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辅助下(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VATS)胸膜外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neriosus,PDA)结扎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我院2000年1月至2007年1月施行胸腔镜辅助下小切口胸膜外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29例,对该术式的疗效、住院时间、并发症、适应症进行分析。【结果】全组29例顺利完成手术,无术中大出血而中转开胸者,术后无喉返神经损伤、导管残余分流、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平均住院时间3~6d。随访24例,超声心动图检查无残余分流。【结论】VATs胸膜外治疗PDA安全可靠,具有创伤小、对肺功能影响小、术后疼痛轻、出血少、并发症少、恢复快及美观等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辅助下(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VATS)胸膜外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结扎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我院2000年1月至2007年1月施行胸腔镜辅助下小切口胸膜外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29例,对该术式的疗效、住院时间、并发症、适应症进行分析。[结果]全组29例顺利完成手术,无术中大出血而中转开胸者,术后无喉返神经损伤、导管残余分流、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平均住院时间3~6 d。随访24例,超声心动图检查无残余分流。[结论]VATS胸膜外治疗PDA安全可靠,具有创伤小、对肺功能影响小、术后疼痛轻、出血少、并发症少、恢复快及美观等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建业 《广西医学》2000,22(1):86-88
电视胸腔镜手术(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下称VATS)是继腹腔镜外科之后发展起来的一个新领域,从90年代早期出现到现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已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不仅仅限于胸内疾病的诊断,而且可用于多种胸内疾病的手术治疗(1~3)。本文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下称PDA)的研究资料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正> 动脉导管未闭(PDA)常须要外科手术治疗,但其术式选择迄今未有定论。现就我院1987年6月~1994年12月收治的57例手术治疗分析如下。 临床资料 一、一般情况 本组患者 57例中男14例,女43例;年龄2~40岁(15.44±3.20);体重 9.8~56kg(30.10±4.32);41例可闻及连续性杂音,11例以收缩期杂音为主,5例杂音不明显,均经彩超证实为 PDA。经测定肺动脉高压 14例,合并室间隔缺损1例;EKG示左室肥大劳损12例,其  相似文献   

5.
6.
我院治疗8例大龄动脉导管未闭,最大年龄32岁,平均年龄24岁。大龄动脉导管未闭手术危险性大,死亡率高,我院采用降压后靠主动脉一侧分离导管,带垫片10号丝线双重结扎导管,无一例破裂或再通。  相似文献   

7.
<正> 动脉导管未闭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方法种类较多,各有其优点。自1990~1992年,我们行主动脉外膜下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15例,现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男7例,女8例。年龄6~14岁。术前全部作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确诊。合并肺动脉高压6例,肺动脉瓣相对狭窄1例,三尖瓣相对关闭不全1例。动脉导管直径0.8~1.5cm。单纯结扎8例,双重结扎7例,其中加贯穿缝扎5例。术后血压升高者9例,收缩压升高3kPa以上,最高1例达11 kPa。需静点硝普钠控制血压者3例,余口服降压药物至  相似文献   

8.
作者报告了过去30年本院外科治疗动脉导管未闭185例的经验.文中着重讨论手术入路,导管解剖,避免喉返神经损伤及导管处理的要点和注意事项.认为应用涤纶布卷垫结扎有利于导管良好闭合及避免导管破裂意外,是安全易行的手术方法,合并心内畸形可在体外循环下一并矫正  相似文献   

9.
陶宝华  刘捷夫 《上海医学》2000,23(8):458-469
目的 探讨高龄动脉导管未闭患者的特点和手术方法的选择对手术结果的影响。方法 10例患者术前均经超声心动图证实诊断,导管直径0.9~2.5cm(平均1.7cm)。其中2例肺动脉高压,导管水平有双向分流。4例肺动脉呈瘤样扩张,1例同时伴有风湿性二尖瓣关闭不全并发慢性右心衰竭。7例在全麻低温下施以带特制垫片结扎术。在低温部分阻断循环和左心辅助循环下行导管切断缝合各1例。正中切口,体外循环下行导管缝闭合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201例PDA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全组PDA201例,单纯PDA173例,VSD+PDA15例,TOF+PDA9例,AAI+VSD+PDA3例,AVS+PDA1例,单纯PDA结扎155例,CPB下缝扎18例。28例并发心内畸形者26例一期根治,2例分期手术。结果:全组死亡7列。死亡原因包括脑血管意外、低心排、人工血管渗血、急性肾衰和灌注肺。结论:多数单纯PDA可经左开胸结扎,病程长,合并重度肺高压或SBE者应在CPB下缝扎。合并其他心内畸形者,可一期或分期手术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了在体外循环下治疗13例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资料。本组6例经肺动脉干切开直视下缝闭动脉导管;5例经心包游离结扎或切断缝合导管;2例经迷走神经后切断缝合导管。术后病人全部成活,3例病人在心尖区残存Ⅱ/6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  相似文献   

12.
应用Cook可控弹簧圈关闭动脉导管未闭疗效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索 Cook可控弹簧圈封堵动脉导管未闭 ( PDA)的疗效。方法 :采用经导管法对 13例 PDA行封堵治疗研究。结果 :PDA直径≤ 3.3mm,置入 1枚弹簧圈 ( 9例 8mm× 5圈 ,1例 5mm× 3圈 ) ,一次性封堵成功 10例 ;直径 3.5mm,一次性置入 2枚弹簧圈 ( 8mm× 5圈、5mm× 5圈 ) ,封堵成功 1例 ;直径≥ 3.5mm,置入 1枚弹簧圈 ( 8mm× 5圈 )后发生残漏 ,出现机械性溶血 ,补放 1枚弹簧圈 ( 5mm× 5圈 )后封堵成功 2例。结论 :Cook可控弹簧圈封堵 PDA,是一种安全、有效、方便的非开胸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3.
Patentductusarteriosus (PDA)isoneofthemostcommoncongenitalcardiacmalforma tionswithanincidenceof 1 5% 3 4 % [1] .To day ,anumberofpatientswithPDAdonotgotohospitaluntillateadolescenceorevenadultinthecountry .462 patientswithPDAweretreatedinourhospitalfrom 1 964 1 0to 2 0 0…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胸腔镜辅助胸膜外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我院8年来实施胸腔镜辅助胸膜外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5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查阅近8年来国内外传统开胸PDA结扎术;腋下小切口PDA结扎术:胸腔镜PDA钳闭术及Amplatzer封堵器PDA封堵术的相关文献,对获得的相关临床资料与本术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共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351篇,各相关临床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后,显示本术式与其他四种术式总并发症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开胸PDA结扎术;腋下小切口PDA结扎术、胸腔镜PDA钳闭术、Amplatzer封堵器介入PDA封堵术和本术式的PDA治疗直径(mm)适应范围分别为2~20、3~16、3~10、4~12和2~20;治疗后残余分流率(%)分别为0.92~1.4、0~0.39、0.60~3.08、1.40~2.43、2.1;再次手术发生率(%)分别为0.39~0.91、0.39、0~2.31、0~0.59和0;年龄(岁)时应范同分别为0.9~56、5~24、1~36、3~60和1.5~38;住院日(d)分别为9~14、3~5、3~5、1~3和3~5;平均治疗费用(元)分别为12 486、6 042、9 781、34 169和10 230;死亡率(%)分别为0~0.56、0、0、0和0.[结论]本术式疗效与常规开胸手术相同,但创伤小,恢复快;在PDA治疗直径和年龄适应范围较腋下小切口、单纯的胸腔镜手术及Amplatzer封堵术广,治疗费用明显低于Amplatzer封堵术.  相似文献   

15.
小儿动脉导管未闭162例封堵治疗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小儿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临床疗效.方法经临床和经胸超声心动图确诊PDA162例,采用经导管介入封堵术治疗,术后即刻采用造影或术后24h行经胸心脏超声检查观察疗效.结果封堵治疗疗效效果满意,成功率98.8%.结论通过封堵治疗PDA是一种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的一种可靠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6.
小儿动脉导管未闭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柴春英  刘永岭 《医学综述》2009,15(12):1819-1821
动脉导管未闭(PDA)是先天性心脏病中常见疾病之一,占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第2位。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有:①药物治疗,主要有布洛芬、吲哚美辛等,可促进未闭动脉导管的闭塞。②经导管介入治疗,使用弹簧栓及Amplatzer蘑菇伞状封堵器。③手术治疗:微创手术治疗、腋下小切口、经胸部正中切口等。上述治疗方法各有优缺点,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PDA经导管介入封堵创伤小、操作简便、安全、并发症率低,与外科手术疗效相仿,在其适应证范围内可作为外科的替代疗法。  相似文献   

17.
高环  李涛 《医学研究杂志》2016,45(1):141-143
目的 通过对早产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 PDA)临床资料的回顾性分析,探讨发病的相关因素。方法 纳入笔者医院2012年5月~2014年5月PDA早产新生患儿80例作为实验组,另随机筛选无PDA病症的同期早产新生儿100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新生儿胎龄、体重、孕母患病史、用药史、围生期高危症以及相关指标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早产新生儿PDA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实验组患儿胎龄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25,P=0.687);出生体重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23,P=0.012)。羊水过少(OR=9.67,P=0.010)、羊水粪染(OR=3.50,P=0.019)、宫内缺氧(OR=4.13,P=0.038)、Apgar评分(OR=3.70,P=0.017)、脐带绕颈(OR=4.59,P=0.002)、双胎(OR=3.56,P=0.035)、母孕期感染(OR=11.92,P=0.026)、母孕期糖尿病(OR=8.94,P=0.001)、出生时吸氧治疗(OR=9.41,P=0.003)、HIE(OR=12.12,P=0.014)是早产新生儿PDA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 对新生儿PDA相关危险因素诊断后,能够明确其发病机制,有利于新生儿PDA的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18.
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 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 PDA)的疗效。方法 :6例患者经静脉使用 6 F输送鞘管置入 Amplatzer封堵器。术后 2 4 h和 6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 :PDA平均最小直径为 4 .4± 1.6 mm( 3~8m m) ,6例封堵均获成功。造影示无残余分流 5例 ,微量残余分流 1例 ,2 4 h超声心动图检查残余分流消失。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应用 Am platzer封堵器经导管封堵动脉导管未闭安全简便、疗效可靠 ,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小儿动脉导管未闭(PDA)外科治疗中的特殊问题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369例PDA的外科治疗情况,339例经左胸入路结扎导管,其中一个月内早产儿6例.16例在体外循环下(CPB)结扎导管.14例在深低温低流量CPB下经肺动脉缝闭导管,结果随访3个月~8年,除6例有气急、心悸外,均恢复正常.结论①不合并肺动脉高压(PH)的单纯PDA,可在学龄前择期手术.②抗心衰治疗无效的早产儿应急诊手术.③特殊类型的PDA应在CPB下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