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前路与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不稳定性爆裂性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不稳定爆裂性胸腰椎骨折患者32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前路组和后路组,每组16例,前路组给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后路组给予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椎体前缘高度丢失程度、Cobb丢失角度以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前路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明显多于后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路组术后椎体前缘高度丢失程度、Cobb丢失角度明显低于后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均有所改善,均达到功能恢复。结论采取前路与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不稳定爆裂性胸腰椎骨折各有优缺点,应根据具体病情个体化治疗,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促进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前路和后路手术治疗胸椎骨折的方法及效果。方法本院近年行前路和后路手术治疗胸椎骨折各49例,总结两组手术方法,并比较两组效果。结果前路组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均明显高于后路组(P〈0.05),椎体前后缘高度丢失率及Cobb角丢失角度则明显低于后路组(P〈0.05)。两组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前路手术和后路手术治疗胸椎骨折在微创性、脊柱恢复上各具有特点,整体效果差异不大,可根据患者具体病况选择科学术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不同手术入路方式对胸腰椎骨折合并脊柱畸形患者脊柱畸形矫正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48例胸腰椎骨折合并脊柱畸形患者,按手术入路方式不同分为前路组和后路组,各24例。前路组患者采用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治疗,后路组患者采用后路减压融合椎弓根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不同时间点Cobb角、术前及术后12个月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神经功能分级情况。结果前路组和后路组患者术前Cobb角分别为(26.41±4.23)、(27.87±4.5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12个月,前路组的Cobb角分别为(15.25±1.92)、(16.68±1.39)°,后路组的Cobb角分别为(4.12±1.85)、(5.51±1.21)°。术后1周、12个月,两组患者的Cobb角均低于术前,且后路组低于前路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2个月的ASIA神经功能分级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的ASIA神经功能分级均显著优于本组术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手术入路方式下胸腰椎骨折合并脊柱畸形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并无差异,但后路手术对脊柱畸形的矫正效果优于前路手术,且后路手术具有操作相对简单、手术损伤小等优点,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4.
易松敏 《中国当代医药》2012,(32):27+29-27,29
目的探讨不同入路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1年1月本院骨科收治的胸腰椎骨折患者78例,按照手术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前入路手术组、后入路手术组和椎旁肌间隙入路组各26例,比较3组的疗效。结果 3组患者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后Cobb角恢复及ASIA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种手术方式治疗胸腰椎骨折均有效,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可有效降低术中出血、术后引流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前瞻性比较前路与后路减压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椎陈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手术治疗的32例单节段陈旧性胸腰椎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采用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治疗,B组采用后路减压融合椎弓根内固定治疗,每组各16例。结果两组病例均获得为期24个月的随访。在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前及末次随访的ASIA运动神经评分,呼吸道感染以及肋间神经痛发生率等方面,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中血气胸、术后腹胀以及便秘发生率等方面,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显著高于B组。术后肺活量的评估结果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显著大于A组。两组术前的Cobb角无显著差异(P〉0.05),但术后第2d及末次随访的Cobb角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显著大于B组。结论在神经功能恢复,手术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等方面,前路与后路手术治疗陈旧性胸腰椎骨折的效果相当,但后路手术对患者后凸畸形的矫正以及脊柱矢状位对线重建的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6.
谢浩  吴积  王彬彬  覃健  刘军 《江苏医药》2021,47(10):1024-1027,封2
目的 比较小切口Wiltse入路与传统开放后路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的疗效.方法 胸腰椎骨折患者83例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小切口Wiltse入路手术(观察组,42例)和传统开放后路手术(对照组,41例).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手术时间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少,术后住院时间也较短(P<0.05).于术后3 d、3个月和1年,观察组VAS疼痛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手术后伤椎前缘高度恢复率及伤椎Cobb角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小切口Wiltse入路与传统开放后路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而前者具有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功能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陈玉霞  王红旗 《中国医药》2008,3(7):435-436
目的观察不同手术入路和术式对脊椎骨转移瘤的治疗效果,探讨脊椎骨转移瘤的最佳手术方案。方法转移性胸、腰椎肿瘤患者34例,按手术入路的不同分为前路、后路和侧路3组,前路即经胸/腹膜腔入路,后路采用腰背后正中切口,侧路经胸或腹膜后入路。观察比较3组患者总手术时间、椎体切除时间和失血量;术后比较神经功能、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复发率以及病死率。结果后路组与前路组和侧路组相比,总手术时间短(t=-2.88,P〈0.05),失血量少(t=-6.35,P〈0.01),但椎体切除时间较长(t=3.12,P〈0.05)。术后3组患者神经功能得到显著提高,脊髓损伤分级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手术入路手术疗效相同(t=1.37,P〉0.05)。3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2,P〉0.05)。在肿瘤复发率及患者的病死率方面,后路组与前路组和侧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2组间无统计学意义(X^2=-0.92,P〉0,05)。结论不同手术入路的全脊椎切除术对胸腰椎转移瘤均有很好的疗效.但后路手术总时间少,失血量少,但椎体暴露和切除难度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在胸腰椎骨折中的应用。方法82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1例,对照组41例,观察组采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对照组采用经正中切口入路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随访6个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的Coob角矫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脊髓神经功能均有明显恢复,并且观察组恢复效果更理想。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不仅创伤小,而且更有利于患者脊髓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李勇 《中国当代医药》2014,21(33):33-35
目的探讨前路与后路手术入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患者200例,分为两组,各100例。前路组采用前路手术,后路组采用后路手术,比较两组的发生并发症发生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总住院时间。结果前路组发生脑脊液漏、喉返神经损伤的比率显著高于后路组(P〈0.05),发生颈项部轴性疼痛、第5颈椎神经根麻痹的比率显著低于后路者(P〈0.05),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总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前路与后路手术的术后并发症各有不同,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0.
王忻  赵毅  祁学强  常建旗 《河北医药》2016,(14):2146-2148
目的:探讨不同术式对颈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近期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89例颈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术式分为单纯前路手术组(前路组, n=28)、单纯后路手术组(后路组, n =23)和前后联合入路手术组(联合组, n =38)。比较3组患者术后椎体复位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12个月,3组Cobb角、椎体间滑移距离均低于术前,JOA评分均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联合组Cobb角、椎体间滑移距离均低于前路组和后路组,JOA评分均高于前路组和后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前路组和后路组Cobb 角、椎体间滑移距离、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术后联合组D级+E级比例显著高于前路组和后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前路组和后路组D级+E级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与单一入路手术相比,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明显提高了颈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椎体复位及神经功能恢复效果,且围术期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值得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和前路减压钉棒内固定两种方法治疗胸腰椎骨折伴脊髓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从2009年至2011年收治的120例胸腰段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均分为后路组60例,行后路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前路组60例,行前路减压钉棒内固定治疗。统计分析两组手术情况、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治疗有效率和术后并发症等。结果经术后6~23个月随访,两组术前术后Cobb角的变化和神经功能Frankel结果显示两组术后均优于术前(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路组总有效率为73.3%,前路组为7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和前路减压钉棒内固定两种方法治疗胸腰椎骨折伴脊髓损伤均能取得较好疗效,但后路法并发症少于前路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植骨联合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3月~2010年1月经伤椎椎弓根植骨联合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病例资料59例,其中,男38例,女2l例;年龄19~65岁,平均37岁。收集的病例均为单节段椎体爆裂性骨折,所有病例采用后路经伤椎椎弓根植骨。经伤椎及上下椎椎弓根固定。比较术前术后椎体前缘高度、脊柱后凸角(矢状面Cobb角)、椎管内占位、神经功能ASIA分级等指标。结果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随访17个月,术后均获得较好恢复,高度及外形基本恢复正常.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等并发症,手术前后椎体前缘高度、脊柱后凸角、椎管内占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功能ASIA分级亦有改善。结论经伤椎椎弓根植骨联合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可有效建立椎体前中柱稳定性,增强内固定系统的牢固性,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分析前、后路减压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8月至2013年8月期间诊治的胸腰段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66例作为研究对象,以抛硬币的方式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各3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后路减压手术治疗,试验组采用前路减压手术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对比。结果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术后运动评分、触觉评分、伤椎高度、Cobb's角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前路减压手术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临床效果优于后路减压治疗,能有效促进术后运动评分、触觉评分改善及伤椎高度、Cobb's角恢复,值得在临床应用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传统后正中入路与经椎旁肌间隙手术入路在胸腰椎爆裂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2月~2013年2月本院诊治的80例胸腰椎爆裂骨折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组与B组各40例,A组采用传统后正中入路治疗,B组采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前后的椎体前缘高度、伤椎Cobb角、腰背痛Denis分级及手术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周及术后6个月伤椎前缘高度、Cobb角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少于A组,引流管留置时间及下床活动时间短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术后1周及3个月腰背痛Denis分级1级的患者比例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均可达到理想的整复效果,但前者对机体损伤小、术后恢复快且患者疼痛轻。  相似文献   

15.
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比分析前路与后路手术方法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6年6月-2010年6月间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不稳定型爆裂性骨折87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式分为后路手术组和前路手术组.分别从影像学和神经功能恢复状况两方面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后路手术组患者的平均后凸角度由治疗前的(15.0±8.0)度降低为(4.0±2.0)度,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随访末角度丢失恢复至(12.0±8.0)度.前路手术组的平均后凸角度由术前的( 16.0±11.0)度降低为术后的(6.0±4.0)度,差异也具有显著性(P<0.05),角度丢失不明显.前路手术患者的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略好于后路手术患者.结论 前、后路手术各具特点,均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前路入路治疗没有明显的角度丢失,临床上应根据患者的实际状况制定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伤椎内固定治疗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观察组采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对照组采用传统后正中入路,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术后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Cobb角纠正率及椎体塌陷纠正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伤椎内固定治疗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具有手术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符合现代微创治疗理念.  相似文献   

17.
郝永宏  董荣华  赵合元  周静 《天津医药》2007,35(3):195-196,I0003
目的:分析胸腰椎爆裂骨折后路手术间接复位的效果与手术时间的关系。方法:将35例符合研究标准的患者按受伤到手术时间的不同分为2组,受伤7d内手术的为早期手术组共20例,受伤7-14d手术的为晚期手术组共15例。以Cobb角和椎管占位比例作为间接复位效果评价标准。结果:2组患者术前Cobb角及椎管占位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Cobb角及椎管占位比例早期组均低于晚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腰椎爆裂骨折后路手术间接复位的效果与手术时间的选择有密切关系,早期手术可使间接复位取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在胸腰椎后路手术上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6月~2011年10月,单节段胸腰椎压缩性或爆裂性骨折但无神经症状不需行椎管减压患者67例,行单节段椎弓根钉棒系统撑开复位内固定及拆除内固定手术。随机分为2组:传统后正中入路组(n=31)和椎旁肌间隙入路组(n=36)。比较2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VAS疼痛度。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周。术后Coob角矫正率及椎弓根钉置入准确率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旁肌间隙入路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上明显少于传统入路组,在疼痛VAS评分上明显低于传统入路组。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相比,在治疗上,具有创伤小、对椎旁肌的损伤少及术后腰背部疼痛缓解明显的优点。  相似文献   

19.
刘如月 《中国基层医药》2014,(19):2926-2928
目的:分析经伤椎椎弓根植骨置钉后路复位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研究组采经伤椎椎弓根植骨置钉后路复位内固定治疗,对照组采取常规跨伤椎的后路复位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情况及临床疗效,分析经伤椎椎弓根植骨置钉后路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为(110.0±14.9)min,长于对照组的(91.0±13.7)min(t=5.93,P<0.05);研究组、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270.0±34.4)mL、(258.0±42.5)mL,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8,P>0.05);研究组末次随访时术后伤椎前缘高度、Cobb角、VAS评分分别为(91.3±1.7)%、(11.2±1.9)&#176;、(2.5±0.2)分,均优于对照组的(86.6±2.3)%、(14.5±1.1)&#176;、(3.5±0.9)分(t=5.25、3.24、6.17,均P<0.05)。结论经伤椎椎弓根植骨置钉后路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能够有效矫正脊柱后凸畸形、重建椎体高度、增加椎体的稳定性,减少和避免术后椎体高度丢失、内固定物松动及断裂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