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 探讨姜黄素与铁负荷在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方面的作用。方法 1 mmol/L游离脂肪酸构建NAFLD大鼠肝细胞模型,油红O染色鉴定造模成功与否;利用不同浓度的姜黄素处理细胞,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铁蛋白的含量,筛选姜黄素的最佳作用浓度;将细胞分成5组:正常组、模型组、姜黄素组、Fe2+组、姜黄素+Fe2+组;CCK-8检测细胞存活率,磷酸甘油氧化酶法检测三酰甘油(TG)的含量,qPCR检测铁调素(Hepcidin)和膜铁转运蛋白(Fpn)-1 mRNA的表达量,Western印迹检测Hepcidin和Fpn-1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姜黄素的最佳作用浓度为25μmol/L;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的细胞存活率、Hepcidin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TG含量、Fpn-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姜黄素组细胞存活率、Hepcidin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TG含量、Fpn-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姜黄素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细胞模型的保护作用以及保护机制。方法 体外用0.6 mmol/L 油酸诱导HepG2 细胞脂质沉积,建立NAFLD细胞模型。 将HepG2细胞分为对照组(Con)、模型组(OA)、姜黄素对照组和姜黄素干预组。采用Bodipy493/503荧光染色观察各组细胞内脂滴分布,使用透射电镜观察细胞线粒体超微结构变化,使用试剂盒检测培养上清液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介素-6(IL-6),采用DCFH-DA法检测HepG2细胞活性氧(ROS)生成量,采用Hoechst 33258染色检测HepG2细胞凋亡情况,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凋亡和炎症相关蛋白Bcl-2、Bax、NF-κB、Caspase-3/9和线粒体内细胞色素C(mCytc)。结果 与 Con组比,OA组 HepG2细胞脂质沉积明显增加,而姜黄素干预组细胞脂质沉积明显减少;OA组细胞线粒体明显损伤,而姜黄素干预组细胞线粒体损伤明显减轻;与Con组比,OA组 HepG2细胞上清液TNF-α和IL-6显著升高,而姜黄素干预组细胞上清TNF-α和IL-6明显降低;OA组HepG2细胞绿色荧光强度为(52.24±5.11)%,显著强于Con组【(6.71±2.31)%, P<0.05],而姜黄素干预的HepG2细胞绿色荧光强度降低; OA组 HepG2细胞凋亡率为(12.12±0.72)%,显著增高Con组【(2.04±0.57)%,P<0.05 ],而黄素干预组细胞凋亡率显著降低【(5.71±0.61)%,P<0.05】;与Con组比,OA组细胞Bax、NF-κB和cleaved-Caspase-3/9蛋白表达增强,而Bcl-2和mCytc表达减弱(P均<0.05),而姜黄素干预组细胞Bax、NF-κB和Caspase-3/9蛋白表达减弱,而mCytc和Bcl-2表达增强(P均<0.05)。结论 姜黄素可缓解NAFLD细胞脂肪变性,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减轻炎症反应、抑制氧化应激损伤和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迷迭香酸(RA)对抗谷氨酸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发挥神经保护作用,探讨其机制是否与NF-κB信号通路相关。方法将培养细胞分为对照组、损伤组(16 mmol/L谷氨酸)、RA1组(30μmol/L RA+16 mmol/L谷氨酸)、RA2组(60μmol/L RA+16 mmol/L谷氨酸)。采用MTT法检测细胞活力;Hoechst33258荧光染色观察细胞核形态的改变,碘化丙啶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不同浓度谷氨酸(0、4、8、12、16、20 mmol/L)作用PC12细胞24 h后,细胞存活率呈剂量依赖性下降。与损伤组比较,RA1组和RA2组细胞存活率明显升高(P<0.05)。16 mmol/L谷氨酸作用PC12细胞1 h后,细胞质中IκBα蛋白和NF-κB p65蛋白表达明显减少,p-IκBα蛋白表达明显增加,NF-κB p65蛋白在细胞核中表达明显增加,2 h达到高峰;给予30、60μmol/L RA预处理1 h后,能抑制NF-κB p65蛋白活化进入细胞核。结论 RA通过抑制NF-κB信号通路的活化,对谷氨酸诱导损伤的PC12细胞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1-7[Ang(1-7)]对雨蛙素诱导的胰腺腺泡细胞AR42J中Toll样受体(TLR)4/核因子(NF)-κB通路的影响。方法 AR42J细胞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模型组(10 nmol/L雨蛙素刺激)、Ang(1-7)组(10-7mol/L、10-6mol/L、10-5mol/L Ang(1-7)+10 nmol/L雨蛙素)及Ang(1-7)受体抑制剂A779组(10-7mol/L、10-6mol/L、10-5mol/L A779+10 nmol/L雨蛙素)。对照组为正常生长的AR42J细胞,模型组用10 nmol/L的雨蛙素刺激AR42J分别于15 min、30 min、2 h、6 h、12 h及24 h收集细胞,Ang(1-7)组为不同浓度Ang(1-7)作用30 min后再用雨蛙素刺激12 h收集细胞,A779组为不同浓度A779作用30 min后再用雨蛙素刺激12 h收集细胞。免疫荧光技术检测TLR4及NF-κB在AR42J中的表达部位,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各组细胞中TLR4及NF-κB的蛋白表达水平。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 AR42J细胞中可见TLR4及NF-κB均于细胞胞浆中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TLR4随雨蛙素造模时间呈先增高后减少的动态变化:在造模后30 min、2 h及6 h显著升高,12 h显示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NF-κB随雨蛙素造模时间呈现逐渐升高的动态变化:在造模后30 min、2 h、6 h、12 h及24 h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Ang(1-7)浓度为10-5mol/L时TLR4及NF-κB蛋白表达下降,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570±0.046 vs 0.893±0.057,0.520±0.071 vs 0.750±0.057,P值均0.05)。A779浓度为10-5mol/L时TLR4及NF-κB蛋白表达升高,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680±0.045 vs 0.563±0.088,0.617±0.071 vs 0.453±0.054,P值均0.05)。结论雨蛙素刺激的AR42J细胞中,Ang(1-7)能够下调TLR4,抑制NF-κB激活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游离脂肪酸对3T3-L1脂肪细胞核因子NF-κBp65表达及转位的影响,探讨游离脂肪酸诱导胰岛素抵抗的分子机制.方法:诱导成熟的3T3-L1脂肪细胞与0.3,0.5,1.0 mmol/L的软脂酸(PA)培养6-24 h,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检测培液中的葡萄糖消耗量,以2-脱氧-[3H]-D-葡萄糖摄入法观察葡萄糖的转运率,用Western blot检测总NF-κBp65蛋白及核NF-κBp65蛋白的表达,用激光扫描共聚焦(CLSM)对NF-κBp65进行定位显示.结果:0.3-1.0 mmol/L软脂酸作用6-24 h后,3T3-L1脂肪细胞的葡萄糖消耗明显减少(3.03±0.34,2.71±0.36,2.64±0.25 mmol/L),呈时间剂量依赖效应,其作用不需要胰岛素的存在;0.3-1.0 mmol/L软脂酸作用6-24 h显著减少3T3-L1脂肪细胞胰岛素刺激的葡萄糖转运率(64%,33%,32%),呈时间剂量依赖效应;核NF-κBp65蛋白表达明显增加,CLSM显示NF-κBp65核转位增加,但软脂酸对3T3-L1脂肪细胞总NF-κBp65蛋白的表达无明显影响.结论:游离脂肪酸可以诱导胰岛素抵抗,其分子机制可能与FFAs刺激NF-κB的活化转位调节相关基因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检测同型半胱氨酸(HCY)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ECV-304的损伤对细胞核因子(NF-κB)活化的影响及金雀异黄酮(GEN)的保护作用.方法 以5.0 mmol/ L的HCY作用于ECV-304细胞:设不同浓度的GEN(10、50、100 μmol/L)保护组孵育12 h后,再加入5.0 mmol/L的HCY,通过四噻氮唑盐(MTT)比色法观察细胞活性,通过Western印迹法、免疫组化观察NF-κB表达情况.结果 HCY可降低ECV-304细胞的细胞活力,NF-κB表达增强;而在加入不同浓度的GEN预处理后,细胞活性显著增高,NF-κB表达水平显著下降,且呈现剂量依赖性(r=-0.95,P<0.05).结论 HCY可作用于ECV-304细胞,活力下降,上调NF-κB蛋白及其靶基因的表达,而GEN能逆转HCY所引起的NF-κB 活性增高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小干扰RNA(SiRNA)抑制核转录因子(NF)-κB活化对肝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化学合成NF-κB siRNA和阴性对照siRNA,脂质体法转染HepG2细胞,用巢式RT-PCR和荧光定量PCR检测NF-κB mRNA表达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法、酶联免疫吸附法、Western b10t检测NF-κB蛋白表达情况;用磷脂结合蛋白V-异硫氰酸荧光素法检测细胞凋亡,分析NF-κB表达抑制和细胞凋亡间关系.多个样本均数间的比较先行方差齐性检验,方差齐时行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确切概率法分析.结果 NF-κBp65 mRNA在HepG2细胞相对表达量为1.13±0.03,在正常肝细胞L02为0.29±0.07,两者比较,t=27.0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利用NF-κB siRNA干扰可下调NF-κB表达,且呈剂量、时间依赖;NF-κB siRNA转染HepG2细胞72h后,NF-κBmRNA和蛋白表达分别下降了93%和62%,抑制NF-κB表达使HepG2细胞凋亡增加85%. 结论 NF-κB在肝癌细胞中高表达,NF-κB SiRNA能特异性抑制其在肝癌细胞中活化并促进癌细胞凋亡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表皮葡萄球菌诱发大鼠急性腹膜炎的过程中,姜黄素对Toll样受体2和6(TLR2,TLR6)表达的影响. 方法:采用腹腔注射表皮葡萄球菌制备大鼠急性腹膜炎模型,在制模前24h腹腔注射姜黄素[50mg/(kg·d)],然后分别在造模后3h,6h,12h,24h,48h不同时间点处死大鼠并取材,RT-PCR法检测各组大鼠腹膜组织TLR2和TLR6的表达;分别通过Westen Blot、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各组核因子κB(NF-κB)的表达;ELISA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 结果:腹腔注射表皮葡萄球菌后,腹膜组织出现水肿和间皮细胞形态改变.RT-PCR结果显示模型组腹膜TLR2和TLR6的表达自感染后3~24h出现时间依赖性升高.姜黄素处理组较模型组TLR2、TLR6、NF-κB及TNF-α的表达均明显降低.此外,姜黄素处理组腹膜组织损伤轻于模型组. 结论:姜黄素能够有效下调在表皮葡萄球菌诱发的急性腹膜炎早期免疫应答过程中TLR2,TLR6和TNF-α的过表达,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NF-κB通路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姜黄素预防肝纤维化过程中肝脏组织中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TIMP-1)、核因子-κB(NF-κB)表达的变化,探讨姜黄素预防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四氯化碳腹腔注射8周以建立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同时每只大鼠按每100g体重分别给予20mg、10mg、5mg姜黄素灌胃处理,3次/周,共8周;所有大鼠随机分为6组(正常组、肝纤维化模型组、高剂量姜黄素组、中剂量姜黄素组、低剂量姜黄素组和阳性对照组。8周后处死大鼠,留取肝脏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肝组织中CTGF、TIMP-1、NF-κB的表达水平,进行图像分析并统计各组阳性表达率差别。结果模型组大鼠肝组织中CTGF、TIMP-1、NF-κB大量表达,姜黄素可明显抑制上述因子的表达(P<0.01)。结论姜黄素预防肝纤维化作用可能与其抑制CTGF、TIMP-1、NF-κB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核因子-κB(NF-κB)在暴发性肝功能衰竭肝细胞炎性反应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Wistar大鼠腹腔注射D-氨基半乳糖(D-Gain)和脂多糖(LPS)制作暴发性肝功能衰竭模型.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分别观察注药后2、4、8、12和24 h大鼠肝组织中NF-κB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表达情况,分析NF-κB、iNOS与暴发性肝功能衰竭的关系.结果 模型组NF-κB p65蛋白表达阳性细胞主要为肝细胞、库普弗细胞.造模后4、8和12 h时,核阳性表达的细胞数逐渐增多,明显高于对照组.2 h组主要是非实质细胞的胞质着色;而4、8、12和24 h组以肝细胞胞核着色为主.对照组不同时间点NF-κB p65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则随肝细胞坏死程度的加重而增加(r=0.694,P<0.01).随着肝细胞炎性反应、坏死程度的增高,模型组肝细胞质iNOS表达逐渐增多(r=0.867,P<0.01),以肝细胞表达为主.对照组肝细胞质iNOS表达较弱(P>0.05).肝组织中NF-κB活化与iNOS表达呈正相关(r=0.801,P<0.01).结论 NF-κB可能是暴发性肝功能衰竭肝细胞炎性反应、坏死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1.
范国权  史彤  萧树东 《胃肠病学》2009,14(5):261-265
背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指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肝细胞逐渐发生脂肪变性的临床病理过程。SIRT3与棕色脂肪的产热有关,肝细胞内可检测到其表达。目的:通过检测NAFLD患者肝活检标本中SIRT3、AMP活化蛋白激酶(AMPK)、乙酰辅酶A羧化酶1(ACC1)和同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SREBP—1)的表达,探讨SIRT3与NAFLD肝细胞脂肪变性的关系。方法:从体检人员和部分行肝胆外科手术者中纳入56例NAFLD患者,12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受试者先以超声检查初步诊断脂肪肝程度,然后行肝穿刺活检,确定组织病理学肝细胞脂肪变性程度,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SIRT3、AMPK、ACC1、SREBP-1表达。结果:超声诊断的脂肪肝分级与组织病理学肝细胞脂肪变性程度一致。脂肪肝患者肝细胞内SIRT3和AMPK表达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并随脂肪肝程度的加重而减低;ACC1和SREBP.1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并随脂肪肝程度的加重而增加。结论:SIRT3与NAFLD的肝细胞脂肪变性呈负相关.其表达降低可能通过下调AMPK表达,使脂肪合成基因ACC1和SREBP-1表达增加,导致肝细胞发生脂肪变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他莫昔芬(TAM)对体外培养的HepG2细胞脂肪变性以及脂类代谢调控关键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油酸(50μmol/L)处理HepG2细胞,诱导细胞脂肪变性体外模型,同时给予不同浓度的TAM (5~20μmol/L)干预72 h;采用油红O染色和甘油三酯含量测定检测HepG2细胞内脂质聚集情况;应用蛋白印迹法检测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SREBP-1c)、脂肪酸合成酶(FAS)、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SCD)、肉酯软脂酰基转移酶(CPT1)和微粒体甘油三酯转移蛋白(MTP)的表达;采用细胞活性检测试剂盒测定细胞活性。结果在干预72 h后,模型组细胞内甘油三酯含量为(16.53&#177;0.17) mg/100 mg蛋白质,在5μmol/L TAM处理细胞内甘油三酯含量为(17.77&#177;0.05) mg/100mg蛋白质,与模型组无显著性差异,但在10μmol/L和20μmol/L TAM处理组较模型组分别增加了31%[(21.57&#177;0.16) mg/100 mg蛋白质]和44%[(23.82&#177;0.44) mg/100 mg蛋白质],(P&lt;0.05);TAM上调细胞内SREBP-1c、FAS、SCD和MTP蛋白表达,但并不改变CPT1蛋白表达;TAM在5~20μmol/L范围内不影响HepG2细胞活性。结论 TAM可促进油酸诱导的HepG2细胞脂肪变性,其主要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SREBP-1c及其下游基因,如FAS和SCD的表达而增加了脂肪酸的合成。  相似文献   

13.
背景:肝细胞内三酰甘油堆积和胰岛素抵抗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基本特征,贯穿NAFLD的整个病程。胆汁酸对食物性脂类的吸收和胆同醇代谢具有重要调控作用,亦是平衡糖脂代谢的重要信号分子,其主要通过法尼酯衍生物X受体(FXR)发挥作用。目的:评估FXR激动剂GW 4064对肝细胞内脂质堆积和三酰甘油含量的潜在作用,同时探讨FXR在NAFLD患者肝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方法:以软脂酸和油酸(2:1)混合液处理人张氏肝细胞株,建立肝细胞脂肪变性模型,干预组予FXR激活剂GW 4064(10μmol/L)处理。以油红染色测定细胞内脂质含量,并检测三酰甘油含量。以免疫组化法检测正常对照组和NAFLD患者肝组织中的FXR表达情况。结果:FXR激活剂GW 4064可明显减少脂肪变肝细胞中脂滴和三酰甘油含量。FXR在NAFLD患者肝组织中的表达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FXR激动剂GW 4064可有效缓解肝细胞的脂肪变程度;FXR在NAFLD患者中的表达受抑制。FXR改善NAFLD的分子机制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应用棕榈酸(PA)体外诱导HepG2细胞脂肪变性,建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细胞模型,并应用丹酚酸B(Sal B)和自噬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3-MA)干预,探讨Sal B对脂肪变性的HepG2细胞自噬功能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 将HepG2细胞分为对照组、模型组(PA)、干预组(PA/Sal B)和抑制剂组(3-MA/PA/Sal B)。采用MTT法筛选PA和Sal B最佳干预浓度,采用油红O染色观察细胞脂滴变化,使用荧光显微镜检测自噬标志蛋白LC3B荧光强度,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LC3B蛋白的表达。结果 模型组细胞培养上清TC、TG、ALT和AST水平分别为(0.57±0.07) mmol/L、(0.99±0.07) mmol/L、(98.47±7.00) IU/L和(88.36±8.54)IU/L,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0.14±0.02) mmol/L、(0.26±0.03) mmol/L、(23.37±2.24) IU/L和(27.27±3.19) IU/L,P<0.01】,也显著高于干预组【分别为(0.30±0.04) mmol/L、(0.56±0.06) mmol/L、(53.36±5.33) IU/L和(56.37±7.66) IU/L或抑制剂组【分别为(0.43±0.02) mmol/L、(0.83±0.10) mmol/L、(86.84±3.37) IU/L和(75.82±3.43) IU/L,P<0.05】;模型组油红O吸光值为(0.666±0.009),显著高于对照组、干预组或抑制剂组【分别为(0.247±0.011)、(0.477±0.013)或(0.507±0.002),P<0.001】;干预组细胞LC3B蛋白相对表达量为(0.97±0.01),显著高于模型组的【(0.22±0.02),P<0.01】,而抑制剂组为(0.44±0.05),有所降低。结论 Sal B处理能减少HepG2细胞脂质蓄积,可能是通过增加细胞自噬而起到保护作用的。  相似文献   

15.
背景:炎症-免疫系统活化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炎性小体介导的促炎细胞因子活化在NAFLD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目的:探讨体内外高脂处理对肝脏NLRP3炎性小体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30只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高脂饮食组和正常饮食组(对照组),喂饲16周后处死小鼠,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肝组织病理学表现。以胶原酶原位灌注法分离正常饮食组小鼠肝细胞,分别以含饱和脂肪酸[棕榈酸(PA)]、单不饱和脂肪酸[油酸(OA)]、多不饱和脂肪酸[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的培养液培养,以油红O染色检测肝细胞内脂质沉积。以real-time PCR法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肝组织和肝细胞中的NLRP3、caspase-1、白细胞介素(IL)-1βmRNA和NLRF3蛋白表达。结果:高脂饮食组小鼠肝组织内可见空泡样脂肪变性。PA、OA和DHA组肝细胞内可见中-大量脂质沉积。与对照组相比,高脂饮食组小鼠肝组织内NLRF3、caspase-1、IL-1βmRNA表达显著升高(P0.05)。PA组肝细胞NLRP3和IL-IβmRNA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DHA组NLRP3和IL-1βmRNA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A、OA、DHA组caspase-1 mRNA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A、OA组NLRP3蛋白表达较脂多糖(LPS)组升高,DHA组NLRP3蛋白表达较LPS组降低。结论:肝内脂质尤其是饱和脂肪酸沉积可引起NLRP3炎性小体相关基因表达升高,促进肝脏局部炎症反应和NAFLD进展,而多不饱和脂肪酸可降低NLRP3炎性小体相关基因表达,可能具有抗炎、保护肝细胞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明确姜黄素对炎症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将人单核/巨噬细胞系(THP-1)分为空白对照组、高脂高糖组、高脂高糖+姜黄素预处理组(高脂高糖浓度为25mmol/L葡萄糖+500μmol/L棕榈酸),分别给予相应处理24h,更换培养基继续培养24h,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上清及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分析THP-1细胞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的表达,同时将上清作用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s),HUVECs分为空白对照组、空对照条件培养基组、高脂高糖条件培养基组、姜黄素处理条件培养基组,并行噻唑蓝法(MTT)检测HUVECs增殖、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Westernblotting分析磷酸化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p-ERK)及B淋巴细胞瘤-2(Bcl-2)蛋白表达。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高脂高糖组THP-1细胞内受体相互作用蛋白140(RIPl40)、TNF-α和IL-6mRNA表达及上清中炎症因子TNF-α和IL-6浓度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t=8.55、9.44、9.73、16.01、19.22,均P〈0.05)。相对于高脂高糖组,姜黄素预处理组THP-1细胞内RIPl40、TNF-α和IL-6mRNA表达及上清中TNF-α和IL-6浓度明显下降(t=3.59、5.96、5.59、6.95、23.91,均P〈0.05);高脂高糖条件培养基组HUVECs细胞活力明显低于空对照条件培养基组(24h,1.22±0.07比1.85±0.14,t=6.58,P〈0.05;48h,1.72±0.02比2.49±0.09,t=10.08,P〈0.05),而姜黄素处理条件培养基组能够改善高脂高糖条件培养基对HUVECs增殖的抑制作用(24h,1.22±0.07比1.72±0.11,t=2.13,P〈0.05;48h,1.72±0.02比2.33±0.11,t=6.92,P〈0.05);与空对照条件培养基组比较,高脂高糖条件培养基组能够明显增加HUVECs凋亡率、p-ERK表达及降低Bcl-2表达(t=9.82、9.69、4.61,均P〈0.05),姜黄素处理条件培养基组与高脂高糖条件培养基组比较,下调RIPl40表达后能明显降低HUVECs凋亡率、p-ERK表达及增加Bcl-2表达(t=6.35、7.17、3.26,均P〈0.05)。结论姜黄素能够通过抑制高脂高糖诱导的炎症来调控HUVECs的增殖凋亡。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与高血压病发病的关系和可能机制。方法:入选NAFLD的患者125例(NAFLD组);体检正常者105例(正常对照组)。NAFLD组按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水平分为两个亚组:A组(ALT≥40IU/L)60例;B组(ALT〈40IU/L)65例。测定各组空腹血糖(FBG)、血尿酸(SUA)、血脂、C反应蛋白(CRP)、血清ALT水平,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结果:①与正常对照组比较,NAFLD组高血压病发病率、血清FBG、UA、CRP、TC、TG、LDL—c水平明显升高,IMT明显增加,HDL—c水平明显降低(P均〈0.05);与B组相比,A组SUA[(360.2±118.3)umol/L比(420.8±111.3)umol/L]水平明显升高、IMT[(0.76±0.03)mm比(1.29±0.06)mm]明显增加(P均〈0.05);②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患者ALT水平与血压(收缩压及舒张压)呈正相关(r=0.419、0.381,P〈0.05)。结论:①非酒精性脂肪肝与高血压发病有关;其血谷丙转氨酶水平升高可能是促使高血压病发生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背景: 胰岛素抵抗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发生的中心环节。他莫昔芬可诱发肝脏脂肪变性,但该作用是否与胰岛素抵抗有关尚不清楚。目的: 观察他莫昔芬对肝细胞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人正常肝细胞株L02,予不同浓度他莫昔芬干预24h(联合或不联合抗氧化剂N-乙酰半胱氨酸),加入500ng/ml胰岛素和11.1 mmol/L葡萄糖,以葡萄糖氧化酶-过氧化物酶(GOD-POD)法检测各组葡萄糖吸收量,同时检测细胞内谷胱甘肽(GSH)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相比,1、3、5μmol/L他莫昔芬可显著抑制L02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P0.05),作用呈浓度依赖性,并显著减低细胞内GSH和SOD水平(P0.05)。N-乙酰半胱氨酸能改善他莫昔芬对L02细胞葡萄糖吸收的抑制作用(P0.05)。结论: 他莫昔芬能诱导肝细胞发生胰岛素抵抗,氧化应激可能参与其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危险因素。方法:分析1800名体检者体检资料,其中T2DM患者360例(20%),再分为NAFLD(T2DM+NAFLD)组(280例)和单纯T2DM(对照)组,对两组患者体重指数(BMI)、腰臀比(WHR)、空腹血糖(FBG)、血脂、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以及合并症进行分析。结果:T2DM主要分布在中青年人群。同时有T2DM和NAFLD者的患者,男性(180例)比女性(80例)明显增加(P0.001),检出高峰在中、老年人群。NAFLD组患者BMI[(27.1±2.1)kg/m2∶(22.9±2.0)kg/m2]、WHR[(1.4±0.1)∶(0.9±0.3)]、FBG[(10.1±2.2)mmol/L∶(8.9±2.3)mmol/L]、总胆固醇[TC,(6.3±1.5)mmol/L∶(5.8±1.6)mmol/L]、ALT[(59.6±33.1U/L)∶(27.4±11.7)U/L]、HOMA-IR[(5.1±1.3)∶(3.4±1.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NAFLD组患者合并肥胖症(53.1%∶27.9%)、中心性肥胖(80.3%∶44.7%)、高血压(58.9%∶42.5%)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HOMA-IR(OR=2.58,P0.01)、WHR(OR=2.66,P0.01)、BMI(OR=1.28,P0.05)是NAFLD的危险因素。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肝病患病率主要见于中、老年人,男性高于女性,糖、脂代谢障碍严重,其独立危险因素是胰岛素抵抗、中心性肥胖和体重指数。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胰淀素对脂肪变性人L-02肝细胞甘油三酯代谢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以人L-02肝细胞为实验对象,用含50%胎牛血清的高糖改良杜氏伊格尔培养基(DMEM)孵育肝细胞72 h,制备肝细胞脂肪变性模型.实验分为正常肝细胞组(A组)、脂肪变性肝细胞组(B组)、不同浓度胰淀素孵育脂肪变性肝细胞组:0.01 μmol/L(C组)、0.1μmol/L(D组),1μmol/L(E组)和5μmol/L(F组),胰淀素孵育时间为24 h.油红O染色观察每组肝细胞的形态和肝细胞内脂滴情况,甘油三酯定量检测试剂盒检测每组肝细胞内甘油三酯的含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每组肝细胞内脂肪酸合成酶(FAS) mRNA和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 mRNA的表达情况.进行正态性和方差齐性检验后,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用含50%胎牛血清的高糖DMEM培养基孵育肝细胞72 h后,肝细胞胞浆内充满大量红色脂滴,细胞内甘油三酯含量显著升高,说明肝细胞发生脂肪变性.A组甘油三酯含量为(415±52) mg/g蛋白,B组为(1129±96) mg/g蛋白(t=874,P<0.05);C、D、E、F组肝细胞内红色脂滴数量减少,甘油三酯含量分别为(898±77)、(740±83)、(515 ±30)、(628±48) mg/g蛋白(F =48.0,P<0.05).RT-PCR结果显示肝细胞脂肪变性后细胞内FAS mRNA和ACC mRNA表达增加,分别是A组的(1.35 ±0.03)、(1.51 ±0.04)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7.2、62.9,P <0.05).不同浓度胰淀素处理后各组肝细胞内FAS mRNA和ACC mRNA表达有不同程度的下降.C、D、E、F组FAS mRNA的表达量分别是B组的(0.89 ±0.02)、(0.61 ±0.06)、(0.53 ±0.04)和(1.27±0.01)倍,与B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 =16.2、58.7、70.4、41.2,均P<0.05).当胰淀素浓度为5μmol/L时,FASmRNA表达水平较B组升高.C、D、E、F组ACC mRNA的表达量分别是B组的(0.74±0.02)、(0.66 ±0.01)、(0.49 ±0.02)和(1.46±0.05)倍,与B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30.6、40.6、61.1、57.3,均P<0.05).当胰淀素浓度为5μmol/L时,ACC mRNA的表达水平较B组升高.结论 胰淀素孵育脂肪变性肝细胞后肝细胞内甘油三酯含量下降,脂肪变性程度减轻,可能与肝细胞内FASmRNA和ACC mRNA表达水平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