁年龄段药物性肝损伤发生率最高;原发疾病涉及系统前三位为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病种前三位为冠心病、肺结核、银屑病;发生肝损伤的药品比例有一定的差异,以抗结核药对肝脏的损伤最大,其次为中草药、循环系统用药、解热镇痛药及抗甲状腺药,用药1130d发生肝损伤患者最多占30.07%,口服给药发生肝损伤患者最多占73.68%;80.45%的患者停药经保肝治疗后症状完全恢复。结论应该监护药物可能导致的药物性肝损伤,提高用药安全性,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临床特点及对相关药物分析,为临床用药提供帮助。方法:对本院2009年1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337例药物性肝损害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总结临床特点及肝损药物等情况,对导致DILI概率较高的六类药物治疗前后的生化指标进行分析。利用χ2检验比较多组分类变量是否有显著性差异;Kruskal-Wallis检验比较多组的连续型变量是否有显著性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判断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337例病例中肝细胞型271例,三种不同类型之间的住院时间、TBil峰值、ALP峰值、GGT峰值和INR峰值有显著性差异。经治疗:治愈169例,好转158例,未愈9例,死亡1例。TBA和INR峰值越高,预后越差。中药(包含中成药、中草药和保健品)发生肝损伤概率最高(44.2%),抗结核药(10.1%)和抗肿瘤药(5.9%)其次。出现肝损最高的六种药物中,用中药后的TBil峰值最高;服用解热镇痛药后ALT峰值最高;抗菌药物ALP峰值最高;各类药物的GGT值治疗前后均异常。解热镇痛药和精神类药物预后最好;抗结核药、抗肿瘤药以及中药的预后其次;抗菌药物的预后最差。结论:中年女性患者发生药物性肝损的概率高,中药和保健品导致的肝损伤最多,肝损伤类型以肝细胞型为主,患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的原因和临床特点,提高对药物性肝损害的认识,为预防和早期发现提供参考。方法对2007—2011年的药物性肝损害患者3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其所用药物,临床表现和转归等特点。结果引起肝损害的药物种类繁多,其中中草药9例,占23.68%,特别是治疗皮肤病、风湿性骨关节病、肾炎等疾病的中草药;抗肿瘤药物7例,占18.42%;抗结核药物7例,占18.42%;抗精神病药物5例,占13.16%;减肥药物4例,占10.53%;抗甲状腺药物2例;占5.26%;抗生素、降糖药、解热镇痛药各1例,各占2.6%。结论影响药物性肝损害的因素有药物的种类,用药时间,联合用药等,临床医师用药时应注意监测肝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伤病因、分型、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近5年来深圳市龙岗中心医院进行治疗的238例药物性肝损伤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其中88例无明显临床症状、体征;肝细胞型149例(62.61%),胆汁淤积型48例(20.17%),混合型41例(17.23%)。引起肝功能损伤的药物主要为抗结核药、中草药、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化疗药;87.39%患者预后较好。结论:药物性肝损伤症状缺乏特异性,不能单纯根据症状确定诊断;本组患者药物性肝损伤的类型以肝细胞型为主;临床上可以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种类很多,但抗结核药、中草药、抗生素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率最高,临床应用此类药物时,应注意监测肝功能。  相似文献   

7.
倪鸿昌  凌芳 《安徽医药》2012,16(3):372-373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特点,为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该院2001~2010年103例药物性肝损伤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03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男51例,女52例,平均年龄(51.02±17.84)岁,肝细胞型最多,76例(73.8%),涉及药物40多种,其中抗肿瘤药居首位占38.83%,抗菌药物占第2位,为20.39%,中药居第3位,占10.68%。结论引起肝损伤的药物性较多,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临床医师应提高对该病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丁虹  陆忠华  黄利华  陈卫 《药品评价》2007,4(6):408-409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70例药物性肝病患者的用药史、临床表现、肝功能检查、临床分型以及治疗预后作综合判断。结果多种药物可引起肝损害,居前三位的依次为抗结核药(30.0%),中药或中草药(25.7%),抗风湿药及解热镇痛药(5.7%),药物发生的时间大多在1~8w,同种药物引起的肝损害发生时间长短不一,与机体对药物的代谢异常和特异性体质有关。临床类型主要为肝细胞损害型,其次是胆汁淤积和混合型。结论重视药物性肝病的诊断,及时积极的治疗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305例住院诊断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病例进行分型判断和关联性评价,探讨病因,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方法 统计2012年1月~2015年3月诊断药物性肝损伤病例,根据RUCAM评分对病例进行分型和量化评分,列出可疑用药,评价其与肝损伤的关联程度。结果 305例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病例,肝细胞型221例(72.5%),胆汁淤积型36例(11.8%), 混合型48例(15.7%);RUCAM评分大于8分(非常可能)29例(9.5%),6~8分(很可能)181例(59.9%),3~5分(可能)86例(28.2%), 1~2分(不大可能)8例(2.6%),小于1分(无关)1例(0.3%);中草药占肝损伤可疑用药的首位(47.5%),其中何首乌是导致肝毒性的可疑用药(6.9%)。结论 RUCAM评分有助于可疑药物与肝损伤的关联性评价,但仍有不足,中草药致肝损伤比例增加,何首乌药物肝毒性问题需要重视。  相似文献   

10.
齐芬  任晓非  许建明 《安徽医药》2016,20(8):1603-1605
目的 对305例住院诊断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病例进行分型判断和关联性评价,探讨病因,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方法 诊断急性药物性肝损伤305例,根据药物性肝损伤因果关系评价表(RUCAM)对病例进行分型和量化评分,列出可疑用药,评价其与肝损伤的关联程度。结果 305例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病例,肝细胞型221例(72.5%),胆汁淤积型36例(11.8%),混合型48例(15.7%);RUCAM评分大于8分(非常可能)29例(9.5%),6~8分(很可能)181例(59.9%),3~5分(可能)86例(28.2%),1~2分(不大可能)8例(2.6%),小于1分(无关)1例(0.3%);中草药占肝损伤可疑用药的首位(47.5%),其中何首乌是导致肝毒性的可疑用药(6.9%)。结论 RUCAM评分有助于可疑药物与肝损伤的关联性评价,但仍有不足,中草药致肝损伤比例增加,何首乌药物肝毒性问题需要重视。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总结近年来本院药物性肝病(DILD)的情况,提高本病的诊断治疗水平。方法回顾调查本院2004年1月-2008年12月各种药物致药物性肝病147例,分析统计每年药物性肝病发病例数的变迁及临床情况。结果DILD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占同期急性肝炎的15.36%。引起此病的药物种类多,中药制剂、抗结核药、化疗药、抗菌药物、抗甲亢药是主要的损肝药物。其中中药制剂占34.01%,抗结核药占27.89%,抗肿瘤化疗药占10.20%,抗菌药物占8.84%,抗甲亢药占6.80%;用药1-3月出现肝损害占97.28%,无临床症状者占17.01%,有症状者占82.99%,主要表现为乏力、恶心、呕吐、尿黄、黄疸及肝大等。肝功能损伤表现为ALT、AST、TB、GGT及ALP明显升高。肝细胞损伤型92例,胆汁淤积型22例,混合型33例。经综合治疗后,95.92%治愈或好转,2.72%无变化或加重,1.36%死亡。肝细胞损伤型DILD患者治疗后肝功能较胆汁淤积型DILD患者恢复快。结论DILD发病率上升,涉及药物种类多,临床表现与病毒性肝炎相似,无特异性;药物性肝病的早期诊断与重视程度和认识有关,加强规范合理用药及用药监测可以预防本病。  相似文献   

12.
某院消化内科病房40例药物性肝损伤综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药物性肝损伤病例发生的特点.方法 收集2011年1月-2015年12月某医院消化内科病房的药物性肝损伤病例,每例患者填写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表,详细记录患者性别、年龄、可疑药品使用情况、药物性肝损伤发生及处理情况,并进行临床分型,将所有数据使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收集药物性肝损伤病例40例,其中女性18例,男性22例;>45岁的中老年患者占所有发病人数的70%;中草药和中成药导致的药物性肝损伤共有25例,高达62.5%,其他依次为抗感染药物、免疫系统用药、消化系统用药、抗痛风药、心血管系统用药、内分泌系统用药.33例(82.50%)患者用药开始到肝损伤发生的时间在5~90 d.39例患者从停药开始到肝损伤发生的时间≤15 d,只有1例肝血管损伤型超过30 d.32例患者对症治疗后好转,8例由土三七导致的肝小静脉闭塞症无法逆转,留下后遗症.结论 临床药师应积极推动药物性肝损伤的防治工作,协助医师制定合理的药物治疗方案,避免药物滥用,以减少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梁雁  李晓玫 《中国药房》2010,(34):3232-3235
目的:了解抗感染药致严重不良反应的特点,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0~2009年收集到的抗感染药致严重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114例严重不良反应涉及14种抗感染药。其中居前3位的是抗结核药、头孢菌素类与喹诺酮类。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主要为肝损害(占34.59%),其次为肾损害(占26.32%)与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14.29%)。108例好转或治愈,3例死亡,2例预后不详,1例有后遗症。38例患者有明确的药物过敏史(33.33%)。结论:常用抗感染药致严重不良反应主要为肝、肾损害,部分患者发生不良反应过程隐匿,若及时发现适当处理,大部分患者可短期内治愈或好转。临床医药人员应根据这些特点加强对相关药物的监测,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14.
162例药物性肝损害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磊  黄萍  李颖 《中国药物警戒》2013,10(7):415-418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的临床特点和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从安徽省2012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数据库中筛选出162例药物性肝损害病例,并行整理、统计与分析。结果统计数据显示药物性肝损害中,年龄≥60岁的老年患者发生率最高,占35.80%。涉及10大类药物,西药引起例次较多,占89.20%,其中以抗肿瘤药所占比重最大,其次为抗菌药、质子泵抑制剂和抗脑血管病药;中成药以中药注射剂引起例次最多,占8.92%。发生药物性肝损害的最常见给药途径是静脉滴注,占71.83%。肝损害发生时间差异较大,最短的1天,最长的175天。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无明显特异性,大部分病例在停药和对症治疗后好转。结论临床医务人员应该提高对药物性肝损害的认识,一旦确诊为药物性肝损害,积极采取对症治疗,同时要加强不良反应监测,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15.
抗结核药物致药物性肝损害临床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抗结核药物所致药物性肝炎的临床特点,探讨抗结核药致肝损害的诊断与及其预防和合理的治疗。方法根据临床用药史、临床症状、肝功能检查、影像学检查及药物性肝病诊断标准,对本站2004年至2006年管治的肺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后出现肝损害的61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48例结核病人接受抗结核药物治疗后,有61例病人出现药物性肝病,药物性肝病发生率17.53%,348例病人中HBsAg阳性32例,其中13例出现药物性肝损害,占40.63%。结论抗结核药所致肝损害多见于具有危险因素的患者,且多发生在用药的第1~8周。在进行抗结核治疗前应常规检查肝功能、HBsAg,在治疗过程中应定期检查肝功能、对抗结核药致肝损害的早期诊断和及时合理的治疗,可以使患者肝功能恢复正常,帮助患者顺利完成抗结核治疗疗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不同类别药物致急性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DILI)的临床特征及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17年1月至2021年6月湖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DILI患者的病历资料,对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肝损伤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共纳入309例病例,其中肝损伤严重程度<3级的171例,≥3级(严重DILI)的138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药物类别和高脂血症是发生严重DILI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在不同药物类别中,与全身抗感染药组相比,中草药组和保健品组OR值均大于1,抗肿瘤或免疫机能调节药组OR值小于1(P<0.05)。结论: 药物类别和高脂血症是发生严重DILI的独立影响因素;中草药和保健品引起严重DILI的风险显著高于全身抗感染药,抗肿瘤或免疫机能调节药引起严重DILI的风险显著低于全身抗感染药。临床工作者应对存在严重DILI风险的患者开展重点监护,实现早发现、早停药、早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药物性肝损害(DILI)的致病药物和临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本院2013-01~12住院患者中发生药物性肝损害的病例,对患者的基础疾病、用药史、肝损害分型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共筛选到符合DILI诊断标准的患者164例,导致药物性肝损害的前五类药物分别是化疗药(51.98%)、中药(8.42%)、抗结核药(8.42%)、抗菌药(7.43%)和心血管系统用药(5.45%);肝损害类型以肝细胞型为主,占71.34%,其次为胆汁淤积型(15.24%)和混合型(13.41%);经过保肝治疗,19.51%的患者治愈,64.63%的患者好转,9.15%的患者无效,1.22%的患者死亡。结论 本院导致肝损害的药物以化疗药为主,多数为肝细胞型,经治疗后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8.
78例药物性肝病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药物性肝病的临床特点,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我院2004年1月~2008年10月78例药物性肝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引起药物性肝病的药物中最多的为抗生素25例(32.05%)、其余依次为中草药24例(30.77%)、非甾体抗炎药14例(17.95%)、抗甲状腺功能亢进及降糖药7例(8.97%)、心血管用药5例(6.41%)、减肥药2例(2.56%)、化疗药1例(1.28%);肝细胞损伤型46例(58.97%)、胆汁淤积型6例(7.69%)、混合型26例(33.33%)。结论:引起药物性肝病的药物以抗生素、中草药及非甾体抗炎药为主,其临床特点与病毒性肝炎相似,并无特异性,早期诊断是关键,重点在预防。  相似文献   

19.
王静宜  吕明月  殷佳  王信  刘慧  傅春升 《药学研究》2023,42(11):943-948
目的 通过对服用补骨脂及其制剂导致肝损伤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补骨脂及其制剂导致肝损伤特点和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院内数据搜索平台,收集2016年1月—2021年1月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服用补骨脂及补骨脂制剂患者的全部病例,共计37 419例,筛选诊断为补骨脂及其制剂致肝损伤的住院病例,剔除住院时间低于两周,数据严重不全患者,采用SPSS 26.0对入选病例的年龄、性别、用药目的、临床表现、药物治疗转归情况进行统计分析;采用Cytoscape v3.9.1对入选病例的中药配伍情况进行数据挖掘分析。结果 共收集到353例补骨脂及其制剂致肝损伤的病例,其中男性病例191例,女性病例162例,平均年龄63.12岁,患者50岁以上占比为78.47%。用药目的主要包括促进骨生长(69例),抗炎(63例),抗肿瘤(83例),增强免疫(53例),神经保护(2例),心血管系统(49例),其他(31例)。使用药物为中药盐补骨脂298例,占比为84.41%;使用含补骨脂制剂共55人,占比为15.58%。患者经治疗后好转352例,无效1例。中药配伍中与盐补骨脂关联度较高的前六位是黄芪、甘草、当归、生地黄、制五味子、盐小茴香。使用频率较高的前三位保肝中药是黄芪、甘草、制五味子,保肝西药为注射液用还原型谷胱甘肽、乳果糖口服溶液、注射用谷胱甘肽。结论 患者服用补骨脂期间应按规定的剂量,临床上应加强对中老年患者用药时的肝功能监测,注重补骨脂的质量监控,从中药配伍炮制方面寻找更有效的减毒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某院药物性肝损伤(DILI)住院患者药物使用情况,为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查阅某院 2014年1月-2017年12月因DILI住院的患者病历,对其用药史及药物治疗的适应证、剂量、溶媒等信息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DILI41~60岁是高发阶段,占52.83%;引起DILI的药物以中药占60.69%比例最高,其次为抗感染药物和解热镇痛药;临床保肝药物使用基本合理,不合理应用主要是无适应征使用PPI和中药注射剂等。结论:关注中药、抗感染药物引起肝损伤的不良反应,DILI药物治疗应避免使用引起肝脏损伤的药物,减轻肝脏负担,保证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