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甲基强的松龙治疗脊髓伤的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20年来,随着对脊髓损伤(spinalcordinjurySCI)基础研究的深入,药物治疗SCI已越来越被外科医师所重视。其中甲基强的松龙(methylprednisoloneMP)在SCIe的应用较为广泛。美国急性脊髓损伤研究会组织第二次多中心临床研究认为MP确实可以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目前在临床工作中,国内已经有部分医院开始应用大剂量MP治疗急性脊髓伤。本文旨就MP治疗SCI的机制作一综术。众所周知,SCI除包括致伤因素直接造成原发性损伤(primaryinury)外,更重要的是损伤后继发性病理生理改变所造成的继发性损伤(secondaryinjury)。后者是引…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对急性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采用综合治疗受到全球专家们的广泛关注,并获得更多学者的认可。通过对急性脊髓损伤后早期药物治疗的实验研究及临床观察,特别是从甲基强的松龙(methylprednisolone,MP)的临床应用结果,人们看到了脊髓损伤后药物治疗的希望。  相似文献   

3.
脊髓损伤药物治疗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苏林  陈安民 《中国骨伤》2008,21(2):164-166
随着对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基础、临床研究的不断进步,在20世纪90年代确定了甲基强的松龙早期应用于脊髓伤肯定的临床效果后,又对其治疗机制不断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一系列新药被开发用于实验性或临床脊髓损伤治疗。  相似文献   

4.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e,SCI)可分为原发性损伤和继发性损伤,手术治疗可解除脊髓受压等原发性损伤,但无法改变已经损伤脊髓的缺血缺氧、炎症等病理变化。高压氧(hyperbaric oxygen,HBO)能够减少SCI继发性损伤,最大限度地保留受损脊髓残存的结构和功能,有效促进脊髓功能恢复,缩短治疗时间,降低致残率,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已成为综合治疗SCI不可或缺的重要方法[1]。现就HBO治疗SCI机制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一种世界性、致残率很高的非致死性疾病,多由脊柱骨折、脱位等外伤引起。在发达国家,每年因交通事故、高处坠落、重物砸伤等导致的SCI每一百万人中即有20~40人,且有逐年递增趋势。2002年我国也做了相关调查,北京地区每一百万人中有60人患SCI。该类患者伤后存活率高,治疗效果差,对个人、家庭及社会的危害巨大。过去认为中枢神经系统一旦损伤后神经功能不可逆转,使人们对脊髓损伤的治疗一直抱悲观态度。近年来随着脊髓损伤基础、药物、外科治疗与康复研究的进展,特别是干细胞移植技术的发展,使人们重新看到了希望。  相似文献   

6.
目的综述有关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移植治疗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的新进展。方法广泛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对MSCs生物学特性、移植治疗SCI的实验研究、移行机制、治疗机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结果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表明,MSCs移植治疗SCI已有很大进展,移植治疗后,移植细胞能向损伤部位移行,并能分化为神经样细胞和分泌神经营养物质,具有促进损伤脊髓修复和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但也存在许多问题。结论MSCs移植治疗SCI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但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  相似文献   

7.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指各种因素导致的脊髓损害,临床表现为损伤节段以下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具有极高的致残和致死率,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家庭以及社会活动。我国2018年创伤性脊髓损伤(traumatic SCI,tSCI)发病率为50.484人次/100万人,已高于欧洲地区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美国2017年国家脊髓损伤统计中心的数据显示,美国约有30万SCI患者,每位患者的终身医疗费用在(111~473)万美元之间。SCI按照时间和病程进展可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在SCI急性期,由于出血、血脊髓屏障(blood spinal cord barrier,BSCB)的破坏和胶质细胞激活,大量免疫细胞迅速浸润并分泌细胞因子,脊髓组织表现为血管损伤、离子失衡、兴奋毒性、自由基产生、钙内流增加、脂质过氧化、炎症、水肿和坏死等一系列脊髓微环境失衡的特征。中性粒细胞是急性期最早进入损伤部位的循环免疫细胞,对SCI的发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在损伤部位释放各种毒性介质,杀死微生物、清除受损组织,同时介导其对周围细胞的二次伤害;另一方面,其部分代谢产物可降低炎症水平,对SCI的恢复起到保护作用。因此,充分了解中性粒细胞的特性及其在SCI中的作用不仅可以进一步完善SCI的病理生理机制,还可为临床治疗SCI提供新思路和新靶点。  相似文献   

8.
脊髓损伤实验治疗的方向和策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脊髓损伤(SCI)的治疗一直是困扰医学界的一个难题,经过科学家们不懈的努力,取得了多方面的令人兴奋的进展.使我们有了更深的认识,从而指导现代实验治疗的策略。SCI方面内容繁杂,本文拟以近几年来引人关注的一些突破性进展为重点,对SCI实验治疗的方向和策略进行分析概述。  相似文献   

9.
大鼠脊髓全横断损伤模型的建立及相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近年来,随着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发生率的不断增加和人类对疾病认识的不断深入,在SCI的基础研究领域和临床治疗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由于疾病的复杂性和神经科学的特殊性,对于人类SCI的治疗研究至今尚未取得突破性的成果。  相似文献   

10.
嗅鞘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应用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脊髓损伤概述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对人类健康危害最大的疾病之一,人类一直在探索能够改善这种疾病的方法,但取得的进展相当有限。  相似文献   

11.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的治疗一直是医学界的一大难题。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世界上一系列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才给SCI患者带来了康复的希望。1990年,N Engl J Med发表了全美急性脊髓损伤研究(National Acute Spinal Cord Injury Study,NASCIS Ⅱ)有关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MP)治疗急性脊髓损伤的随机和双盲的对照研究,即大剂量MP 24h的治疗方案,改变了严重脊髓损伤被认为是不可逆改变的观念。MP的作用机制是:通过糖皮质激素受体介导达到抗炎:通过免疫抑制作用抑制细胞素和抗体物质的产生;抗氧化和抑制脂质过氧化的作用(仅在大剂量时存在)。其细胞的效应是:减轻脊髓的坏死和水肿,抑制炎症前体基因的表达,抑制白质发生凋亡。可以说,MP是针对脊髓损伤后继发性改变的二级干预研究的重要里程碑。然而,过去的不幸在于激素的初始剂量、间隔时间和治疗时间差异甚大,以及往往强调运用保守的小剂量,因而在脊髓损伤的保护性治疗方面始终无大的突破。  相似文献   

12.
脊髓损伤(SCI)后排尿功能障碍已成为影响患者生存的重要问题,是脊髓损伤患者晚期死亡的主要原因。药物、导尿术和生物反馈训练等治疗方法效果都不理想。许多学者致力于寻找一种切实有效的治疗手段来控制排尿。  相似文献   

13.
脊髓损伤后轴突再生修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在临床上常见,但在临床治疗上仍无确切办法。随着交通及建筑事业的迅速发展,脊髓损伤已成为骨科领域中常见的疾患。目前的研究发现脊髓损伤后是可以再生的,但这种再生能力有限,在正常情况下受到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内在环境的抑制。本文针对损伤轴突再生(regeneration)情况,激发脊髓的再生能力,克服中枢神经系统内在环境的抑制作用,阐述实现脊髓损伤后修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脊髓损伤(SCI)是一类多种原因造成脊髓完整性和连续性破坏,进而导致受伤平面以下运动能力受损、感觉功能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疾病。其发生的主要原因为各类创伤因素,如交通事故、高处坠落及重物砸伤等。在脊髓受到暴力作用后,受伤部位出现组织变形和撕裂,大量出血以及细胞死亡,紧接着发生缺血、水肿,造成脊髓上下行神经纤维(运动和感觉神经通路)脱髓鞘、断裂,甚至脊髓神经元的死亡。SCI的发生率逐年增加,由于其具有很强的致残性和危险性,给患者及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目前,SCI的治疗方式主要有手术、药物、高压氧、物理康复等。由于SCI病理生理过程的复杂性,以及神经细胞几乎很难自我修复,其治疗效果及预后仍不尽人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白介素-1受体拮抗剂(IL—1Ra)对脊髓损伤(SCI)后继发性神经细胞凋亡和caspase-3表达的影响。方法: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脊髓损伤组、IL-1Ra治疗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每组15只。采用Allen’s法建立大鼠急性SCI动物模型.IL—1Ra治疗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于SCI后立即硬膜下腔内分别注射IL-1Ra(10μg/10μl)和等量生理盐水,于伤后24h以损伤为中心(假手术组取相应部位),切取长约8mm脊髓组织.用蛋白印迹法和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caspase-3表达的变化:采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caspase-3mRNA的表达情况;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SCI后神经细胞凋亡情况。结果:SCI后24h,SCI组与假手术组比较受损伤的脊髓组织中caspase-3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O.05),且TUNEL阳性细胞明显增多(P〈O.01):IL—1Ra治疗组大鼠受损伤节段脊髓组织caspase-3表达及TUNEL阳性细胞数较生理盐水对照组)均明显减少(P〈O.01)。结论:IL-1Ra治疗可减少急性SCI后脊髓组织中caspase-3的表达和神经细胞凋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的发病率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升高,一个多世纪以来,医疗界先后采用了手术吻合、手术减压、药物治疗、局部冷冻、物理康复、大网膜移植以及应用酶试剂来抑制和消除结缔组织瘢痕等多种方法来治疗脊髓损伤,不同程度上缓解了脊髓损伤,但对于截瘫  相似文献   

17.
脊髓损伤(SCI)是一种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传统的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康复治疗无法实现SCI的有效修复。近年来, 间充质干细胞(MSCs)因其具有自我更新及多向分化潜能表现出强大的再生能力, 成为SCI最具潜力的修复方式。但MSCs移植修复SCI存在治疗不规范、细胞质控不统一等问题, 影响MSCs移植修复SCI的临床化进程。本文将对用于SCI修复的MSCs来源、移植方式、作用机制、细胞的改造优化以及临床试验等进行评述, 以期建立标准化流程的MSCs移植体系及完备的监管制度, 推动MSCs治疗脊髓损伤的临床进展。  相似文献   

18.
内皮素和脊髓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脊髓损伤(SCI)的治疗是一个世界性医学难题,文献报道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按病理演变过程划分,SCI可分为原发性损伤和继发性损伤。继发性损伤的理论很多,如缺血缺氧机制、兴奋性氨基酸(EAA)毒性、钙超载、细胞因子及凋亡学说等。多数学者认为SCI后脊髓血流的改变是引起脊髓坏死和神经功能丧失的重要原因[1、2]。内皮素(ET)是目前已知缩血管作用最强的细胞因子,参与调节机体各种生理和病理生理过程。有关ET和SCI关系的报道逐渐增多,本文就ET在SCI中的作用及有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1ET的结构、分布及其受体1.1结构…  相似文献   

19.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会导致损伤平面以下肢体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其致残率较高,在给患者本人带来身心伤害的同时还会对其家庭以及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工作能力。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全球每年因外伤性SCI而丧失肢体感觉、运动功能的人数高达60多万。目前,临床上治疗SCI的主要方式包括药物(如大剂量类固醇激素冲击)、手术、物理及康复训练等。SCI后神经的自我修复能力有限,依靠药物和外科手术的传统治疗方式多局限在病症的缓解,疗效难以令人满意,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Barinaga认为SCI后运动功能的丧失源于神经细胞的凋亡。目前已有一些早期临床试验证明了干细胞移植治疗SCI的可行性,使受损神经细胞、组织得到修复或替换成为可能。近年来研究发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可以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可使轴突再生、突触重建,进而恢复受损脊髓功能。BMSCs移植为SCI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被认为是创伤性SCI的有效治疗方法。BMSCs移植治疗SCI具有多样性,即BMSCs可以通过多种不同的应用方法,以不同的机制发挥治疗SCI的作用。笔者就BMSCs移植治疗对SCI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SCI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0.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SCI)能导致勃起功能障碍(erectile dysfunction ED)普遍得到共识。据统计,脊髓损伤患者82%为男性,大部分在30岁左右,正处于性活跃期。ED的发生严重的影响患者和配偶的生活质量,因此,SCI性ED是亟待研究的课题。本文对男性勃起的神经支配、SCI性ED的发生机制、诊断、治疗作了综合慨述,并对病因治疗作了进一步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