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讨论中暑患者的急诊护理.方法一般护理、体温监护及降温、病情观察、导尿管护理、输液护理.结论 中暑患者的急诊护理目标是控制体温,补充体液,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注意观察.防止严重的并发症,做好患者心理辅导,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2.
蒋连秀 《华夏医学》2003,16(5):637-637
中暑是在高温的作用下发生体温调节障碍、水电解质平衡失调、心血管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疾病。特点是起病急 ,病情危重 ,需及时救治与护理。我科自 1 999年 7月至 2 0 0 2年 7月收治了 1 2例中暑患者 ,实施了各项抢救及护理措施 ,使患者得到及时康复。现将体会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1 2例中男 1 0例 ,女 2例 ,年龄 1 8~ 5 0岁 ,平均 32岁 ,从事锅炉房工作的 6例 ,从事建筑工作的 4例 ,从事公路建设的 2例。住院天数最长 1 8d,最短 7d。本组 1 2例中暑患者在住院期间 ,经过积极抢救治疗及精心护理全部康复出…  相似文献   

3.
重症中暑易并发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即使得到有效治疗,病死率仍高达10%~50%[1].现将30例重症中暑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并提出集束化护理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6月~2011年8月,我院ICU共收治重症中暑患者30例,男22例,女8例,发病年龄22~68岁,平均(40.2±7.3)岁,均无基础慢性疾病,其中2例既往有高血压病史.所有患者病情及分型均符合重症中暑诊断标准[2].将其中30例生产性中暑患者按入科序列数分组,单号为对照组,双号为试验组.  相似文献   

4.
95例中暑患者的院前急救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连珠 《吉林医学》2009,30(22):2889-2889
中暑是由于高温环境或烈日暴晒,引起人的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水电解质丢失过多,从而导致代谢失常而发病。高温环境是导致中暑的主要原因。在相同气温条件下,湿热比干热容易中暑。老人、儿童、体弱多病者、产妇容易引起中暑。中暑是急症,特别是重度中暑,病情来势凶险,以高热后神经系统功能失常和水、电解质平衡失常为特征,严重损害机体各个重要器官,导致脑、心、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中暑患者的临床救治和护理方法.方法:将2015~ 2016年入院确诊为中暑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记录入院中署患者的救治情况和临床表现,60例患者通过及时的救治与护理后,有效的缓解了患者的中暑症状.结果:中暑患者经四周治疗之后,54例有效的消除了出汗障碍,55例有效缓解了神经功能紊乱,中暑患者治疗的总治疗有效率为95.0%.结论:提供科学有效的中暑患者的临床护理,根据不同的护理过程中患者临床表现的需要,实施相应的护理手段,可以有效的调节电解质异常的患者,防止患者的体内酸碱变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中暑患者的救治护理措施.方法 通过2009年6月~2010年9月安阳地区医院急诊科救治的26例中暑患者的救治护理方法 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26例患者中成功救治24例,死亡2例,救治成功率为92.30%.结论 通过及时降温、保护脑细胞、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同时做好患者的各种基础护理,能提高中暑患者的救治成功率,降低患者的致残率,提高抢救技能.  相似文献   

7.
8.
中暑是由于高温环境或烈日暴晒,引起人的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丢失过多,从而导致代谢失常,突然发生高热,皮肤干燥,无汗及意识丧失或惊厥等为临床表现的一种急性疾病。临床上依据症状轻重分为先兆中暑,轻度中暑及重度中暑(中暑高热,日射病,中暑痉挛,中暑衰竭)几种类型。重症中暑起病急、预后严重、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亚低温治疗重度中暑患者过程中的护理配合。方法:对167例中暑病人,于患者住院期间应用亚低温治疗仪进行物理降温,观察一次性降温成功、重复应用降温成功的例数,对实施亚低温治疗过程中的护理体会进行总结。结果:经应用亚低温治疗仪进行物理降温后,78例病人一次性降温成功(在2~4d内体温降至36~37℃),4例在降温至36~37℃4h后有反跳现象(入院时体温均在41℃以上),经重复应用后在24h内体温降至正常。结论:应用亚低温治疗仪进行物理降温治疗重度中暑时,应严格按照亚低温治疗的环境要求实施这一治疗措施,加强对重度中暑患者的体温、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及肾功能的监护,加强基础护理,确保该措施的成功实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对治疗重症中暑患者的疗效评价和预后改善的价值。方法选择绍兴市人民医院2012年、2013年度夏季重症中暑患者34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14例,并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的患者分为2组,其中常规组16例(男性11例,女性5例);集束化护理组18例(男性13例,女性5例)。常规组采用传统护理措施;集束化护理组在患者入科后给予综合的护理方案。经过72 h治疗后通过观察2组的体温恢复情况、意识转清时间和APACHEⅡ评分,来比较2组之间的差异。结果集束化护理组体温下降时间及昏迷转清醒时间短于常规护理组(P〈0.05),72 h后APACHEⅡ评分集束化护理组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P〈0.05),且集束化护理组的医生及家属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集束化护理组通过集束化护理后均好转出院,无一例死亡,抢救成功率达100%。结论采取集束化护理对提高中暑患者抢救成功率是一项重要的因素,对于提高中暑护理质量的护理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王如英 《中国乡村医生》2008,10(13):171-172
我院2000-2007年收治重症中暑病人10例,其中男7例,女3例,治愈9例,因中暑衰竭死亡1例。  相似文献   

12.
<正>中暑是人体在高温或烈日暴晒环境中,体温调节中枢出现障碍,突然发生高热、皮肤干燥、无汗及意识丧失或惊厥等临床表现的一种急性疾病。依据临床症状轻重分为先兆中暑、轻度中暑及重度中暑几种类型[1]。重度中暑往往由于病人出现了前驱症状或中暑症状未加以保护或采取措施发展而致,可分为热射病、热痉挛和热衰竭三型,也可出现混合型。此病起病急,预后较差,可导致多器官功能损伤甚至衰竭,导致死亡或残疾。如抢救不及时,病死率高达5%~30%[2]。尽早采取措施降低患者体温,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失衡,最大可能地降低对各个器官的损害,能降低中暑对人体的损害,减少并发症,促进康  相似文献   

13.
<正> 急性中暑属夏季常见急症,及时的抢救和护理是病人转危为安的重要环节,现结合临床实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重症中暑患者的预后因素分析与护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地球温室效应的加重,夏季高温严重地威胁着人类健康。本院急诊科2003年7月20日 ̄8月10日共收治各种类型中暑病人407例,其中重症中暑45例,8例死亡,现分析如下。1资料和方法气象预报公布的气温均在35℃以上,其中持续3日全天最高气温达37.5℃以上。45例患者就诊后均按降温、开  相似文献   

15.
贺辉  桑梅  马彦辉 《中国病案》2009,10(7):47-48
通过对一例因中暑合并横纹肌溶解症患者的护理总结出该病例的护理重点在于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和详细记录出入量以及预防RML的健康指导。中暑易确诊,而横纹肌溶解症则易漏诊,提示人们要重视该病,做好防暑降温工作,注意劳逸结合,加强适应性训练,在身体不适的情况下避免大运动量的运动,以防止中暑合并横纹肌溶解症的发生。结论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对促进该病的早期病因治疗、减少肌肉损伤、恢复血流、防治急性肾功能衰竭及改善本病的预后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总结了2例中暑并发多脏器衰患者的急救护理.认为中暑并发多脏器衰竭患者发病急,病情危重,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因此尽早实行急救措施,采取积极而细致的护理,对减轻和治疗多脏器功能衰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暑是部队夏季训练的常见病、多发病,尤其是南方部队,夏季气温高、湿度大,部队进行高强度的军事训练和演习,易导致大批人员中暑.近年来,本科室连续收治部队大批量中暑患者,在预防护理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李宏珠  孙洪芳 《医学综述》1996,2(8):446-446
患者,男37岁。既往体健;于1995年8月3日在热砖窑中突然惊厥、昏倒,神志不清。入院T40℃,P157次/分,R19次/分,BP10.5/6kPa。呼之不应,皮肤无汗、灼热,双瞳孔小、反应迟钝。血谷草转氨酶158单位,血谷丙转氨酶162单位(Reitman法)。血肌酐192.4μmol/L,血尿素氮13.6mmol/L。诊断:中暑高热、多脏器功能不全。入院后即降温[1],在人工冬眠的同时给予冰帽、大血管处置冰带、电扇散热,并以冷盐水灌肠。鼻饲不易过早,以防呕吐造成窒息。用肛表10分钟测温一次,体温降至39℃,以下改为15~30分钟测一次。于入院后14小时35分,体温降至37℃未再回升。降…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