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氯吡格雷是临床上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它通过不可逆地结合于P2Y12受体血小板上,从而减少了二磷酸腺苷介导的血小板聚集。虽然氯吡格雷疗效显著,但是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了解可能引起氯吡格雷个体差异的因素从而提高氯吡格雷的疗效,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现,是目前临床工作者关心的问题。本文综述了影响氯吡格雷药动学和药效学的基因多态性,旨为氯吡格雷临床个体化给药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皖南地区CYP2C19基因型分布及其多态性对PCI术后患者氯吡格雷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7月至2017年10月行冠脉造影检查和PCI术治疗的患者100例,采用荧光染色原位杂交技术检测CYP2C19基因型,采用TEG血栓弹力图仪检测血小板聚集抑制率,比较CYP2C19不同基因型及相关指标对血小板聚集抑制率、氯吡格雷抵抗的影响。结果及结论:结果表明,CYP2C19弱代谢型是氯吡格雷抵抗的独立危险因素。氯吡格雷抵抗与CYP2C19弱代谢型相关。 相似文献
3.
观察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新疆汉族人群中冠心病患者氯吡格雷常规剂量抗血小板治疗疗效的关系。选择诊断明确且进行了CYP2C19基因多态性检测的冠心病患者168例,其中包括经PCI术后组99例和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明确诊断多支病变不宜行PCI而又未接受CABG患者69例。根据CYP2C19基因型不同,PCI组又分为快代谢型49例和中慢代谢型50例;多支病变组分为快代谢型34例和中慢代谢型35例;均接受口服常规剂量氯吡格雷75 mg/d加阿司匹林100 mg/d行抗凝治疗1年。对比分析4组院外用药情况、不良心血管事件、出血事件的发生情况。(1)多支病变组β受体阻滞剂和尼可地尔的使用率高于PCI组;PCI组的中慢代谢型和多支病变组硝酸酯类使用率高于PCI组的快代谢型;多支病变组中慢代谢型ACEI/ARB的使用率高于PCI组中慢代谢型和多支病变组的快代谢型(均P<0.05)。(2)多支病变组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发生率高于PCI组(P<0.05);PCI组的中慢代谢型和多支病变组心绞痛的再发率高于PCI组的快代谢型(均P<0.05);而心源性死亡、支架内血栓形成、再次血运重建的发生率4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3)4组间出血事件发生率均无显著性差异。(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YP2C19*2的基因型、糖尿病病史、高血压病史是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相关因素。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PCI后及多支病变冠心病患者院外再发心绞痛、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口服药物种类有关,CYP2C19*2是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高危因素之一,CYP2C19功能缺失基因的多态性影响抗凝治疗后冠心病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氯吡格雷是一种临床疗效良好的抗血小板药物,能够显著降低冠心病患者特别是血管支架术后患者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风险,然而在实际临床应用过程中,部分患者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氯吡格雷抵抗现象。氯吡格雷抵抗受多种因素影响,而CYP2C19基因多态性是其最重要的内部因素,合并用药是其主要临床因素之一。该研究对冠心病患者在介入治疗后服用氯吡格雷或合并质子泵抑制剂用药后,发生不良预后是否与CYP2C19基因多态性相关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旨在对氯吡格雷在临床个体化给药方案提供一定的相关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氯吡格雷作为一种疗效良好的抗血小板处方药,能降低冠心病患者尤其是血管支架术后患者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风险,但是部分患者存在氯吡格雷抵抗。研究认为氯吡格雷抵抗受多种因素影响,CYP2C19基因多态性是最重要的内部因素,合并用药是主要临床因素之一。本文对冠心病患者在介入治疗后服用氯吡格雷或合并质子泵抑制剂用药后,发生不良预后与CYP2C19基因多态性是否相关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旨在为氯吡格雷临床个体化给药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细胞色素P450(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抗凝作用的关系,为氯吡格雷个体化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选取诊断为急性冠脉综合征并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的患者,采取血标本并提取外周血基因组DNA,将提取后的总DNA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经基因芯片杂交法确定基因型,根据不同的基因型对患者进行分组。176例入选病例共分为3组,A组:快代谢基因组(CYP2C19*1/*1);B组:中等代谢基因组(CYP2C19*1/*2、CYP2C19*1/*3);C组:慢代谢基因组(CYP2C19*2/*2、CYP2C19*2/*3或CYP2C19*3/*3),测定各组ADP抑制率。应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76例入选病例三组之间ADP抑制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7例首次行PCI患者中C组与B组和A组相比,ADP抑制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结论:首次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CYP2C19慢代谢基因型患者常规使用氯吡格雷疗效较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细胞色素P450(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ADP抑制率的关系。方法:选取176例诊断为急性冠脉综合症并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的患者,采取血标本并提取外周血基因组DNA,将提取后的总DNA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经纯化后进行双向测序和基因芯片杂交法确定基因型,根据不同的基因型对患者进行分组;测定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抑制率;所有数据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各基因型所占比例:CYP2C19*1/*1为42.05%,CYP2C19*1/*2为32.95%,CYP2C19*1/*3为9.09%,CYP2C19*2/*2为9.66%,CYP2C19*2/*3为6.25%,CYP2C19*3/*3为0%。A组为野生型纯合子组、B组携带有野生型基因与突变基因杂合子和C组突变基因纯合子或杂合子;三组之间ADP抑制率无显著差异。结论:CYP2C19在中国人群中的突变频率较大,然而仅通过基因分型无法预测氯吡格雷的用药剂量,还需要多学科综合研究、多因素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细胞色素代谢酶CYP2C9和CYP2C19基因多态性对中国健康人口服氯吡格雷后药效动力学的影响。方法:24例健康男性受试者单剂量空腹口服氯吡格雷150 mg。用TaqMan探针方法进行CYP2C9和CYP2C19基因分型。测定药前和药后2,5,10,24和48 h血小板聚集率。结果:24例健康受试者空腹口服氯吡格雷150 mg后2 h即观察到血小板聚集率的下降,药效持续至药后48 h。Emax[MPA相对于基线的降低的百分比(IPA)的最大值]在CYP2C19*1/*1,*1/*2(or*3),*2/*3(or*2)携带者中分别为(60.3±21.0),(48.3±13.4)和(29.9±13.8),有显著性差异(P<0.05)。Emax在CYP2C9*1/*1,*1/*2(or*3)携带者中分别为(44.9±52.2)和(50.8±29.4),没有显著性差异。AUEC(IPA-时间曲线下面积)在CYP2C19*1/*1,*1/*2(or*3),*2/*3(or*2)携带者中分别为(22.8±9.8),(20.0±6.6)和(9.51±9.7),在CYP2C9*1/*1,*1/*2(or*3)携带者... 相似文献
10.
《中国医药指南》2017,(29)
目的探讨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ADP抑制率间的临床关系,以期为个体化的抗血小板治疗方案提供用药参考。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12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患者术前均进行CYP2C19基因型测定并完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患者按基因型分为慢代谢组、中等代谢组及快代谢组,每组40例。入院当天给予患者过量氯吡格雷和标准剂量阿司匹林,之后按规律常规给予氯吡格雷75 mg/d,于第1天和第7天测定患者ADP抑制率,并根据结果筛选出抗氯吡格雷患者,加大氯吡格雷用量后7 d再次测定患者ADP抑制率,并进行前后差异比对。结果与服用前相比,服用氯吡格雷7 d后3组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均明显下降,其中快代谢型患者显著优于中间代谢型和慢代谢型者(P<0.05)。氯吡格雷抵抗患者增加药物剂量后7 d,ADP抑制率无明显改变,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针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采用适时的CYP2C19基因多态性检测对于指导选用药物治疗具有一定临床意义,但仅通过基因分型还无法完全预测氯吡格雷的给药剂量,对于氯吡格雷抵抗患者单纯增加氯吡格雷剂量不能同时达到提高血小板抑制率的效果,治疗方案还需进一步探讨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氯吡格雷在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及细胞色素P4502C19(CYP2C19)基因多态性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收治的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44例,依据氯吡格雷抵抗情况将这些患者分为抵抗组(n=45)和非抵抗组(n=99)两组,测定两组患者的血小板聚集功能并检测其基因型,然后对2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的等位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两组患者的2个SNPs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CYP2C19(636G>A,rs4986893)(681G>A,rs4244285)等位基因及基因频率均和Hardy-Weinberg相符(P>0.05);抵抗组患者的CYP2C19?2(rs4244285)GG型分布率显著低于非抵抗组(P<0.05),GA+AA型分布率显著高于非抵抗组(P<0.05),且GA+AA型分布率显著高于GG型(P<0.05),但两组患者的CYP2C19?3(rs4986893)GG型、AG+AA型分布率之间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氯吡格雷抵抗和CYP2C19?2(rs4244285)GA+AA型关系密切,检测该基因型能够为氯吡格雷的临床科学应用提供有效指导,值得临床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建立冠心病患者氯吡格雷群体药动学-药效学模型,为尽早诊断和干预氯吡格雷抵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前瞻性收集使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冠心病的患者101例,分别以患者体内氯吡格雷活性代谢产物(clopidogrel active metabolite,Clop-AM)浓度和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aximum platelet aggregation rate,MAR)作为药动学和药效学指标,使用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定量考察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CYP2C19基因型、合并疾病等影响氯吡格雷抵抗的因素,建立冠心病患者氯吡格雷群体药动学-药效学模型。结果 Clop-AM表观清除率的群体典型值为2 910 L·h-1,BMI对Clop-AM的表观清除率有影响,最终模型公式为CL=2 910×(BMI/25.09)×3.22;模型验证的平均预测误差(mean prediction error,MPE)和均方根预测误差(root mean square prediction error,RMSE)分别为药动学-药效学:MPE=0.14,RMSE=10.77;药动学:MPE=0.26,RMSE=2.91;药效学:MPE=-0.05,RMSE=17.10。结论 初步建立了冠心病患者氯吡格雷群体药动学-药效学模型,BMI较高的人群,Clop-AM清除加快,对氯吡格雷个体化用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基于CYP2C19基因多态性检测结果指导氯吡格雷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方法:15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按照经验性用药给予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组行CYP2C19基因多态性检测,并根据检测结果给予针对性用药治疗。比较两组血小板聚集率、神经功能(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以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7d、治疗1个月、治疗3个月的血小板聚集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1个月、治疗3个月,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NIHSS评分更低,ADL评分更高(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9.3%vs 6.7%)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基于CYP2C19基因多态性检测结果指导氯吡格雷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显著,对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均具有积极的作用,且不会明显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摘 要 目的: 研究川东北地区汉族人群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并行支架植入术患者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氯批格雷抵抗(CR)的相关性。方法: 前瞻性纳入诊断为冠心病并择期行PCI治疗(首次)患者,采取血标本,利用荧光染色原位杂交测序检测系统确定基因型,根据不同基因型对患者进行分组。分别于服用氯吡格雷前、后测定ADP诱导的最大血小板聚集率(MAP)。结果: 入组110例患者中,快代谢组52例(47.3%);中间代谢组42例(38.1%);慢代谢组16例(14.6%)。服药前3组不同代谢型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基础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73)。服用300 mg负荷量氯吡格雷后24 h,3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17.74%±5.87%vs21.44%±8.71% vs 27.05%±8.83%,P=0.044)及降低幅度(20.08%±5.94%vs 18.87%±4.72% vs11.54%±2.94%, P=0.01)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中间代谢组及慢代谢组血小板聚集率均较快常代谢组高,降低幅度均较快常代谢组小。110例患者中发生CR 21例(19.1%),其中三组代谢型发生CR的例数分别为2例(3.8%)、12例(28.6%)、7例(43.8%),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中间代谢组及慢代谢组患者更容易发生氯吡格雷抵抗,尤以慢代谢组为甚。结论:川东北PCI患者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抵抗存在相关性,慢代谢基因型患者常规使用氯吡格雷抵抗风险高疗效较差。 相似文献
17.
目的:系统评价CYP2C19*17基因对氯吡格雷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分别对EMBase、PubMed、Cochrane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以及中国期刊网数据库(CNKI)等进行文献检索,用ReviewsManager5.1系统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纳入5篇文献,包含6项研究,合计29499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CYP2C19*17携带者在使用氯吡格雷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非携带者[RR=0.82,95%CI(0.73,0.93),P=0.001];出血事件发生率高于非携带者[RR=1.20,95%CI(1.01,1.42),P=0.03]。结论:在使用氯吡格雷的心血管疾病患者中,与CYP2C19*17非携带者比较,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在CYP2C19*17携带者中较低,而出血性事件的发生率则较高。因此,CYP2C19*17携带者在使用氯吡格雷时应谨防出血性事件的发生,基因检测有助于完善个体化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药物代谢酶系统中CYP2C19基因多态性及患者主要临床资料与服用氯吡格雷前后血小板聚集率变化(氯吡格雷药物抵抗)的相关性。方法入选拟行冠脉造影检查或支架植入治疗患者35例,根据围手术期应用氯吡格雷前后血小板聚集率变化,将患者分为氯吡格雷抵抗组和非抵抗组。检测CYP2C19基因型,并记录患者年龄、性别、烟酒史、高血压、糖尿病等主要临床资料,分析基因水平及临床水平各因素对血小板聚集及氯吡格雷药物抵抗的影响。结果检测出氯吡格雷抵抗的患者15例,CYP2C19慢代谢基因型患者4例,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YP2C19基因型是氯吡格雷抵抗的危险因素(OR=1.236,95%CI:0.273~5.599,P=0.049)。结论 CYP2C19基因型在基因水平与氯吡格雷抵抗相关,临床水平资料未见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不同年龄段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抵抗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年龄段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抵抗(clopidogrel resistance,CR)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142例急性冠脉综合症(acute coronary syndrone,ACS),患者入选本研究,给予氯吡格雷及阿司匹林口服,并测定5μmol.L-1腺苷二磷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platolet aggregationrate,PAR)>50%定义为CR。采用聚合酶链反应结合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分析法检测CYP2C19*2及CYP2C19*3基因多态性。分为<65岁及≥65岁2个年龄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42例患者中,纯合子强代谢型(*1/*1)47例(33.1%),杂合子强代谢型(*1/*2,*1/*3)70例(49.3%),弱代谢型(*2/*2,*2/*3)25例(17.6%),3种代谢组中出现CR的概率分别为31.9%、37.1%和68.0%(P<0.01)。这种差异在<65岁组中更为显著(P<0.01),而在≥65岁组未发现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65岁的患者中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CR的发生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郑州及其周边地区氯吡格雷代谢相关基因CYP2C19多态性的相关分布。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检测技术对我院无亲缘关系的200例患者的基因型进行检测。结果CYP2C19^*1/^*1频率为44.5%、CYP2C19*1/*2频率为39.5%、CYP2C19^*1/^*3频率为6.0%、CYP2C19^*2/^*2频率为7.0%、CYP2C19^*2/^*3频率为2.5%、CYP2C19*3/*3频率为0.5%。结论郑州及其周边地区汉族人群CYP2C19多态性的相关分布与全国其他地区无显著性差异,临床医师在使用氟吡格雷药物时应参考相关基因检测结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