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了解流动人口孕产妇产前保健服务利用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改善流动人口孕产妇的产前保健质量、保障其身心健康提供参考。方法 对2018年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问卷中的6 285名流动人口孕产妇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主要分析方法有统计描述、χ2检验、Fisher精确性检验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等。结果 流动人口孕产妇产前建档率为95.1%,产前检查达标率为88.7%。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本人文化程度为初中(OR = 0.358,95%CI:0.196~0.654;OR = 0.651,95%CI:0.454~0.933)、家庭月均收入3 000元以下(OR = 0.394,95%CI:0.236~0.660;OR = 0.419,95%CI:0.293~0.597)、未接受过妇幼和生殖健康教育(OR = 0.512,95%CI:0.397~0.659;OR = 0.756,95%CI:0.639~0.893)的流动人口孕产妇产前档案建立情况和产前检查达标情况均较差,配偶文化程度在初中及以下(OR = 0.592,95% CI:0.424~0.827)的孕产妇产前检查达标情况较差;流入东部地区(OR = 1.436,95% CI:1.071~1.925;OR = 1.394,95%CI:1.138~1.708)的孕产妇产前档案建立情况、产前检查达标情况较好,流动范围为跨县流动(OR = 1.481,95%CI:1.106~1.982)的孕产妇产前档案建立情况较好。结论 流动人口孕产妇产前保健服务利用情况相对较好,但仍存在可改善空间,应继续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提高产前保健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四川省流动孕产妇接受孕产期保健服务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将来孕产期保健服务项目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抽取四川省流动孕产妇进行问卷调查,对孕产期保健知识知晓情况、保健服务利用情况进行描述,并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流动孕产妇接受孕产期保健服务情况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研究对象620人,年龄范围为18~42岁;孕产期保健知识知晓率为96.6%;孕早期建卡率为92.6%,孕早期产检率为93.9%,产检次数≥5次者占95.2%,在产后3~7 d进行产后访视者占95.6%,产后访视总次数≥3次者占77.3%。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在孕早期进行首次产检的影响因素包括年龄(OR = 0.680, 95%CI: 0.471~0.981)、流入地居住时间(OR = 2.470, 95%CI: 1.200~5.086)、民族(OR = 19.495, 95%CI: 5.250~72.396)、文化程度(OR = 2.300, 95%CI: 1.414~3.742)、孕产期保健知识知晓情况(OR = 3.471, 95%CI: 1.086~11.089);配偶文化程度(OR = 2.288, 95%CI: 1.410~3.713)和民族(OR = 13.302, 95%CI: 3.785~46.752)是产检次数≥5次的影响因素;生育保险(OR = 1.856, 95%CI: 1.174~2.934)是产后访视次数≥3次的影响因素。结论 四川省流动孕产妇接受孕产期保健服务情况较好;但针对流动孕产妇,还应提倡有计划的怀孕,并加强孕产妇相关医学常识的健康教育以及免费发放叶酸的宣传;此外,应重点关注少数民族、且本人或配偶文化程度较低的大龄流动孕产妇。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流动特征、社会融合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利用的影响。方法 基于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采用两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流动特征、社会融合与建立居民健康档案、接受健康教育和慢性病健康管理之间的关联性。结果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中,36.54% 建立了居民健康档案,以及分别有76.48%和42.49%接受过健康教育和慢性病健康管理。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家庭化流动(OR=1.25;95%CI:1.04~1.49)、跨省流动(OR=1.12;95%CI:1.01~1.25)、流入城市(OR=1.34;95%CI:1.23~1.47)、有社会保障(OR=1.98;95%CI:1.82~2.15)、办理了居住证(OR=1.33;95%CI:1.22~1.46)、有落户意愿(OR=1.13;95%CI:1.02~1.24)以及心理融合(OR=1.07;95%CI:1.05~1.09)与社会参与(OR=1.17;95%CI:1.14~1.21)程度越高,是建档的正向影响因素。而流动城市数在2~3个内相对于1个以内是建档的负向影响因素(OR=0.87;95%CI:0.79~0.95)。有社会保障(OR=1.23;95%CI:1.12~1.35)、居住证(OR=1.45;95%CI:1.32~1.60)及社会参与(OR=1.31;95%CI:1.26~1.37)和心理融合(OR=1.03;95%CI:1.01~1.04)越高,是接受健康教育的正向影响因素,而流动城市数在4个及以上相对于1个以内是接受健康教育的负向影响因素(OR=0.82;95%CI:0.69~0.98)。此外,有居住证(OR=1.54;95%CI:1.07~2.20)和落户意愿(OR=1.66;95%CI:1.11~2.48)对接受慢性病健康管理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 结论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利用水平总体较低。需要格外关注独自流动、省内流动、流动稳定性较差的人群,促进地区和城乡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均等化、均衡化发展;通过提高社会融合程度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利用水平。  相似文献   

4.
尹玉  李娜玲 《现代预防医学》2021,(20):3769-3773
目的 了解城乡流动人口健康教育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促进中国流动人口健康素养和健康水平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中国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共纳入 169 989名流动人口进行分析。t检验和χ2检验用于组间比较。二元 logistic 回归模型用于分析城乡流动人口健康教育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中,农村流动人口健康教育接受率为65.6%;城镇流动人口健康教育接受率为69.6%;二元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为中等教育(OR = 1.236, P = 0.003, 95%CI:1.065~1.361)、年人均GRP(gross regional product)在100 000元以上(OR = 0.833, P = 0.007, 95%CI:0.730~0.951)、患有高血压(OR = 0.702, P = 0.002, 95%CI:0.562~0.878)或者患有高血压和糖尿病(OR = 0.072, P = 0.043, 95%CI:0.530~0.989)、本地建立健康档案(OR = 4.238, P<0.001, 95%CI:3.509~5.119)、和完全认同自己为本地人(OR = 1.412,P = 0.046,95%CI:1.006~1.981)的农村流动人口更愿意接受健康教育;已婚(OR = 0.692,P = 0.000,95%CI:0.671~0.804)、老年人(OR = 0.500, P = 0.020, 95%CI:0.278~0.898)、年人均GRP在100 000元(OR = 0.911,P = 0.034,95%CI:0.837~0.992)以上、患有高血压(OR = 0.820, P = 0.021, 95%CI:0.693~0.970)、自评健康(OR = 1.363, P = 0.018, 95%CI:1.041~1.533)、本地建立健康档案(OR = 3.892, P<0.001, 95%CI:3.424~4.425)的城镇流动人口更愿意接受健康教育。结论 城乡流动人口接受健康教育水平不均,健康教育影响因素具有差异性。将城乡流动人口作为健康教育服务的重点关注对象,加大对于该群体健康教育服务的投入 ,针对城乡流动人口健康教育影响因素的差异性,进行个性化、差异化的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5.
摘 要 目的 研究衢州市孕产妇心理健康知识知晓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内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衢州市各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问卷的形式对617例孕产妇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调查。结果 衢州市孕产妇心理健康知识总知晓率为60.59%;农村户籍是心理健康知晓情况的危险因素(OR=4.716,95%CI:1.038~8.422,P<0.05)、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OR=0.541,95%CI:0.152~0.774,P<0.05)与接受过心理健康教育(OR=0.216,95%CI:I0.013~0.882,P<0.05)是心理健康知识知晓率的保护因素。结论 衢州市农村孕产妇心理健康知识知晓率仍有待提升,应着重关注文化程度较低、未参加过心理健康宣教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湖北省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利用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利用2017年湖北省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数据,采用单因素分析和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流入湖北省的5 000名被调查流动人口中,2周患病率为6.2%,建档率为46.0%,81.9%的流动人口接受过健康教育,35岁及以上患有慢性病的流动人口中49.1%接受过慢性病管理服务。与非农业户口的流动人口相比,农业户口流动人口建档率较高(OR=1.218,95%CI:1.023~1.450);与行业为建筑业的流动人口相比,制造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社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以及其他行业的流动人口建档率较高(OR=1.053,95%CI:0.778~1.425;OR=1.413,95%CI:1.066~1.873;OR=1.502,95%CI:1.106~2.041;OR=1.621,95%CI:1.199~2.190;OR=1.418,95%CI:0.934~2.151;OR=1.635,95%CI:1.189~2.249);与就医距离30 min的流动人口相比,就医距离≤15min、15~30 min的流动人口建档率较高(OR=2.373,95%CI:0.925~6.085;OR=1.843,95%CI:0.707~4.804);与流动范围为跨省的流动人口相比,省内跨市的流动人口建档率较低(OR=0.951,95%CI:0.811~1.117),市内跨县的流动人口建档率较高(OR=1.261,95%CI:1.070~1.485);与自评不健康的流动人口相比,自评健康和基本健康的流动人口建档率较高(OR=1.783,95%CI:1.123~2.831;OR=1.264,95%CI:0.783~2.039)。结论湖北省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利用不均衡,不同户籍、不同行业、不同就医距离、不同流动范围会影响流动人口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利用的情况,需关注重点人群,提供有针对性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相似文献   

7.
杜洁  高林慧    王娜  林钧昌 《现代预防医学》2020,(22):4033-4037
目的 了解我国流动老人健康档案建立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中5 309名流动老人相关数据,应用SPSS 25.0进行数据分析,主要分析方法有统计描述、χ2检验和二元logistic回归等。结果 5 309名流动老人中,仅仅38.0%的流动老人在流入地建立了健康档案。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男性(OR = 0.083,95%CI:0.698~0.924)、藏族(OR = 0.376,95%CI:0.174~0.811)、跨省流动(OR = 0.785,95%CI:0.645~0.954)和东部地区(OR = 0.512,95%CI:0.428~0.613)是流动老人建立健康档案的危险因素。中部地区(OR = 1.209,95%CI:1.013~1.442)、接受过免费体检服务(OR = 4.047,95%CI:3.361~4.874)、听说过“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OR = 11.430,95%CI:9.520~13.723)、接受过健康教育(OR = 1.893,95%CI:1.624~2.207)、月均家庭收入在2 000元及以下(OR = 2.813,95%CI:1.093~7.239)和月均家庭收入在2 001~5 000元之间(OR = 2.825,95%CI:1.110~7.186)是流动老人建立健康档案的保护因素。结论 全国流动老人健康档案建档率较低,健康档案建设工作亟待加强。建议根据不同人群特征,深入开展流动老人健康档案建设工作,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我国流动人口家庭医生服务签约现状及影响因素,提升流动人口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保障和维护流动人口健康。方法 收集2018年5—8月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中138 955名流动人口相关数据,应用SPSS 25.0统计软件,主要分析方法有统计描述、χ2检验和二元logistic回归等。结果 流动人口家庭医生服务的签约率为12.3%,山西省流动人口家庭医生签约率最高,为48.6%,上海市最低,为1.6%。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有配偶(OR = 1.284,95%CI:1.202~1.372)、流动时间为6~9年(OR = 1.090,95%CI:1.029~1.154)、流入中部地区(OR = 1.133,95%CI:1.080~1.189)、社会性质流动(OR = 1.002,95%CI:0.984~1.197)、家庭月收入少于3 000元(OR = 1.497,95%CI:1.391~1.611)、自评健康(OR = 1.092,95%CI:1.023~1.165)、已建立健康档案(OR = 38.932,95%CI:36.788~41.201)、接受过健康教育(OR = 2.488,95%CI:2.290~2.702)的流动人口签约率较高,而年龄15~24岁(OR = 0.718,95%CI:0.619~0.832)、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下(OR = 0.833,95%CI:0.766~0.907)、跨省流动(OR = 0.825,95%CI:0.782~0.871)、主要职业为生产及运输业人员(OR = 0.868,95%CI:0.818~0.921)的流动人口签约率较低。结论 目前,流动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开展情况并不理想,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流动时间、流动范围等为是否签约家庭医生服务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描述北京市流动老年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利用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基于2015—2018年“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数据”,抽取在北京市居住的60岁及以上的流动人口为调查对象。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流动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和接受健康教育的因素。结果 以户口类型为农业户口为参照,非农业户口流动老年人的建档率较高,OR值为1.79(95%CI:1.16~2.74);以流动时长0~4年为参照,流动时长≥10年流动老年人的建档率较高,OR值为1.87(95%CI:1.28~2.74);以流动原因为务工经商为参照,由于其他原因流动的流动老年人的建档率较高,OR值为3.69(95%CI:1.75~7.77)。以户口类型为农业户口为参照,非农业户口流动老年人接受健康教育服务情况较好,OR值为1.72(95%CI:1.29~2.29);以流动时长0~4年为参照,流动时长5~9年、≥10年的流动老年人接受健康教育服务情况均较好,OR值分别为1.33(95%CI:1.01~1.74)和1.50(95%CI:1.14~1.97);以年龄60~69岁为参照,年龄≥70岁的流动老年...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慢性病防治教育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中14 226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相关数据,应用SPSS 25.0进行数据分析,主要分析方法有统计描述、χ~2检验和二元logistic回归等。结果 14 226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中,5 916人接受过慢性病防治教育,接受率为41.6%;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跨省流动(OR=0.621,95%CI:0.560~0.689)、不认为是本地人(OR=0.069 4,95%CI:0.629~0.765)是影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慢性病防治教育的危险因素;文化程度高中(OR=1.299,95%CI:1.158~1.458)、专科及以上(OR=1.151,95%CI:0.007~1.315)、机关事业单位(OR=1.376,95%CI:1.103~1.715)、建立健康档案(OR=2.936,95%CI:2.203~2.606)、有医疗保险(OR=1.358,95%CI:1.188~1.553)、听说过"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OR=3.265,95%CI:2.992~3.544)是影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慢性病防治教育的保护因素。结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慢性病防治教育接受率较低,应加大慢性病健康教育宣传力度,提高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孕妇抑郁状况及主要影响因素,探讨积极心理品质对孕妇抑郁水平的影响。方法 对2020年12月至2021年2月前来新疆乌鲁木齐市某三甲医院产检的700名孕妇进行调查,采用自编一般人口学资料调查表、病人健康问卷抑郁量表、妊娠压力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进行问卷调查。对可能影响孕妇孕期抑郁状况的因素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在纳入研究的671名孕妇中,抑郁的发生率为15.9%;59.61%的孕妇处于高水平社会支持。孕妇的抑郁症状与妊娠压力成正相关(P<0.01),与自我效能、领悟社会支持成负相关(P<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孕产妇为职业女性(OR=0.415,95%CI:0.267~0.646,P<0.01)、无自然流产史(OR=0.460,95%CI:0.249~0.849,P=0.013)、夫妻关系满意度良好(OR=0.200,95%CI:0.098~0.409,P<0.01)、了解孕期知识(OR=0.502,95%CI:0.282~0.892,P=0.019)、社会支持等级高(OR=0.326,95%CI:0.17...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流动人口职业病防治教育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 运用SPSS 25.0软件对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中的154586名流动人口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主要分析方法有统计描述、χ2检验和二元logistic回归等。结果 154586名流动人口中,51578人接受过职业病防治教育,接受率为33.4%。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男性(OR=1.165,95%CI:1.137~1.193)、30~44岁(OR=1.169,95%CI:1.088~1.256)、文化程度高中或中专(OR=1.278,95%CI:1.227~1.330)、在婚(OR=1.172,95%CI:1.134~1.211)、流动原因为经济性质(OR=1.283,95%CI:1.115~1.475)、流入西部地区(OR=1.749,95%CI:1.700~1.799)、有稳定工作(OR=1.071,95%CI:1.016~1.128)、机关或国企或股份联营企业(OR=1.765,95%CI:1.666~1.870)、自评状况为健康(OR=1.479,95%CI:1.363~1.606)的流动人口职业病防治教育接受率较高;未签订劳动合同(OR=0.684,95%CI:0.661~0.708)、未听过“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OR=0.231,95%CI:0.225~0.237)的流动人口职业病防治教育接受率较低。结论 流动人口职业病防治教育接受率较低,需加强流动人群职业病防治教育的宣传力度,提高职业病防治教育的覆盖面。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上海市外来孕妇对保健服务的利用情况和影响因素。方法:2009年6~7月对上海市19个区县的450名外来孕妇进行现状调查。结果:被调查孕妇中,86.00%已经建册,91.11%进行了产检,75.56%将来准备在二、三级医院分娩,72.89%准备在上海分娩。从影响因素看,影响孕期保健服务利用的主要有丈夫户籍、收入和医保,丈夫为上海户籍、家庭月收入高和享有医保的孕妇更愿意选择在上海和二、三级医院分娩;外来孕妇选择医院时首先考虑医疗质量(占68.56%),但"规范产检"受到经济收入的影响。研究显示,孕期保健服务的利用与孕妇年龄、妊娠史、孕妇本人及丈夫的文化程度无相关性。结论:目前上海市通过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和平价优惠政策推广,使得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和生育经历的孕妇之间对孕产期服务利用差距逐渐缩小,但仍需进一步提高医疗质量,并加大保健服务的宣传力度,为外来人口提供更加安全、高质量、公平的保健服务。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太原市孕妇对孕妇学校的知晓与参加情况,探究参加孕妇学校的影响因素,为改善孕妇学校的利用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2016年11月至2017年8月太原市的三家医疗机构妇产科门诊就诊的孕妇进行调查。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孕妇参加孕妇学校的影响因素。 结果 孕妇对孕妇学校的知晓率为72.75%,参加率为41.3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首次妊娠(OR=1.591,95%CI:1.084~2.335)、孕中期(OR=2.022,95%CI:1.028~3.980)、孕晚期(OR=4.072,95%CI:2.082~7.968)、有获取健康信息的主动性(OR=3.129,95%CI:1.351~7.250)、知晓孕妇学校(OR=6.789,95%CI:4.135~11.146)、认为孕妇学校可靠(OR=2.075,95%CI:1.423~3.026)/方便(OR=2.058,95%CI:1.195~3.544)/有用(OR=4.215,95%CI:2.856~6.220)对参加孕妇学校有正向影响(P值均<0.05),居住在县乡村(OR=0.625,95%CI:0.403~0.970)对参加孕妇学校有负向影响(P值均<0.05)。 结论 孕妇对孕妇学校的知晓率较高,但参加率低。提升孕妇学校的利用,可以从两方面入手:着重改善孕妇对孕妇学校的倾向性因素,提升孕妇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认可度;同时完善促成因素,如广泛宣传孕妇学校、科学管理孕妇学校、增加县乡村孕妇学校的可及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上海市嘉定区孕妇对于孕产期保健的知识、态度和行为状况,以及影响它们的因素,为探索孕产期保健干预策略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借鉴健康教育的"知信行"理论,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对上海市嘉定区4个社区的产妇进行了孕产期保健现状调查,采用多重线性回归统计分析产妇保健的影响因素,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知晓率在90%以上,但对产后方面知识的知晓率相对较低。与到达医疗点时间、职业、家庭月收入相关;态度认知程度达到95%,与丈夫的文化程度相关;行为发生率为78.4%,与月收入、户口所在地相关。结论:需要加强孕产期健康教育的全程性和社会支持,增强对农村地区保健服务的可及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妊娠期妇女对妊娠期贫血的知信行状况.方法 以宜昌市夷陵区妇幼保健院管理的妊娠期妇女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妊娠期贫血防治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的调查,了解妊娠期妇女的贫血相关知信行现状.结果 妊娠期妇女对于贫血防治的态度较为积极,但对妊娠贫血的诊断标准、常见症状、贫血的危害等知识的知晓率较低.经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是否知晓贫血标准(OR=4.76,95%CI=2.00~11.32)、是否知晓妊娠期应该补铁(OR=3.01,95%CI=2.00~4.52),以及是否愿意了解预防贫血的知识(OR=7.81,95%CI=1.03~59.23)等是影响妊娠期妇女采取有效防治行为的主要因素.此外,不同妊娠周期的孕妇获取妊娠贫血知识的途径差异不大.结论 妊娠期妇女掌握正确的妊娠期贫血防治知识和采取防治措施的比例较低,需有针对性地加强当地妊娠贫血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7.
陆勇  黄勤瑾  梁敏红  薛迪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28):4343-4347
目的:进一步完善现行的社区孕产妇系统管理模式,为政府制定流动人口孕产妇保健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上海市浦东新区3个街道为干预社区,3个街道为对照社区,在干预社区实施孕产妇全覆盖管理干预模式提供孕产妇保健服务,在对照社区按常规提供孕产期保健服务。结果:随访2年后,试点社区流动人口孕产妇12周内建卡率为39.09%,对照组为33.72%,试点社区建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27);产前检查超过5次者占93.02%,超过对照组的88.16%(P<0.001)。经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分析,干预后早孕建卡和孕检次数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全覆盖管理模式可以改善流动人口孕产妇管理现状,扩大孕产期保健的覆盖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