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分析噪声作业工人高频听力损失和疑似职业性噪声聋的检出率及其分布特点,为评估噪声作业工人的听力损伤状况,改善职业性噪声聋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了2021年1月至12月在福建省职业病与化学中毒预防控制中心进行噪声作业职业健康检查的职工3 224人为研究对象,收集职业健康档案资料,计算双耳高频平均听阈≥40 dB和疑似职业性噪声聋检出率。结果 噪声作业工人高频听力损失检出率为4.2%(137/3 224),疑似职业病检出率为1.5%(27/1 818)。男性工人的双耳高频平均听阈≥40 dB的检出率大于女性。双耳高频平均听阈≥40 dB检出率呈现随年龄、工龄增长而增高趋势。疑似职业性噪声聋检出率呈随年龄增长而增高趋势。不同企业规模的噪声作业工人高频听力损失检出率微型企业>小型企业>中型企业>大型企业。结论 福州地区噪声作业工人职业健康状况有待进一步提高,应加强噪声作业工人听力检查,以及在岗期间、离岗时疑似噪声聋的筛查,加强噪声行业的防护力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两种不同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方法在某啤酒制造企业噪声岗位的适用性。方法 对武汉市某啤酒制造企业的工作场所进行职业卫生学调查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以噪声暴露岗位LEX,8h≥80dB(A)的工人为研究对象,使用《噪声职业病危害风险管理指南》法和职业危害风险指数法对某啤酒制造企业噪声作业岗位进行风险评估,并比较两种方法的评估结果。结果 该企业噪声暴露水平在81.2~91.2dB(A)之间;指南法预测瓶装生产线灌酒工及贴标工在接触噪声35年后发生高频听损和噪声聋的风险为高风险,洗瓶、验瓶、装箱及听装生产线上瓶、灌酒工为中等风险,瓶装生产线做箱、堆垛及听装生产线装箱堆垛为低风险,职业危害风险指数法评估结果显示,瓶装生产线上瓶工、灌酒工、验酒工、贴标工及装箱工风险等级为中等风险,其他岗位为低风险。结论 职业危害风险指数法对影响健康风险的各要素考虑较为全面,评估结果与指南法较为接近;指南法能定量预测高频听损与噪声聋的风险,发生听力损失的风险随暴露年数增加而升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保护暴露于生产性噪声的劳动者健康,预防和控制听力损失的发生,降低职业性噪声聋发病率。方法选择某电池组装企业卷曲车间男性作业工人为研究对象,测量并计算平均噪声暴露等效声级LEX,W=86.9d B(A)。采用听力损失风险的预测模型,选择符合国情的频率和界线,预测该人群从20岁开始职业暴露于该强度噪声的听力损失情况与风险。结果 (1)该人群暴露10、20、30、35、40年由年龄和噪声引起高频标准听阈偏移的风险分别为40.9%、62.1%、80.8%、86.8%、90.8%,引起职业性噪声聋的风险分别为0~5.0%、0~5.0%、0~5.0%、7.3%、13.0%。(2)该人群暴露10、20、30、35、40年由噪声引发高频标准听阈偏移的风险分别为20.4%、21.0%、13.5%、9.2%、6.1%,引起职业性噪声聋的风险分别为0~5.0%、0~5.0%、0~5.0%、2.2%、2.9%。(3)由年龄和噪声引起的听力损失以及由噪声引起的听力损失均在4 000 Hz频率上出现听阈级的最大值,听力图随频率的变化呈"V"字形,在起始暴露年龄与噪声暴露水平均不变的情况下,在每个频率上,H'50与N50都随暴露时间的增加而增大。结论噪声职业病危害风险管理的关键是减小噪声引起的永久性听阈位移(N)值;对于发生高频标准听阈偏移和职业性噪声聋的人群,应采取不同的风险管理对策控制和降低风险。  相似文献   

4.
采用ISO 1999:2013(E)规定的预测方法和模型,评价某汽车制造厂冲压车间20~30岁男性冲压作业工人听力损失情况.研究对象在接触噪声声级96.1 dB(A)水平下暴露10、20、30、40年时,(1)年龄和噪声引起职业性噪声聋的风险分别为0~5%、9.7%、20.1%、33.9%,发生高频标准听阈偏移的风险分...  相似文献   

5.
对2017—2019年某热电企业噪声检测与工人体检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结果显示,2017—2019年噪声接触组整体听力异常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听力异常以双耳高频(3 000、4 000、6 000 Hz)平均听阈≥40 dB、双耳高频平均听阈≥40 dB伴语频任意频率听阈>25 dB两种情况为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7—2019年该企业噪声作业人员整体听力异常率变化呈逐年下降的趋势(P<0.05)。提示应加强针对噪声危害风险制定和采取管理控制措施,预防接噪人员听力损伤和职业性噪声聋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听力损伤的累积噪声暴露阈值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根据不同累积噪声暴露量与工人语频听力损伤发生率间的关系,探讨和评价引起职业性听力损失的临界累积噪声暴露阈值.方法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1 435名不同累积噪声暴露强度的听阈数据.结果语频损伤和高频损失发生率随暴露水平而增高;累积噪声暴露量与语频损伤发生率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听阈水平随累积噪声暴露量增高而上升并有明显相关性;预测模型显示语频损伤的临界累积噪声暴露阈值为100dB(A).结论听力损伤的临界累积噪声暴露阈值100dB(A)与我国现执行的噪声卫生标准具有一致性,可探讨作为对个体职业噪声暴露危害程度警告的阈值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吸烟及饮酒对噪声性听力损失的影响。方法选择某大型机械厂的噪声暴露工人449例,收集人口学资料及现场噪声暴露资料,并参照《职业性噪声聋诊断标准》(GBZ49—2007),对研究对象进行听力检查,最后选择电测听结果双耳高频平均听阈≥40 dB的工人为病例组,<40 dB的工人为对照组。结果随着噪声暴露时间的增加,听阈值逐渐增加,且经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累积吸烟量>10包·年的工人患噪声性听力损失的危险性是累积吸烟量<10包·年工人的1.89倍,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但未发现饮酒与噪声性听力损失的发生相关。结论吸烟可能是噪声性听力损失的影响因素之一,饮酒可能不是噪声性听力损失的影响因素。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8.
对某汽车发动机制造企业进行职业卫生现场调查,收集接噪工人基本信息,采用ISO 1999:2013对接噪工人进行听力损失风险评估。结果显示,预测各岗位人员在40、50、60岁时发生职业性噪声聋风险均为可接受等级;预测保全岗位人员50、60岁及组装岗位人员60岁时发生高频听力损失风险等级为中等,其余岗位均为可接受等级。提示积极的职业健康管理措施可有效降低职业性噪声聋的发生,职业卫生服务机构应采用多种方法对噪声危害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某汽车作业制造企业噪声暴露水平和劳动者听力损失情况,评估噪声所致听力损失的风险。方法 对某汽车座椅制造企业开展现场调查,以548名工人作为研究对象,开展纯音听阈测试和个体噪声检测(LEX,8 h),计算累积噪声暴露量(cumulative noise exposure,CNE),分析不同工种、工龄和CNE工人的听力损失差异,并应用《噪声职业病危害风险管理指南》计算各岗位在接噪工龄20~40年的听阈变化及噪声致听力损失风险。结果 2022年9—12月,548名工人年龄中位数39岁,接噪工龄中位数15年,36.6%的工作岗位噪声8 h等效声级超过85 dB(A),平均为86.1 dB(A),平均CNE为96.6 dB(A)·年。检出高频听力损失51例(检出率9.31%);高频合并语频听力损失15例(检出率2.74%);听力损失总检出率为12.05%。听力损失检出率随工人接噪工龄的增加呈现上升趋势(P <0.01),工龄> 15年的工人听力损失检出率最高。随着CNE的增加,听力损失的比例也逐步增加(P <0.05),CNE> 100 dB(A)·年组的听力损...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2018年江苏省噪声暴露工人的职业健康检查状况,为预防和控制职业性噪声聋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8年江苏省13个地级市上报的重点职业病噪声专项检查资料,从地区、经济类型、行业类别、企业规模、性别、工龄及年龄7个维度统计分析听力测试结果,分析得出噪声暴露工人高频段听力损失情况。结果共收集1 012 313名噪声暴露工人在岗期间健康检查资料,双耳高频平均听阈≥40 dB者102 745人,检出率10.15%;不同地区、经济类型、行业类别、企业规模、性别、工龄及年龄高频段听力异常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私有经济、微型企业、男性、40~69岁及工龄1~3年噪声暴露工人高频段听力异常检出率较高。经济发达地区(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制造业、中小型企业及年龄40~49岁噪声暴露工人高频段听力异常构成比较高。结论 2018年江苏省噪声暴露人数较大,双耳高频平均听阈≥40 dB检出率较高,职业卫生防治部门应加强对私有经济、制造业及中小微型企业的噪声暴露情况监管,着重对男性、年龄40岁噪声暴露者的职业卫生防护知识宣传教育和随访。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某橡胶制造企业现场噪声和作业岗位个体噪声的分布和危害情况,分析噪声危害重点岗位和关键控制点,为橡胶制造企业的噪声危害治理和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现场检测和听力防护用品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该企业工作场所噪声强度为72.7~100.8 d B(A),其中≥85 d B(A)的检测点数占43.30%;主要接噪岗位8 h等效声级为81.7~91.0 d B(A),合格率为44.44%。橡胶制造企业的噪声危害关键控制场所集中在密炼车间和压延车间,噪声危害关键控制岗位是炼胶工。结论橡胶制造企业的噪声危害突出,需采取隔声、吸声或消声等工程控制措施、加强噪声岗位的个体防护措施,建立良好的监督管理体制来防控该行业的噪声危害。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某电解铝企业综合车间噪声作业人员听力损伤的特点,为控制和消除职业性听力损伤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对某电解铝企业综合车间的56个噪声作业点现场噪声强度进行检测,根据作业人员作业性质和暴露时间计算其8h等效连续A声级(LAeq,8h),并结合该车间103名噪声暴露作业人员连续3年职业健康体检结果,分析其噪声特性和双耳纯音听力损伤的特点。结果103名噪声作业人员按工作性质分为9个生产岗位,高频听力损伤高于语频听力损伤,且LAeq,8h噪声暴露水平高的岗位,听力损伤程度大于噪声暴露水平高低的岗位。这表明噪声暴露水平与听力损伤之间存在剂量-反应关系(r=0.994,P〈0.05)。身处非稳态噪声工作场所中的流动性工作岗位作业人员听力损伤率(85.71%)高于身处稳态噪声工作场所中(即工作位置相对固定)的作业人员听力损伤率(24.72%)。结论非稳态噪声、高频噪声引起的听力损伤比稳态的中、低频噪声引起的听力损伤严重。  相似文献   

13.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was to (1) compare measured and estimated hearing loss among forge hammering workers by applying models for risk assessment based on measurements of impulse noise, and (2) model the hazardous effects of impulse noise on hearing. Noise exposure and hearing loss among forge hammering workers were studied at two forge workshops of an automobile company, where the equivalent sound pressure levels (104 and 105 dB) were the same, but the peak levels and degree of impulsivenes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The hearing threshold levels of selected groups of workers (97 and 235 workers) were determined. Comparison between the measured and expected hearing losses defined according to the ISO standard revealed 2 dB difference in excessive hearing loss (1 dB and 3 dB for the workers of workshop 1 and 2, respectively). The excessive hearing loss equals an increase of 3.5 years of exposure. The hearing loss of workers exposed to low impulsive noise could be predicted well using ISO 1999-1990. The hearing loss of workers exposed to high impulsive noise correlated significantly with the peak levels and the number of impulses in combination.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调查珠三角某市瓶装饮料制造企业生产线工人噪声暴露情况,分析高频听力损失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该市7家瓶装饮料制造企业中接噪工龄≥1年的569名工人为研究对象,调查工人的噪声暴露情况、累积噪声暴露量(cumulative noise exposure,CNE)和高频听力损失(high-frequency hearing loss,HFHL)检出情况,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个体特征和职业特征对接噪工人HFHL的影响。结果 该市瓶装饮料制造企业生产线噪声声级为72.3~96.7 dB(A),38.49%岗位噪声水平超过国家职业卫生标准限值,工人HFHL双耳高频听力损失为109人,检出率为19.16%,高频听力损失组工人(n=109)的接噪声级、CNE、接噪工龄、年龄均高于听力正常组(n=460)(P <0.01)。存在噪声危害的岗位主要有包装岗位、灌装岗位、配料投料岗位、吹瓶岗位,灌装岗位、吹瓶岗位工人的接噪声级、累积噪声暴露量(CNE)均高于其他岗位工人(P <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每增加1岁、CNE每增加1 dB(A)·年,工...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饮料制造企业噪声暴露情况,探讨该行业作业工人噪声性听力损失(noise-induced hearing loss,NIHL)的影响因素。
  方法  选择广州市某饮料制造企业符合条件的182名接触噪声的作业工人为调查对象,对其进行纯音听阈测试,并对工作场所进行噪声检测,分析工人NIHL影响因素。
  结果  该饮料制造企业工作场所噪声超标率为70.59%,超标岗位主要集中在瓶装饮料线以及纯净水线。84名(46.15%)接触噪声作业工人被检出NIHL。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作业人员年龄> 35岁发生NIHL的危险度是20~30岁的2.647倍(P < 0.05);接触噪声工龄> 10年发生NIHL的危险度是接触噪声工龄 < 5年的2.853倍(P < 0.05);所在岗位为纯净水线发生NIHL的危险度是辅助设施岗位的9.000倍(P < 0.05)。
  结论  该饮料制造行业噪声水平较高,企业应采取工程控制措施控制噪声危害,加强职业卫生管理。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调查某市金属制造业工人噪声危害知、信、行与纯音听力水平现状,并分析其关联性。
  方法  选择金属制造业的噪声作业者作为研究对象,问卷法调查其对噪声危害的知、信、行现状,并检测其接触的噪声声级和纯音听力水平。
  结果  本次共纳入188名研究对象,噪声性听力损失(noise-induced hearing loss,NIHL)检出率为44.15%。年龄≥ 40岁、工龄≥ 5年、接触噪声声级85.0~89.9 dB(A)和≥ 90.0 dB(A)者NIHL比例分别高于年龄 < 40岁、工龄 < 5年、接触噪声声级80.0~84.9 dB(A)者。NIHL者噪声危害认知、听力保护意识、听力保护行为得分低于双耳听力正常者(P < 0.05)。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工龄和噪声声级增加是NIHL的危险因素(OR=1.68、1.88、2.39,P < 0.05),而具备噪声危害认知能力、听力保护意识、听力保护行为是NIHL的保护因素(OR=0.68、0.65、0.56,P < 0.05)。
  结论  积极采取健康教育措施,提高金属制造业噪声作业工人听力保护的知、信、行水平,有助于预防NIHL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采用个体听力防护措施的噪声作业人群的高频听阈动态变化,探讨其相关规律,为临床实践和相关标准的制定提供职业流行病学依据。[方法]选择上海地区5家噪声超标[≥85dB(A)]并执行听力保护计划的企业,收集其中355人、698耳的连续3年4次纯音听力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全体研究对象3年4次语频听闻值均≤25dB(HL),未见明显变化,高频听阈值随着工作时间的增加而增高,不同工龄组3年间高频平均听阈值亦呈逐年上升趋势。根据初次纯音听阈测试结果,高频听力正常、轻度高频受损和观察对象的高频听阈平均值均逐年上升,其中听力正常者高频听阈值的增高最为显著,3年后的测试值与初次测试值的差异为(4.14±3.98)dB(HL)。[结论]全体研究对象3年4次高频听阈值每年增高〈2dB(HL),在噪声作业环境中采用的个体听力防护措施,可使作业人员的听力变化控制在较小范围内;提示噪声作业在岗期间的健康监护周期可延长至2年或2年以上。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广州市某汽车制造企业噪声作业工人不同频率听力损失状况及各频率听力损失影响因素。方法 以2018年1—12月广州市某汽车制造企业至广州市职业病防治院进行职业健康检查的噪声作业工人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纯音听阈测试、噪声接触水平检测及问卷调查,计算累积噪声暴露量,采用单、多因素分析方法对各频率听力损失发生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2 605名噪声作业工人均为汉族男性,年龄为22(20,24)岁,工龄为3(1,4)年,噪声接触强度为83.50(82.10,86.10)dB(A),累积噪声暴露量为87.97(85.11,90.81)dB(A)·年。听力损失检出率为34.40%(896/2 605)。左、右耳听力损失检出率,左、右耳语频、高频听力损失检出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右耳听力损失检出率均随着频率升高而逐渐增加(趋势χ2值分别为1111.38、1237.14,P<0.01),且均以6.0 kHz最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饮酒与各频率听力损失无显著相关关系(P>0.05);随着累积噪声暴露量(0.5~6.0 kHz的OR值分别为3.231、4.151、4.809、3.282、2.735、2.069)、年龄(0.5~6.0 kHz的OR值分别为2.167、2.323、2.508、1.776、1.414、1.276)的增加,各频率听力损失风险均逐渐增加(P<0.05)。结论 汽车制造企业噪声作业工人不同频率听力损失以6.0 kHz较为显著,累积噪声暴露量、年龄与各频率听力损失均存在剂量-反应关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某汽车制造企业接触噪声工人听力损失情况,探究职业性噪声听力损失的危险因素。
方法 选取某汽车制造企业暴露于职业性噪声超过一年的3 411名工人为研究对象,对噪声作业工人开展问卷调查,对工作场所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结果 该企业有509人检出有听力损失,噪声性听力损失发生率为15.7%。听力损失组的接触噪声声级、接触噪声工龄、婚姻情况和工作班制情况与听力正常组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接噪工龄、接触噪声声级增大,听力损失的风险增高(OR=1.09~1.54,P < 0.01);相比三班制,单一班制和两班制是听力损失的独立危险因素(OR=2.19、2.43,P < 0.01或0.05)。
结论 汽车制造企业工作场所噪声危害不容忽视。企业应加强工作场所噪声治理,为噪声作业工人开展定期职业健康体检,实行科学健康的工作班制。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南通市噪声接触电焊工人的听力损失(尤其是高频听力损失)情况,为其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将南通市3 265名噪声接触电焊工人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其2017年在岗职业健康检查相关资料,分析其听力损失情况。
结果 3 265名电焊工人的高频听力损失检出率(13.94%)高于语频听力损失检出率(9.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左耳各个频率听阈、语频平均听阈和高频平均听阈异常的检出率均高于右耳(P < 0.01)。左耳的500 Hz听阈、2 000 Hz听阈、3 000 Hz听阈、6 000 Hz听阈、语频平均听阈和高频平均听阈均大于右耳(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男性发生高频听力损失的危险性高于女性(OR=1.840,P < 0.01)。年龄增加为电焊工人发生高频听力损失的危险因素(OR=1.073,P < 0.01);相比噪声接触工龄 < 5年组,接触噪声10~年为电焊工人发生高频听力损失的危险因素(OR=1.490,P < 0.01)。
结论 南通市电焊工人左耳的听力损失较右耳严重。企业应降低生产性噪声来源,加强对工人的健康教育,为工人配备合格的个人噪声防护用品,定期进行健康监护,以保护工人的听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