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视网膜上有裂孔和变性是造成视网膜脱离的原因之一。封闭视网膜裂孔和变性是视网膜复位的关键,方法很多,本组报道了用激光光凝法封闭视网膜周边裂孔,治疗视网膜脱离34例,其中8例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26例为一眼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已手术治愈,另一眼为视网膜周边裂孔和变性,治愈率达90%。并对激光治疗视网膜周边裂孔和变性的适应证及注意点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第二眼发病危险性及预防治疗效果。方法:对2001年6月-2002年12月住院治疗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441例患者的第二眼眼底病变和预防性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本组441例中第二眼并发有视网膜病变者65例(14.7%)。已发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30例,其中并发视网膜格子样变性19例;视网膜干性裂孔11例,其中7例伴有视网膜格子样变性、3例伴有囊样变性及其他变性;单纯视网膜格子样变性17例;单纯囊样变性及其他变性7例。高度近视161例与中低度近视223例比较第二眼发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和与此相关的视网膜格子样变性的发生率更高(P<0.05)。已发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30例,经手术治疗后最终视网膜复位率为93.3%;视网膜干性裂孔11例(其中7例格子样变性区也同时行激光光凝或冷凝治疗)和单纯视网膜格子样变性17例,行激光或冷凝封闭裂孔及变性区。经1~3年的定期随访未发现新的视网膜脱离、裂孔及其他并发症。 结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第二眼发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危险性高,尤其是高度近视眼。对其行激光或冷凝封闭裂孔及变性区预防性治疗安全有效,但需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532倍频激光光凝治疗视网膜变性及裂孔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136例156眼视网膜变性及裂孔采用532倍频激光进行预防性光凝治疗,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对本组视网膜变性及干性裂孔者给予1次治疗,对合并视网膜浅脱离者,给予1~2次补充激光治疗。成功率100%。随访半年至2年均未发现视力下降、视网膜出血及其他并发症。结论:对视网膜变性及裂孔采用532倍频激光进行预防性光凝治疗,安全可靠,疗效确切,是预防视网膜脱离有效的临床手段。  相似文献   

4.
唐志强 《黑龙江医学》2010,34(11):859-860
目的探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对侧眼检查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5-01~2009-06间,收治的102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对侧眼的眼底改变和治疗情况。结果 102例患者中,对侧眼发生视网膜脱离3例,具有格子样变性者26例,其中合并干性裂孔者5例,单纯囊样变性或其它变性者8例。3例视网膜脱离患者行巩膜外冷凝加压环扎术,26例格子样变性者行激光光凝封闭视网膜变性区及裂孔。经3个月~2年随访,未发生新的视网膜脱离情况。结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对侧眼发生视网膜变性或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危险性高,所以应对每位视网膜脱离患者对侧眼认真检查,必要时采取预防性的治疗,能有效地降低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LASIK手术前进行散瞳眼底检查和对视网膜裂孔、变性区进行视网膜光凝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方法对556例(共1 097眼)明确以"入伍"为目的要求行LASIK手术的患者散瞳进行间接眼底镜及三面镜检查,记录视网膜裂孔、变性的部位及变性类型,对格子样变性及干性裂孔进行视网膜光凝。术后2周对裂孔及变性区已确认被视网膜光斑封闭、矫正视力正常者予以行LASIK术。结果赤道前或周边部单纯的视网膜霜样变性或蜗牛样变性45眼,暂不予以预防性光凝。格子样变性27眼,干性裂孔或伴格子样变性15眼,均予以激光光凝;裂孔伴局限性视网膜浅脱离,先试行分次激光光凝,光凝斑能成功包绕脱离区,使脱离的视网膜完全复位的4眼;光凝失败者3眼则改行巩膜外垫压、巩膜环扎术,放弃LASIK手术。LASIK术后视力均≥1.0。结论入伍之前要求行LASIK手术的近视患者,术前散瞳检查眼底能及时发现视网膜变性或裂孔并给予视网膜光凝,防止非战斗减员。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高度近视患者周边视网膜变性和裂孔进行预防性激光光凝的疗效。方法对高度近视患者常规行直接眼底镜、三面镜和全视网膜镜检查,对明确有周边视网膜变性或伴干性裂孔的46眼进行532 nm激光光凝治疗。结果患者激光光凝术后,周边视网膜变性及干性裂孔区封闭良好,色素斑形成明显。术后随访1年,未发生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结论对明确有视网膜变性或伴干性裂孔的高度近视患者预防性532nm激光光凝治疗是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230例视网膜脱离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琼江 《海南医学》1994,5(3):161-163
本文统计了230例257只眼视网膜脱离资料,裂孔以园形、马蹄形最多,位置以颞上、颞下象限为高发区,手术失败率26.6%,其中以未见孔者最高,为43.8%。认为视网膜变性是视网膜脱离的直接原因。寻找裂孔并准确定位是视网膜脱离术前各项检查的首位。遗漏裂孔是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封闭裂孔是手术成功的关键。维护玻璃体对视网膜的支撑是防治视网膜脱离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8.
视网膜周边部变性是指以往正常的视网膜结构因退行性变、血管损害或机械性牵拉所致的改变,是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主要病理基础之一;对视网膜周边部变性区和(或)裂孔进行预防性激光光凝治疗,能有效预防视网膜脱离的发生。近年来,我院采用532倍频激光预防性光凝治疗视网膜周边部变性和(或)裂孔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成功与否,不管是经外路或是内路手术,首先决定于视网膜裂孔的发现与定位.找到并完全封闭裂孔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之一.及时发现视网膜干性裂孔、变性并处理,是预防视网膜脱离的有效措施.由于术者检查手段不同,使用仪器习惯、经验不同,因此对裂孔发现率也有差异.本文报告367例(379眼)视网膜脱离住院病例,采用多种方法检查跟底,发现裂孔综合处理,目的在于提高裂孔发现率和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局限性视网膜浅层脱离氩激光治疗的疗效和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53眼相应的氩激光治疗病例资料。结果:局限性视网膜浅层脱离的氩激光治疗有效率为52.8%。视网膜变性范围≥2个象限或视网膜脱离范围≥2PD或有自觉症状者,光凝疗效差。结论:视网膜变性/裂孔局限于1个象限、裂孔周围视网膜浅脱离〈2个PD者适宜推荐氩激光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提高视网膜脱离手术的一次性成功率。方法:对38例视网膜脱离手术失败再手术做回顾性分析。结果:原裂孔未封闭居首位,其他原因有:出现新裂孔,增殖性玻璃体牵拉,格子样变性区未处理等,再次手术复位率84.22%。结论:视网膜脱离手术的关键在于提高检查手段,找准裂孔,封闭裂孔。  相似文献   

12.
目的:大多数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是由病理性玻璃体后脱离(PV D)继发马蹄形裂孔或巨大裂孔造成的。不伴有PVD的视网膜脱离通常与视网膜变性或视网膜圆孔相关。本研究归纳了视网膜圆形裂孔导致的双侧视网膜脱离的特点、手术结果和发病率。方法:共有96例连续患者的110只继发于圆形裂孔的视网膜脱离眼纳入本研究。分析患者的年龄、性别、屈光状态、术前视力、症状、视网膜脱离的位置和范围、裂孔的数量和分布、后界膜状态、手术方式、手术效果及术后视力。结果:患者平均年龄34岁,以女性(64%)和近视(83%)者为主。95只眼(86%)后界膜未脱离。45%…  相似文献   

13.
1原发性视网膜脱离,是指发生于视网膜有裂孔,而且玻璃体有部分液化变性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有周边视网膜变性或伴裂孔的高度近视患者进行预防性氩离子激光光凝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效果.方法 高度近视患者常规行散瞳三面镜眼底检查,对明确有周边视网膜变性或伴干性裂孔的95例(109只眼)行氩离子眼底激光光凝治疗.结果 接受氩离子眼底激光光凝术95例(109只眼)高度近视患者的眼底周边视网膜变性区或干性裂孔区封闭良好,色素斑形成明显.光凝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所有行激光治疗患者均未发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结论 高度近视眼患者眼底有周边视网膜变性或伴裂孔者,作预防性视网膜光凝术处理能有效地防止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BVI倍频532激光治疗和预防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和分析用BV1532倍频激光治疗和预防视网膜脱离的效果。方法 用法国BVI532倍频激光治疗和预防视网膜脱离患眼200眼,结果 视网膜周边于性裂孔和视网膜周边变性单纯用激光治疗76眼。成功72眼,占94.21%,失败4例是因玻璃体有牵引。结合局部垫压后成功;不放液巩膜外扣带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后68眼,一次激光封孔成功56眼,占82.4% ,12例因视网膜下液较多失败,后经使用中药,脱水剂等治疗后,8例二次光凝成功。4例失败;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成功18例。失败4例;未发现裂孔的视网膜脱离12眼100%手术成功;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经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术中及术后激光封闭裂孔26眼,成功100%。结论 BVI532倍频激光治疗和预防视网膜脱离成功率高,创伤小,周边视网膜裂孔和变性激光治疗可以预防视网膜脱离的发生。激光可根据病情在术中,术后选择,作为常规视网膜脱离手术和玻璃体手术均补充治疗。  相似文献   

16.
罗毅  李敏 《广西医学》2002,24(4):592-592
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并发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罕见 ,现将我们遇见一例双眼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并发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报告如下。1 病例介绍  患者男 2 7岁 ,因双眼逐渐视朦伴夜间走路困难5年 ,于 1 998年 1 0月来我科就诊 ,无眼外伤史 ,视力右眼 0 .2 5 ,左眼 0 .1 2 ,不能纠正 ,双眼前节正常 ,玻璃体轻度浓缩 ,黄斑部见玻璃牵引 ,视乳头颜色淡白 ,血管细 ,血管弓以外的视网膜暗灰色 ,透见黄白色的脉络膜血管 ,赤道部和周边视网膜可见细颗粒状、星状的色素团沉着 ,黄斑部见 1 /3PD大小的裂孔 ,其周视网膜脱离约 4~ 5 PD。视野检查 :…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显微镜直视下外路视网膜脱离手术的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 26例(26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预置硅胶块和或环扎带后,经巩膜放出视网膜下液,在显微镜直视下行裂孔及变性区定位,在裂孔及裂孔周围行视网膜冷凝,术后观察视力恢复及视网膜复位情况。结果术后随访1~6个月,26例患者全部裂孔封闭、视网膜完全复位。并发症有术后高眼压、视网膜下积液、视网膜出血。结论显微镜直视下外路视网膜脱离手术具有术野清晰、操作精细、视网膜复位率高、操作简便易掌握、费用低的优点。  相似文献   

18.
原发性视网膜脱离又称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男性多于女性,30岁以上多见,左右眼发病率无差异,双眼患病率约为15 %,2/3为近视眼(以高度近视为多),有的病例有外伤史.视网膜裂孔形成是视网膜和玻璃体两种组织变性共同作用的结果,液化的玻璃体经裂孔流入视网膜下腔而引起视网膜脱离.我院眼科自2000年12月至2003年12月,共收治原发性视网膜脱离的病人20例,经过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和护理均痊愈出院无并发症发生.现将其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眼屈光度与裂孔性视网膜脱离(RRD)、视网膜变性和视网膜干孔发生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60例RRD患者的患眼和对侧眼散瞳后进行电脑验光仪验光及眼底三面镜检查。用χ2检验分析眼屈光度与RRD的关系及与视网膜变性、裂孔形态部位的关系。结果随着近视度数的加深,双眼RRD的发生、RRD中视网膜圆孔及对侧眼视网膜变性的发生均升高(均P<0.001);对侧眼干孔发生也升高(P<0.05);伴有近视眼的RRD下方象限视网膜裂孔的发生率高于非近视眼(P<0.05)。结论高度近视是导致视网膜脱离的主要危险因素。单眼RRD的对侧眼,尤其是伴有高度近视RRD的对侧眼是视网膜脱离的高危眼,需注意检查,发现病变要及时处理以防止视网膜脱离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原发性视网膜脱离又称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男性多于女性.30岁以上多见,左右眼发病率无差异,双眼患病率约为15%,2/3为近视眼(以高度近视为多),有的病例有外伤史。视网膜裂孔形成是视网膜和玻璃体两种组织变性共同作用的结果.液化的玻璃体经裂孔流入视网膜下腔而引起视网膜脱离。我院眼科自2000年12月至2003年12月,共收治原发性视网膜脱离的病人20例,经过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和护理均痊愈出院无并发症发生。现将其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