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本血吸虫可溶性尾蚴抗原早期诊断价值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目的 确定日本血吸虫可溶性尾蚴抗原作为血吸虫病早期诊断检测用抗原的应用价值。方法 从感染日本血吸虫的钉螺收集尾蚴 ,制备可溶性尾蚴抗原 (SCA) ,建立应用 SCA为抗原检测家兔血清抗体的 ELISA法 ,并以此法检测 2 8只低度感染日本血吸虫家兔的感染前和感染后不同时期的血清 ,并与常规 SEA-ELISA法比较。结果 用 SCA检测时 ,感染后 15 d有 2 /2 8只家兔血清开始出现抗 SCA抗体阳性 ,2 0 d已有 2 0只阳性 ,阳性率为 71.4% ,3 0 d 2 8只全部阳性 ,阳性率为10 0 % ,而抗 SEA抗体在感染后 2 0 d开始出现 ,3 4d有 2 1只阳性 ,阳性率为 75 .0 % ,3 7d阳性率为10 0 %。平均出现抗体的时间 SCA-ELISA和 SEA-ELISA分别为 (2 1.2 5± 4.0 7) d和 (3 1.5 0±5 .12 ) d,前者比后者早 10 d。结论 用日本血吸虫可溶性尾蚴抗原检测血吸虫病具有早期诊断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血吸虫感染仍是我国血吸虫病流行严重的湖区和大山区不可忽视的问题,有一亿以上人口受到威胁。在防治工作中应用抗血吸虫药物吡喹酮治疗病人有较满意的效果,但人群化疗后失去带虫免疫又成为易感人群,因此研究一种安全、长效的新型尾蚴触杀药物及制剂,是防止血吸虫感染、减少传播的措施之一。作者根据碘制剂对尾蚴有强大的触杀作用,能直接卤化尾蚴蛋白导致尾蚴死亡的原理,用碘和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幼虫冰冻切片抗原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诊断旋毛虫病的价值。方法:应用纯净幼虫冰冻切片间接荧光抗体试验检测感染旋毛虫小鼠和旋毛虫病患者血清中的抗旋毛虫抗体,在患者发病后及应用阿苯达唑治疗后不同时间采集血清,以其他寄生虫病患者和健康人血清为对照。结果:15只小鼠感染旋毛虫后2wk即可检出抗体,467例旋毛虫病患者的抗体阳性率为86.5%,而丝虫病、包虫病患者各45例和健康人血清56份均为阴性。48份并殖吸虫病患者的交叉反应率为16.67%。旋毛虫病患者发病后1wk的抗体阳性率为70.21%,至发病后2wk、3wk及4wk则分别升至91.0%、95.8%及100%。幼虫冰冻切片的抗原活性于-20℃可保存至5年。旋毛虫病患者治疗后1wk抗体阳性率从治疗前的87.5%上升到100%,血清抗体滴度比治疗前也有明显升高,治疗后1个月的抗体转阴率为24%,至治疗后4个月达75%。结论:幼虫冰冻切片间接荧光抗体试验诊断旋毛虫病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并可用于疗效考核 相似文献
4.
汤淡云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1977,(1)
关于曼氏血吸虫成虫体表具有终宿主抗原的工作已由Smithers(1969)等人广泛地加以论述。根据积累的资料,表明软体动物也能够具备免疫反应。因此,作者推想血吸虫尾蚴正如成虫那样,体表也可能具有宿主抗原,并且应用在体表形成宿主抗原的手段来阻挠中间宿主的防卫。本文报告了应用免疫荧光及尾蚴套膜反应法检出与埃及血吸虫尾蚴有关的螺蛳抗原,并提示这种螺蛳抗原可能致敏终宿主。 相似文献
5.
日本血吸虫尾蚴成虫及虫卵的早期诊断组分抗原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寻找具有血吸虫病早期诊断价值的组分抗原.方法以感染后不同时间的兔血清,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ting)方法,对日本血吸虫尾蚴、成虫和虫卵中的可溶性抗原的成分进行免疫分析.结果可溶性尾蚴抗原(SCA)94、48、41、40 kDa和38 kDa组分抗原最早出现免疫印迹反应,能被感染后2周兔血清所识别,可被感染后3周兔血清识别的SCA 71、23 kDa组分抗原反应最强.可溶性成虫抗原(AWA)最早出现反应的组分抗原是71、58 kDa,能被感染后3周兔血清所识别.可溶性虫卵抗原(SEA)最早出现反应的组分抗原是270、151、73、69、50 kDa和24 kDa,能被感染后4周兔血清所识别.结论 SCA 94、71、48、41、40、38、23 kDa,AWA 71、58 kDa和SEA 270、151、73、69、50、24 kDa能被急性感染兔血清所识别,是具有潜在早期诊断价值的组分抗原. 相似文献
6.
温慧初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1982,(4)
本文介绍了一种用于血吸虫病间接荧光抗体试验的尾蚴玻片抗原的简易制备方法,证明经济而效果满意,具体步骤如下: 分别收集保种于纳塔尔多头乳鼠和光滑双脐螺或法氏双脐螺体内的埃及株或南非株曼氏血吸虫的混合尾蚴悬液,经0.5%若丹明(rhodamine)牛白蛋白(Difco)水溶液活体染色10分钟,用细铜丝网过滤,加入pH7.4PBS使成等渗,然后迅速边搅拌边滴加40%的福尔马林,使最终浓度为5%。所得尾蚴悬液以每15ml含3,000条尾蚴的批量分装,保存于4℃。制片时取5ml悬液(约含尾 相似文献
7.
反向间接血凝试验(RIHA)是一种简单、实用的实验诊断技术,其显著特点是操作简便、快速,无需特殊仪器和试剂,现场应用的适应性高,其检测效果与标记方法相比无显著差异.目前,以单克隆抗体检测日本血吸虫循环抗原的反向间接血凝试验国内文献报道不多,为此,我们拟用该法对日本血吸虫循环抗原进行了检测. 相似文献
8.
9.
日本血吸虫尾蚴经皮肤感染昆明杂种小鼠后,定期剖杀小鼠取血清,用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法测定尾蚴表皮结合的抗尾蚴IgG的水平,同时检查小鼠体内血吸虫的发育情况。实验结果表明,两性成虫感染的小鼠产生抗尾蚴抗体较雄性感染的小鼠出现得早,而且抗体含量高。抗尾蚴IgG能被撕碎的血吸虫虫体、或两性血吸虫成虫培养的上清液所中和,而未成熟卵、或成熟卵的培养物不能吸收机尾蚴IgG抗体。小鼠含抗尾蚴IgG抗体的感染血清可使成虫冷冻切片中的成虫表皮呈现荧光,而对成虫消化道或子宫上皮不出现免疫荧光反应。抗尾蚴IgG抗体阳性的感染血清经尾蚴吸收后,可使之对成虫表皮的荧光明显减弱。因此,日本血吸虫成虫表皮及其脱落物能在小鼠体内产生IgG此抗体能与尾蚴表皮抗原相结合,说明成虫与尾蚴及表皮之间存有共同抗原。 相似文献
10.
马来微丝蚴断片抗原间接荧光抗体试验诊断丝虫病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超声粉碎马来微丝蚴断片为抗原,进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用以诊断丝虫病。用血清和耳垂滤纸干血滴浸出液进行对比,结果两者检出率相似,认为后者可以代替前者。对微丝蚴血症114例和正常人血清191例同时作IFA试验,当血清滴度为1:10时,本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36.8及98.4%。在两种丝虫病不同流行程度地区人群作IFA试验,能检出其高低不同的微丝蚴阳性率,表明本法可应用于班氏丝虫病和马来丝虫病流行病学调查和监测。 相似文献
11.
12.
本文应用以粉螨类为主的混合螨种制成的螨组织抗原片建立新的间接荧光抗体试验,55例肺螨病患者的阳性率为90.91%,最高滴度1:512,阳性滴度几何均值为121.11,15例阴性对照中3例显示荧光,其中最大滴度为1:8。荧光显色的螨体轮廓清晰可辨,体表呈荧光浓染,螨体抗原性较强的部位在体表、螫肢和足。同时表明本文所用的螨组织抗原片间接荧光抗体试验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对肺螨病的辅助诊断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马来丝虫成虫冰冻切片抗原间接荧光抗体试验诊断丝虫病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取人工感染长爪沙鼠腹腔里的马来丝虫雌性成虫,用香糊包埋切制4μm冰冻切片作抗原。用羊抗人IgG荧光抗体作常规间接染色,检测班氏丝虫微丝蚴血症者167例,阳性反应155例(92.3%);无微丝蚴血症100例中,阳性反应69例(69%);晚期患者19 相似文献
14.
螨体抗原间接荧光抗体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诊断肺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螨体抗原片作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和粉尘螨抗原作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比检测了58例肺螨病患者20例排除肺螨病的其他呼吸系统患者及20例健康大学生的血清,两法的阳性率肺螨病人的分别为94.8%和82.8%,呼吸组病患者阴性符合率分别为100%和90%;健康大学生阴性符合率分别为100%和95%,表明两法诊断螨病均有具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提示两法均可用于肺螨病的免疫诊断,两法 相似文献
15.
重组血吸虫诊断抗原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免疫学方法为诊断血吸虫病的重要手段 ,目前 ,用于血吸虫病免疫诊断的最常用的抗原是成虫抗原和虫卵抗原。成虫抗原和虫卵抗原成分复杂 ,针对两种抗原的血清抗体在宿主体内长期存在 ,不能区别早期感染和既往感染 ,不能考核疗效 ,并且这两种抗原不易大量获得。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机遇。基因克隆技术能够帮助寻找刺激宿主产生短程抗体的某些抗原表位 ,通过检测短程抗体来评价治疗效果。同时依靠基因重组技术可以生产出相应的重组抗原分子 ,为现场推广应用所需大量的抗原材料提供了保证。本文主要就国内外研制基因重组抗原… 相似文献
16.
对黑热病的诊断 ,除病原检查外 ,过去还应用了微量补体结合试验进行过辅助诊断 ,但该法操作复杂 ,敏感性和特异性不高 ,推广应用不够满意。自 1 978年以来我们试用微量间接荧光抗体试验 ( IFAT)对黑热病进行诊断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并取代了微量补体结合试验。本试验对疑似黑热病病人首先进行了 IFAT、球蛋白沉淀试验及醛凝试验 ,最后进行了病原学检查 ,并对以上三种试验做了评价。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 .1 抗原制备按参考文献 [1 ]的方法 ,收集“NNN”培养基培养的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 ,经洗涤后加入适量抗凝兔血推片制… 相似文献
17.
用生长在LAS双相培养基上48h的贴壁溶组织内阿米巴作抗原和略加修改的等(1971)方法进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结果54例阿米巴肝脓肿病人血清或滤纸干血滴全部阳性,且滴度都较高(1:80-1:2560)。23例阿米巴痢疾患者中,19例阳性,阳性率为82.6%;42例非阿米巴病和40例正常人血清或滤纸干血滴均阴性。 相似文献
18.
19.
唐超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1977,(4)
作者于1971~1974年在阿米巴病流行区应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诊断阿米巴病。抗原制备:用吸管吸取培养48小时的阿米巴沉淀物。其方法是将培养物离心后,倾去上清液,留3~4毫升培养液,摇动试管,使管壁的阿米巴落入培养液中,将此培养液再离心,并用pH7.2的缓冲生理盐水3~4毫升 相似文献
20.
瞿靖琦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1979,(5)
本文报告应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诊断具有黑热病临床症状的幼儿患者,同时也用于杜氏利什曼及热带利什曼虫种鉴别。实验用的原虫有二种:一种是取自一例7岁患儿骨髓中的杜氏利什曼原虫,另一种是从一例东方疖患儿分离出来的热带利什曼原虫。经三恩氏培养基大量培养5天后收集鞭毛体。在每一张载玻片上滴10滴鞭毛体,干燥后的0.3N盐酸浸泡5分钟,再用PBS(pH7.2)洗涤,干燥后置有矽胶的干燥器内,放-20℃贮存使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