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Fas、FasL和Caspase-3在成年猫脊髓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Fas、FasL、caspase-3在成年猫脊髓的分布。方法:将成年猫处死后取其脊髓(T11)制作20μm厚冰冻切片,用Fas、FasL和caspase-3(效价:1:250,1:250,1:250,)行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染色。观察Fas FasL、caspase-3在正常脊髓中分布及亚细胞定位。结果:Fas阳性神经元以腹角为主,胞浆染色,背角相对较少,灰质和内胶质细胞阳性反应,细胞核染色;FasL阳性神经元遍布整个灰质,胞浆染色,未见胶质细胞阳性染色;caspase-3未见阳性反应神经元。结论:在成年猫脊髓有Fas、FasL分布,提示这些因子与成体脊髓神经元的信号传递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大鼠坐骨神经条件性损伤对相应背根节及坐骨神经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表达的影响,以探讨GDNF对损伤神经元的作用.方法 45只成年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A组(N=5)正常对照组,B组(N=20)坐骨神经压榨伤组,C组(N=20)坐骨神经切断/结扎组;B、C两组按存活期不同再各分为4个亚组,每组5例.大鼠分别于伤后3天、2周、1个月、2个月处死,取材L5节段损伤侧背根节及损伤坐骨神经的远近节段,免疫组化染色观测GDNF表达.结果 (1)正常背根节细胞GDNF表达主要分布于小神经元,少数为大神经元.(2)坐骨神经损伤促使同侧背根节神经元GDNF表达显著增强,伤后2周达到高峰;B组背根节细胞GDNF表达在伤后1个月时轻度下调,伤后2个月恢复为对照组水平.C组背根节细胞GDNF表达保持高水平,并至观察后期2个月.(3)坐骨神经损伤同时诱导背根节卫星细胞及坐骨神经雪旺氏细胞GDNF表达显著增强,其中远端坐骨神经GDNF表达强于近端.B组这些细胞的阳性表达持续至伤后2周,C组伤后1个月时其表达仍显著.结论 GDNF是参与损伤初级感觉神经元反应的重要因子,并可能对正常及受损背根节细胞发挥营养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索在内脏高敏感状态下,跨器官敏化模型鼠脊髓背角蛋白激酶(PKC)γ基因表达的改变并探索其与内脏痛敏程度之间的相关性,寻求调控跨器官敏化的新靶点.方法 采用鸡卵清蛋白(OVA)基础致敏联合结直肠芥子油(MO)灌注的方法建立跨器官敏化大鼠模型.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n=7);跨器官敏化模型组(B组,n=8),给予OVA基础致敏联合MO结肠灌注;OVA+MO+生理盐水对照组(C组,n=7),给予OVA基础致敏联合MO结肠灌注,鞘内注射生理盐水10μl;OVA+MO+PKCγ特异性抑制剂(GF109203X)组(D组,n=8),OVA基础致敏联合MO结肠灌注,鞘内注射GF109203X 10μl.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技术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大鼠脊髓PKCγ的表达情况,并探讨PKCγ表达与内脏痛敏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 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跨器官敏化模型组大鼠L4-6脊髓背角组织PKCγ蛋白表达量(98.99±7.73)明显多于正常对照组(56.14±6.22,P<0.05);而鞘内注射GF109203X的D组大鼠PKCγ表达量显著降低,明显低于鞘内注射生理盐水的C组(56.83±7.07 vs 89.59±9.90, P<0.05).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也显示,B组大鼠L4-6脊髓背角组织中PKCγ的表达量(1.538±0.228)与A组(1.065±0.064)相比显著增加(P<0.001);D组大鼠PKCγ表达量(1.124±0.169)与C组大鼠(1.605±0.224)比较则显著降低(P<0.001).结论 采用OVA基础致敏联合MO结肠灌注可成功建立跨器官敏化大鼠模型,脊髓背角组织中PKCγ参与了跨器官内脏痛敏信号的传递,在跨器官敏化的产生和维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对背根节GDNF的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应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大鼠坐骨神经条件性损伤对相应背根节及坐骨神经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表达的影响,以探讨GDNF对损伤神经元的作用。方法 45只成年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A组(N=5)正常对照组,B组(N=20)坐骨神经压榨伤组,C组(N=20)坐骨神经切断/结扎组;B、C两组按存活期不同再各分为4个亚组,每组5例。大鼠分别于伤后3天、2周、1个月、2个月处死,取材L5节段损伤侧背根节及损伤坐骨神经的远近节段,免疫组化染色观测GDNF表达。结果 (1)正常背根节细胞GDNF表达主要分布于小神经元,少数为大神经元。(2)坐骨神经损伤促使同侧背根节神经元GDNF表达显著增强,伤后2周达到高峰;B组背根节细胞GDNF表达在伤后1个月时轻度下调,伤后2个月恢复为对照组水平。C组背根节细胞GDNF表达保持高水平,并至观察后期2个月。(3)坐骨神经损伤同时诱导背根节卫生细胞及坐骨神经雪旺氏细胞,GNDF表达显著增强,其中远端坐骨神经GDNF表达强于近端。B组这些细胞的阳性表达持续至伤后2周,C组伤后1个月时其表达仍显著。结论 GDNF是参与损伤初级感觉神经元反应的重要因子,并可能对正常及受损背根节细胞发挥营养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人参皂甙Rd对体外培养的脊髓运动神经元抗谷氨酸损伤的作用.方法 分离胎龄15d的SD大鼠的脊髓运动神经元,培养6d后分为4组:对照组,培养基中不加药液;谷氨酸(Glu)组,培养基中加入300μmol/L谷氨酸;人参皂甙Rd+谷氨酸(GSRd+Glu)组,培养基中预先加入10μmol/L人参皂甙Rd孵育30min,再加入300μmol/L谷氨酸;丙二醇+谷氨酸(Vehicle+Glu)组,培养基中预先加入等容量丙二醇孵育30min,再加入300μmol/L谷氨酸.继续培养24h,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神经元形态及生长状况,进行细胞计数,测定神经元存活率及培养上清液中乳酸脱氢酶(LDH)活性.结果 Glu组存活的脊髓运动神经元数目少,偶有突起形成,细胞受损严重;GSRd+Glu组脊髓运动神经元数目明显增多(P<0.05),突起较多,只少数死亡细胞;Vehicle+Glu组神经元形态与Glu组相似.Glu组及Vehicle+Glu 组脊髓运动神经元存活率分别为22.7%±2.3%、23.6%±2.1%,明显低于对照组(l00%±0%,P<0.05)及GSRd+Glu组(58.6%±2.3%,P<0.05),而Glu组与Vehicle+Glu组比较、对照组与GSRd+Glu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Glu组及Vehicle+Glu组培养上清中LDH活性分别为142.50±3.55、139.20±2.75U/L,明显高于对照组(42.3±3.6U/L)及GSRd+Glu组(84.2±2.5U/L,P<0.05),而Glu组与Vehicle+Glu组比较、对照组与GSRd+Glu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人参皂甙Rd对脊髓运动神经元抗谷氨酸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与不脱钙冰冻切片法测量新西兰大白兔膝关节软骨厚度数值,探索使用 OCT 无创测量兔膝关节软骨厚度的可行性。方法选择标准化饲养成年雄性新西兰大白兔50只(100个膝关节),以直径2 mm 环形钻标记膝关节股骨内侧髁负重区软骨面,取中心点、+0.5 mm、-0.5 mm 3个测量点,先后采用 OCT、不脱钙冰冻切片镜下测量采集软骨厚度数据,比较2组数据值并绘制2种测量方法在3个测量点的 Bland-Altman 图检验2种测量方法的一致性。结果中心点、+0.5 mm、-0.5 mm 3个测量点 OCT 测量结果(296.5±1.6)μm、(302.6±3.5)μm、(287.9±5.6)μm,不脱钙冰冻切片测量结果(278.4±1.9)μm、(290.3±5.9)μm、(280.3±4.6)μm。3个测量点的 Bland-Altman 图中,差值的均数以及差值的95%分布范围分别为:18.11(16.65,19.56)μm、12.4(5.5,19.2)μm、7.4(2.8,12.0)μm,3个测量点计算组内相关系数(ICC)分别为0.93(95%CI:0.89~0.95,P <0.0001)、0.84(95%CI:0.77~0.89,P <0.0001)、0.91(95%CI:0.87~0.94,P <0.0001)。结论以不脱钙冰冻组织切片显微镜下测量作为标准参照,OCT 技术用于兔膝关节软骨厚度测量具有可行性,其优势在于测量兔膝关节软骨厚度快速无创、重复性好,可为组织工程软骨修复关节软骨缺损动物实验提供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电针足三里对失血性休克(HS)海水浸泡损伤延迟静脉复苏大鼠的生存率及脏器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100只SPF级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HS+海水浸泡组(对照组)和HS+海水浸泡+电针组(电针组),每组50只。大鼠经颈动脉快速放血,失血量为全身血容量的45%。失血后立即将剑突下0.5 cm以下身体在(23±1)℃人工海水中浸泡30 min,海水浸泡完成后2 h,回输全部失血和2倍失血量的乳酸林格液。电针组于浸泡后0.5 h电针双侧足三里,对照组不针刺。监测两组动物的24 h生存率,及失血前,浸泡后即刻,浸泡后2、5、24 h的Cr、CK-MB、ALT及DAO的变化。结果 (1)电针组24 h生存率(90.0%)显著高于对照组(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94,P=0.034)。(2)浸泡后2 h,电针组的DAO[(9.98±1.00)mg/ml]显著低于对照组[(11.99±0.85)m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25,P=0.001)。浸泡后5 h,电针组的CK-MB(501.00±204.94)U/L、ALT(65....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负压封闭引流(VSD)治疗深度烧伤创面(DBW)及对血清炎性因子、致痛因子的影响。方法 2015年1月—2017年12月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治疗DBW患者106例,其中男性69例,女性37例;年龄25~59岁,平均44. 5岁;受伤至入院时间0. 5~13d,平均5. 65d。致伤原因:火烧伤75例,热液烧伤31例。按照治疗方法分为VSD组(n=53)和对照组(n=53),VSD组行VSD+游离植皮治疗,对照组行常规清创换药+游离植皮治疗。治疗7d后观察两组创面愈合率及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创面完全愈合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治疗前及治疗后7d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8(IL-8)、补体C3a等炎性因子及血清5-羟色胺(5-HT)、脑内神经肽(NPY)、前列腺素E2(PGE2)等致痛因子水平。结果治疗后7d VSD组创面愈合率大于对照组[(80. 86±9. 12)%vs.(69. 58±7. 30)%],疼痛评分、创面完全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均少于对照组[(2. 78±0. 29)分vs.(5. 79±0. 62)分,(19. 26±2. 04) d vs.(25. 74±2. 65) d,(23. 63±2. 44) d vs.(30. 51±3. 19) d,(3. 29±0. 35)万元vs.(3. 92±0. 41)万元](P <0. 05)]。治疗后7d,VSD组血清CRP、TNF-α、IL-8、补体C3a及5-HT、NPY、PGE2水平均低于对照组[(8. 92±9. 93) mg/L vs.(18. 87±1. 96) mg/L,(35. 74±3. 61)μg/L vs.(67. 94±6. 88)μg/L,(32. 92±4. 37)μg/L vs.(60. 76±6. 19)μg/L,(13. 52±1. 50)μg/L vs.(16. 77±1. 72)μg/L,(109. 92±10. 16) ng/L vs.(143. 97±15. 22) ng/L,(112. 86±11. 41)μg/L vs.(154. 37±16. 03)μg/L,(121. 33±12. 42) pg/m L vs.(186. 93±18. 72) pg/m L,P <0. 05)]。结论 VSD可促进DBW愈合,降低炎性因子及致痛因子水平,患者康复快。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高频正弦波振动对吊尾大鼠脊髓c-fos蛋白表达的影响. 方法 选取Sprague-Dawley雌性大鼠3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模拟失重t4 d组、模拟失重+高频振动14d组及正常对照组,每组各10只动物.采用大鼠尾部悬吊法建立模拟失重模型,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吊尾大鼠脊髓L5-6节段c-fos蛋白的表达. 结果 正常对照组大鼠,大多数c-fos阳性神经元位于脊髓Ⅳ和Ⅵ~Ⅶ板层.模拟失重14d后,脊髓Ⅳ、Ⅵ和Ⅶ板层内的阳性神经元数量及Ⅵ~Ⅶ板层内阳性神经元总数均明显多于正常对照组(P<0.05)和模拟失重+高频振动组(P<0.05).而模拟失重+高频振动组大鼠脊髓阳性神经元的总数及板层分布模式与正常对照组大鼠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 高频正弦波振动对模拟失重状态下大鼠脊髓神经元c-foS蛋白表达的改变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模拟失重后肌梭传人通路中脊髓神经元活动的增强可能与肌梭传人冲动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家猪L2椎体贯通火器伤实验模型,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不同弹速火器伤对伤段脊髓组织铁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18只家猪随机分为2组(L组:微型冲锋枪组,n=10;H组:狙击步枪组,n=8),在全麻状态下建立L2椎体侧方贯通伤模型,同时大体观察比较两组弹道入口及出口面积比值、脊髓损伤范围、光镜改变、伤段脊髓组织游离铁及伤段脊髓组织铁蛋白免疫组化染色。结果18只家猪中13只动物成功建立了L2椎体火器伤模型,其中冲锋枪组(L组)6只、狙击步枪组(H组)7只。L组弹道出口、入口面积比值:2.49±0.30;H组为6.93±0.75,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大体所见脊髓广泛硬膜下血肿,以损伤为中心波及范围,L组:(8.12±1.23)cm;H组:(16.92±2.19)cm。两组比较有显著性意义(P<0.01)。两组游离铁分别为:L组(2.29±0.38)μmol/mg;H组(3.78±0.53)μmol/mg,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2.23,P<0.05)。H组脊髓组织伤后有更加明显的局灶性出血及组织水肿;两组伤后铁蛋白呈不同程度的阳性表达,但H组阳性细胞颗粒数明显增多,与L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及变量筛选显示两组伤段脊髓组织铁蛋白表达程度与脊髓大体损伤范围及游离铁的含量具有相关性,相关系数R2=0.7339。结论铁蛋白参与了脊髓的继发损伤反应,并且与损伤程度及伤段脊髓组织中的游离铁含量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