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骨髓基质细胞上清对脐血造血细胞体外增殖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骨髓基质细胞培养上清(SN)对人脐血造血细胞体外扩增的作用.方法:使用rIL-3,rIL-1β.rIL-6和SCF等细胞因子或SN或者两者联用长期培养人脐血造血细胞,进行细胞增殖和造血祖细胞集落测定.结果:脐血造血细胞培养至2周时,细胞总数在细胞因子组增加了134.5倍和SN组增加8.15倍,两者联用增加了171.3倍.培养至第6周时,细胞增加减少,以SN组最明显,为培养前的26.65倍,细胞因子组为54.15倍,两者联用仍有92.25倍.对脐血造血祖细胞增殖的影响,在扩增2周后,CFU产率细胞因子组和SN组比扩增前增殖了250%和217%,两者联用为279%.扩增至第3周,CFU产率下降,以前两组最明显,比扩增前分别增殖151%和145%,两者联用仍增殖了240%.结论:骨髓基质细胞培养上清可促进脐血造血细胞的增殖,但比细胞因子作用弱,两者联用时作用明显强于两者分别使用,提示骨髓基质细胞还可产生其它物质刺激造血细胞增殖并延长培养时间.  相似文献   

2.
培养状态下兔骨髓基质细胞生长特性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王万明  胡蕴玉 《医学争鸣》1998,19(2):159-160,163
目的:观察兔骨髓基质细胞(MSC)的体外生长特性,为用于骨/软骨组织工程的功能细胞提供实验基础。方法:于胫骨近端提取骨髓,分离MSC,原代培养,形成CFU-F,以1×10^4个细胞/cm^2传代培养5代,绘制细胞生长曲线,计算倍增时间,测定分裂指数和贴壁率。结果:第1 ̄5代转代细胞生长曲线基本相同,第3代细胞倍增时间为24h,分裂指数最高达19%,12h内95%细胞贴壁。结论:在本实验培养条件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验证新生大鼠骨髓基质细胞的成骨特性及扩增能力,从而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提供一定的基本理论基础。方法 分离新生7天Wistar大鼠股骨及胫骨,冲洗骨髓腔并培养,用成骨细胞诱导液培养诱导9~12天,分别用HE染色及骨碱性磷酸酶(BALP)染色,通过对阳性BALP活性分析确定BMSC的成骨特性。结果 经过9~12天诱导后骨髓基质细胞的形态为成骨细胞样BALP活性明显增强。结论 新生大鼠骨髓基质细胞体外扩增能力强,向成骨细胞分化能力肯定。  相似文献   

4.
卢伟  张元和  宝东艳 《辽宁医学院学报》2009,30(2):112-115,I0003
目的 分别观察骨髓单个核细胞复合异种骨、骨髓基质干细胞复合异种骨以及单独植入异种骨对兔坏死股骨头的修复效果,并对其进行比较,以判定骨髓骨髓单个核细胞是否对股骨头坏死有修复作用.方法 23只新西兰白兔,用液氮冷冻的方法,建立双侧股骨头坏死模型,取其中45个坏死股骨头,随机分组,分别为对照组,实验1组,实验2组.每组15只股骨头.对照组为髓芯减压后单独的异种骨植入,实验1组为髓芯减压后植入复合骨髓基质干细胞的异种骨,实验2组为髓芯减压后植入复合骨髓单个核细胞的异种骨.术后2、4、8周,分别行X线检查、Masson染色检查、及新生血管面积百分比和新生骨小梁体积百分比统计分析.结果 纳入新西兰白兔23只,均进入结果 分析.X线及Masson染色检查示实验1、2组修复效果相同,均优于对照组.术后新生血管面积百分比和股骨头新生骨体积百分比比较,同时期实验组效果好于对照组,且统计学差异明显.而实验1、2组间除2、4周血管面积百分比外,其余都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骨髓单个核细胞确有修复坏死股骨头的效果,且与骨髓基质干细胞修复效果相似.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体外培养大鼠骨髓基质细胞生物学特性,为诱导骨髓基质细胞分化形成神经元及分化机制和移植治疗脑缺血大鼠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取4周龄Wistar大鼠,全骨髓法体外培养骨髓基质细胞,利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原代及不同传代细胞生长形态特点,并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鉴定原代及不同传代细胞表型.结果:培养的骨髓基质细胞第3代,细胞增殖能力已趋于稳定,骨髓基质细胞表面标志CD54、CD44阳性的细胞已占到95.18%、94.36%.造血干细胞表面标志CD14阳性的细胞已从原代的23.19%降低到2.37%.结论:传3代的细胞已适合于细胞诱导分化,可作为理想细胞移植治疗的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6.
骨髓基质细胞的培养和保存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建立大量生产骨髓基质细胞的培养和保存方法。为组织工程骨的培养提供种子细胞。方法 从4~5月龄新西兰大白兔胫骨上端髓腔抽吸骨髓,接种、培养及液氮冻存。通过显微镜观察其生物学表现,测定碱性磷酸酶鉴定其生物学特征。结果 在培养过程中,未分化的骨髓基质细胞选择性粘贴于培养皿底,形态为成纤维细胞样,并成集落生长。培养至第9-10天时,贴壁细胞单层融合。传代后的细胞形成集落的趋势明显下降,但细胞形态仍表现为成纤维细胞样。经6次传代后,细胞数量已扩增至原来的5000倍左右。冻存后贴壁细胞形态仍为成纤维细胞样,复苏细胞贴壁时间延迟,但增殖速度和形态没有改变。可测出碱性磷酸酶活性。结论 成功地建立了骨髓基质细胞的培养和冻存方法。  相似文献   

7.
骨髓基质细胞(BMSCs)具有多分化潜能,近年来,组织工程中选择种子细胞的研究方兴未艾,由于BMSCs取材方便容易,扩增方法可靠,应用范围广泛及成骨确定且避免了免疫排斥问题,已成为最有前途的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来源于骨髓基质细胞的髓内脂肪细胞对其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向骨髓基质细胞的培养板中加入不同浓度(0,10^3,10^4,10^5,10^6/mL)的脂肪细胞悬液,共培养12d,每4d取单层细胞爬片,经固定、脱水、原住包埋,超薄切片后电镜观察骨髓基质细胞细胞超微结构。结果共培养体系中,骨髓基质细胞表面绒毛及伪足减少,线粒体数目增加用轻度肿胀,细胞核浓聚,染色质边集,核型不规整甚至碎裂。结论从形态学上证实了脂肪细胞能改变骨髓基质细胞的超微结构。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间接共培养犬颌骨骨髓基质细胞(canine maxillary 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 cM-BMSCs)对犬牙周膜细胞(canine periodontal ligament cells, cPDLCs)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 原代培养犬颌骨骨髓基质细胞和犬牙周膜细胞。MTT法检测犬牙周膜细胞增殖速率;利用Transwell结构建立犬颌骨骨髓基质细胞与犬牙周膜细胞共培养体系;qPCR法检测犬牙周膜细胞矿化相关基因核心结合因子2(Runx2)、碱性磷酸酶(ALP)、骨钙素(OCN)的变化;Western印迹法检测Runx2和OCN蛋白的表达变化。构建牙片/细胞膜片复合体植入裸鼠皮下。结果 两种细胞体外均贴壁生长,呈纺锤状外形;颌骨骨髓基质细胞间接共培养下对牙周膜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共培养组牙周膜细胞ALP活性高于对照组;qPCR和Western印迹法均能检测到牙周膜细胞Runx2、OCN的表达,共培养组牙周膜细胞的Runx2和OCN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经过颌骨骨髓基质细胞条件培养液诱导后的牙周膜细胞与牙本质片复合形成了排列更加有序的牙周膜/牙骨质样结构,单纯的牙周膜细胞膜片不能新生类似的牙周组织复合结构。结论犬颌骨骨髓基质细胞间接共培养情况下可能会限制牙周膜细胞的增殖,促进牙周膜细胞向成骨样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体外联合培养嗅鞘细胞(OECs)和骨髓基质细胞(BMSCs)的可行性及形态学观察。方法将原代培养的OECs和BMSCs消化制成细胞悬液,以相同比例接种,接种密度为104/ml。10 d后将联合培养的细胞置于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进行形态学观察,并于鉴定前2 d加入细胞掺入剂BrdU,应用P75抗体和BrdU抗体对联合培养的细胞进行免疫荧光鉴定。结果联合培养的细胞在24 h内均完全贴壁,培养5 d后镜下可见细胞形态主要有3种:①双极、三极或多极形;②短梭形,突起较短;③扁圆形或不规则形。到第10天时部分细胞相互编织成网,部分细胞生长呈条索状,相互平行。荧光鉴定显示:荧光双标阳性者(既发红色荧光又发绿色荧光)为OECs,只发红色荧光而不发绿色荧光者为BMSCs。结论OECs与BMSCs在体外可以很好的联合培养,生物学特性均保持不变,为体内联合移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患者骨髓基质细胞粘附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 :探讨骨髓基质细胞在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PBSCT)预处理前后粘附功能的改变。 方法 :采用细胞粘附试验和细胞粘附阻断试验 ,观察 2 1例PBSCT患者经单用化疗 (单化 )或放疗、化疗 (放、化 )两种预处理方案后不同时相点骨髓基质细胞贴壁层对骨髓单个核细胞粘附能力的影响。 结果 :基质细胞贴壁层对骨髓单个核细胞的粘附能力 ,放、化预处理后第 30、90天显著低于移植前 (P <0 .0 1 ) ;单化预处理后第 30天显著低于移植前 (P <0 .0 5~ 0 .0 1 )。 结论 :PBSCT患者术前预处理后骨髓基质细胞粘附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单化组的损伤较轻 ,放、化组损伤较重。预处理对骨髓微环境基质细胞粘附功能的损伤可能是影响移植后造血和免疫功能重建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2.
慢病毒转染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stemcells,BMSCs)并进行慢病毒载体介导的基因转染研究。方法利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纯化、扩增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以脂质体法进行慢病毒感染大鼠BMSCs。结果分离培养出大鼠BMSCs,并用携带绿色荧光蛋白(GFP)报告基因的慢病毒成功感染大鼠BMSCs。结论获得大鼠BMSCs并进行慢病毒载体介导的基因修饰,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基因治疗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①目的比较骨髓源间充质干细胞和脂肪源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②方法分离人的骨髓源间充质干细胞和脂肪源间充质干细胞进行体外培养,通过绘制生长曲线,比较细胞的增殖能力;利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表型,并与诱导培养比较细胞的分化潜能进行比较。③结果脂肪源间充质干细胞与骨髓源间充质干细胞具有相当的生物学特性,且在增殖能力方面优于骨髓源间充质干细胞。④结论人脂肪组织可能成为一种新的间充质干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14.
辐射导致小鼠骨髓基质细胞衰老的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Zhang KJ  Zhu Y  Sun HY  Huang LF  Fu JR  Liu WL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48):3431-3434
目的探讨辐射导致骨髓基质细胞损伤的机制。方法应用BALB/c小鼠骨髓基质细胞体外放射损伤模型,分别于照射后24h、72h、1周、2周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MTT法)检测细胞增殖率;用Giemsa染色法观察细胞形态;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用细胞化学法检测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SA-β-gal)阳性细胞百分率;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分别检测周期蛋白激酶抑制因子p21Cip1/Waf1和p53的基因表达。结果8Gy60Co-γ射线照射后骨髓基质细胞增殖降低;流式细胞仪结果显示照射后骨髓基质细胞发生G0/G1期阻滞,照射后1周G0/G1期细胞百分率由正常的66·95%±0·36%增加至89·83%±0·05%(P<0·01);细胞体积增大变平;照射后24h、72h、1周、2周SA-β-gal染色阳性细胞百分率照射组(20·33%±0·03%,34·33%±0·03%,86·33%±0·02%,95·67%±0·02%)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p53、p21Cip1/Waf1基因表达水平分别于照射后24h或72h即见升高,一直持续至照射后两周,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γ射线作用于小鼠骨髓基质细胞后,导致小鼠骨髓基质细胞早期衰老,p53-p21Cip1/Waf1通路在其中可能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脐血造血细胞体外集落培养最佳收获时机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脐血(CB)多系造血集落培养在不同培养条件下脐血造血细胞体外扩增的最佳收获时机。方法 将从新鲜CB标本中分离出的单个核细胞(MNC)分别接种于已建立的无血清培养基,该培养基分别含单用人骨髓基质细胞、单用细胞因子及细胞因子联合入骨髓基质细胞(HBMSC)支持培养体系。在0、6、10及14d各时间点分别取细胞进行巨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MK)、红乐爆式集落形成单位(BFU—E)及粒单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GM)培养。结果在体外培养过程中,第10d时各组CFU—MK、BFU—E及CFU—GM数均高于组内其它时间点(P〈0.05);在含HBMSC支持培养的组集落生成数优于其它组(P〈0.05)。结论 脐血MNC体外培养过程中,第10d可能是收获的最佳时机。FIBMSC能更好地维持造血干/祖细胞的活性,使其集落形成能数得到有效扩增。  相似文献   

16.
短期冻存对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不同冻存条件对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复苏后存活、增殖及向肝细胞分化能力的影响。方法比较用含不同浓度血清的冻存液冻存不同时间的BMSC8复苏后的存活率与贴壁率、增殖、向肝细胞分化能力。结果用血清浓度为90%的冻存液经不同时间冻存后的BMSCs复苏后的存活率、贴壁率最高,且其增殖及向肝细胞分化能力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血清浓度为50%及20%时BMSCS复苏后的存活率、贴壁率较低,增殖及向肝细胞分化能力下降,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浓度血清冻存液短期冻存对BMSCs的存活、增殖、分化能力影响较小,细胞复苏后可用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一种体外分离、培养扩增大鼠骨髓基质细胞的方法.方法:用密度梯度离心法(Percoll法)分离出大鼠骨髓基质细胞,并用含20%(体积分数)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培养,胰酶消化传代,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结果:Percoll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出的大鼠单核细胞活力达99%,将细胞接种到培养瓶10~14 d后,细胞长满瓶底,第1次传代,以后每5~7 d传代,传3~4代,细胞形态较典型.结论:PercoU法分离出离体培养的大鼠骨髓基质细胞.  相似文献   

18.
目的:体外检测骨髓基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的条件培养基对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SD大鼠的BMSCs,并收集其条件培养基。实验组脊髓运动神经元用条件培养基培养,对照组用NB培养液。观察两组运动神经元形态学指标,测量细胞突起长度。MTT法检测两组细胞活力。结果:实验组运动神经元的细胞活力、突起长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BMSCs合成和分泌神经营养活性物质对脊髓运动神经元有维持存活和促进突起生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最近发现,造血基质祖细胞是构成造血微环境的主要成分,具有调节造血机能、促进造血再建的重要功能。但对其能否经血循环迁移尚有争论,以至影响到造血疾病的有效治疗。为此,本文观察了造血基质祖细胞在局部照射后骨髓中含量变化的规律及其与血液中含量变化的关系。得出结论为,造血基质祖细胞是可经血循环向造血组织中迁移的。本实验为广泛利用造血基质促进造血功能的恢复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立猕猴骨髓基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的分离、培养及鉴定的方法。方法:体外无菌抽取猕猴骨髓,采用差速贴壁的方法分离、培养猕猴骨髓基质细胞,通过相差显微镜观察其形态特点,并用流式细胞仪鉴定其表面抗原分子。结果:体外分离培养BMSCs以宽大扁平的梭形细胞为主,流式细胞术分析BMSCs免疫表型显示BMSCs CD73、CD105、GD29表达阳性,CD34、CD45、CD11b表达阴性。结论:分离培养的BMSCs具有间充质细胞的特性,可为组织工程化神经提供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