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4 毫秒
1.
目的 分析不同膳食模式与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 CVD)发病的关系,为CVD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基于2010年11月建立的贵州省自然人群队列,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贵州省12个县(市、区)的≥18岁常住居民9 280人开展基线调查,于2016年12月19日―2020年6月1日对人群进行随访,将完成随访且基线信息和随访结局完整的7 897人纳入分析。采用半定量食物频率法获得人群膳食信息,通过因子分析确定膳食模式,使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计算队列人群不同膳食模式和CVD发生的HR值和95%CI。结果 研究对象基线年龄为(44.46±15.14)岁,累计随访55 698.80人年,中位随访时间6.58年,随访期间221人发生CVD,发病密度为3.97/1 000人年。因子分析确定了油盐模式、蛋白模式、甜食模式、谷蔬模式、水产品模式。调整其他因素后,与各模式的低水平组相比,高水平油盐模式(HR=1.44, 95%CI:1.02~2.02,P<0.05)、中水平甜食模式(HR=1.47, 95%CI:1.04~2.06,P<0.05)、...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代谢综合征(MS)的发病风险和影响因素,为预防MS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取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于2010年建立贵州省人群队列,排除基线MS患者后,共有7 136人进入MS随访队列,收集队列人群基线社会人口学信息、生活行为方式和生理指标,并于2016—2020年进行随访,最终纳入4 754人进行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MS的发病风险及其影响因素的HR(95% CI),并计算影响因素的人群归因危险度(PAF%)。同时根据基线人群的MS组分得分建立亚队列,分析亚队列人群MS的影响因素。结果 队列人群累计随访33 424.18人年,中位随访6.57年,新发MS 963人,MS发病密度为28.81/1 000人年。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45~59岁(HR = 1.53,95%CI:1.32~1.77)、年龄≥60岁(HR = 1.53,95%CI:1.27~1.86)、城市(HR = 1.71,95%CI:1.47~1.99)、吸烟(HR = 1.22,95%CI:1.01~1.48)、每日油摄入>30 g(HR = 1.16,95%CI:1.01~1.34)、每日盐摄>6 g(HR = 1.22,95%CI:1.05~1.42)、静态时间≥4 h/d(HR = 1.16,95%CI:1.02~1.32)、超重(HR = 1.66,95%CI:1.44~1.92)、肥胖(HR = 2.27,95%CI:1.71~3.02)、静息心率70~80次/min(HR = 1.32,95%CI:1.11~1.58)和 >80次/min(HR = 1.28,95%CI:1.07~1.54)是MS的危险因素,其PAF%分别为17.47%、11.32%、19.52%、5.89%、11.33%、13.66%、7.01%、12.91%、5.30%、17.68%、13.92%,文化程度升高(HR = 0.75,95%CI:0.68~0.83)和饮茶行为(HR = 0.82,95%CI:0.71~0.95)是MS的保护因素,其PAF%分别为16.21%和6.97%。亚队列研究结果与总体结果相似。结论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超重、肥胖、静息心率升高是MS的影响因素,应将中老年人和城市居民作为预防MS的重点人群,采取相应措施控制烟草消费、油盐摄入,维持正常体重和适当心率,提高人群知识水平,保持饮茶行为,预防MS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中老年男性吸烟状况与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及其亚型发生风险的关联性。 方法  本研究选取东风-同济(Dongfeng-Tongji,DFTJ)队列中基线未患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中风、癌症、严重心电图异常的13 940名男性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均完成了基线调查,包括问卷调查、体格检查、生化指标检查和血液样本采集。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关联性分析,计算风险比(hazard ratio,HR)和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s,CI)。 结果  多因素调整后,与从不吸烟者相比,现在吸烟者发生CVD、CHD和中风的风险增加,吸烟指数≥ 40包年者发生CVD、CHD和中风的风险HR值分别为1.49(95%CI:1.32~1.68,Ptrend=0.001)、1.40(95%CI:1.22~1.62,Ptrend=0.026)和1.59(95%CI:1.26~2.00,Ptrend=0.029),开始吸烟年龄 < 20岁者发生CVD和CHD的风险HR值分别为1.29(95%CI:1.06~1.58,Ptrend=0.007)和1.30(95%CI:1.03~1.64,Ptrend=0.010);与现在吸烟者相比,戒烟时长≥ 10年者发生CVD和中风的风险显著降低,HR值分别为0.80(95%CI:0.71~0.91,Ptrend=0.017)和0.65(95%CI:0.50~0.84,Ptrend=0.207)。 结论  吸烟能增加CVD、CHD和中风的发生风险,且吸烟指数越大或开始吸烟年龄越小,CVD发生风险越高。戒烟可降低CVD和中风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 验证膳食抗炎指数(dietary inflammatory index,DⅡ)在孕妇人群中的有效性,并探讨孕中期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DⅡ与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发生的关系。方法 将2014年8月~2015年6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产检的孕16~20周不伴有明显感染的孕妇纳入队列,收集孕中期基线资料和血清hs-CRP实验室检测结果,采用3 d 24 h膳食回顾法调查计算DⅡ。追踪随访孕妇至分娩,记录妊娠结局。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和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 有110例(32.74%)孕妇孕中期血清hs-CRP水平偏高(>3 mg/L),血清hs-CRP过高组发生GDM的风险是正常组的1.96倍(95%CI:1.03~3.75)。孕中期DⅡ总分与血清hs-CRP呈正相关(r=0.20,P=0.003)。依DⅡ三分位分为3组,以第1分位组(抗炎倾向组)为参照组,经多因素调整后第2分位组(中间组)发生GDM的风险是参照组的3.66倍(95%CI:1.11~12.12),第3分位组(促炎倾向组)风险是参照组的5.99倍(95%CI:1.85~19.41)。结论 DⅡ可有效评价孕妇人群膳食炎性倾向。孕中期DⅡ促炎倾向升高,hs-CRP水平升高,GDM发生水平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索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non-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其变化与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的关联,为2型糖尿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2010年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抽取9 280人建立贵州自然人群队列,并于2016—2020年,对所有队列人群进行随访,随访到8 163人,剔除基线时患有糖尿病者、服用降血脂药物、基线总胆固醇、HDL-c缺失者或极值者后,最终有5 078 人纳入分析。non-HDL-c为总胆固醇与HDL-c差值。动态变化由随访non-HDL-c/HDL-c值减去基线non-HDL-c/HDL-c值得出。采用Cox回归分析non-HDL-c/HDL-c值与糖尿病发病的关联及调整风险比(adjusted hazard ratio, aHR )和其95%可信限(confidential interval, CI)。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进行剂量反应关系描述。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为6.58年,共新发2型糖尿病820例。与位于non-HDL-c/HDL-c第1四分位数区间对象相比,位于第2四分位数,第3四分位数和第4四分位数区间对象的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 aHR 值分别为1.065(95%CI:0.855~1.325)、1.272(95%CI:1.037~1.562)、1.266(95%CI:1.022~1.569)。亚组分析中,在男性、年龄大于45岁和超重肥胖人群中,与位于non-HDL-c/HDL-c第1四分位数区间对象相比、第3四分位数和第4四分位数区间对象的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 aHR 值分别为1.529(95%CI:1.130~2.067)、1.748(95%CI:1.279~2.388) 、1.389(95%CI:1.046~1.844) 、1.394(95%CI:1.049~1.854) 、1.380(95%CI:0.955~1.994) 、1.462(95%CI:1.014~2.107),且趋势性检验P<0.05。与non-HDL-c/HDL-c动态变化值的第2四分位数区间对象相比,第1四分位数,第3四分位数和第4四分位数区间对象的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aHR值分别为1.258(95%CI:0.999~1.582)、1.390(95%CI:1.115~1.731)、1.530(95%CI:1.228~1.906)。限制性立方样条显示non-HDL-c/HDL-c与糖尿病发病风险呈正相关。结论 non-HDL-c/HDL-c值的增高将增加糖尿病发病的风险,尤其在男性,年龄大于45岁和超重肥胖人群中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贵州省人群静息心率对高血压及非高血压人群脑卒中发病的影响,为脑卒中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取了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在贵州省抽取12个市(县、区)9 280名18岁及以上居民开展基线调查,并于2016—2020年开展随访,选取无脑卒中诊断的7 963人作为研究对象,使用竞争风险模型计算风险比(SHR)及95%CI值。结果 研究共纳入7 963人分析,中位随访6.50年后,共有202人发生或死于脑卒中疾病,发病密度为3.62/1 000人年。竞争风险模型调整相关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未发现在非高血压人群中静息心率(RHR)与各类脑卒中发病之间的相关性;在高血压人群中,当RHR≥76次/min时,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是RHR<76次/min人群的1.896(SHR = 1.896,95%CI:1.170~3.072)和2.585(SHR = 2.585,95%CI:1.400~4.764)倍,但不会增加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风险(SHR = 0.919,95%CI:0.428~1.974)。结论 RHR与非高血压人群卒中的发生无相关性,控制RHR至76次/min以下将有效降低高血压人群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健康生活方式对糖尿病前期人群糖尿病发病风险的影响,为糖尿病前期人群的生活方式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数据来源于贵州省自然人群队列研究。组合分析9种健康生活方式对糖尿病发病的影响,采用SPSS 26.0对数据进行χ2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Cox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及分位数回归模型分析。结果 单种健康生活方式与糖尿病发病关联分析显示,烹调油摄入≤30 g/d、18.5≤BMI<24 kg/m2能有效降低糖尿病发病风险,HR分别为0.500(95%CI:0.335~0.747)、0.420(95%CI:0.290~0.610),未发现其他生活方式与糖尿病的发病相关。多种健康生活方式组合分析显示与0~3种相比,保持6种、7种及以上健康生活方式的人群发生糖尿病的风险分别为HR = 0.478(95%CI:0.239~0.956)、HR = 0.282(95%CI:0.108~0.737)。分位数回归结果显示,与0~3种健康生活方式相比,健康生活方式为4/5种以上,能降低0.9分位点的空腹血糖/OGTT 2 h血糖值;当健康生活方式达7种以上,能降低0.3~0.9分位点的血糖值,且分位水平越高,降低的血糖值越多。结论 健康生活方式能有效降低糖尿病前期人群血糖水平,且健康生活方式种类越多,糖尿病发病的风险越小。  相似文献   

8.
目的 采用大型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探讨吸烟人群的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和上消化道癌发病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06-2007年开滦集团职工体检数据和随访期内发生的上消化道癌数据,建立数据库。使用多因素Cox模型统计分析吸烟人群不同基线hsCRP水平与上消化道癌发病的关系。结果 队列最终纳入38 549人,中位随访时间8.1年,收集上消化道癌共123例。不同hsCRP水平组新发上消化道癌累积发病率(8年)分别为278/10万(hsCRP<1 mg/L组)、339/10万(1 ≤ hsCRP ≤ 3 mg/L组)和484/10万(hsCRP>3 mg/L组),Log-rank检验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口恶)2=6.48,P=0.039)。多因素Cox模型分析显示,调整性别、年龄、是否饮酒、体质指数、既往糖尿病史、工作环境和教育程度因素后,hsCRP>3 mg/L组上消化道癌发病风险是hsCRP<1 mg/L组的1.64倍(95%CI:1.05~2.56,P=0.028)。在 ≥ 45岁人群中,hsCRP>3 mg/L组上消化道癌发病风险是hsCRP<1 mg/L组的1.71倍(95%CI:1.08~2.70,P=0.022)。结论 基线hsCRP水平升高可能增加上消化道癌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索上海市≥50岁人群膳食模式并分析其与衰弱的关联。方法 利用全球老龄化与成人健康队列研究上海项目第三轮调查资料(2018-2019年),采用食物频率问卷法收集食物的摄入频率和平均摄入量,利用因子分析法提取居民的膳食模式,采用健康缺陷累计总评分与所考虑35个健康相关变量的比值构建衰弱指数并进行分组,采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膳食模式与衰弱的关联性。结果 共纳入研究对象3 274人,男性1 971人(60.2%),女性1 303人(39.8%),年龄(67.9±9.2)岁。共提取4种膳食模式:高蛋白坚果模式、薯豆蔬果模式、禽畜肉模式、高油盐模式。调整混杂因素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高油盐模式相比,高蛋白坚果模式人群与更高程度衰弱的发生风险呈负相关(OR=0.743,95%CI:0.580~0.951)。在不同性别人群中,未发现以上膳食模式与衰弱有关;在50~64岁人群中,高蛋白坚果模式和薯豆蔬果模式相较于高油盐模式与更高程度衰弱的发生风险呈负相关;在低水平体力活动人群中,高蛋白坚果模式相较于高油盐模式与更高程度衰弱的发生风险呈负相关(OR=0.509,95%CI:0.361~0.720),但在中高水平体力活动人群中,未发现其他膳食模式对更高程度衰弱的发生风险有显著影响。结论 相较于高油盐模式,多摄入高蛋白坚果类和薯豆蔬果类的饮食模式可能与50~64岁居民发生更高程度的衰弱风险更低有关,同时可能对较低水平体力活动的人群保护效果更显著。提示多摄入高蛋白类食物、坚果、薯豆类和蔬果类膳食可能有助于减轻和延缓衰弱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与2型糖尿病患者全死因死亡风险的关联。 方法  研究对象为江苏省苏南、苏北地区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管理的17 638名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计算基线时不同BMI组人群在随访期间的全死因死亡风险(hazard ratio,HR)值及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 结果  研究对象累计随访77 451人年,平均随访4.39年,随访期间共死亡1 274人,低体重组BMI < 18.5 kg/m2、正常体重组(18.5 kg/m2 ≤ BMI < 24.0 kg/m2)、超重组(24.0 kg/m2 ≤ BMI < 28.0 kg/m2)、肥胖组(BMI ≥ 28.0 kg/m2)死亡人数分别为39人、575人、484人和176人,相应的死亡率分别为15.6%、9.5%、6.2%、5.1%。调整混杂因素后,以正常体重组为参照,低体重组、超重组、肥胖组死亡风险的HR值(95%CI)分别为1.66(95%CI:1.20~2.30),0.68(95%CI:0.61~0.77),0.58(95%CI:0.48~0.68)。 结论  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与正常体重人群相比,低体重人群的全死因死亡风险最高,超重和肥胖人群的死亡风险较低,超重和肥胖可以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描述学龄前儿童饮食模式的类型,探讨学龄前儿童饮食模式与情绪行为问题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2016年5月对芜湖市9所幼儿园1 912名3~6岁学龄前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应用自编食物频率表(food frequency questionnaire, FFQ)评估儿童的饮食模式,运用儿童长处和困难问卷(SDQ)(父母版)对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进行评估,运用二分类非条件回归模型分析学龄前儿童饮食模式与情绪行为问题的关联。结果 芜湖市学龄前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异常总检出率为51%。儿童饮食模式可分为4种类型,累计贡献率为48.23%。“加工零食型”高分组儿童情绪与行为异常检出率显著高于中分组儿童(χ2=10.247,P<0.001)。“健康营养型”高分组与中分组儿童情绪与行为异常检出率显著均低于低分组儿童(P<0.012 5)。适量摄入粗粮、豆制品儿童的情绪与行为异常检出率低于摄入少的儿童(χ2=9.364,P=0.001)。“蛋奶型”饮食不同组别的儿童情绪与行为异常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健康营养型”饮食(OR=0.635,95%CI:0.481~0.839)、适量摄入粗粮、豆制品(OR=0.734,95%CI:0.592~0.910)是学龄前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的保护因素,“加工零食型”饮食(OR=1.522,95%CI:1.126~2.056)可增加儿童发生情绪与行为问题的发生风险。结论 饮食模式与学龄前儿童情绪行为密切相关,“健康营养型”和适量粗粮、豆制品的食物摄入有益于儿童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潍坊市妊娠晚期妇女膳食模式与营养相关疾病的关系。 方法 对在潍坊市某三甲医院产检的350名妊娠晚期妇女进行问卷调查并收集相关信息,膳食调查部分采用半定量食物频率法,数据处理中采用因子分析归纳膳食模式,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寻膳食模式与相关疾病的关系。 结果 ①因子分析归纳出4种膳食模式:营养型、零食型、荤食型、素食型。②膳食模式相关分析:4种膳食模式除钙外,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D、铁等各类营养素每日摄入量均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四型膳食模式孕妇的年龄(χ2=19.852,P=0.019)、体重增长(χ2=30.545,P=0.000)、知识得分(χ2=17.603,P=0.001)、贫血(χ2=15.465,P=0.001)、文化程度(χ2=34.378,P=0.000)、职业(χ2=34.915,P=0.003)、收入(χ2=24.417,P=0.004)、下肢水肿(χ2=10.295,P=0.016)、患病数量(χ2=14.396,P=0.002)及血糖异常(χ2=18.167,P=0.044)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膳食模式进行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零食型膳食模式与妊娠期糖耐量异常具有相关性(OR=4.986, 95%CI:1.274~19.525),荤食型膳食模式与患妊娠期超重和下肢水肿具有相关性(OR1=4.707,95%CI:1.084~20.441;OR2=2.690,95%CI:1.061~6.816),素食型膳食模式与患妊娠期贫血和妊娠期患病数量具有相关性(OR1=0.443,95%CI:0.254~0.772;OR2=1.919,95%CI:1.076~3.420)。③膳食模式与营养相关疾病分析: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膳食模式与贫血(OR=2.576,95%CI:1.540~4.309)、妊娠期超重(OR= 6.220,95%CI:2.399~16.127)及妊娠期高血压(OR=20.656,95%CI:1.192~357.867)、糖耐量异常(OR=4.587,95%CI:1.092~19.261)均具有相关性。 结论 膳食模式与妊娠晚期相关疾病如妊娠期贫血、体重增长超标、妊娠期高血压和糖耐量异常的形成密切相关;孕期不合理的营养摄入可以导致相关疾病的发生,应加强健康教育,加强孕期营养监督和指导,改善母婴健康,从而为早期营养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北京市海淀区35岁及以上体检人群膳食模式的特点,并探讨不同的膳食模式与高血压患病风险之间的关系,为高血压患者制定科学合理的膳食方案提供参考。 方法 于2021年6—11月,对在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进行体检的612名35~80岁的北京市海淀区常住居民进行食物摄入频率问卷调查。利用因子分析建立膳食模式,并根据因子得分将每种膳食模式由低到高划分为T1(低分位)、T2(中分位)和T3(高分位),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膳食模式得分水平与高血压患病风险的关系。 结果 612名调查对象中,共检出高血压患者187名,患病率30.56%。分析结果显示,北京市海淀区中35岁及以上体检人群的4种主要膳食模式分别为传统膳食模式、畜肉及鱼虾模式、果蔬奶类模式和加工腌制食品模式。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畜肉及鱼虾模式得分为T2和T3水平者高血压患病风险分别是得分为T1水平者的1.751倍(OR=1.751,95%CI:1.050~2.920)和1.923倍(OR=1.923,95%CI:1.128~3.278);加工腌制食品模式得分为T2和T3水平者高血压患病风险分别是得分为T1水平者的2.081倍(OR=2.081,95%CI:1.248~3.471)和1.956倍(OR=1.956,95%CI:1.148~3.334);果蔬奶类模式得分为T2和T3水平者,高血压患病风险是得分为T1水平者的0.542倍(OR=0.542,95%CI:0.337~0.873)和0.139倍(OR=0.139,95%CI:0.077~0.250)。 结论 不同膳食模式与高血压患病风险有关。畜肉及鱼虾膳食模式和加工腌制食品膳食模式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而果蔬奶类膳食模式是高血压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饮酒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风险(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的关系。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搜集各数据库建库至2021年11月公开发表的有关饮酒与COPD风险的观察性研究。由2位研究者根据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并提取数据。采用Stata 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纳入8篇文献(2篇队列研究文献和6篇横断面研究文献),共纳入209 489例研究对象。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最低饮酒量组相比,最高饮酒量组发生COPD的风险无显著变化(RR=0.97, 95%CI:0.87~1.08);与不饮酒组相比,少量或中度饮酒组发生COPD的风险降低(RR=0.87, 95%CI:0.81~0.94);与少量或中度饮酒组相比,过量饮酒组发生COPD的风险无显著变化(RR=1.26, 95%CI:0.98~1.63)。结论 meta分析结果提示少量或中度饮酒可降低COPD的风险。过量饮酒是否会增加COPD的风险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深圳市中老年人群脑卒中的患病率及其相关因素,为脑卒中的防控研究提供依据。 方法 于2013年3月-2015年4月,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深圳市3个社区筛查点12 908例40岁及以上常住居民为研究对象,结合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方法进行筛查,利用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探讨脑卒中患病率主要相关因素。 结果 深圳市中老年人群脑卒中粗患病率为4.06%,男性脑卒中的患病率(5.46%)高于女性(2.89%)(χ2=48.79, P<0.001)。年龄(50岁组: OR=1.72,95%CI:1.23~2.40;60岁组: OR=2.23,95%CI:1.60~3.09;70岁组: OR=3.93,,95%CI:2.81~5.48)、男性(OR=1.74,95%CI:1.38~2.18)、非在婚(OR=1.90,95%CI:1.27~2.84)、无医疗保险(OR=1.51,95%CI:1.21~1,88)、有卒中家族史(OR=2.92,95%CI:2.21~3.86)、饮酒频率(偶尔:OR=0.55,95%CI:0.39~0.79;经常:OR=0.55,95%CI:0.33~0.91)、吸烟(现在吸烟:OR=1.59,95%CI:1.19~2.14;戒烟:OR=2.53,95%CI:1.74~3.70)、口味偏咸(OR=2.41,95%CI:1.96~2.96)、水果摄入不足(OR=1.75,95%CI:1.44~2.14)、奶类及奶制品摄入不足(OR=1.28,95%CI:1.04~1,58)、缺乏体力活动(OR=1.32,95%CI:1.04~1,58)、高血压(OR=1.31,95%CI:1.07~1,61)及高同型半氨酸血症(OR=1.69,95%CI:1.37~2.04)与中老年人脑卒中患病密切相关。 结论 深圳市中老年人群脑卒中患病率较高。影响中老年人脑卒中患病的因素较多,建议针对不同人群特征制定干预措施,以有效地开展脑卒中的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16.
目的用meta分析的方法定量评估膳食维生素C与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etS)风险的关系,为MetS的预防与治疗提供依据。方法系统检索PubMed、EMBASE、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Data)以及维普数据库(VIP)中由建库至2021年12月公开发表的关于膳食维生素C与MetS风险关系的流行病学观察性研究。提取数据后,应用Stata 12.0软件进行meta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7篇文献,总样本量为29363人,包括8300例MetS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膳食维生素C摄入量最高组发生MetS的风险较最低组低7%(RR=0.93,95%CI:0.89~0.98)。剂量-反应meta分析结果显示,膳食维生素C与MetS风险之间呈线性关系(非线性P>0.10),摄入量每增加50 mg/d并不能明显降低MetS的发生风险(RR=0.97,95%CI:0.92~1.02)。结论MetS与膳食维生素C摄入量之间存在关联性,高膳食维生素C摄入可降低MetS的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Meta分析明确老年人发生认知衰弱的危险因素。 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英文数据库,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21年8月,使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24篇文献,总样本量18 839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高龄(OR=2.65; 95%CI:2.19~3.20)、女性(OR=2.56; 95%CI:1.47~4.47)、文化程度较低(OR=2.13; 95%CI:1.32~3.43)、较少运动(OR=3.60; 95%CI:2.47~5.23)、久坐行为(OR=2.26; 95%CI:1.62~3.17)、无智力活动(OR=3.00; 95%CI:1.69~5.33)、抑郁(OR=3.51; 95%CI:2.92~4.21)、睡眠不足(OR=2.30; 95%CI:1.74~3.03)、多病共存(OR=3.03; 95%CI:1.97~4.66)、糖尿病史(OR=2.65; 95%CI:2.10~3.36)、HbA1c≥8.5%(OR=3.24; 95%CI:1.65~6.39)、营养不良(OR=3.06; 95%CI:2.19~4.30)和跌倒史(OR=4.03; 95%CI:2.52~6.43)是老年认知衰弱的危险因素。 结论 老年认知衰弱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应重点关注高危人群,尽早采取干预措施,以降低认知衰弱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The dietary approaches to stop hypertension (DASH) diet could be an important population-level strategy to reduce cardiovascular disease (CVD) in the UK, but there is little UK-based evidence on this diet pattern in relation to CVD risk. We tested whether dietary accordance with DASH was associated with risk of CVD in a population-based sample of 23,655 UK adults. This prospective analysis of the EPIC-Norfolk cohort study analysed dietary intake (assessed using a validated food frequency questionnaire) to measure accordance with DASH, based on intakes of eight food groups and nutrients, ranking the sample into quintiles. Cox proportional hazards regression models tested for association between DASH accordance and incident stroke, ischemic heart disease (IHD) and total incident CVD (stroke and IHD only), as well as CVD mortality, non-CVD mortality and total mortality. Hazard ratios (HR) and 95% confidence intervals (CI) were estimated adjusting for age, sex, behavioral and clinical risk factors and socioeconomic status. Over an average of 12.4 years follow-up, we ascertained 4129 incident CVD events, of which stroke accounted for 1011. Compared to participants with the least DASH-accordant diets, those with the most DASH-accordant diets had 20% lower risk of incident stroke (HR, 95% CI 0.80, 0.65–0.99) and 13% lower risk of total incident CVD (0.88, 0.79–0.99) but no lower risk of CHD (0.90, 0.79–1.02). CVD-related mortality also showed strong inverse associations with DASH accordance (0.72, 0.60–0.85). This study provides evidence for the cardioprotective effects of DASH diet in a UK context.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痛风患者痛风石检出现状,并探讨其形成的相关因素,为痛风患者个性化综合诊疗提供参考。 方法 收集四川省成都市某风湿专科医院2020年4月至2021年2月间的原发性痛风患者508例,调查其饮食行为情况和测量临床指标。痛风石形成相关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检验水准α=0.05。 结果 508例痛风患者中合并皮下痛风石267例(52.56%),其中男性264例(98.88%),女性3例(1.1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婚姻状况、痛风病程、高血压、血尿酸、肾小球滤过率、非结合胆红素、总蛋白、血尿素氮、豆类及其制品摄入、坚果类摄入、动物内脏类食物摄入与痛风石形成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乳类及其制品摄入(与<1次/周相比,≥4次/周:OR=0.253,95%CI:0.065~0.986)、蛋类摄入(与≤2次/周相比,3~5次/周:OR=0.522,95%CI:0.313~0.871)为痛风石形成的保护因素; 痛风病程(与<1年相比,5~9年:OR=11.106,95%CI:2.263~54.492; ≥10年:OR=40.476,95%CI:8.197~199.876)、血尿酸水平(与<40.0 mg/L相比,≥100.0 mg/L:OR=5.512,95%CI:1.283~23.674)、豆类及其制品摄入(与≤1次/周相比,≥3次/周:OR=3.078,95%CI:1.260~7.522)、动物内脏类摄入(与<1次/月相比, 1~3次/月:OR=2.301,95%CI:1.155~4.585; >6次/月:OR=3.364,95%CI:1.239~9.134)为痛风石形成的危险因素。 结论 痛风病程较长且血尿酸水平较高的痛风患者,豆类及其制品、动物内脏类食物摄入频率较高者易形成皮下痛风石。建议痛风患者尽早接受治疗,控制血尿酸水平; 减少动物内脏类、豆类食品摄入,适当增加蛋类、乳类及其制品摄入; 临床医师对痛风患者诊疗时关注其饮食行为情况,帮助患者预防或延缓痛风石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