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江汉平原控制间日疟对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986年开始,在江汉平原有代表性的江陵县镜内25万人口范围地区,研究研制间日疟的对策,经过实施以根治传染源和消除病灶点为主的综合性措施,该范围内发病率间1986年的11。56‰^0,为江汉广大流行区控制疟疾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间日疟1例     
患者 ,男性 ,2 5岁。2年来不定时出现头昏 ,有时出现低热 ,双腿无力。基层卫生院诊断为病毒性感冒 ,给服感冒清和病毒灵后症状缓解。当年 7月 14日患者又出现头痛、发热伴出汗 ,持续 3~ 4h,并出现嗜睡。当地医院检查外周血 3次均为 (- ) ,B超检查发现脾肿大。以重感、疑似疟疾入院治疗。入院检查 :体温 39.4℃ ,呼吸 38次 /m in,心率 136次/m in,B超检查脾肿大 3cm,X线检查双肺 (- )。实验室检查 :RBC4.3× 10 1 0 ,WBC5 .5× 10 1 0 ,Hb7.6 g/L,取耳垂血制厚、薄血膜镜检疟原虫 (- )。患者前几年曾在我区疟疾流行地区居住 ,又在流行…  相似文献   

3.
自 198 9年我省宣布基本上消灭疟疾以来 ,疟疾患者已很少见到。近年来 ,我院收治 2例间日疟。报告如下。例 1:男 ,18岁 ,于 2 0 0 0年 7月 2 4日晚用冷水洗澡 ,当夜高烧 ,次日来院就诊。体温达 39℃ ,并伴有头痛 ,扁桃体肿大 ,以上呼吸道感染收住院。患者无外出及外地居住史。实验检查 :血红蛋白 (Hb) 12 0 g/ L,红细胞 3.43× 10 1 2 / L;WBC9.2×10 9/ L,中性粒细胞 0 .72 ,淋巴细胞 0 .2 3,嗜酸性粒细胞 0 .0 3,单核粒细胞 0 .0 2。血谷丙转氨酶 5 0 U (赖氏法 ) ,HBs Ag阳性 ,尿蛋白 30 mg/ L。抗感染治疗 4天后 ,出现间日高热 ,体…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道了应用合成间日疟DNA片段经同位素末端标记作为探针,检测了21份经镜检确诊的产是日疟病人血样,结果全产啊阳性,敏感性可测出0.00133%的原虫病血症,与培养的恶性疟及正常人血没有交叉反应,随后将该探针应用到疟疾监测中,在山东采集的310份四热病人血和245份流动人口血,应用于探针检测,未出现阳性结果,经镜检复核,结果相符,在安徽省滁州市采集352份病灶点人群血,有28份出现了阳性,阳性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灭疟后期间日疟的临床特点,给疟疾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灭疟后期血检疟原虫确诊的820例间日疟进行了临床分析和讨论。结果具有间日疟典型症状者仅占35.12%,临床确诊率为37.32%。结论灭疟后期疟疾症状不典型,临床诊断困难,易致漏诊、误诊,应以疟原虫血检为确诊依据;无血检条件的医院,应结合病史、临床症状、流行病学等进行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6.
与恶性疟不同,间目疟由于其休眠子的存在,临床治疗后很容易复发,对间目疟的控制带来了很大困难。国内外对间日疟的治疗有很多方案,本文针对间日疟的复发及伯喹治疗间日疟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8.
南丹县从1976—1990年停止使用可发生溶血反应的伯氨喹,采用氯喹合并乙胺嘧啶间歇服药方案治疗间日疟病人,取得较满意的效果,全县疟疾发病率从1976年的88.5/万降至1989年的0.35/万。1990年经广西区卫生厅组织考核,达到部颁基本消灭疟疾标准。  相似文献   

9.
DNA探针诊断间日疟的进一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以间日疟原虫特异的0.24kb DNA探针用点杂交试验出现阳性反应的部分恶性疟患者血样和现场镜检阴性的发热病人血样用Southern blotting法加以甄别。结果显示,点杂交阳性反应者本试验亦呈阳性反应。证实在部分恶性疟患者及镜检阴性的发热病人中可能同时感染间日疟原虫。2份点杂交可疑阳性的上海献血员血样,本试验呈阴性。  相似文献   

10.
重组质粒DNA探针用于间日疟诊断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用^32P标记含间日疟原虫DNA片段的重组质粒pVA1作为探针,通过DNA打点杂交试验检测红内期间日疟原虫。该探针检测间日疟原虫基因组DNA的敏感度达1ng;与现场采集的25份间日疟患者血样(原虫血症为0.003%-0.7%)的杂交阳性率为72%;与6例恶性疟和3例食蟹猴疟血样中各1例杂交阳性;与3例约氏疟和6例正常人血样均为阴性。  相似文献   

11.
两种按蚊共存地区控制间日疟效果的纵向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进一步控制和降低两种按蚊共存地区间日疟发病率的措施,选择六合县马鞍乡为纵向观察试点,采取灭蚊与传染源查治措施的不同组合,观察1991~1996年的年发病率、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小学生疟原虫阳性率、间接荧光抗体(IFA)阳性率、按蚊种群比例和密度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在采取灭蚊措施时,年发病率出现明显下降;当无灭蚊措施时,则发病率回升。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IFA阳性率和年发病率的变化基本吻合。结果表明:两种按蚊共存地区,采取灭蚊措施能有效地控制间日疟发病率,除年发病率外,发热病人血检疟原虫阳性率和IFA阳性率也可用于评价不同防治措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建国后恶性疟经积极防治,发病率递年降低。70年代流行再度回升。1971~1975年调查已波及9个县(市)134个村,病例856人,死亡100多人。主要病媒为嗜人按蚊,其传播能量比中华按蚊高18.8倍,通过使用DDT乳剂滞留喷洒灭蚊和根治传染源的防治策略后,病媒分布和恶性疟流行范围逐年减少,1983年最后查治3例患者。1984~1994年对1704444例发热病人监测和135507名居民调查血检,未再发现当地感染的恶性疟病例,达到消灭恶性疟目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安徽省疟疾局部疫情回升的特点及原因 ,为制订防制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对有局部疫情回升的7个县、区所有行政村摸底调查 ,了解 1998年以来的疫情动态及防治措施落实情况 ;对 2 0 0 1年 1~ 7月份的报告病例作个案调查 ,分析发病特点。 结果 新发疫点数由 1998年的 34个增加到 2 0 0 1年的 2 49个 ,其中重疫点数由 2个增加到6 0个 ,发病率≥ 5‰的疫点由 0个增加到 3个 ;2 0 0 1年 1~ 7月份的 72 7例病人中 ,2 0岁以下者占 5 4.2 % ,无疟史新感染者占 89.3% ( 6 2 8/ 70 3)。 结论 新疫点、重疫点数逐年增多 ,年青的新病例占多数 ,疫情回升明显。  相似文献   

14.
以蒿甲醚国服片剂,总量600mg/d×5在抗氯喹恶性疟流行区治疗恶性疟,间日疟各52例和39例,临床治愈率均达100%,退热时间、疟原虫转阴时间及近期复燃率恶性疟分别为32.6±12.8h、31.9±12.7h和14.0%,间日疟分别为27.9±15.2h、33.3±10.4h和9.7%。结果显示,蒿甲醚片剂治疗恶性疟、间日疟具有与针剂同样高效、速效及不良反应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15.
在海南省疟疾流行区,用萘酚喹600mg顿服和氯喹1.5g标准疗法各治疗间日疟病人35例,服药后两组病例均获即时治愈。萘酚喹组平均退热和原虫转阴时间分别为(22.7±7.4)h和(46.4±9.7)h;氯喹组平均退热和原虫转阴时间分别为(19.1±8.3)h和(41.6±8.2)h。随访6wk,萘酚喹组的治愈率为100%,氯喹组为74.3%。结果表明,萘酚喹治疗间日疟的远期效果明显优于氯喹(P<0.01)。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道了应用合成间日疟DNA片段经同位素末端标记作为探针,检测了2l份经镜检确诊的间日疟病人血样,结果全部阳性,敏感性可测出0.00133%的原虫血症,与培养的恶性疟及正常人血没有交叉反应。随后将该探针应用到疟疾监测中,在山东采集的310份四热病人血和245份流动人口血,应用本探针检测,未出现阳性结果,经镜检复核,结果相符。在安徽省滁州市采集352份病灶点人群血,有28份出现了阳性,阳性率为7.95%。对以上血样经IFA方法进行抗体测定,显示合成间日疟DNA探针杂交结果与抗体阳性率具有明显的一致性。结果表明本合成间日疟DNA探针可应用于灭疟后期的疟疾监测,特别对流动人口集中检查和传染源侦查具有一定潜力。  相似文献   

17.
职业供血人群疟疾发病与控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在查明供血者疟疾分布特点的基础上,通过对A血型供血者预防性根治后疟疾发病,对有病例的血站分布和“血浆单采术”的实施等情况的调查,以及供血者免疫球蛋白含量测定和疟疾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等结果综合分析阐明:98%以上的供血者疟疾发生在同时采血浆和白细胞的血站,由于血站共用分离白细胞的分浆针造成了间日疟的传播。供血者疟疾的发生随供浆次数的增加和血清IgG含量的下降而增多,供浆后症状的出现随分浆量的增加而提前。在严禁共用分浆针分离白细胞之后,即未见供血者疟疾发生。  相似文献   

18.
复方蒿甲醚片治疗间日疟的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复方蒿甲醚片治疗间日疟疗效的影响。方法:用复方蒿甲醚片(每片含苯芴醇 120 m g、蒿甲醚 20 m g)16 片3 d 分服( A 组)、20 片5 d 分服( B组),氯喹 伯氨喹8 日疗法( C对照组)三组分别治疗36 例、41 例和 55 例。结果: A、 B、 C三组的平均退热时间相近,分别为 22.3 h、23.2 h 和25.0 h;平均原虫转阴时间为33.5 h、30.5 h 和44.9 h; A、 B两组均显著快于 C组( P< 0.01)。治后9 个月的临床复发率: A、 B、 C组各为84.9% 、78.8%和 22.9% ; A、 B组均显著高于 C组( P均< 0/01)。结论:两种治疗方案治疗间日疟均具有速效。  相似文献   

19.
用双重免疫色谱技术 ( ICT)对疟区门诊的“四热”病人进行疟疾检测 ,以镜检结果为对照 ,评价 ICT诊断疟疾的效果。检测 93例 ,敏感度和特异性恶性疟为 91.7%和 94.7% ,间日疟为 88.2 %和 10 0 % ,两者之间无交叉反应。显示双重 ICT检测疟疾快速简便 ,准确性高 ,且能区分虫种 ,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