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芜湖地区学龄前儿童睡眠情况及与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关联,为改善儿童睡眠质量和情绪行为问题提供依据。  方法  2017年5月对芜湖市12所幼儿园1 158名大班儿童进行整群抽样调查,采用自制问卷调查儿童的一般情况和入睡前情况,采用《长处与困难问卷(SDQ)父母版》和《2~5岁儿童睡眠状况调查问卷》调查情绪行为及睡眠障碍问题。  结果  调查儿童情绪行为问题异常总的检出率为44.21%,其中同伴交往问题最为突出;学龄前儿童入睡前情况存在性别差异,主要体现在是否单独睡眠及睡前是否需要安慰物两个方面;41.97%的学龄前儿童检出至少1种睡眠障碍类型,其中睡眠不安的检出率女童为33.83%,高于男童的25.97%;睡眠影响学龄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出现,异态睡眠(OR=2.33,95%CI=1.25~4.34)和睡眠不安(OR=4.92,95%CI=1.28~19.00)增加女童该问题的风险,睡眠充足会降低此风险(OR=0.46,95%CI=0.27~0.77);异态睡眠增加男童情绪行为异常的风险(OR=1.86,95%CI=1.08~3.19),而单独睡眠降低该风险(OR=0.59,95%CI=0.37~0.95)。  结论  睡眠障碍增加学龄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发生,充足的睡眠及儿童单独的睡眠习惯可减少其情绪行为问题的出现,睡眠与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发生具有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 调查北京市大兴区学龄前儿童的睡眠障碍及情绪行为问题发生情况,并分析二者的关联性。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以北京市大兴区16所幼儿园学龄前儿童为研究对象,调查学龄前儿童的人口学特征、睡眠障碍及情绪行为问题情况,采用描述分析方法对该人群情绪行为问题进行分析,并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法与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法对睡眠障碍与情绪行为问题的关联性进行分析。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睡眠障碍儿童392例,占29.21%;情绪行为问题儿童127例,占9.46%;经相关性分析,睡眠不安与情绪问题(r=0.219)、多动问题(r=0.172)均具有相关性(均P<0.05);睡眠节律紊乱与情绪问题(r=0.245)、亲社会行为问题(r=0.064)具有相关性(均P<0.05);异态睡眠与情绪问题(r=0.293)、多动问题(r=0.297)、同伴交往问题(r=-0.073)及亲社会行为问题(r=0.167)具有相关性(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睡眠不安(OR=5.733)、睡眠节律紊乱(OR=5.909)、异态睡眠(OR=12.273)是学龄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结论 北京市大兴区学龄前儿童睡眠障碍发生率与情绪行为问题发生率均较高,且睡眠障碍是影响学龄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学龄前儿童睡眠质量及夜间睡眠时间与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关联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资料源自2015年3-6月中国长江中下游4个城市部分3~6岁学龄前儿童问卷调查。采用自编的"学龄前儿童发育问卷"调查学龄前儿童夜间睡眠时间和质量,通过长处与困难量表(SDQ)了解学龄前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发生情况,有效问卷共8 900份。采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夜间睡眠时间及睡眠质量与情绪和行为问题之间的关联。结果 学龄前儿童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同伴交往、SDQ困难总分、亲社会行为异常率分别为9.0%、13.9%、18.9%、25.5%、13.6%和16.2%,除情绪症状异常率女童高于男童,其余各项异常率男童全部高于女童。睡眠质量好、较好和较差/很差分别为3.9%、52.9%和43.2%。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控制性别、年龄、分娩方式、出生体重、出生身长和父母文化程度等混杂因素后,与夜间睡眠较短的儿童相比,夜间睡眠较长的儿童发生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同伴交往、SDQ困难总分、亲社会行为异常的风险较低,OR值(95%CI)分别为0.86(0.77~0.95)、0.85(0.78~0.93)、0.85(0.79~0.92)、0.87(0.81~0.93)、0.83(0.76~0.91)和0.82(0.76~0.89);与睡眠质量好的儿童相比,睡眠质量较差/很差的儿童发生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同伴交往、SDQ困难总分、亲社会行为异常的风险升高,OR值(95%CI)分别为3.26(2.40~4.42)、2.86(2.16~3.78)、2.60(2.00~3.38)、1.96(1.52~2.54)、4.02(3.06~5.27)和2.56(1.96~3.35)。结论 夜间睡眠时间短和睡眠质量差对学龄前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4.
运动、饮食和睡眠构成了儿童每天24 h自然养育的3个要素。学龄前儿童的运动与其骨骼、心肺健康、动作和认知发展、以及社会心理健康等各方面均密切相关,并且也将持续影响着成年后乃至一生的健康。近几年来,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和世界卫生组织相继推出儿童早期(涵盖出生至学龄前阶段)的运动指南,而我国尚无学龄前儿童运动指南。为此,首都儿科研究所、北京体育大学及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联合运动科学、儿科学和公共卫生领域的专家组成指南工作组。指南研制全过程遵循了严谨、透明的指导原则,借鉴指南研究与评价工具(AGREE II),采用文献资料法,在全面检索文献和整理国外学龄前儿童运动相关指南及研究证据的基础上,形成指南推荐意见的核心内容。通过共识会议反复讨论修订,最终完成《学龄前儿童(3~6岁)运动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该指南是我国首次研制针对学龄前儿童的运动指南,适用于健康的3~6岁学龄前儿童,应用人群为儿童保健专业人员、幼儿园教师及儿童家长。《指南》遵循了国际身体活动指南的发展趋势,全面考虑了学龄前儿童1天24 h的各种活动行为,包括运动、久坐行为以及睡眠,从学龄前儿童运动原则、运动时间、运动类型以及运动监测与评估4个方面提出10条推荐意见,为我国学龄前儿童科学和安全的运动以满足其身体发育需求提供专业指导。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南京市学龄前儿童身体成分特征,为丰富儿童健康评价内容提供线索。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就诊于南京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门诊的3~6岁正常儿童2 010名,常规进行体格测量,同时运用生物电阻抗法(InBodyJ20)对其进行人体体成分测定,检测指标包括身高、体重、体质量指数(BMI)、蛋白质、无机质、体水分、肌肉量、骨骼肌、体脂肪量等,并对测量结果进行分析检验。结果 人体成分与性别有关,男童身高、体重、BMI、蛋白质百分比、体水分百分比、肌肉量百分比、去脂体重率、骨骼肌百分比均高于女童,体脂百分比低于女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0、3.61、2.72、6.97、7.49、7.35、7.06、8.32、-7.22,P<0.05);男女童BMI、体脂百分比各年龄组间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BMI男=23.78、FBMI女=13.66、F体脂百分比,男=32.34、F体脂百分比,女=9.82,P<0.05),且均随着年龄增长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其中3、4岁组高于...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睡眠质量相关因素对3~6岁学龄前儿童行为的影响。 方法 从南阳市区4所公立幼儿园、2所私立幼儿园及县区4所幼儿园中选取3~6岁学龄前儿童,通过向其家长发放长处与困难问卷 (Strength and Difficulty Questionnaire,SDQ)和儿童睡眠习惯问卷(Children’s Sleep Habit Questionnaire,CSHQ)对561名学龄前儿童的睡眠情况及行为问题进行调查,共回收540份有效问卷。对儿童行为(SDQ总分)与性别、年级、母亲父亲学历、睡眠环境、养育观念、睡眠模式及CSHQ总分和各维度得分进行单因素、相关性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CSHQ总分平均为(48.60±7.81),SDQ总分平均为(14.96±3.12)。单因素分析显示SDQ总分大于17分与母亲受教育程度(χ2=62.998, P<0.001)、睡眠环境(χ2=23.996, P<0.001)、父母养育观念是否一致(χ2=45.171, P<0.001)、养育风格(χ2=7.991, P=0.018)、平均睡眠时长(χ2=100.510, P<0.001)、夜间睡眠时长(χ2=71.370, P<0.001)、午休时长(χ2=139.795, P<0.01)、夜间就寝时间 (χ2=29.404, P<0.001)、CSHQ总分(χ2=28.484, P<0.001)有关。平均睡眠时长与活动过度呈负相关(r=-0.106, P=0.014)。平均睡眠时间短为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独立危险因素(OR=3.146,95%CI:1.713~5.775)。CSHQ总分(r=0.473, P≤0.001)、睡眠持续时间(r=0.128, P=0.003)、睡眠阻抗(r=0.126, P=0.003)、睡眠焦虑(r=0.156, P≤0.001)、睡眠呼吸障碍(r=0.124, P=0.004)、睡眠觉醒(r=0.370, P≤0.001)与SDQ得分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睡眠持续时间(OR=3.232,95%CI:3.107~3.361、睡眠焦虑(OR=1.257, 95%CI:1.116~1.417)、睡眠呼吸障碍(OR=1.861,95%CI:1.459~2.373、睡眠觉醒(OR=3.146,95%CI:2.937~3.369)是影响SDQ总分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平均睡眠时长、睡眠持续时间、睡眠觉醒、睡眠阻抗、睡眠焦虑、睡眠呼吸障碍及CHSQ总分与SDQ得分相关,其中平均睡眠时间短、睡眠持续时间、睡眠觉醒、、睡眠焦虑、睡眠呼吸障碍时SDQ分高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学龄前儿童营养不良风险与睡眠问题发生风险的关系。方法 通过整群抽样,以合肥市5896名3~5岁学龄前儿童为研究对象,利用家长问卷收集人口学特征和生活方式、儿童睡眠习惯问卷评价睡眠问题、全球饮食质量评分评估营养不良风险。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营养不良风险、食物摄入频率与睡眠问题发生风险的关系。结果 本研究中营养不良中、高风险的儿童占目标人群的49.2%、25.0%,平均睡眠时长不达标、总体睡眠质量不良的发生率为56.5%、8.9%。与营养不良风险高风险组比,中风险组和低风险组的睡眠质量不良(中风险组:OR=0.60,95%CI:0.49~0.74;低风险组:OR=0.44,95%CI:0.34~0.58)、睡眠时长不达标(中风险组:OR=0.83,95%CI:0.73~0.94;低风险组:OR=0.61,95%CI:0.52~0.70)发生风险均显著降低。动物血制品(OR=0.79,95%CI:0.64~0.98)、红黄色蔬菜(OR=0.91,95%CI:0.85~0.98)、奶及奶制品(OR=0.91,95%CI:0.86~0.97)摄入频率增加,糖类(OR=1.28,95%CI:1.14~1.44)和含糖饮料(OR=1.27,95%CI:1.12~1.45)摄入频率降低与睡眠问题发生率减少有关。结论 学龄前儿童营养不良风险更低与睡眠质量更好相关,提示改善饮食质量可能促进学龄前儿童睡眠。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Rutter儿童行为评定量表(父母问卷)及自编儿童行为发病相关因素调查表对镇江市城乡724名学龄前儿童进行家长问卷调查.结果 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24.2%,男女儿童检出率分别为28.4%和19.8%,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61,P< 0.01),男童A行为(违纪行为)明显多于女童(x2=9.45,P< 0.01),N行为(神经症性行为)及M行为(混合行为)未发现性别差异,农村儿童问题行为检出率高于城市(x2=10.87,P<0.05).单因素分析发现,影响儿童行为障碍的相关因素为母孕期情绪、分娩方式、分娩时异常情况、儿童性别、儿童年龄及城乡区别6个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母孕期焦虑或抑郁、分娩时异常情况、男童、农村与儿童行为发生显著相关.结论 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高,农村儿童行为问题多于城市儿童.儿童行为问题与母孕期不良情绪及孕产期异常情况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南京市城区学龄前期肥胖儿童的睡眠行为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随机整群抽取南京市鼓楼区6所幼儿园,以所有肥胖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按1∶2比例在同班级中配对选取非肥胖儿童作为对照组,采用CSHQ儿童睡眠习惯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结果:调查肥胖儿童140名,非肥胖儿童315名.不同肥胖程度的儿童,在就寝习惯、睡眠行为及晨起习惯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肥胖对儿童睡眠行为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07),对儿童就寝习惯、夜醒问题、晨起习惯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肥胖对儿童睡眠行为有显著的影响,肥胖程度越高的儿童在睡眠行为障碍上的表现越为严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学龄前儿童运动与睡眠质量的关系,探讨影响学龄前儿童睡眠质量的生命早期因素。方法 2018年3-6月以上海市登记注册的4所幼儿园833名3~6岁学龄前儿童为研究对象,对750名有效样本运动及睡眠状况进行分析。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运动时间和运动项目与学龄前儿童睡眠质量的关系。结果 学龄前儿童学习日、休息日运动时间较少比例分别占72.7%(545/750)、27.2%(204/750),参与散步者占73.5%(551/750)。睡眠质量好、中等、差分别占23.9%(179/750)、65.2%(489/750)、10.9%(82/750),调整是否独立睡眠、睡前是否接接触电子产品、是否定时睡觉起床、学习日运动时间、运动项目参与率等因素的相互影响后,学习日运动时间较少(OR=0.430,95%CI:0.205~0.904,P=0.026)、未参与散步(OR=0.399,95%CI:0.175~0.908,P=0.028)与学龄前儿童睡眠质量差成正向关联。结论 学习日运动时间较少与学龄前儿童睡眠质量差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1.
杨阳  宋祖玲  刘璐  李霞  陈杨 《中国校医》2018,32(11):839-841
目的 了解目前成都市学龄前儿童影响体质水平的各运动素质指标,探讨学龄前儿童各运动素质指标的年龄性别差异及发展特点。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成都市5所公立幼儿园1 077名 3 ~ 6 岁学龄前儿童,并依据 《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手册》(幼儿部分)进行体质测试,采用方差分析对不同年龄组不同性别儿童的运动素质指标评分进行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对不同年龄组及不同性别的运动素质指标评级进行比较。结果 除坐位体前屈外,男童女童立定跳远、走平衡木、双脚连续跳、10 m折返跑、网球掷远5个项目的水平均随年龄增长而显著提高;男女童仅有坐位体前屈与10 m折返跑2项指标的评级分布存在差异,且女童均优于男童。运动素质指标单项分析中,儿童在双脚连续跳表现最优,而坐位体前屈中表现最差。结论 成都市 3 ~ 6 岁学龄前儿童不同运动素质指标的发展存在显著差异,应根据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及不同运动素质指标制定个性化的运动干预策略,以增强学龄前儿童的体质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2.
北京市西城区314名3~6岁儿童体质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西城区3—6岁儿童体质现状,评价儿童健康状况,为幼儿园体质测试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取二阶段随机抽样方法在北京市西城区抽取349名儿童,测试形态指标(身高、体重)和体能素质指标(10m往返跑、坐位体前屈、立定跳远、双脚连续跳、网球掷远、走平衡木)。结果10m往返跑、立定跳远、双脚连续跳、网球掷远、走平衡木这5项体能素质随着儿童年龄增长稳定提高,其中反映柔韧性的坐位体前屈指标女童大于男童,反映速度力量的网球掷远指标男童大于女童。结论儿童体质状况有年龄和性别差异,应根据年龄和性别特点开展不同的体育活动,促进体质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北京、上海3~5岁儿童的饮食行为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在北京、上海各选国家一级一类幼儿园3所,用分层抽样方法选择3~5岁儿童1620人,对其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对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所有调查儿童中约44.5%偏食,50.1%挑食,87.5%吃零食,70.3%喜欢喝含糖饮料。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母亲文化程度(OR=2.11,95%CI:1.55-2.87)、就餐时提示孩子吃某种食物(OR=2.25,95%CI:1.65-3.05),就餐时强迫孩子吃某种食物(OR=1.73,95%CI:1.21-2.48)与儿童挑食、偏食行为均相关;母亲文化程度(OR=2.11,95%CI:1.55-2.87)与儿童喝含糖饮料相关。结论偏食、挑食及喜欢喝含糖饮料是学龄前儿童存在的主要饮食行为问题,在宣传科学喂养的同时,要培植家长正确的育儿理念。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3~6岁支气管哮喘儿童自我感受负担(SPB)情况进行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方法 以2018年3月至2019年8月四川省某医院收治的3~6岁支气管哮喘儿童及其家长为研究对象,采用家长调查问卷对儿童家长进行调查,内容包括儿童基本情况(年龄、性别、病程、住院次数)和家庭照顾情况(家长年龄、性别、家庭经济状况、文化程度、患病情况等)。采用自我感受负担量表(SPBS)对哮喘儿童进行SPB调查,采用单、多因素分析方法对气管哮喘儿童SPB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对161对3~6岁支气管哮喘儿童及其家长进行调查,男、女儿童性别比为1∶1.2。在被调查的儿童中,3~4岁70例,占43.5%,5~6岁91例,占56.5%,3~14万元家庭年收入116例,占72.0%。家长性别以女性为主,125人,占77.6%,年龄以<45岁为主,125人,占77.6%,以高中或中专、大专文化程度为主,98人,占60.9%。儿童SPBS 评分为(26.62 ± 6.03)分,无负担、轻度负担、中度负担和重度负担者分别41、61、50、9例,分别占25.5%、37.8%、31.1%、5.6%。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方程结果显示,儿童年龄越大(标准化回归系数=0.803)、女孩(标准化回归系数=0.213)、住院次数越多(标准化回归系数=0.073)、家长有疾病史(标准化回归系数=0.057)使支气管哮喘儿童SPB评分更高,家庭收入越高(标准化回归系数=-0.334)儿童SPB评分越低。结论 3~6岁支气管哮喘儿童存在不同程度SPB现状,轻度负担与中度负担比例较高,可受多种因素影响;需加强低龄支气管哮喘儿童心理疏导护理,适时开展心理行为引导,调节改善儿童SPB,预防不良事件。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河北省0—6岁出生儿童听力障碍发生现状、发展趋势及其相关因素,探讨有效的预防措施,降低听力障碍的发病率。方法利用2003~2008年河北省0—6岁儿童出生缺陷调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听力障碍患儿共1778例,发病率为3.86/万,6年问发病率基本呈逐年下降趋势,2004年发病率最高为6.45/万,2008年发病率最低为0.87/万;2003~2008年河北省辖区11个设区市中张家口、承德、邯郸0~6岁儿童听力障碍发病率高于全省总发病率,秦皇岛、保定、石家庄低于全省总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孩发病率为4.67/万,女孩为2.97/万,多个孩子家庭听力障碍发病率为4.54/万,1个孩子家庭为3.61/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河北省0—6岁儿童听力障碍在不同地区、不同家庭及性别之间发生情况不同,其影响因素可能包括遗传、孕期感染及毒物接触等,原因复杂。该研究为进一步探索其发生机理及预防措施提供了基础数据。建议通过加强优生筛查,提高产前诊断水平,有针对性地完善出生缺陷三级预防措施,减少听力障碍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大学生睡眠质量及健康状况,为有针对性改善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和自测健康评定量表(SRHMS V 1.0),对整群抽取的贵阳市大学生2 249名进行调查,对PSQI与SRHMS得分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大学生PSQI总分平均为(6.27±2.34)分,其中27.4%的大学生有睡眠质量问题;SRHMS总分平均为(73.37±9.50)分。不同性别大学生PSQI及SRHMS总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子量表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大二年级学生自测健康状况最好,而大三年级学生睡眠质量和自测健康状况均最差。PSQI与SRHMS得分呈负相关(P<0.01),PSQI得分越高,自测健康状况越差。结论大学生的睡眠问题值得重视,睡眠质量对健康状况有重要影响。应采取综合措施通过改善睡眠质量来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山东省农村3~6岁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现状以及影响因素, 为开展有效的儿童心理教育和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整群随机抽取8个幼儿园735名儿童, 采用中文版长处和困难问卷(Children Strengths and Difficulties Questionnaire, SDQ)和自行设计的家庭基本情况问卷。结果 3~6岁儿童情绪和行为异常检出率为34.15%。男童的品行问题、同伴问题、困难总分的得分均高于女童,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亲社会行为得分低于女童(P<0.01)。由双亲看护的农村儿童的品行问题、多动注意不能、困难总分得分均低于由非双亲看护的农村儿童(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独生子女、过去一年活动受限都是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显著因素。结论 山东省农村3~6岁儿童的情绪和行为问题检出率较高, 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并开展有效的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描述我国30~79岁成年人的睡眠状况与衰弱的相关性,并探讨肥胖对二者关系的效应修饰作用。方法 基于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项目的基线调查数据,采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别分析全体研究对象、不同肥胖状态者睡眠时长较长(≥9 h/d)、较短(≤6 h/d)、失眠障碍、打鼾、不健康睡眠评分与衰弱前期、衰弱期的相关性,并根据分层分析判断肥胖的效应修饰作用。结果 在512 724名研究对象中,2.3%处于衰弱状态,40.1%处于衰弱前期状态。睡眠时长与衰弱评分之间呈U形关系。睡眠时长较短(OR=1.21,95%CI:1.19~1.23)、较长(OR=1.19,95%CI:1.17~1.21)、失眠障碍(OR=2.09,95%CI:2.02~2.17)、打鼾(OR=1.61,95%CI:1.59~1.63)、不健康睡眠评分为1分(OR=1.46, 95%CI:1.44~1.48)、2分(OR=1.97,95%CI:1.93~2.00)、3分(OR=3.43,95%CI:3.21~3.67)均与处于衰弱前期正相关。上述睡眠问题亦与处于衰弱期正相关。在正常体重组中,睡眠时长较短者处于衰弱或衰弱前期、失眠者处于衰弱前期的相关性高于超重肥胖组;而打鼾者处于衰弱或衰弱前期的相关性低于超重肥胖组,按中心性肥胖分层结果类似(交互P值均<0.007)。结论 睡眠时长较长或较短、失眠障碍、打鼾、不健康睡眠评分较高,均与处于衰弱前期或衰弱期正相关,超重肥胖对二者关系具有效应修饰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乌鲁木齐市3~6岁学龄前儿童的视屏时间状况以及影响视屏时间的因素,为学龄前儿童视屏干预及健康发展提供支持。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在乌鲁木齐市不同行政区各随机选取1所幼儿园,园内3~6岁儿童及其家长为研究对象,共对7所幼儿园的2 486名学龄前儿童进行身高体重的测量,并对家长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学龄前儿童的基本信息、家庭情况、父母和儿童的健康状况、家庭结构、分娩方式等内容。并分析导致学龄前儿童视频时间超过2 h的影响因素。结果 乌鲁木齐市3~6岁学龄前儿童2周内平均每天视屏时间为(1.69±1.46) h,>2 h的报告率为28.32%;星期六和星期日平均每天视屏时间为(2.24±1.92) h,>2 h的报告率为39.58%;星期一至星期五平均每天视屏时间为(1.47±1.27) h,>2 h的报告率为19.23%(478/2 486)。收看电视的视屏时间最长,平均每天(1.13±0.95) h,其次为使用平板电脑为(0.25±0.57) h,随后依次为使用手机、使用计算机、其他视屏时间等。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父亲年龄在35岁以下(OR值为1.45)、母亲当前BMI值在24.0及以上(OR值为1.34)、父亲和母亲学历在本科以下(OR值为1.29、2.07)是1周时间平均每天视屏时间>2 h的危险因素(P值均<0.05)。结论 乌鲁木齐市学龄前儿童视屏时间超过2 h/d有一定比例,年龄、母亲BMI、父亲年龄、父母学历层次是影响学龄前儿童视屏时间超过2 h/d的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