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广西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事件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和控制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广西2007-2011年中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上报的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档案资料,建立数据库,归类统计分析。结果2007-2011年广西共发生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事件64起,中毒人数805人,死亡43人,平均中毒规模为12.58人/起;中毒高发季节为第3季度;中毒场所主要发生在家庭占46.88%,其次是集体食堂占31.25%;中毒人数以集体食堂为最高,占60.37%,而死亡人数以家庭最高,占88.37%,病死率达31.40%。致死人数较多的因素主要为误食毒蘑菇、自制药酒、野生蜂蜜及菜豆加工不当等。结论加强预防食物中毒宣教工作将有效控制误食有毒动植物中毒死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海南省1999~2002年食物中毒情况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杨斌  陈海青 《中国热带医学》2004,4(5):848-849,853
目的:对1999~2002年海南省食物中毒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预防控制建议。方法:采用国家标准检验方法进行检验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原则对中毒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原因判定。结果:海南省4年来春季发生食物中毒起数较多,冬季发生食物中毒较少;农村发生的食物中毒高于城市,占65.5%;群体性食物中毒起数占75.9%,中毒人数占94.0%,但是,所有死亡事件均为散发中毒造成;发生在集体食堂(主要是学校学生食堂)的中毒人数最多,占中毒总人数的63.9%;微生物食物中毒发生起数占总中毒起数的41.5%,其中毒人数占总中毒人数49.3%。结论:必须根据海南省食物中毒的特点、食物中毒高发场所、人群、主要中毒食品、中毒原因等,提出预防控制食物中毒的措施和策略。  相似文献   

3.
海南省2004年食物中毒发生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对2004年海南省食物中毒情况进行分析,提出预防控制建议。方法收集全省食物中毒资料按照流行病学方法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较大的城市发病率高,小城市属中发区,县级属低发区。集体食堂和家庭是食物中毒发生的重要场所,致病性微生物是食物中毒发生的主要原因,有毒动植物是造成食物中毒死亡重要原因。结论各级卫生部门应加大对学校食堂的监督检查力度,严格控制中毒发生。加强卫生宣传教育,减少误食有毒动植物中毒死亡病例。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2014-2015年海南省食物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并且为预防食物中毒事件提出防控措施.方法 对2014-2015年海南省食物中毒事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4-2015年海南省共上报食物中毒事件94起,发病881人,死亡2人,无重大事件;以不明原因性食物中毒为主,35起(37.23%),明确病因的食物中毒事件中,以微生物为主,29例(30.85%),其中又以副溶血性弧菌最为常见,13例(13.83%);第3季度是每年的高发季节,34起(36.17%);海口、三亚和陵水等旅游城市是报告事件数最多的地区,分别为17起(18.09%)、16起(17.03%)和12起(12.77%);家庭和宾馆饭店是食物中毒的高发场所,分别为32起(34.04%)和17起(18.09%);误食有毒植物常年均有发生,其中以毒蘑菇最为常见;误食有毒动物和灭鼠药引起食物中毒事件仍有发生,以有毒水产品导致死亡事件最为常见.结论 应加强食品安全的宣传教育,减少有毒动植物(毒蘑菇)食物中毒发生;防控的重点场所为宾馆饭店和集体食堂,重点类型为副溶血性弧菌等常见微生物污染事件;应提高疾控部门应急处置能力,建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重庆市綦江区2009~2013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和控制情况,为有效预防和控制綦江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綦江区2009~2013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网络直报数据。结果綦江区2009~2013年共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47起,发病994例,死亡1例(食物中毒事件)。以传染病事件为主,占82.98%(39/47),食物中毒和犬咬伤分别占2.13%(1/47)和14.89%(7/47)。呼吸道传染病占传染病事件数的78.72%(37/47),以甲型 H1N1流感、流行性腮腺炎等居多。4~5月(占34.04%)和10月(占40.42%)是高发期。事件发生场所以学校为主(均为传染病事件),占事件总数的80.85%(38/47)。结论流行季节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治是綦江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控制工作的重点,应高度重视学校(特别是乡镇学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同时要加强犬只管理,加强防控知识宣传,有效消除狂犬病发生的隐患。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深圳市某中心区食物中毒发病现状,为采取有效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某中心区2006~2012年食物中毒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6~2012年共处理确诊食物中毒36起,中毒319人,无重大食物中毒,无死亡。食物中毒场所分布主要分布在集体食堂、餐饮服务单位,中毒起数占总起数86.11%,家庭、商场、食品摊档次之。36起食物中毒中,细菌性食物中毒占总中毒起数63.88%,化学性食物中毒占19.44%,动植物性食物中毒占8.33%。主要发生在第二、三季度的中毒起数占总起数的69.44%,中毒人数占总中毒人数的65.20%。结论:某中心区食物中毒主要为细菌性食物中毒,食物中毒发生的起数和中毒人数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但近年化学性食物中毒比例有上升趋势。加强卫生监测和宣传食品安全教育是预防食物中毒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海南省有毒野果品种资源和分布情况,为制定预防和控制重大食物中毒事件发生的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查询资料、现场调查和专家鉴定的方法收集资料,鉴定有毒野果品种。结果 海南有毒植物中以大戟科、蝶形花科、茄科、芸番科等为优势,常见有37科、68属、76种,在各地区间分布不均,三亚市、琼中县、文昌市和保亭县等最为丰富。高度危险有毒野果占11.8%。中度危险有毒野果占9.2%,低度危险有毒野果占79.0%。结论 掌握有毒野果资源种类与分布有助于预防误食中毒。保护、合理开发和利用有毒野果资源。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2004-2011年广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报告的食物中毒事件,为预防和控制食物中毒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4~2011年广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收到的所有食物中毒事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2004~2011年广西共报告食物中毒事件306起,中毒人数7423例,死亡106例,年均发病率为1.96/10万,病死率为1.43%,平均中毒规模为24.26人/起。报告中毒事件高峰在6月和9月,死亡人数以5月、9月最多。致病因素依次为微生物类112起,有毒动植物类98起,不明原因54起,化学性42起。家庭和集体食堂为高发场所。毒蘑菇、酵米面、自制药酒是导致食物中毒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结论广西报告食物中毒事件中,中毒起数和发病人数最多的是微生物性食物中毒。农村家庭、集体食堂是食物中毒防制重点。加强食品卫生宣教及食源性疾病监测是预防和控制食物中毒发生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 为了解海南省有毒野果毒性分布情况,制定预防和控制重大食物中毒事件发生的对策.方法 采用查询资料、现场调查和专家鉴定的方法收集资料,鉴定有毒野果品种,建立危险度数学模型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按照《药典》毒性分级方法,海南省常见有毒野果有23.6%属于大毒野果,27.3%属于有毒野果,49.1%属于小毒野果.采用危险度数学模型综合评价,高度危险有毒野果占11.8%,中度危险有毒野果占9.2%,低度危险有毒野果占79.0%.结论 采用危险度数学模型指标评价海南省常见有毒野果危险性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10.
东莞市2005-2006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东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控制及有效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5—2006年东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东莞市2005—2006年共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4起,传染病暴发疫情9起,占64.29%,食物中毒5起,占35.71%;发生在工厂的有8起(占57.14%)、中小学有5起(占35.71%)、幼儿园1起(占7.14%);4月份(5起)、12月份(4起)发生突发事件数分别占35.71%、28.57%;学生和民工是高发人群,年龄以4.5~14岁为主。结论东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发生在工厂、中小学、托幼机构,严重危害中小学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岳阳市食物中毒情况及其主要原因,为预防控制食物中毒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岳阳市 1966-2003 年食物中毒病例资料,运用描述流行病学研究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1966-2003 年,共发生食物中毒 4 522 例,其中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 1 938 例,占 42.86%,细菌性食物中毒人数 1 884 例,占 41.66%,化学性食物中毒 453 例,占 10.02%.4~8 月间发生食物中毒 4 020 例,占 88.90%.学校中毒人数 1 918 例,占 42.41%;公共饮食中毒人数 1 004 例,占 22.20%;个体摊贩中毒人数 445 例,占 9.84%;其他食品行业中毒人数 731 例,占 16.17%;家庭中毒人数 424 例,占 9.83%.结论 预防控制食物中毒,食品卫生监督工作重点应注意 4~8 月份预防控制学校和公共饮食等的细菌性、有毒动植物中毒.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海南省麻疹监测结果,为制定消除麻疹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国家统一的麻疹监测方案开展监测工作,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和Epiinfo软件分析监测结果。结果海南省21302~2006年麻疹监测系统报告麻疹疑似病例2550例,确诊麻疹病例2130例,确诊率为83.5%,年均发病率为5.3/10万,病死率为0.05%。监测系统报告病例数均大于大疫情报告数,采集疑似病例血标本1121例,采集率为44.0%,检测麻疹IgM抗体阳性率为61.1%,风疹IgM阳性率15.6%。发病以散发为主,局部暴发点同时存在。3~7月为高发季节;发病以15岁以下少年儿童为主,占85.3%,其中8月龄~6岁占48.0%,7~15岁占37.3%;无麻疹疫苗(简称MV)免疫史或免疫史不详儿童占83.3%。结论海南省2002~2006年麻疹监测系统保持较高敏感性,21302~2006年海南省麻疹发病处于低流行水平,无MV免疫史的少年儿童是麻疹发病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13.
GM(1,1)灰色模型在疟疾疫情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灰色模型在海南省疟疾流行预测及防治效果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建立GM(1,1)模型。根据1999年-2004年海南省疟疾发病率建立疟疾发病率预测模型,并对2005年海南省疟疾发病情况进行预测,从而对海南省2005年疟疾防治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海南省疟疾发病率预测数学模型分别为Y(t)=135.8807e^0.2237(t-1)-64.6007,经拟合检验,模型拟合度好(C=0.2949,P=1.000)。利用本模型对2005年海南省疟疾发病率进行外推,估计2005年海南省疟疾发病率为130.43/10万,实际发病率为52.46/10万,发病率比预计的减少了77.97/10万,降幅达59.78%。结论建立的疟疾发病率预测数学模型拟合度好,2005年疟疾发病率的模型预测值与观察值差异显示海南省2005疟疾防治取得了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4.
湖南郴州市1992~2006年乙肝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1992~2006年郴州市乙肝流行特征,为预防和控制乙肝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整理郴州市1992~2006年乙肝疫情资料,并对其进行描述性研究分析。结果郴州市1992—2006年乙肝年均发病率为21.00/10万,乙肝发病率从1992年的11.95/10万上升至2006年的40.72/10万,1992~1996、1997~2001和2002—2006年三个时段的年均发病率分别为15.40/10万、22.55/10万和24.83/10万,三时段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Y0=509.35,P〈0.01);各县(市、区)年均发病率差异有显著性(X^2=2968.94,P〈0.01);发病主要集中在15~40岁年龄阶段,占总发病数的59.01%,男女发病比例为2.63:1;职业主要为农民、学生和工人,分别占总发病数的43.44%、15.38%和13.82%;发病季节性不明显。结论郴州市乙肝发病率仍较高,且有上升趋势,今后应加强乙肝监测,提高乙肝疫苗接种率,严格执行医院消毒制度,加强血液制品管理,开展健康教育,以有效控制乙肝的发病和流行。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儿童伤害流行特征,为开展意外伤害疾病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采集2000~2006年海南省边防医院0~14岁因意外伤害而住院的儿童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住院儿童伤害类型。原因及年龄,性别特征。结果2415例意外伤害住院患儿中,损伤类型前四位依次是血管损伤,肌肉和肌腱损伤。骨折和脱位扭伤/劳损。损伤外部原因前四位依次是锐器伤,跌落,钝器伤和交通事故。伤害发生的主要场所为家中(51.6%),公路/街道(23.5%),学校及其他外出场所(27.5%)。伤害儿童性别比男:女为2.08:1,平均年龄为(6.22±3.88)岁,随着年龄的增加,男童患者的人数逐渐增加,女童人数逐渐减少。结论伤害逐渐成为儿童的主要健康问题,应针对本地区0~14岁儿童伤害发生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有目的地开展预防伤害的健康教育。提高儿童家长教师和社会对儿童伤害的预防意识,减少儿童伤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梁定健  丘世千 《海南医学》1995,6(2):117-119
本文分析了原海南行政区十市县1974-1993年食物中毒资料。该地区二十年区发生食物中毒137起,中毒5053人,死亡35人;年发病率在0.6-28.2/10万之间。年平均发病率为6.5/10万;细菌性食物中毒发病率最高,有毒动植物中毒死亡病例最多;食物中毒发病终年不断,6-10月为发病高峰期;中毒食品以海产品居道,病死和变质的禽畜肉次之;中毒食品主要来自家庭制作,但饮食行业,集体饭堂和农村宴席也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规范指导食物中毒预防和控制工作,保障广大人民群众饮食安全和身体健康。方法通过对2010年网络直报食物中毒季节、月份、原因、场所和学校等进行描述。结果食物中毒第三季度最多,集中在7~9月,微生物性食物中毒起数和中毒人数最多,有毒动植物及毒蘑菇引起的死亡人数最多,家庭是引起食物中毒最多的场所,学校食堂是学校食物中毒主要所在。结论加大对不同情况食物中毒原因管理,避免食物中毒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病毒性肝炎(肝炎)的发病特征,为制订肝炎的预防与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蓬溪县2000~2006年肝炎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0~2006年年均发病率为200.90/10万,2004年发病率最高(273.41/10万)。甲肝为21.14/10万,乙肝为178.39/10万,其他型和未分型为6.53/10万;男性为266.34/10万,女性为131.84/10万(P〈0.01);发病年龄以15.39岁为主,占发病总数的62.05%。发病无明显的季节性;11166例肝炎病人中农民占54.82%;1146例甲肝中农民占50.26%;9666例乙肝中农民占55.29%。结论肝炎发病率较高,农民、男性、青壮年是肝炎防治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2012年全国食物中毒的特征并提出预防对策.方法 本研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公开发布的食物中毒情况通报,对2012年我国发生的食物中毒事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全年有毒动植物及毒蘑菇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的报告起数和死亡人数最多,分别占总数的41.4%和67.8%;微生物性食物中毒事件中毒人数最多,占总数的56.1%.5~10月食物中毒事件报告起数、中毒人数和死亡人数分别占全年总数的70.1%、61.4%和79.4%.发生在集体食堂的食物中毒事件中毒人数最多,占总数的46.3%.结论 微生物性食物中毒是导致中毒人数最多的首要原因,5~10月是食物中毒的高发期,应在夏秋季对集体供餐单位加强预防生熟交叉污染的培训和监督,普及食物中毒预警知识和提高应急处置能力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20.
陈志青 《中国热带医学》2008,8(8):1433-1434
目的了解梅州市食物中毒发生的规律和特点,为食物中毒预防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3-2007年梅州市食物中毒调查报告和检测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结果2003-2007年梅州市共发生47宗食物中毒事件,其中中毒829人,死亡9人,病死率1.08%;中毒原因以细菌性食物中毒最多,占34.04%;中毒人数占54.16%;中毒场所以家庭为多,占44.68%;中毒人数以集体食堂为多,占总人数的36.31%。结论食物中毒主要发生在家庭,中毒人数以集体食堂为多,以细菌性食物中毒为主,应加强食物中毒预防控制知识宣传,提高群众的防患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