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 毫秒
1.
目的了解大学生抑郁症状现况及其与负性生活事件的关系,为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分层抽样法抽取3 609名大学生,使用流调中心抑郁自评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以及自编大学生一般情况调查表进行调查。结果被调查的大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48.24%(95%CI:46.52%~49.93%)。存在抑郁症状学生的生活事件及其各因子的得分均高于无抑郁症状的学生(均P<0.01)。支持和帮助的朋友是抑郁症状的保护因素(OR=0.324, 95%CI:0.139~0.758%);宗教信仰(OR=1.808, 95%CI:1.131~2.891)和家庭暴力(OR=3.567,95%CI:为1.551~8.205)是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生活事件中,负性人际关系事件(OR=1.781, 95%CI:1.392~2.279)、负性学习压力事件(OR=1.551, 95%CI:1.207~1.993)、负性健康适应事件(OR=1.302, 95%CI:1.053~1.609)是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大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较高,负性生活事件是大学生抑...  相似文献   

2.
山西大学生负性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及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大学生在遭遇负性生活事件时所采取的应对方式及相关因素.方法采用自编负性生活事件量表、应对方式评定量表及相关因素调查表对山西省境内5所高校1 901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评分分别为4.690±2.017和4.204±1.943;个体在遭遇负性生活事件时所采取的应对方式与个性心理、行为习惯、学习状态、家庭影响有一定相关关系;负性生活事件频度与消极应对方式呈相关关系.结论大学生应对方式与多种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3.
负性生活事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笔者就在校大学生负性生活事件发生的频度和对心理健康影响的强度进行了调研,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对象与方法对1992级部分本科生用SCL-90量表作心理状况的追踪调查,获得有效答卷90份(男生44人,女生46人)。于四年级毕业前对这90人进行在校期间负性生活事件调查,收回有效答卷83份(男39人,女44人)。“负性生活事件调查表,参照生活事件量表和生活事件再调整值量表”,根据笔者对大学生常见负性生活事件归成4类共20项编制而成。其中第1类家庭问题5项,第Ⅱ类人际关系问题3项,第Ⅲ类学习与工作问题6项,第Ⅳ类个人问题6项。2结果与分…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负性生活事件与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关系及其抑郁的介导作用.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调查某综合性大学本科生共1145名,通过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定大学生近1周内自杀意念和抑郁症状,通过基本情况问卷了解大学生经历的负性生活事件,包括重大疾病、学习困难、经济困难和人际冲突,并通过中介分析探讨抑郁在负性生活事件与自杀意念关系中的介导作用.结果 负性生活事件中重大疾病(OR=2.5,P=0.028)、人际冲突(OR=7.2,P=0.002)和经济困难(OR=1.6,P=0.026)均导致自杀意念的产生,学业困难与自杀意念无相关性(OR=1.8,P=0.090).调整抑郁变量后,重大疾病和人际冲突对自杀意念的影响不再具有统计学意义,而经济困难对抑郁无影响,学业问题对抑郁和自杀意念均无影响,故抑郁是重大疾病和人际冲突与自杀意念的完全中介变量,而抑郁在经济困难、学业问题与自杀意念的关系无中介作用.结论 抑郁在不同负性生活事件和自杀意念的关系路径中所起的中介作用不同.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癫痫患者抑郁障碍与负性生活事件的关系.[方法]抑郁障碍诊断采用中国神经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单相抑郁发病的诊断标准.对58名癫痫患者按是否受负性生活事件影响分为负性生活事件影响组(n=30)、非负性生活事件影响组(n=28),对两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负性生活事件影响组、非负性生活事件影响组抑郁的发生率分别为73.3%、17.9%,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76,P<0.001);负性生活事件刺激量与抑郁障碍呈正相关.[结论]癫痫患者并发抑郁障碍与负性生活事件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孕期负性生活事件发生情况,并探讨其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4月1日至2013年3月31日在北京、广东、湖南、湖北、四川和陕西六省市15家医疗保健机构分娩的9137例孕28周及以上的活产产妇[(28. 76±6. 53)岁]作为研究对象,使用自制调查问卷收集其基本情况、孕期负性事件发生情况、孕期合并症/并发症和妊娠结局等信息,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孕期负性生活事件对妊娠结局的影响,以及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因素。结果 1395例(15. 3%)产妇在孕期经历负性生活事件,5439例(59. 5%)产妇发生了不良妊娠结局。控制混杂因素后,孕期经历负性生活事件的产妇早产的发生风险是未经历者的1. 257倍(95%CI 1. 051~1. 504),娩出低出生体重儿的风险为1. 316倍(95%CI1. 055~1. 64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孕期发生负性生活事件(OR=1. 201,95%CI 1. 056~1. 365)、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OR=2. 278,95%CI 1. 867~2. 781)、孕前超重或肥胖(OR=1. 299,95%CI 1. 140~1. 480)、高龄(OR=1. 197,95%CI 1. 014~1. 413)为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初产(OR=0. 808,95%CI 0. 715~0. 913)为不良妊娠结局的保护因素。在不同类型孕期负性生活事件中,控制混杂因素后,家庭不和睦者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是未出现家庭不和睦者的1. 259倍(95%CI 1. 076~1. 473)。结论被调查产妇孕期负性生活事件发生率较高,孕期经历负性生活事件能够显著增加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7.
了解大学生饮酒及负性生活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探索大学生生活负性事件与饮酒行为之间的关系提供参考.方法 分层整群抽取合肥市8所高校大学生共3 000名进行匿名问卷调查.采用Odinal 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生活负性事件和饮酒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共调查2 777名大学生,其中低风险饮酒2 529名(91.1%),高风险饮酒168名(6.0%),有害饮酒44名(1.6%),酒精依赖36名(1.3%).生活负性事件平均得分为(37.32±23.95)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因子得分越低越倾向于酒精依赖(OR=0.92,95%CI=0.87~0.97),受惩罚因子得分越高越倾向于酒精依赖(OR=1.06,95%CI=1.02~1.10)及其他生活负性事件得分越高越倾向于酒精依赖(OR=1.19,95%CI=1.11~ 1.27).结论 合肥市大学生存在不当饮酒行为,负性生活事件可能是大学生过量饮酒的重要因素之一.高校应采取相应措施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降低不当饮酒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大学生自杀意念与家庭环境关系,为自杀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UPI)和家庭环境量表(FES-CV),对浙江省某高校2008和2009级10 152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大学生自杀意念发生率为2.59%;自杀意念组在亲密度、情感表达、成功性、组织性上的得分分别为(6.60±2.138)、(5.20±1.782)、(5.45±1.507)、(5.11±1.596)分,均低于对照组的(7.09±1.938)、(5.55±1.658)、(5.73±1.435)、(5.51±1.769)分,而在矛盾性、知识性和控制性上的得分分别为(3.40±1.846)、(4.05±1.707)、(3.81±1.614)分,高于对照组的(3.06±2.049)、(3.59±1.901)、(3.49±1.966)分;自杀意念与亲密度、情感表达、成功性和组织性均呈负相关(r值依次为-0.120、-0.101、-0.093、-0.115),与矛盾性、知识性和控制性均呈正相关(r值依次为0.085、0.123、0.088);逐步回归分析显示,知识性、组织性和情感表达3者对自杀意念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可以解释总变异的4.0%。结论 家庭环境是大学生自杀意念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304例老年自杀死亡者死前负性生活事件分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 了解老年自杀死亡者死前经历的负性生活事件,探索其与抑郁症状的关系。方法 对304例55岁以上老年自杀死亡者家属和知情者进行调查,了解死者生前生活事件、精神疾患、死前2周抑郁程度等情况。结果 老年自杀死亡者死前前3位的生活事件依次为患急重病或受重伤(占59.2%)、生活规律(饮食、睡眠等)的重大变化(占37.8%)和经济困难(占34.5%)。不管有无精神疾病,经历上述三个生活事件者的抑郁程度均显著高于未经历者。结论 老年自杀死亡者死前较大比例经历过多个负性生活事件,某些负性生活事件可能与其死前抑郁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家庭环境、心理韧性、校园欺凌与青春前期青少年烟草使用的关联性.方法 按照整群抽样的原则,以班级为单位,于2018年2-11月抽取百色市区县5所小学四至六年级的4792名学生,其中男性2522人(52.63%),女性2236人(46.66%),性别缺失34人(0.71%);平均年龄为(11.8±0.5)岁;市区...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大学生抑郁症状及其家庭影响因素,为大学生抑郁症状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广州某大学的学生2 519名,采用自编基本人口学和家庭资料问卷、抑郁自评量表(SDS)、家庭关怀指数问卷(APGAR)和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s-EMBU-c)进行调查。结果 大学生SDS标准分为(42.23±9.14)分,检出抑郁症状者333例,检出率为13.2%;其中,轻度症状者275人(10.9%),中度53人(2.1%),重度5人(0.2%)。在众多家庭因素中,感知家庭经济一般或较差、家庭功能低、父亲拒绝高、父亲温暖低或中等、父亲过度保护中等或高,是大学生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 主观家庭经济较差、家庭功能低、父亲教养方式不良是大学生抑郁症状发生的危险因素。〖JP〗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初中生亚健康现状,并探讨家庭及学校氛围对其影响。方法 采用中国青少年亚健康多维问卷、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以及青少年学校生活满意度评定问卷对经过多阶段抽样所获得的太原市某中学460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初中生亚健康检出率47.2%,男女生之间亚健康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初三年级亚健康检出率高于低年级学生(P<0.05)。在家庭环境中,矛盾性、成功性是亚健康主要的危险因素,而亲密度、娱乐性等是保护因素;较高的学校生活满意度是预防亚健康发生的保护因素。 结论 应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家庭与学校氛围,预防初中生亚健康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中小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现况;探讨中小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家庭环境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4所学校6 252名中小学生,使用蓄意自伤量表和中国家庭评估测量工具进行问卷调查,采用两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中小学生NSSI行为的家庭环境因素。结果 中小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检出率为30.74%,在中小学生中,家庭相互交流(小学生:OR = 1.041,95%CI:1.028~1.055;中学生:OR = 1.036,95%CI:1.011~1.060)、家庭冲突(小学生 :OR = 1.060,95%CI:1.044~1.077;中学生 :OR = 1.045,95%CI:1.013~1.079)和父母控制(小学生:OR = 1.033,95%CI:1.012~1.055;中学生 :OR = 1.057,95%CI:1.014~1.103)均是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危险因素。结论 改善和提高家庭环境功能水平,有助于预防中小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张海芳  陈青萍 《中国公共卫生》2007,23(11):1339-1340
目的探讨高中生家庭环境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为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以家庭环境量表(FES-CV)和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为工具,调查陕西省西安市3所中学的320名高中生,使用SPSS 11.5软件进行分析。结果高中生家庭环境亲密度、知识性、娱乐性、组织性、矛盾性与常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亲密度和控制性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亲密度和矛盾性年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中生的学习焦虑、恐怖倾向和孤独倾向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亲密度、知识性、娱乐性、组织性与心理健康各维度存在多项显著负相关(r=-0.118~-0.326),矛盾性与心理健康各维度存在多项显著正相关(r=0.151~0.341,P<0.01)。家庭组织性、亲密度、娱乐性、矛盾性对心理健康具有显著预测作用(R2=0.225,0.179,0.339,0.279)。结论家庭环境对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儿童自我意识与抑郁的关系,为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整群抽取某市小学、初中各1所学校,共873名8~16岁中小学生,采用抑郁量表和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抑郁检出率为33.90%。初中生抑郁的检出率高于小学生,抑郁儿童自我意识各因子得分均显著低于非抑郁儿童的得分,自我意识水平越低抑郁症状的检出率越高。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行为问题、有焦虑感、幸福与满足感缺乏的儿童出现抑郁症状的可能性大。结论:某市中小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较高,自我意识对抑郁有预测作用,自我意识偏低易导致个体抑郁情绪。  相似文献   

16.
摘要:目的 探索厦门市中学生应激性生活事件的发生情况及特点,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对厦门市1 198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就群体而言,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因素构成中学生主要的应激源;对个体来说,亲友死亡、亲友患急重病等事件的应激量最大。女生、初中生、普通中学学生面临更多来自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等各方面的心理应激,而厦门市岛内外学生则几乎没有差异。结论 应根据生活事件特点对不同学生亚群体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大学生近期负性生活事件和早期正性生活事件与情绪症状的关联。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安徽省2所高等院校的4 829名大一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童年期积极经历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自评量表和抑郁-焦虑-压力量表进行调查;采用Spearman相关和层次回归分析各变量之间的关系。结果 大学生抑郁、焦虑和压力症状的检出率分别为27.79%、34.11%和10.56%。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近期负性生活事件与大学生抑郁、焦虑、压力症状均呈正相关(r=0.54、0.57、0.54,P均<0.001),早期正性生活事件与大学生抑郁、焦虑、压力症状均呈负相关(r=-0.37、-0.34、-0.34,P均<0.001);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两者的乘积项对抑郁、焦虑症状具有负向预测作用(β=-0.05、-0.03,P<0.001、0.05)。结论 近期负性生活事件是情绪症状的危险因素,早期正性生活事件能够缓和近期负性生活事件对大学生抑郁、焦虑症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究家庭经济状况、生命意义感与大学生抑郁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7条目病人健康问卷(PHQ-7)和简版生活目的量表(PIL-SF)对2 065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大学生的抑郁阳性率为21.5%。家庭经济状况越差的大学生抑郁得分更高(F=26.058,P<0.001),生命意义感更低(F=13.968,P<0.001)。生命意义感在家庭经济状况与大学生抑郁之间起调节作用(β=-0.043,P<0.05)和部分中介作用(c’=-0.04,P<0.001),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27.85%。结论 生命意义感可发挥保护性作用减少不良家庭经济状况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