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梅毒是由密螺旋体属苍白球细菌引起的传染性疾病 ,可经血液途径传播。梅毒螺旋体侵入机体后 ,产生两种抗体 :一种是特异性抗体 ,另一种是非特异性抗体。目前 ,国内各采供血机构大多采用血清学非特异性试验检测献血者梅毒抗体 ,主要有 TRUST法和RPR法。由于非特异性试验检测结果敏感性高而特异性较低 ,常出现假阳性和漏检[1] 。本站于 2 0 0 1年 6月~ 2 0 0 2年 1 0月 ,对 1 3465例街头无偿献血者应用 ELISA双抗原夹心法作为献血者血液的梅毒抗体复检试剂 ,初检试剂仍用TRUST法 ,并以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 ( TPHA)作为确证试验 ,现将…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衡阳地区献血者梅毒感染情况,以及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实验(TPPA)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S/CO值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所有标本用两种不同厂家的试剂进行ELISA检测,单边阳性者,经双孔复试确定结果;对收集的ELISA检测双试剂阳性的101份标本采用TPPA法(确认实验)进行检测;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09年衡阳地区献血者梅毒阳性率为0.56%,2010年为0.70%,2011年为0.67%;感染者中男性64.7%,女性35.3%,其中32~41岁人群在确认实验中梅毒感染者最多;在3个可疑标本中,ELISA检测均为双边阳性,且S/CO值远大于1。结论衡阳地区目前献血者梅毒阳性率处于平稳,未见有明显升高趋势;梅毒确证分级结果与初筛实验S/CO值之间相关性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献血者梅毒螺旋体筛查方案,探讨献血者梅毒检测后屏蔽、告知和归队程序。方法对献血者血液采用不同厂家的TP—ELISA试剂进行2次检测。对阳性、可疑及灰区(设为80%)标本采用TPPA法确认,献血者最终结果以TPPA结果为准。其中任何一遍ELISA阳性献血者经TPPA确认阴性后,由专业人员告知其半年后再次抽样复检。如为TPPA确认阳性,告知献血者。结果TP—ELISA检测27423例献血者标本,其中ELISA2家试剂阳性率分别为0.69%、0.61%;TP—ELISA阳性标本235份,经TPPA试验113份阳性或可疑。ELISA单家试剂阳性或双家试剂S/CO值〈3弱阳性的献血者,联系到148例。其中91例献血者半年后检测结果全部阴性,实现了归队;结果不确定57例献血者暂时屏蔽。结论TP—ELISA和TPPA联合检测方案可减少经输血传播梅毒的风险,实现真阴性献血者归队。  相似文献   

4.
张家界市无偿献血者梅毒血清学状况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了解张家界市无偿献血者梅毒流行状况及其对血液质量的影响 ,笔者检测了 6 1 6 0份初次献血的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 ,并对其中梅毒阳性者的性别、年龄、职业等情况进行分析 ,现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 .1 标本来源  1 999~ 2 0 0 2年 9月本市各单位、街头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 6 1 6 0 (人 )份 ,其中男性 342 2份 ,女性 2 738份。1 .2 仪器 Elx 80 0酶标仪 (美国宝特公司 ) ;洗板机 (芬兰雷勃公司 ) ;XK95 1型多用振荡仪。1 .3 梅毒检测方法 所有标本均采用RPR及ELISA法 (上海科华和北京万泰公司试剂盒 )检测 ,严格按照试剂盒…  相似文献   

5.
联合检测方法检测血液梅毒的评价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对梅毒血清学联合检测方法进行评价 ,寻找合适的梅毒血清学筛查方法。方法 采用联合检测方法RPR +ELISA ,TRUST +ELISA ,RPR +TRUST ,ELISA +ELISA检测献血者血液标本 ,对 4种联合检测方法进行比较 ,并作梅毒螺旋体DNA(TP DNA)相关性检测。结果 TRUST +ELISA组分别与各组比较 :TRUST +RPRP<0 .0 1 ;RPR +ELISA P >0 .0 5 ;ELISA +ELISA P >0 .0 5。结论 TRUST +ELISA联合检测方法灵敏度 99.2 4 % ,特异性 99.99% ,与PCR检测TP DNA相关性好 ,TRUST +ELISA联合检测方法可作为目前较为合适的梅毒血清学筛查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再次或多次献血者HBsAg、梅毒感染状况。方法HBsAg、梅毒抗体初筛采用金标法HBsAg复检采用ELISA法,梅毒复检分别采用TRUST和ELISA法。结果2971名再次或多次献血者HBsAg、梅毒抗体初筛阳性率分别为0.10%和0.17%;与首次献血者比较,HBsAg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梅毒抗体阳性率的差别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初筛合格再次或多次献血者中.HBsAg、梅毒抗体复检阳性率分别为0.03%和0。结论对献血间隔时间在2年之内的再次或多次献血者,进行HBsAg、梅毒抗体初筛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7.
梅毒螺旋体检测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往大多数采供血机构对无偿献血者血液中的梅毒螺旋体的检测采用的是非特异性的TRUST或RPR法,此类方法由于其特异性和敏感性存在着相对差异,因此已不能满足筛选献血者的需要[1]。2003年11月~2004年11月,本站同时采用ELISA和TRUST两种检测方法对血液进行梅毒的筛选,并对其中任一方法检测为阳性的样本再用TPPA法进行鉴定,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样本无偿献血者样本35547份,ELISA法室内质控品2Ncu/ml(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批号:200308,200401,200406)。1.2试剂ELISA试剂盒(厦门新创科技有限公司,批号:2003087507,20040…  相似文献   

8.
两类梅毒试剂的检测结果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提高血清中梅毒抗体的检出率 ,阻断梅毒经血液传播的途径。方法 用TRUST法和ELISA对抗原夹心法检测血清特异性梅毒 (TP)抗体。结果 ELISA双抗原夹心法检测血清中梅毒抗体特异性强、灵敏度高 ,与确诊试剂TPHA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建议用ELISA双抗原夹心法对献血者作血液梅毒抗体筛选  相似文献   

9.
金标法检测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的适用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TP 金标法在梅毒患者检测与献血者筛查中的适用性。方法  2 86 34份无偿献血者标本经RPR、TP ELISA法初、复检 ,阳性标本以TPPA确认 ,同时用TRUST、TP 金标法检测。金标法检测了 2 5例临床梅毒 ,31例自身免疫性疾病标本。结果 RPR、TP ELISA共检出阳性 1 35份 ,两法共阳性 6 7份 ,RPR单阳 4份 ,TP ELISA单阳 6 4份 ;1 35份阳性中TPPA确认阳性 1 1 3份 ,TP ELISA假阳性 1 8份 (1 5 .9% ) ,金标法 5份 (4 .4 % ) ,RPR 4份 (3.5 % ) ,TRUST 1份 (0 .8% ) ;RPR漏检 4 6份 (4 0 .7% ) ,TRUST漏检 35份 (30 .9% )。 2 5例梅毒标本金标法均为阳性 ,31例自身免疫性疾病标本金标法为阴性。结论金标法其灵敏度、特异性与TPPA相比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比RPR、TRUST好 (P <0 .0 5 )。  相似文献   

10.
刘爱华 《检验医学》2003,18(2):100-101
目的探讨提高血清中梅毒抗体的检出率,阻断梅毒经血液传播的途径.方法用TRUST法和ELISA对抗原夹心法检测血清特异性梅毒(TP)抗体.结果 ELISA双抗原夹心法检测血清中梅毒抗体特异性强、灵敏度高,与确诊试剂TPHA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建议用ELISA双抗原夹心法对献血者作血液梅毒抗体筛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寻找高灵敏度、高特异性、检测结果定量、简便易行的梅毒螺旋体抗体酶联免疫检测方法。 方法 采用重组技术 ,在现有已公布的梅毒螺旋体基因组中筛选出公认抗原性最强的三个基因片段 Tpp1 5、Tpp1 7、Tpp47进行克隆。为了获得水溶性高、特异性强、可标记性好的重组抗原蛋白 ,有针对性地设计引物以便对表达的梅毒螺旋体膜蛋白进行修饰和改造 ,同时在收获高效表达的目的蛋白后采取了一系列针对性切割和高特异性纯化。以纯化的重组梅毒螺旋体膜蛋白 (r-KTp1 5 ,r-KTp1 7及 r-KTp47)为抗原 ,建立了诊断梅毒螺旋体抗体的双抗原夹心酶联检测方法 (DAGS ELISA)。 结果 在大肠杆菌中获得了重组梅毒螺旋体膜蛋白的高效表达 ,经修饰纯化之后的目标蛋白水溶性提高 ,特异性增强 ,可标记性优于常规不修饰的重组蛋白。应用该三种蛋白为抗原建立的双抗原夹心法血清学诊断试剂盒共检测各期梅毒阳性患者 2 1 0例 ,灵敏度达 98.6% (2 0 7/2 1 0 ) ,检测正常献血者 1 3 2 7例 ,特异性达 1 0 0 .0 % (1 3 2 7/1 3 2 7) ,优于常规梅毒血清学初筛诊断方法 RPR及 TRUST法 ,与 TPHA法的符合率为 1 0 0 .0 %。 结论 以双抗原夹心法酶联免疫诊断试剂盒在梅毒血清学初筛实验室进行梅毒螺旋体抗体的筛查 ,在灵敏度、特异  相似文献   

12.
献血者梅毒感染7年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沈阳地区献血者梅毒感染的情况及其近年来的动态变化 ,笔者将 1995~ 2 0 0 1年献血者的梅毒监测结果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1 调查对象  1995~ 2 0 0 1年来本市中心血站参加献血的各类献血者共 2 5 0 6 77人次。2 方法  1995~ 1999年初筛、复检采用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 (RPR) ,2 0 0 0年后初筛、复检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 (ELISA)方法 ,检出阳性后 ,按规定程序送市皮肤性病防治所确证 ,实验方法为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 (TPHA)。所用试剂均有国家批准文号和批批检合格 ,并在有效期内使用。3 统计学处理 采用 χ2 检验。…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中山地区普通人群和无偿献血者梅毒感染状况,评价梅毒常规筛查方法-梅毒血清学试验的敏感性。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检测献血者梅毒螺旋体(TP)抗体,阳性者再用明胶凝集试验(TPPA)确认,分析二者梅毒感染率及试验方法差异。结果 ELISA检测了普通人群33 236例,TP抗体阳性389例,感染率1.17%;ELISA检测献血者264 573例,TP抗体阳性1 220例,感染率0.46%;梅毒检测试验敏感性分别为ELISA>TPPA>RPR。结论成本低廉操作简便的ELISA和RPR适合于普通人群梅毒的常规诊断和筛查,献血者的梅毒检测还是以ELISA为宜。  相似文献   

14.
武汉地区献血者中梅毒阳性基本构成情况调查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我国性病流行现状调查表明,梅毒占各性病病种构成比的第4位,近年来呈逐年增加趋势。根据笔者近两年对献血者梅毒阳性率的调查,从2001年的0.20%增加到0.41%(2002年1~10月)。其增长有两个因素,一是随着我国性病(梅毒)流行呈逐年增加趋势而增长,二是本中心采用ELISA双抗原夹心法和TRUST同时检测,提高了检测灵敏  相似文献   

15.
孙宝影  刘培玲 《疾病监测》2003,18(9):340-342
为了解STD(性传播疾病 )门诊就诊者中梅毒感染状况以及梅毒在高危人群中的发病情况 ,我们于 2 0 0 2年 6- 9月份对来门诊就诊者 1 82人进行梅毒抗体检测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对象与方法1 调查对象 :2 0 0 2年 6月 1日至 9月 31日期间 ,来STD门诊就诊者 1 82人。2 检测方法 :用ELISA双抗原夹心法检测。初筛试剂由英科新创 (厦门 )科技有限公司生产 ,在有效期内使用 ,操作按试剂盒使用说明书进行。3 诊断标准 :以卫生部《性病防治手册》、《性病诊断标准与治疗方案》为依据。结  果1 梅毒感染者年龄、性别及职业分布 :在 1 82人受检…  相似文献   

16.
两种方法检测献血者梅毒抗体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 ,国内各采供血机构检测梅毒 (TP) ,多采用快速血浆反应素卡片试验 (RPR )和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这两种试验均为TP检测的非特异性血清学试验 ,存在生物学假阳性反应及人工假阳性反应 ,其特异性及灵敏度较差。笔者采用梅毒螺旋体酶联免疫 (双抗原夹心法 )试验 (TP ELISA)与RPR进行对照检测 ,现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1 材料1.1 标本来源 :2 0 0 2年 5~ 6月无偿献血者标本 3980人份 ,经RPR或ELISA法检测为阳性者 17份 ;既往收集并于- 2 0℃保存经TPHA确证的梅毒阳性标本 13份 ;2NCU/ml质控血清 (批号 0 0 10 …  相似文献   

17.
26名梅毒抗体ELISA阳性TPPA阴性献血者随访调查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近年来,我国梅毒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1].为保证血液质量,须采用高灵敏度、高特异性的梅毒特异性抗体血清学检测方法.鉴于国产梅毒特异性抗体ELISA试剂盒,具有比常规的RPR、TRUST等法有较高的灵敏度与特异性,目前国内各采供血机构,已较普遍地认同,在献血者的血样初检和/或复检中使用梅毒螺旋体抗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TP-ELISA)进行筛查[2].阳性结果以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确认.众所周知,ELISA法利用了酶的放大系统,大大提高了试验的灵敏度,但同时也存在有不同程度的假阳性结果的弊端.为检验国产TP-ELISA试剂盒的灵敏度与特异性,笔者从2000年9月~2001年5月,对血样在初复检中检出的TP-ELISA阳性、TPPA阴性的26名献血者,进行定期随访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梅毒螺旋体抗体双抗原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TP-ELISA)、梅毒螺旋体特异抗体颗粒凝集法(TPPA)、梅毒螺旋体特异抗体红细胞凝集法(TPHA)4种梅毒检测方法,选择一种适合血站献血者血液梅毒筛查的模式。方法以RPR和TP-ELISA法对献血者血液标本进行TP感染的初筛检测,再采用TPHA或TPPA微量血凝法进行复检确认,分析初复检试剂检测效果。结果RPR与TPHA检测58586份标本,结果显示二者的阳性符合率为81%(267/331),RPR法漏检64例,漏检率0.11%,出现假阳性22例,假阳性率0.04%,两种检测方法的阳性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LISA和TPPA检测18206份标本,二者的阳性检出符合率为98.2%(109/1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LISA法有2例漏检,漏检率为0.01%,出现假阳性5例,假阳性率0.027%;TPHA和TPPA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ELISA初筛,TPHA或TPPA复检模式对血液TP感染进行筛查,效果明显,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无偿献血者梅毒检测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我国血站对献血者血液的梅毒检测普遍采用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 (RPR)和甲苯胺红试验 (TRUST)法作血清试验 ,由于该两项试验的非特异性 ,检测结果常出现生物学假阳性 [1 ] 。按有关规定 ,采供血机构应将检测异常结果及时反馈给无偿献血者 ,以便及时得到诊治。由于相当一部分梅毒检测结果属于假阳性 ,除了造成了一定比例的血液浪费外 ,把这样的检测结果反馈给献血者 ,势必给献血者带来精神压力 ,甚至造成家庭纠纷。笔者对街头无偿献血者梅毒反应素阳性样本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和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 (TPPA)法作了确证…  相似文献   

20.
目的应用核酸扩增检测(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Testing,NAT)技术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 Sorbent Assay,ELISA)合格的献血者血液标本进行核酸检测,探讨NAT技术对缩短ELISA检测HIV感染"窗口期"的作用。方法对献血者血液标本进行HIV抗原抗体、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梅毒螺旋体抗体2遍ELISA检测,将检测结果合格的血液标本进行核酸检测。结果在177229例ELISA检测合格的献血者标本中发现HBV DNA阳性献血者24例,HIV-1RNA阳性献血者1例,未发现HCV RNA阳性献血者。对HIV-1RNA阳性献血者追踪调查并在献血后的d4、d11、d16、d37采样检测,d4病毒载量由献血时的4.61×102copy/ml上升至5.10×104copy/ml,P24抗原和抗体仍为阴性;d11P24抗原检测阳性,HIV抗体检测仍为阴性。d16HIV抗体检测结果阳性,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WB)确证试验结果为HIV抗体不确定;d37WB确证试验结果为HIV-1抗体阳性。结论 HIV-1RNA阳性献血者,经追踪调查及对不同时间采集的标本采用各种方法学检测,证实该献血者为HIV感染早期ELISA法漏检的"窗口期"献血者。因此,NAT检测技术比ELISA检测能更进一步地缩短HIV检测的"窗口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