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探讨童年期虐待经历与青春期抑郁症状的前瞻性关联。方法 于2013年5月方便选取安徽省蚌埠市3所小学,根据知情同意原则,对参加研究的3~4年级学生进行身高、体重测量,同时开展问卷调查,其中学生问卷包括童年期受虐待经历(情感、躯体和性虐待)和抑郁症状等;父母问卷包括父母学历和家庭经济条件等信息。2017年3月进行随访。基线抑郁症状采用儿童抑郁量表评价,随访期抑郁症状采用《心境与情绪问卷》评价。建立多因素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童年期虐待经历与青春期抑郁症状的前瞻性关联。结果 2013年基线调查1 172名学生,4年后随访1 021名(87.1%)。基线童年期虐待经历报告完整的学生为1 126名,其中躯体、情感和性虐待报告率分别为12.8%(144/1 126)、11.1%(125/1 126)和10.9%(123/1 126)。基线与随访期抑郁症状报告率分别为7.0%(82/1 172)和12.3%(126/1 021)。logistic回归结果表明,调整基线抑郁症状、随访时年龄、性别、独生子女、家庭经济状况、父母离婚、BMI分类后,童年期情感虐待经历(OR=1.86,95% CI:1.03~3.36;P=0.039)和躯体虐待经历(OR=2.37,95% CI:1.39~4.03;P=0.001)增加青春期抑郁症状发生风险。结论 童年期情感虐待和躯体虐待可能增加青春期抑郁症状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童年期虐待经历与初中生抑郁症状的关系。方法整群抽取安徽省霍邱县3所乡镇普通初级中学的1 417名初中生,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自编童年期虐待经历问卷和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 417名初中生中抑郁症状的检出率为61.3%,女生(66.7%)高于男生(56.6%),初二年级(64.4%)高于初一(62.4%)和初三年级(56.7%),非独生子女(63.5%)高于独生子女(54.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01);与父母的关系从差、一般到亲密,学习成绩从差、中等到好,初中生抑郁症状的检出率均逐渐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童年期遭受各种类型反复虐待的初中生抑郁症状的检出率均高于未遭受反复虐待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 P<0.001);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童年期遭受反复重度躯体虐待、反复中度躯体虐待、反复情感虐待、反复接触性性虐待和反复非接触性性虐待的初中生抑郁症状发生的危险性分别是未遭受上述虐待的1.989(OR=1.989)、1.436(OR=1.436)、1.698(OR=1.698)、2.834(OR=2.834)和2.235倍(OR=2.235)。结论童年期遭受反复虐待是青少年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体力活动(physical activity,PA)与医学专科生抑郁症状的关联及其性别差异。方法 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于2019年11-12月选取安徽省2所医学专科院校8 198名在校生为研究对象,使用国际体力活动问卷短卷(IPAQ-SF)、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PA和抑郁症状。应用限制性立方样条分析PA与抑郁症状的剂量-反应关系,据此将PA分成4组;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PA与抑郁症状的关系。结果 PA与抑郁症状呈非线性的剂量-反应关系(P<0.001),按PA分为4组:<570 MET-min/week组(1636例)、570~1331.5 MET-min/week组(2131例)、>1331.5~1848 MET-min/week组(1075例)、>1848 MET-min/week组(2692例)。7 534名医学专科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16.1%,其中男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19.6%,女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1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C五号.EPS;P〗=24.20,P<0.001)。以>1848 MET-min/week为参照组,与参照组相比,在总人群以及男、女生中,PA<570 MET-min/week均与抑郁症状风险增加有关(OR=1.50,95%CI: 1.28~1.77;OR=1.90,95%CI: 1.41~2.55;OR=1.36,95%CI: 1.11~1.65)。结论 PA与抑郁症状呈非线性关系,增加适当的体力活动有利于大学生抑郁症状的防控。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高职院校大学生抑郁症状流行情况及不同类型童年期虐待与抑郁症状之间的关联。方法 2020年10月,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在苏州某高职院校对在校大一、大二学生6 366名进行问卷调查。使用“童年期虐待评定量表”评价童年期虐待,采用“抑郁症状自评量表”评价抑郁症状发生情况,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类型童年期虐待经历对大学生抑郁症状的影响。结果 该校大学生抑郁症状总检出率为23.6%,不同性别、生源地、家庭经济状况、是否独生子女、父母文化程度、是否有虐待经历的学生间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7.52~22.73,P值均<0.05)。男生有躯体虐待、性虐待经历者抑郁症状检出率较高(分别为34.6%、41.4%),女生有情感虐待、性虐待、总虐待经历者抑郁症状检出率较高(分别为26.8%、31.8%、26.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5.60~13.04,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躯体虐待(OR=1.44,95%CI:1.07~1.94)、性虐待(OR=1.93,95%CI:...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童年期遭受多类型虐待与大学生抑郁的关系,为预防大学生抑郁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18-05-02-2018-05-25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宁夏2所高校的2 12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童年期创伤问卷(CTQ)和抑郁自评量表(SDS)测评大学生童年期遭受虐待情况和抑郁状况。结果 2 120名大学生童年期虐待的检出率为35.99%,多类型虐待检出率为19.29%。多类型虐待者抑郁得分(45.26±7.43)分高于一种虐待者(41.03±8.2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450,P<0.001。虐待种类由1种增加至4种时抑郁检出率(χ2=301.933,P<0.001)及得分(F=85.874,P<0.001)均相应增加,当由4种增加至5种时抑郁检出率(χ2=301.933,P<0.001)及得分(F=85.874,P<0.001)不再增加。虐待种类由1种增加至3种时,轻度、中度及重度抑郁检出率均增加(χ2=373.520,P<0.001),且以轻度抑... 相似文献
6.
《卫生研究》2016,(2)
目的分析心理病理症状在童年期虐待和医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关联中的中介作用。方法整群选取安徽省某医科院校4007名大一、大二在校医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童年期虐待评定问卷、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条目列表和心理亚健康自评问卷进行童年期虐待经历、自伤行为和心理病理症状等信息调查,使用Pearson相关、线性回归和Sobel检验分析三者间的关联。结果童年期躯体、情感、性虐待、总体虐待评分与心理病理症状评分和自伤行为频率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心理病理症状在童年期各种虐待经历和自伤行为之间起到部分中介效应,Sobel检验显示中介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8.33%~9.96%(男性)和6.06%~10.36%(女性)(P0.01)。控制年龄、家庭居住地、经济状况、独生子女状况、父母学历等混杂因素后仍存在中介效应,Sobel检验显示上述中介效应仍具有统计学意义,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7.93%~9.96%(男性)和6.10%~10.20%(女性)(P0.05)。结论心理病理症状在童年期虐待经历和自伤行为的关联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减缓医学生心理病理症状有助于预防和控制有童年期虐待经历者的自伤行为。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焦虑和抑郁症状在体力活动与认知功能之间的多重中介效应,为减缓老年人认知功能下降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8年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中9 323名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描述其基本人口学特征,探究体力活动、焦虑症状、抑郁症状和认知功能间的相关关系,采用链式中介效应模型分析焦虑症状和抑郁症状在体力活动与认知功能之间的多重中介效应。结果 体力活动、焦虑症状和抑郁症状与认知功能均具有相关关系(均P<0.001),其中体力活动为正相关(r=0.41),焦虑症状(r=-0.12)和抑郁症状(r=-0.22)为负相关。一方面,体力活动可直接影响老年人的认知功能(效应值为0.234 8,SE=0.012 2,95%CI:0.211 0~0.258 6);另一方面,体力活动可通过焦虑症状、抑郁症状介导认知功能下降,其中,焦虑症状的独立中介作用效应值为0.002 6(SE=0.001 2,95%CI:0.000 3~0.005 3),抑郁症状的独立中介作用效应值为0.018 6(SE=0.012 3,95%CI:0.014 2~0.023 2),焦虑和抑郁症状的串联中介作用效应值为0....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医科大学生睡眠障碍和童年期虐待经历情况,分析童年期虐待经历与大学生睡眠障碍的关联。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安徽省两所医学专业高校一、二年级的在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对他们进行问卷调查。了解社会人口统计学指标、睡眠情况、童年期虐待经历、心理病理症状等信息。通过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童年期虐待经历对大学生睡眠障碍的影响。结果 4,799名大学生中,睡眠障碍的检出率为30.0%(1,439例),童年期虐待的检出率为34.1%(1,638例)。男生童年期虐待、躯体虐待、情感虐待、性虐待和入睡困难的检出率分别为41.4%,32.7%,25.4%,6.2%和14.0%,均高于女生的28.9%,21.2%,18.1%,0.7%和1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随着童年期虐待经历暴露的增加,大学生各类睡眠障碍的检出率呈上升趋势。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经常暴露于童年期虐待、躯体虐待和性虐待会显著增加大学生睡眠障碍的发生风险,OR(95%CI)值分别为1.234(1.009~1.509)、1.540(1.174~2.019)和1.614(1.128~2.309)(P值均0.05)。结论童年期受虐待经历是医科大学生睡眠障碍的重要影响因素。关注童年期虐待问题有利于医科大学生睡眠障碍的防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睡眠质量在不同类型童年期不良经历(ACEs)与中学生抑郁症状关联中的中介效应及性别差异,为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于2017年12月-2018年1月选取沈阳市某寄宿制中学1 086名在校生为研究对象,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χ2检验比较不同性别一般人口学特征差异,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ACEs、睡眠质量和抑郁症状评分的关联性,自举(Bootstrap)程序和PROCESS软件检验睡眠质量的中介效应。结果 ACEs与睡眠质量和抑郁症状得分呈正相关(r=0.194、0.378,P<0.01),睡眠质量得分和抑郁症状得分呈正相关(r=0.361,P<0.01)。总样本中,调整混杂因素后,睡眠质量在ACEs、虐待和忽视与抑郁症状关联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分别为14.58%、21.66%、11.60%;睡眠质量在家庭功能不全与抑郁症状关联中起完全中介作用,中介效应为59.79%。女生中睡眠质量在ACEs及其各维度(虐待、忽视、家庭功能不全)与抑郁症状关联中的中介效应均高于男生。 结论 睡眠质量在ACEs与中学生抑郁症状关联中起中介作用,提高中学生尤其是女生的睡眠质量,有助于ACEs经历者抑郁症状的防控。 相似文献
10.
11.
12.
目的 考察大学生儿童期虐待经历对抑郁症状的影响,并分析安全感和拒绝敏感性的中介作用。方法 采用儿童期虐待问卷、安全感量表、拒绝敏感性问卷和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对677名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 有47.7%的大学生在儿童期至少经历过一种类型的虐待,有无虐待经历的大学生在安全感、拒绝敏感性和抑郁症状上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3.74, P<0.001; t = -4.85, P<0.001; Z = -4.78, P<0.001);儿童期虐待直接正向预测抑郁症状[β = 0.48(0.39~0.57), P<0.001];安全感和拒绝敏感性在儿童期虐待对抑郁症状的影响中发挥中介作用[β = 0.21(0.14~0.28), P<0.001; β = 0.04(0.01~0.06), P<0.05; β = 0.02(0.01~0.03), P<0.05]。结论 儿童期遭受过虐待的大学生更有可能出现抑郁症状;儿童期虐待可以通过降低大学生的安全感并提高拒绝敏感性进而增加大学生的抑郁症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究孕妇在孕早-中期体力活动变化对孕中期抑郁的影响。方法 依托中国孕产妇队列研究·协和项目(2017年7月25日至2018年11月26日),将有效完成孕早、中期体力活动和抑郁情况调查的2 454名孕妇纳入研究。采用国际体力活动短问卷和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调查研究对象孕早期和孕中期的体力活动和抑郁情况。以孕早期是否患有抑郁作分组。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孕早期不患抑郁组的孕早、中期体力活动变化对预防孕中期抑郁的作用,在孕早期抑郁组中分析孕早、中期体力活动变化对减缓孕中期抑郁的作用。结果 孕妇基线和孕中期抑郁的检出率分别为23.83%和20.57%。调整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家庭年收入和孕前BMI等因素后,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对于基线不抑郁的孕妇,孕期增加和保持充足的体力活动能够预防孕中期抑郁(OR=0.479,95% CI:0.335~0.684;OR=0.566,95% CI:0.394~0.815),但对于基线抑郁的孕妇,体力活动与减缓孕中期抑郁的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孕期妇女增加和保持充足的体力活动对于抑郁有预防的作用,但对于孕早期已患抑郁的妇女来说,缓解效果不明显。应在鼓励孕妇加强体力活动的同时,开展抑郁筛查,以减少孕期抑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中学生出现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建立风险预测的列线图模型,为防控中学生抑郁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大连市城市和农村中学生共3 470名,使用学生健康行为调查表及抑郁量表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并建立列线图,预测中学生出现抑郁症状的风险。 结果 中学生的抑郁症状检出率为24.12%,肯定有抑郁症状的检出率为16.22%。遭受校园欺凌(OR = 2.748,95%CI:2.257~3.346)、被家长打骂(OR = 2.025,95%CI:1.679~2.433)、学段(职高:OR = 1.883,95%CI:1.286~2.758;高中:OR = 1.242,95%CI:1.001~1.541)、上网时间越长(≥3 h:OR = 1.773,95%CI:1.366~2.302;2~<3 h:OR = 1.525,95%CI:1.190~1.954)、女生(OR = 1.352,95%CI:1.141~1.603)、农村地区(OR = 1.351,95%CI:1.126~1.622)均是中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的危险因素;体育课时数多(2 节:OR = 0.685,95%CI:0.504~0.931;≥3 节:OR = 0.583,95%CI:0.425~0.799)、睡眠时间充足(OR = 0.676,95%CI:0.562~0.812)都是中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的保护因素;基于以上影响因素建立的列线图模型具有较好的区分度(一致性指数C - index = 0.700,95%CI:0.680~0.721)和准确度(Hosmer - Lemeshow检验χ2 = 2.885,P = 0.941)。 结论 遭受校园欺凌、被家长打骂、职高或高中、上网时间越长、女生、来自农村地区、体育课时数少、睡眠时间不足的中学生更容易出现抑郁症状,可以利用列线图直观、有效地预测中学生出现抑郁症状的风险,从而有针对性地对高危群体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上海市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voluntary counseling and testing,VCT)门诊就诊的男男性行为者(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抑郁症状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于2015年3~8月对上海市2个艾滋病VCT门诊就诊的MSM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结果 共调查738名MSM,抑郁症状检出率为38.8%(286/73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童年目睹家庭内躯体暴力(OR=1.80,95%CI:1.23~2.63,P=0.002)、不清楚性伴是否被诊断HIV(OR=1.70,95%CI:1.20~2.40,P=0.003)或性伴已被诊断HIV(OR=1.86,95%CI:1.07~3.24,P=0.028)的MSM出现抑郁症状的风险偏高;而年龄≥ 46岁(OR=0.13,95%CI:0.04~0.43,P=0.001)、性角色为"1"(OR=0.56,95%CI:0.39~0.82,P=0.003)、目前有固定男性性伴(OR=0.58,95%CI:0.42~0.80,P=0.001)的MSM出现抑郁症状的风险偏低。结论 上海市VCT门诊MSM抑郁症状检出率高,建议将抑郁症状筛查加入VCT门诊服务并建立心理咨询门诊转介机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不同形式的童年期虐待与中学生自杀行为的关系。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以广州、新乡、沈阳和重庆4个地区14221名中学生为研究对象,使用问卷调查了解一般人口统计学指标、心理问题症状、童年期虐待经历及自杀行为等信息,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形式的童年期虐待对自杀行为发生的影响。结果 中学生童年期总体虐待、躯体虐待、情感虐待、性虐待、自杀意念、自杀计划和自杀未遂的检出人数(率)分别为7246(51.0%)、5824(41.0%)、5409(38.0%)、1039(7.3%)、2042(14.4%)、1174(8.3%)和548(3.9%)。男生躯体虐待的检出率高于女生,女生情感虐待和自杀意念的检出率高于男生,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童年期性虐待、自杀计划和自杀未遂的检出率在不同性别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控制相关混杂因素的作用后,童年期虐待经历会增加男生自杀意念(OR=2.03,95%CI:1.72~2.40)和自杀计划(OR=1.93,95%CI:1.57~2.37)的发生风险,增加女生自杀意念(OR=2.45,95%CI:2.12~2.82)、自杀计划(OR=2.46,95%CI:2.02~3.00)和自杀未遂(OR=2.12,95%CI:1.61~2.78)的发生风险。除童年期躯体虐待与男生自杀未遂外,不同类型的童年期虐待均是男女中学生自杀行为发生的危险因素(P<0.01)。随着童年期虐待种类数的增加,男女生自杀行为的发生风险亦呈增高趋势(P<0.01)。持续受虐以及施虐人为父母/其他的中学生,自杀行为的发生风险显著增加。结论 童年期虐待经历是中学生自杀行为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不良童年经历对抑郁症状的影响及皮质醇水平的中介作用和性别的调节作用。方法 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206名中学生。采用不良童年经历量表(ACE-IQ)、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S-D)对其进行测量;采用化学发光分析方法检测皮质醇水平。结果 不良童年经历与皮质醇水平和抑郁症状呈正相关(r=0.14,P<0.05;r=0.43,P<0.01),皮质醇水平与抑郁症状呈正相关(r=0.22,P<0.01)。皮质醇水平在不良童年经历和抑郁症状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β=0.17,t=2.590,P<0.05),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5.4%。性别对不良童年经历与抑郁症状的中介过程存在调节作用(中介作用的后半路径)(β=0.14,t=2.184,P<0.05);对于女生,皮质醇水平可以正向预测抑郁症状(β=0.05,t=4.176,P<0.05);对于男生,皮质醇不能预测抑郁症状(β=0.00,t=4.209,P>0.05)。结论 皮质醇水平通过不良童年经历间接影响青少年的抑郁症状,且受到性别的调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