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调查福州市新冠肺炎常态化防控形势下一线核酸采样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以便更好地进行健康心理干预。方法 对福州市3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站一线核酸采样人员开展问卷调查,评分按抑郁自评量表(SDS)、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自制简易焦虑抑郁相关因素自评问卷进行调查评价并分析。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未婚(OR=3.24)、亚健康(OR=7.14)、主观高强度工作(OR=8.75)、亲属不理解支持(OR=22.59)及新冠肺炎高暴露风险(OR=12.50),是一线核酸采样工作人员焦虑的危险因素;亚健康(OR=5.88)、亲属不理解支持(OR=28.10)和新冠肺炎高暴露风险(OR=3.98),是导致抑郁的危险因素。结论 福州市新冠肺炎常态化防控时期一线核酸采样人员仍有一定程度焦虑和抑郁,主要与健康状况、亲属理解支持及暴露风险等因素有关,应积极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探讨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下病区陪护人员出入防控闭环管理模式.方法 构建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下陪护人员闭环管理模式,实现陪护人员首次进入病区时信息登记电子化、陪护人员出入病区和发热管理闭环管理模式.结果 陪护人员日均进出病区人数由1568人次缩减至1010人次,日均进出病房人数由18.4人次缩减为11.8人次,...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服刑人员的焦虑抑郁症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的心理干预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一般情况问卷、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对西部数所监狱897名服刑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服刑人员焦虑、抑郁症状检出率分别为42.92%、52.73%,共患焦虑、抑郁占38.91%。担忧自己或家人感染、担忧出狱后生计受疫情影响、身体健康状况越差是焦虑和抑郁的危险因素(OR>1.000,P<0.01),与亲朋联系次数越多是焦虑和抑郁的保护因素(OR<1.000,P<0.01)。焦虑、抑郁症状的服刑人员倾向于采取消极应对方式,而无焦虑、无抑郁症状的服刑人员倾向于采取积极应对方式。结论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服刑人员焦虑、抑郁症状较为严重,及时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策略,排除危险性因素干扰,引导他们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可保护其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抗击新冠疫情期间医务人员心理状况.方法:选取2020年2月3日-2月5日在安徽省立医院疫情防治一线医务人员共111名为调查对象,采用症状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进行心理评估,并分析不同特征调查对象间差异.结果:111名调查对象在焦虑和恐怖因子评分高于中国常模.在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和偏执因子得分低于常模;SAS评分和SDS评分均高于常模.分组分析发现小于30岁、大专及以下、预检分诊/普通门诊和普通病房的医务人员更易出现抑郁状况.结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一线医务人员存在明显的焦虑和恐怖心理问题,应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2019年1月—2021年12月上海市社区健康教育专网的开机率,探讨新冠疫情对专网开机率的影响,为后疫情时代社区健康教育专网的发展提供科学建议。方法 对上海市社区健康教育专网2019年1月—2021年12月的开机率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和中断时间序列分析。结果 新冠疫情前后,专网的开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73, P<0.001)。新冠疫情发生前,专网的平均开机率为59.59%,开机率呈上升趋势,斜率为58%;新冠疫情发生后,专网的平均开机率为68.57%,开机率呈下降趋势,斜率为40%。相较于新冠疫情前,新冠疫情后的专网开机率高出8.98个点(95%CI:5.92~12.03);开机率斜率下降98%。结论 新冠疫情促使专网的开机率提高,但开机率随疫情的周期性变化呈现波动式下降,并不断接近新冠疫情前的水平。为提高专网开机率,使其在健康传播领域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应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开展需求评估,传播符合受众需求的健康科普内容。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新冠肺炎疫情下黑龙江省一线防疫人员心理健康状况,为开展心理干预服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21年1月16—31日采用广泛性焦虑量表和抑郁症筛查量表对黑龙江省一线防疫人员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估。结果:共收集有效问卷369份,广泛性焦虑量表评估得分为(5.31±4.72)分,抑郁症筛查量表评估得分为(5.22±4.97)分。女性、较低年龄组、大专及以下学历、初级职称、无传染病防控经验人员、已婚人员、于一线工作时间较长者、每日工作时间较长者更易出现焦虑状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16.674、80.938、8.485、172.958、14.858、178.954、-6.388和208.508,P值均<0.01);女性、较低年龄组、大专及以下学历、初级职称、无传染病防控经验人员、已婚人员、于一线工作时间较长者、每日工作时间较长者、从事核酸检测人员更易产生抑郁情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4.939、69.228、9.350、170.530、188.984、-12.289、-6.336、173.314和8.779,P值均<0.01)。结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一线防...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COVID-19) 流行期间上海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为建立心理健康服务政策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编问卷和压力知觉量表(PSS-10),焦虑项症状(GAD-7)和健康自评量表(PHD-9),通过问卷星开展调查。结果 压力应激阳性率为27.9%,焦虑症状阳性率为30.0%,抑郁症状阳性率为27.0%。女性(OR:0.68,95%CI:0.547~0.846)、30岁以下青年(OR:0.761,95%CI:0.605~0.958;OR:0.561,95%CI:0.408~0.771)、周工作时长超过60h和80h者(OR:1.877,95%CI:1.345~2.619;OR:2.759,95%CI:1.570~4.847)、家庭支持较差(OR:1.515,95%CI:1.183~1.941)、工作风险高(OR:1.354,95%CI:1.128~1.625),有发热门诊的综合医院(OR:1.456,95%CI:1.151~1.843;OR:1.540,95%CI:1.225~1.936)更易发生压力应激;女性(OR:0.758,95%CI:0.612~0.939)、其他婚姻状态(OR:0.678,95%CI:0.527~0.872)、工龄长(OR:1.884,95%CI:1.273~2.789;OR:2.087,95%CI:1.258~3.465)、周工作时长超过60h和80h者(OR:2.092,95%CI:1.519~2.882),OR:3.879,95%CI:2.223~6.759)、高工作风险(OR:1.568,95%CI:1.320~1.862),预期疫情时长不确定(OR:1.437,95%CI:1.076~1.920)更易发生焦虑症状;有发热门诊的综合医院(OR:1.408,95%CI:1.126~1.762)、30岁以下青年(OR:0.652,95%CI:0.474~0.896)、周工作时长超过60h者(OR:1.791,95%CI:1.288~2.488)、预期疫情时长不确定(OR:1.679,95%CI:1.254~2.248)、高工作风险(OR:1.364,95%CI:1.136~1.636)更易发生抑郁症状。结论 COVID-19防控期间,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都受到一定影响,应当合理安排医务人员的工作时长,关注家庭支持,高风险岗位人员,分层完善心理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新冠感染疫情控制早期和常态化防控期成年学生的焦虑/抑郁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并分析焦虑/抑郁的变化。方法 分别于2020年3月和2021年3月,在学生微信群中发放问卷,使用广泛性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评估焦虑/抑郁,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焦虑/抑郁影响因素,使用1∶1匹配分析焦虑/抑郁的变化。结果 两年中分别有941名和764名学生纳入研究。2020和2021年,学生焦虑的比例分别是34.9%和36.4%,抑郁的比例分别是43.0%和48.4%,匹配后发现焦虑(P=0.359)和抑郁(P=0.186)的比例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但2021年中重度焦虑(P=0.015)和重度抑郁(P=0.012)比例有一定下降。多因素分析发现,健康状况差、患有慢性病和医疗服务受到影响在两个年份均是学生焦虑/抑郁的危险因素(OR=1.708~6.415,P<0.050)。2020年研究生的焦虑/抑郁可能性均比大专/本科生高(OR=1.613~1.752,P<0.010),周围新冠感染疫情较重的学生焦虑可能性更高(OR=1.750,P=0.048),城市学生发生焦虑的可能性大于...  相似文献   

10.
严杰 《中国健康教育》2014,(11):998-1000
目的探讨个性化健康教育对脑卒中住院患者康复效果及抑郁、焦虑心理状况的影响。方法按照随机数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45例,干预组采取个性化健康教育,对照组采取常规健康教育,在患者在入院时和3个月时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结果干预前,干预组MBI评分(33.59±5.82)、Fugl-Meyer评分(28.31±10.32)、ESS评分(46.21±12.18)和MMSE评分(15.17±7.49)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患者的MBI评分(66.26±7.57),Fugl-Meyer评分(52.89±9.75),ESS评分(62.27±11.36),MMSE评分(21.92±8.35)均高于对照组及干预前评分(P〈0.01);干预后,干预组患者无抑郁(35.56%)、轻度抑郁(46.67%)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无焦虑(42.22%)、轻度焦虑(42.22%)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个性化健康教育可以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和心理情绪,提高患者的治疗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流行期间高校学生焦虑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高校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于2020年2月16—20日对高校学生进行网络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新冠肺炎基本知识、个人防护行为情况、新冠肺炎相关影响态度、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AD-7)。 结果 共有效调查1 100名高校学生,平均年龄(22.5 ± 2.5)岁,以华南地区学生为主(占37.8%)。焦虑情绪检出率为 38.4%,其中轻度、中度和重度焦虑情绪检出率分别为22.5%、10.5%、5.4%。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担心从疫情重点地区返校受歧视(OR=2.535)、担心学业进度落后(OR=2.304)、担心返校后与疫情重点地区学生同宿舍(OR=1.531)、对本校应急管理工作不满意(OR=1.793)、毕业班学生(OR=1.452)、文科类学生(OR=1.876)产生焦虑情绪的可能性更高。 结论 新冠肺炎流行期间高校学生有一定程度的焦虑状况。学校应重视疫情期间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加强应急管理工作,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防范校园的地域歧视问题,科学、合理安排好学生的返校与复课,最大程度维护学生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调查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疫情居家隔离期间青少年焦虑、抑郁情绪,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山东、陕西、辽宁、河南、福建省的6所中学的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焦虑、抑郁情绪的问卷调查.采用x2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青少年焦虑、抑郁情绪的相关因素.结果 共纳入11430名青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新冠病毒疫情期间检疫隔离群体心理状况,为心理干预提供参考。方法调查纳入2020年4月7日-5月26日期间由境外或重点疫区进入深圳的定点酒店检疫隔离人员,隔离人员需在隔离开始24 h内完成心理筛查。共收集调查问卷2219份,最后得到1705人填写的合格问卷,有效回收率为76.8%。采用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HQ-9)、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对检疫隔离人群进行心理问题筛查,统计方法包括t检验、方差分析及Pearson相关性分析、Logistic回归等。结果检疫隔离者抑郁、焦虑的检出率分别是15.8%、14.8%,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1.526)和对隔离部分理解及不理解(OR=3.273;OR=3.148)是检疫隔离者焦虑的危险因素;经济条件一般及较好(OR=0.422;OR=0.305)是检疫隔离者焦虑的保护因素;女性(OR=1.323)和对隔离部分理解及不理解(OR=3.387;OR=3.153)是检疫隔离者出现抑郁的危险因素;经济条件一般及较好(OR=0.627;OR=0.373)是检疫隔离者抑郁的保护因素。结论新型冠状肺炎疫情期间,检疫隔离者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表现,需重点加强对女性、经济条件差、对隔离态度较差人群的心理疏导与社会支持。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2020年我国居民在COVID-19疫情防控期间出门戴口罩、外出回家洗手、避免不必要外出和减少不必要聚会的行为特征,探讨以上4种个人防护行为的群体差异及其影响因素,从而为进一步做好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从“2020年新冠疫情防控及其影响调查”中选取18周岁及以上的全国居民作为研究对象,共4 123人。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特征人群在出门戴口罩、外出回家洗手、避免不必要外出和减少不必要聚会4种行为上的差异,并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4种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  调查对象做到上述4种个人防护行为的比例都很高,分别为96.09%、94.66%、91.12%和95.22%。同时存在群体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显示,出门戴口罩的影响因素为性别(OR=2.40, P < 0.001)、城乡(OR=0.48, P < 0.001)、居住地是否在武汉市(OR=0.27, P=0.001; OR=0.13, P < 0.001);外出回家洗手的影响因素为性别(OR=2.18, P < 0.001)、分组年龄(OR=3.14, P < 0.001; OR=8.29, P < 0.001; OR=4.69, P < 0.001)、城乡(OR=0.73, P=0.050)、受教育程度(OR=1.53, P=0.059; OR=2.35, P < 0.001)、居住地是否在武汉市(OR=0.70, P=0.089);避免不必要外出的影响因素为性别(OR=2.05, P < 0.001)、分组年龄(OR=2.77, P < 0.001; OR=3.30, P < 0.001; OR=5.43, P < 0.001)、城乡(OR=1.64, P=0.001)、受教育程度(OR=1.50, P=0.026)、居住地是否在武汉市(OR=0.73, P=0.056; OR=0.63, P=0.002);减少不必要聚会的影响因素为性别(OR=1.97, P < 0.001)、分组年龄(OR=2.94, P < 0.001; OR=3.00, P=0.002; OR=3.33, P=0.003)、受教育程度(OR=0.52, P=0.032; OR=0.61, P=0.097)、居住地是否在武汉市(OR=0.69, P=0.094; OR=0.58, P=0.006)。结论  COVID-19疫情防控期间我国居民在个人防护方面总体做得很好,表现出一定的群体差异,相关政策的制定及个人防护的宣传应对特定人群和特定区域有所偏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焦虑、抑郁状况,面对突发疫情的应对方式与情绪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0年2月浙江杭州市西溪医院收治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患者50例,采用自制的一般情况调查表、GAD-7焦虑症筛查量表、健康问卷抑郁量表及简易应对方式问卷进行调查,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患者焦虑得分8.96±1.59分,抑郁得分7.08±0.58分。其中女性患者、家属共患病、住院时间一周以上的患者负性情绪更高(p<0.05)。患者积极应对维度平均分1.80±0.46,与GAD-7焦虑评分成显著正相关(r=0.319;p=0.024);消极应对维度平均分0.96±0.38,与抑郁评分成显著正相关(r=0.522;p=0.000)。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存在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医护人员应帮助患者进行心理建设,激发其积极应对疾病能力,促进疾病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调查COVID-19疫情防控常态化下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系统职工心理健康现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上海市4所CDC共538名职工开展心理健康状况问卷调查。结果  调查对象抑郁、焦虑、人际孤独得分分别为10(3, 20)分、7(2, 15)分、4(0, 12)分。不同学历、婚姻状况、职业、有无基础性疾病、不同单位、不同工作班制组的抑郁得分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均有P < 0.05),不同学历、职业、有无基础性疾病、不同单位、不同工作班制组的焦虑及人际孤独得分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均有P < 0.05)。职工自我判断抑郁、焦虑、人际孤独来源主要是常规工作与疫情工作并存带来的双重压力、疫情进展不明确、不知何时结束等。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单位、基础性疾病、轮班制(多班、倒班制)、学历、近两周最长工作时长是职工抑郁得分的主要影响因素;单位、基础性疾病、轮班制(多班、倒班制)、近两周最长工作时长是职工焦虑得分的主要影响因素;单位、轮班制(多班、倒班制)是职工人际孤独得分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系统职工中抑郁、焦虑、人际孤独三个维度的得分及影响因素各不相同,应结合抑郁、焦虑、人际孤独自我判定来源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COVID-19疫情背景下定州市和青岛市两地医务工作人员发生职业倦怠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2021年7月―2021年8月对定州市和青岛市的医务工作者进行横断面调查。利用职业倦怠调查普适量表(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 general survey, MBI-GS)评价职业倦怠水平,采用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医务工作者职业倦怠水平的影响因素。结果  982名被调查者中,发生职业倦怠的比例为91.1%,其中达到轻中度、重度的比例分别为71.5%和19.6%。多因素分析显示工作满意度感觉一般或者比较不满意(OR=3.108, 95% CI: 1.653~5.843)、应对方式为消极应对(OR=1.129, 95% CI: 1.071~1.191)人群发生重度职业倦怠者风险更高;同时睡眠时间缩短(OR=0.331, 95% CI: 0.166~0.662)的人群发生重度职业倦怠者风险更低。Spearman相关分析中,医务工作者的积极应对方式、消极应对方式与职业倦怠呈正相关(P < 0.001),社会支持情况、生活满意度情况与职业倦怠呈负相关(P < 0.001)。结论  定州市和青岛市大部分的医务工作人员职业倦怠水平较高,需提高工作和生活满意度等关怀和社会支持力度,同时也要考虑适当增加防疫工作中的认同感和积极性以促进职业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COVID-19疫情对中国成年人群体重增加的影响。方法  利用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开展的新冠肺炎疫情综合影响调查,通过随机数字拨号,于全国各个地级市抽取18岁及以上的成年居民样本,并用电话调查系统进行问卷调查,本研究纳入数据分析的样本共2 051例。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特征样本人群受疫情影响的体重增加差异,并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体重增加的影响因素。结果  研究对象疫情期间体重增加的比例较高(29.30%),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女性、青年人群、城市居民、湖北省居民、所住社区有确诊病例、未被集中隔离或收治、受教育程度较高和家庭收入较低的人群体重增加可能性更大(均有P<0.05)。结论  COVID-19疫情使成年人群体重在短期内增加,可能会对部分人群造成长期健康效应,对于疫情期间体重增加高风险人群需要加以重视,疫情防控措施与指导也需对这一方面的健康风险加强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