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李杲始创的“甘温除热”之治法渊源于《素问·至真要大论篇》“劳者温之”、“损者温之”之旨。且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出“四季脾旺不受邪”之说,并灵活应用了“理中汤”、“建中汤”之类的方剂补益脾胃,养正祛邪以治疗虚劳烦热,这些治法均为李氏运用甘温药治热之先导  相似文献   

2.
赵军  师建平 《环球中医药》2020,13(6):1069-1070
本文从因地制宜、谨守病机两点入手深入挖掘,通过对中医脾胃病基本病机认识、运脾思想理论概况、运脾法与补脾法区别、化湿运脾法治疗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化湿与燥湿法的不同、化湿法在临床运用、中医对于西北地域人体机理认识、西北人湿病以内湿为主等内容进行详细论述分析,深刻阐述了段迎喜教授在高寒干旱地区运用化湿运脾理论治疗脾胃病中的特点和经验。  相似文献   

3.
中医药"以痈论治"消化性溃疡浅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李曦明  陈文娜 《光明中医》2006,21(11):11-13
消化性溃疡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周学文教授长期从事脾胃病、肝胆病等疑难病的临床和科研工作,对消化系统疾病的中医药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他首次将中医外科"消、托、补"等治法融入内科溃疡病的治疗,认为消化性溃疡是以季节、饮食、七情为主要病因,气血壅遏,热盛肉腐为主要病机,进而提出消化性溃疡"以痈论治"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4.
李吉祥 《河北中医》2005,27(12):918-919
升阳降火法是李杲“脾胃”论的精髓。他在《脾胃论》、《兰室秘藏》、《内外伤辨惑论》等书中,对此法进行了反复论述。兹就其《兰室秘藏·妇人门》中的“麻木”病案进行剖析,深入了解其在临床中是如何运用升阳降火法的。“麻木:李正臣夫人病,诊得六脉俱中,得弦洪缓相合,按之无力,弦在上,是风热下陷入阴中,阳道不行。其症闭目则浑身麻木,昼减而夜甚,觉而开目,则麻木减退,久则绝止。常开其目,此症不作,惧其麻木,不敢合眼,致不得眠,身体皆重,时有痰嗽,觉胸中常以有痰而不利,时烦躁,气短促而喘,肌肤充盛,饮食不减,大小便如常。麻木为风,三尺之童…  相似文献   

5.
依据退行性骨关节病患者常见的临床症状、体征及发病年龄,查阅大量古今文献,结合中医传统理论,对其病因病机进行深入研究,并据此探讨辨证论治原则认为退行性骨关节病是本虚标实之证,肾虚为本,寒湿、瘀血、痰饮等邪气痹阻络脉为标;治疗时既要重视补肾,又要通经活络。结论:肾虚络痹是退行性骨关节病的主要病机,补肾通络是治疗该病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6.
王静 《河南中医》2004,24(2):15-16
“久病入络”说为清代名医叶桂首倡。《中医各家学说》在论述“久病入络”时指出,叶氏所说的“络”是指血络而言,“久病入络”是指某些慢性疾患迁延日久,病邪深入,血络受病。他说:“初病湿热在经,久则瘀热入血”;“其初在经在气,其久在络在血。”疾病传变的一般规律是由气及血,由经至络^[1]。可见叶氏所说的,既是久病,必是病邪深入脏腑,病情  相似文献   

7.
孙铮  方向明 《吉林中医药》2010,30(3):254-255
《伤寒论》在对于脾胃病的辨证论治中对于脾胃之气的重视是放在首位的,脾胃功能正常则不易受邪致病,邪正斗争的胜败关键决定于脾胃的盛衰,并依此判断预后。从用药频次及药物药效、归经、药性、五味的频数表统计入手,运用比较归类法以及频数表对《伤寒论》治疗脾胃病的方剂进行研究,分析方剂药物组成衍变及应用,探索仲景组方用药规律,总结关于治疗脾胃病的用药证治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慢病问题愈来愈突出,而中医药在预防和治疗慢病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故从中医经典文献《金匮要略》原文出发,探讨其对慢病防治的临床意义。治疗原则方面,论述了痼疾加卒病的先后治则以及治疗慢病时重视调理脾胃后天的原则。治疗方式方面,论述了治疗慢病多采用丸剂、散剂,用药剂量相对较小,且慢病用药剂量多从小到大采用逐渐加量的试探性用药方法。治疗手段方面,针对慢病防治多为多法并用、手段多样化。  相似文献   

9.
"镇八方"之妙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临床治疗脾胃本病和其他脏腑受病的体会与经验,介绍著名中医临床家卢铸之创造的镇八方之法及其临证运用要旨。  相似文献   

10.
董子亮 《北京中医药》2010,29(4):262-264
介绍国家级名老中医赵荣莱研究员治疗脾胃病的学术观点和临床遣方用药经验。赵老临床中擅长治疗脾胃病,认为脾虚是慢性胃肠病的病理基础。其不仅重视脾胃之阴阳,也重视脾胃的纳运升降,同时也强调脾胃与其它脏腑间的相互关系,以理气畅中、顺气通下、调理情志为治疗脾胃病的基本原则,根据中医辨证经验创立调肝运脾汤、健脾温肾丸为治疗慢性腹泻之经验方,且疗效显著。赵老的学术经验对于中医脾胃病的临床用药和学术研究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从治疗目的、治疗原则、治疗方法及制药服药法等方面对《伤寒论》中"和"的内涵进行了概括性的论述。仲景辨证论治立足于"和"的思想,体现了中医治病特色,对后世临床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2.
血液系统疾病常常起病急骤,病情疑难,运用常规的补益法(如健脾补肾、益气养血)、攻邪法(如清热解毒、活血化痰)诊治,疗效局限,难以令人满意,有必要寻求新的治法。将立足于整体调节的和法运用到血液病是一种大胆探索,有望增效。文章总结了以柴胡汤类、桂枝汤类为代表"和法"方药的临床应用现状、实验研究结果,显示和法方药施治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介入围造血干细胞移植期等方面已经获得初步疗效,提示"和法"方药在血液病治疗中的地位已凸显,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3.
"和法"属于中医治则八法之一,是中医独具特色的治疗大法,在临床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也是传统文化"和"的思想在中医中的具体体现。先秦哲学中"和"的思想与《黄帝内经》、《伤寒论》中的"和法"有渊源关系。现代学者研究中医"和法",多侧重于其理论和临床应用方面的研究,学者们在"和法"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和法"的历史源流、如何解决"和法"提法模糊的问题、"和法"的临床运用等方面进行了广泛争鸣,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较之其它七法,"和法"的概念相对模糊,"和法"理论研究就显得滞后,"和法"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和法"的临床应用范围及特点等问题亟待明确,理论研究的突破可以促进临床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调和营卫针刺法治疗失眠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探讨治疗失眠机理.方法:将200例失眠患者分为两组,分别采用调和营卫针刺法及口服安定片治疗,通过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评分,观察临床疗效.结果:通过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评分,针刺治疗失眠疗效高于药物治疗,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结论:针灸治疗通过改善营卫两气的运行状态,明显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达到治疗失眠目的.  相似文献   

15.
和胃安神法改善亚健康失眠者睡眠结构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和胃安神法对亚健康失眠者睡眠结构的改善情况。方法 148例亚健康失眠者随机分为对照组(73例)与试验组(75例),分别采用养心安神法与和胃安神法治疗,疗程4周,治疗前后应用微动敏感床垫睡眠监测系统检测睡眠结构情况。结果对照组和试验组的睡眠结构完全改善率分别为29%和48%(P0.05)。2组在深睡期时间、浅睡期时间、REM期时间、觉醒总时间及大于5 m in觉醒次数等方面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结论和胃安神法能明显改善亚健康失眠者的睡眠结构。  相似文献   

16.
导师侯江红教授是河南省中医院主任中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擅长运用调脾和胃法调治处于亚健康状态的小儿,治疗小儿复发性麦粒肿亚急性期,注重从健脾和胃、消食清热法入手,每获良效。  相似文献   

17.
肾主骨理论的现代理解与补肾法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从骨代谢物质基础的现代医学认识出发,把肾的功能概括为解剖学意义上的肾脏功能和综合概念意义上的肾的功能两个方面,认为补肾法研究可从此两方面考虑:一是以肾脏经化酶及肾脏对钙磷代谢的调控为主线进行探讨;一是对下丘脑—垂体--靶腺轴各个环节,以及各种相关调控因子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8.
"和"思想是中医理论的精髓,它从产生、发展、确立、总结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和"思维广泛的适应性赋予了"和"方法运用的灵活性,基于此,中医界从古至今对和法的定义及范围一直存在争议。从思维、方法两个层面对中医"和"理论进行系统梳理,将泛化的"和"思想与具体的"和"方法分而论述,并最终归纳和法为和解法、调和法、缓和法3个层次,以使其义明晰。  相似文献   

19.
以发热案、肝脾不和案及肠胃不和案为例,介绍上海市名中医吴银根教授临证应用和解法的经验。吴老师认为但凡证既不在表又不在里,既非虚证又非实证,既非寒证又非热证,既不属气分又不属血分证;介于表里之间,虚实之间,寒热之间,气血之间者,均可使用和解法治疗。  相似文献   

20.
介绍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的临证体会。认为降压不远温、血压高不忌补、青年高血压多利湿化浊、老年高血压应燮理阴阳、病久者不忘活血,在辨证论治的同时,还需注意个体化治疗,全面调整体质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