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 毫秒
1.
目的分析CT检查在甲状腺肿瘤及肿瘤侵犯中的诊断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2006年7月~2011年7月治疗的200例甲状腺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有术后诊断。结果甲状腺癌诊断符合率为95.7%,甲状腺腺瘤诊断符合率为87.5%,结节性甲状腺肿诊断符合率为95.3%。甲状腺癌在颈部侵犯部位包括气管、食管、颈总动脉和颈内静脉,诊断率分别为83.3%、87.5%、87.5%和80.0%。结论 CT在甲状腺肿瘤的诊断中,具有检出率高、敏感性和特异性高的特点,不仅可以作为甲状腺肿块良恶性的鉴别诊断方法,在恶性甲状腺肿瘤的颈部侵犯中也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3.
现就我院自1998年购进螺旋CT至2001年6月,对胃肠道肿瘤而作CT检查的病人以作一回顾性分析,以期提高诊断水平。1材料与方法 我院使用的是德国西门子公司制造的SOMATOMPLUS4螺旋CT机。发现可疑及小病灶行薄层扫描,以观察细微结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多数病人只行平扫,少数病人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20例胃肠道间质瘤病例,对其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对研究的20例病例都行螺旋CT平扫与双期增强扫描。结果CT扫描能够将有间质瘤的部位精准地发现,并且还能够观察肿瘤的形状、大小以及周围的器官、组织有无受到侵犯,同时还能初步判断出间质瘤的良恶性。肿瘤位于十二指肠3例,空回肠6例,胃6例,结直肠2例,腹膜后1例,肠系膜和网膜各1例。肿瘤大多数都是圆形和偏圆形。在这20例胃肠道间质瘤里恶性12例,肿瘤的直径都〉5cm,界限不清晰;良性肿瘤6例,直径都〈5cm,密度均匀,界限清晰。在较大的肿瘤中会出现囊变、出血和坏死,其密度不均匀,增强后也呈不均匀强化。交界性2例,直径4-5cm左右。结论胃肠道间质瘤在CT的检查下获得了较准确的诊断依据,也为肿瘤的手术切除和治疗方案提供了有利的信息。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0例经手术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CT表现.结果 40例患者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其中32例行三期增强扫描.诊断结果单发36例,多发4例.表现为类圆形或分叶状肿块,直径3.8~1 9.0 cm.CT平扫肿块密度均匀10例,不均匀30例,其内可见囊变、坏死,静脉期及延迟期强化较动脉期更明显.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T在胃肠道穿孔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分析27例胃肠道穿孔的CT征像。结果溃疡性穿孔15例,炎症性4例,外伤性穿孔5例,肿瘤性穿孔3例,CT表现腹腔内游离气体影27例,腹腔内局限性积液15例,蜂窝织炎5例。结论CT在胃肠道穿孔部位及病因诊断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肿瘤出芽在胃肠道恶性肿瘤的临床病理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光镜下观察262例胃癌和肠癌标本的肿瘤出芽情况,分析肿瘤出芽与胃肠道恶性肿瘤的临床病理指标和早期复发之间的关系。结果262例胃癌和肠癌中共有139例发生了肿瘤出芽(53.05%)。有肿瘤出芽组患者的淋巴结转移、淋巴管浸润和早期复发更多见(P<0.01),有肿瘤出芽组的肿瘤TNM分期明显高于无肿瘤出芽组(P<0.01);但两组患者的肿瘤发生部位、分化程度和浸润深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肿瘤出芽与反映胃肠道恶性肿瘤侵袭性的临床病理指标密切相关,有肿瘤出芽者早期复发多见。  相似文献   

8.
刘景昌  刘洪涛  宫学华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1):1482-1483,I0002
目的 探讨胃肠道平滑肌肿瘤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 使用GE HISPEED CT/I对8例胃肠道平滑肌肿瘤患者进行扫描,发现和确定病灶后进行增强扫描,观察分析其CT表现.结果 8例胃肠道平滑肌肿瘤均经手术病理检查证实.4例胃部平滑肌肿瘤,4例肠道平滑肌肿瘤(十二指肠平滑肌瘤1例,结肠平滑肌瘤1例,空肠平滑肌瘤1例和空肠平滑肌肉瘤1例).平滑肌肿瘤CT表现:良性肿瘤大多呈圆形,肿瘤表现光滑、边界清楚、实质均匀、CT值40 Hu;增强扫描,肿瘤强化显著,肿瘤与周围分界清晰、周围无明显浸润,CT值一般为53 Hu.胃肠道平滑肌肉瘤体积较大,CT表现为软组织密度块影,其内见有低密度液化坏死区,如向外浸润和临近脏器粘连并肝脏转移,可形成肿块,无一例形状边界不规则.结论 胃肠道平滑肌肿瘤的CT表现有其特异性,CT检查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CT(平扫、增强、CT胆囊造影)对胆囊息肉样病变及良、恶性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术前均经CT(平扫、平扫+增强、CT造影+增强)、彩超诊断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胆囊息肉样病变,包括胆固醇性息肉、炎性息肉、厚壁性胆囊炎、胆囊腺瘤、胆囊腺癌、小胆囊癌。结果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0例胆囊息肉样病变中,良性38例、恶性12例,CT及彩超对胆囊息肉样病变都做出了诊断。在对良、恶性鉴别上,CT诊断出恶性11例,占91.7%,彩超诊断出8例,占66.7%。对38例良性息肉性病变的诊断诊断上,CT和彩超对38例良性息肉样病变都符合病理诊断;在病理分型上,CT诊断符合病理分型27例,占71.1%,彩超诊断符合病理分型34例,占89.5%。结论 CT扫描(平扫、平扫+增强、CT造影+增强)和彩超对胆囊息肉样病变的判定都比较准确。但在良、恶性的鉴别上CT扫描优于彩超,而彩超对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良性息肉样病变的病理分型较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CT在胃肠道穿孔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9例经手术证实的胃肠道穿孔患者术前均行腹部平片和CT扫描检查,分析其表现,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结果。结果:29例中腹内游离气体验出率,X线平片为69.0%,CT为89.7%,两种检查方法检出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前CT对胃肠道穿孔病因诊断符合率为86.2%。结论:CT在胃、肠道穿孔及其病因和并发症的诊断中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螺旋CT影像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对商丘市第三人民医院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3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患者的CT扫描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肿瘤位于胃部20例,食管2例,十二指肠5例,空肠4例,回肠2例,结肠2例。CT检查全部发现病变,肿瘤检查率为100%,CT检查良性16例,恶性19例。病理检查良性14例,恶性21例,CT定性准确度为88.6%。结论 GIST的螺旋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可帮助术前定位、定性和分级,是GIST诊断比较好的方法之一,对指导临床治疗和评价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周洋  刘洋  张修石 《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1):111-112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CT征像,以提高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3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CT影像及临床资料,并将大体病理所见与CT表现对照。结果:肿瘤位于胃部3例。十二指肠2例,空肠4例,回肠2例,肠系膜内2例。13例中恶性9例,潜在恶性2例,不能确定良恶性2例。13例中12例肿块表现为外生性肿块,多较大,其中恶性肿块最大径3~26cm。肿瘤密度不均匀,呈囊实性,实性部分中度强化至明显强化,肿瘤边缘分叶2例。结论:CT对于胃肠道间质瘤的定位和提示诊断都具有非常高的价值,但对肿瘤良恶性的判断有一定限度。确诊有赖于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13.
蒋俊  韩顺良  刘辉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7):2605-2606
目的:评价外伤性胃肠道破裂X线平片与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经手术证实的外伤性胃肠道破裂患者的影像资料.结果:CT检出隔下游气体征24例;腹脏内游离积液征28例;肠壁区域性水肿增厚模糊20例;肠壁外或肠壁间积气征22例;胃肠壁周围肠系膜密度增高模糊,呈液体渗透征12例.X线平片与CT对隔下游气体检出率分别为28.1%和78.1%,两种检测方法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检查和CT对腹腔少量积液的检出率分别为71.9%和78.1%,两种检测方法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对外伤性胃肠道破裂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原发性胆囊癌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分析原发性胆囊癌的分型及CT表现,以提高早期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5例原发性胆囊癌,总结其术前CT平扫及增强扫描的影像表现,讨论胆囊癌的CT分型、病理学分型。结果根据肿瘤的形态及CT表现将胆囊癌分为三型:①肿块型:13例,占52%;②结节型:8例,占32%;③浸润型:4例,占16%。手术病理腺癌21例、鳞癌4例。9例合并慢性胆囊炎;11例合并胆囊结石;肝脏直接受侵犯16例;侵及胰腺和十二指肠7例;肝脏及淋巴结转移8例;肝内、外胆管扩张13例。结论CT对软组织的分辨率高,可清楚显示胆囊癌的病变部位及程度,为肿瘤分期及能否手术根治提供了准确的依据。胆囊癌的三个类型是胆囊癌病变发展不同阶段的特征性表现,结节型及浸润型是胆囊癌的早期表现,肿块型为胆囊癌的中晚期表现并已直接侵犯肝脏及淋巴结转移,侵犯周围组织等。原发性胆囊癌的早期诊断,应注重胆囊形态的改变、胆囊壁厚度的改变,可行多体位CT扫描,并且重视患者的病史。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CT在阑尾周围脓肿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术前经CT检查确诊的39例阑尾周围脓肿患者,将术前诊断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相比较,观察阑尾周围脓肿的CT影像学特征。结果本组39例患者术后经病理结果证实均为阑尾周围脓肿, CT诊断正确率为100%。肿块直径为2.7~9.6 cm, CT值为17~34 HU,所有患者右下腹部的局限性肿块影,密度为混合型。结论CT诊断阑尾周围脓肿的正确率较高,且对于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MS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9例GIST影像资料,并与临床病理进行对照,所有患者均接受MSCT平扫及动静脉期双期扫描。结果9例GIST中,以发生于胃部最多见,共8例,其中以胃体部居多(4例),另外1例位于空肠;腔外生长为主占多数,共6例,腔内生长1例,腔内外生长2例。肿瘤直径大于5cm者共7例,其中5例为恶性;小于5cnl者共2例,皆为良性。MSCT多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软组织肿块,肿瘤密度多欠均匀,内部可出现低密度液化坏死区,边界多较清晰,周围组织受压推移,增强后多数呈中到重度不均质强化。结论MSCT可清晰显示GIST的部位、大小、形态及周围结构,结合双期增强及MPR对GIST定位、定性及治疗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CT特点,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的CT资料。结果发生于胃部15例,小肠14例,结肠1例,CT平扫肿块呈软组织密度均匀者10例,瘤内有低密度坏死者15例,肿块内有钙化者3例,边缘清晰者22例,病灶多呈圆形或半圆形,增强扫描肿瘤实质明显强化,CT值在40-100HU,内部坏死囊变区无强化;良性10例,恶性20例,良性肿块直径小于5cm10例(10/10),恶性肿块直径大于5cm16例(16/20)。结论CT是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主要手段,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在诊断和鉴别良、恶性上有更大优势,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和估计预后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应用价值,提高对胃肠道间质瘤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的认识。方法收集笔者所在医院33例经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男19例,女14例;年龄38~72岁,并将病理所见与CT表现相对照。结果 33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中,胃间质瘤17例占48.5%(腔内型6例,腔外型4例,混合型7例);小肠间质瘤10例占25%(十二指肠3例,空肠5例,回肠2例);直肠4例占9.1%;腹膜后2例占11%。CT图像与病理恶性潜能相关。结论多层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准确定位和肿瘤分级的判断及指导临床治疗和估计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腹超声检查对胃肠道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本院经腹超声检查53例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并经电子胃镜、结肠镜活组织检查或者手术病理证实。分析胃癌、胃恶性淋巴瘤、结直肠癌的超声图像特点。结果进展期的胃肠癌共同图像表现为:管壁局限性或弥漫性的增厚;病变区出现“假肾样”或“靶环样”声像。超声显示部位:在右上腹,胃癌16例、胃恶性淋巴瘤1例,结肠肝区结肠癌2例;在左上腹,胃癌14例,结肠脾区结肠癌2例;中腹,横结肠癌3例;右下腹,升结肠癌3例、回盲部结肠癌3例;左下腹,乙状结肠癌3例、直肠癌2例;盆腔,直肠癌4例。结论经腹超声对于胃肠道恶性肿瘤的检查有着重要临床应用价值,根据经腹超声在胃肠道肿瘤声像特点,可结合电子胃镜、结肠镜活组织检查及手术病理检查证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